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亡人逸事》的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
文学技巧分析。
主题讨论与思考。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及文学特色。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法: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生平事迹概述。
文学成就及影响。
2.2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亡人逸事》的动机。
2.3 课堂活动学生展示鲁迅生平研究成果。
讨论《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段朗读课文。
难点词汇解释。
3.2 文学技巧分析修辞手法举例。
描写、对话等技巧的运用。
3.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主题概述探讨《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4.2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主题的视角。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第五章:鉴赏与创作5.1 课文鉴赏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5.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比较对象选择选取与《亡人逸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分析比较作品的相似之处与差异。
6.2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比较研究。
各小组汇报比较研究成果。
第七章:文学批评7.1 文学批评理论介绍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分析文学批评的写作方法和步骤。
7.2 课堂活动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文学批评成果。
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文化背景分析探讨《亡人逸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分析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8.2 课堂活动学生研究《亡人逸事》中的文化现象。
小组讨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综合性练习9.1 练习设计设计一项综合性练习,如小组项目、研究论文等。
练习内容涵盖《亡人逸事》的文学技巧、主题分析、比较研究等。
《亡人逸事》 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亡人逸事》是一篇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亡人的逸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性的复杂。
本章将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贵族生活的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分析小说的开篇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古代贵族生活和小说情节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第二章:小说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冲突矛盾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细节描写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情节发展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人物来理解人物形象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主题思想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5.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了解《亡人逸事》与其他作品的异同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6.2 教学内容选择与《亡人逸事》主题或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品分析比较两篇作品在主题、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要点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异同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第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表达自己的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文学特点的理解7.2 教学内容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短篇故事或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讲授法: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创作法: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反馈法: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第八章:学生展示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8.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可以选择主题、人物分析、比较研究等内容学生准备PPT或其他展示材料,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8.3 教学方法分工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展示内容演讲法:让学生进行公共演讲和展示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设计课程评价问卷或测试,收集学生的反馈和答案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改进今后的教学9.3 教学方法问卷法:让学生填写课程评价问卷测试法:进行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反馈法: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2 教学内容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六章比较研究在第六章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亡人逸事》word说课稿 (一)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册第课《亡人逸事》word说课稿 (一)亡人逸事,教材名篇,被收录于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五课,作者是晏殊。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显赫家族的历史兴衰,通过对家族先人的细致叙述,反映出“物换星移几度晦”,历史不可更改的深刻道理。
以下是对《亡人逸事》的word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掌握晏殊《亡人逸事》的文学特色。
2、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人物塑造。
3、学会运用文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本文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物换星移几度晦”,历史不可更改的内在深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解读文章中的文学元素,人物性格等。
三、教学内容:1、阅读指导在开始进行阅读之前,要先根据文章题目和作者信息对本文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解,并且可以先梳理文中蕴含的人物信息,地域背景等。
2、文学分析1页的《亡人逸事》,首先吸引人的是其开头两排抒情的诗句,展现了作者的辞章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是由爱情故事引出的家族历史叙述,读来引人入胜。
这些都体现出了晏殊的文学魅力。
文章配合了大量的关键句,尤其是每段结尾处的一两句话,非常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联想能力。
例如“今此逸兴逸致之事,寄述垂阴,无一逃踪”,就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追忆似的感觉。
3、语篇阐释对于本文,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对它进行述评,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以从以下安排来进行教学:开场——文学魅力分析——人物关系和情感——结尾处的联想四、教学方法这篇文章较短,适合采用小组讨论、ppt展示、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在讲解关键句的时候,可以采用相应的引导式提问方法,使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例如:“家族兴衰的历史为什么不可更改?”“晏殊拥有哪些文学特色和风格?”等等,对学生进行评估。
六、教学建议阅读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环,建议把阅读训练加入课堂之中。
同时,适度放慢工作节奏,多抽出时间进行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和讨论。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亡人逸事》教案《亡人逸事》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一、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同样是写亡妻子的,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夫妻同甘共苦的情感就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多年之后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三、整体感知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我们结婚很多年,我有很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一件事情对不起我的。
在夫妻情分上我,我做得很差。
对我的帮助太大,生活上对我的照顾,在文字上她是我语言上的第二源泉。
深深的哀念之情,愧疚、自责、极度思念朗读第四部分三四两段,自习体味作者的情感。
(青春两地,一别数年,一梦难求。
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夜夜梦见。
聚少离多,乐少愁多。
对妻子的愧疚深厚的思念之情。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并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难忘的琐琐——孙犁《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难忘的琐琐——孙犁《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亡人逸事》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
这是孙犁老先生晚年回忆亡妻的作品。
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断面,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刻画了一个质朴的、善良、勤劳的传统女性形象,朴实的笔调中饱含了对亡妻的深情以及自己无以回报的愧疚。
作品文字朴实自然,学生在阅读上没有任何障碍,但在情感的理解上,我们的学生因为年龄的缘故,还感受不到持家之重,特别是在世事艰难时,因而会对亡妻艰难持家的那一部分感悟不深,对朴实的文字背后饱含着的作者的深情对亡妻深深的歉意之情不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也无法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教学中通过形象再现、朗读体悟、创设情景等教学手段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人本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年轻鲜活的生命真实地感受到“家庭”“亲情”在生命中不一般的意义,从而学着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负起应有的使命。
二.教学目标1.抓关键语句,细心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人物的性格美。
2.通过朗读,体悟本文在平淡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感念亲情之重。
教学重点: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感受人物的性格美。
教学难点:体会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亡妻的深情。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分别向男、女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男生)如果成家立业,你会选择怎样的女孩成为你的妻子?(女生)长大后,你有了自己的家庭,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妻子?(这一设计主要是了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导打下基础。
)2.阅读文本,思考:作者截取了哪几个横断面,写了亡妻哪些逸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亡妻形象?(二)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2.体会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研习课文,考虑《亡人逸事》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了“亡人”什么样的性格?
2.课堂展示、讨论
活动二深化理解课文主题
1.独立考虑: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她的妻子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才结婚的`,而是典型的旧式婚姻。
那么,既然在婚前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婚姻里,有真正的爱情吗?你对爱情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
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一种“亲情式的爱情”,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他们爱情的最正确注解。
活动三仔细体会课文写法
1.从课文中选出几个传神写照的细节,反复品读赏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小组交流鉴赏心得。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
4.结合作家名言,说一说表达类文章写作时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法国巴尔扎克
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
——英国塞﹒斯迈尔斯
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微妙美丽,假假设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活动四理论运用细节描写
1.练笔:回忆一位亲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细节,用生动的文字写下来,150字左右。
2.小组展示、交流。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了解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对《亡人逸事》这篇文章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关于已故亲人的有趣故事吗?”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亡人逸事,以激发对主题的思考。
1.2 背景了解提供关于《亡人逸事》的背景信息,例如作者、创作时间等。
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分析(一)2.1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发文章《亡人逸事》的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描述细节,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2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文章中的亡人逸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通过这些逸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第三章:文本分析(二)3.1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隐喻等元素。
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含义等。
3.2 创意写作邀请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亡人逸事,可以是关于他们已故亲人的有趣故事。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细节、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文化背景与讨论4.1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与《亡人逸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相关节日、习俗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死亡和逝去亲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对个体处理死亡和逝去亲人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和逝去亲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些文化差异对个体有何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收获。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5.2 反思与创作邀请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学习《亡人逸事》对他们自身的影响。
指导学生创作一篇关于自己亡人逸事的短文,可以是关于已故亲人的故事,或者是对于死亡和逝去亲人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比较文学作品选取另一篇关于死亡或逝去亲人的文学作品,与《亡人逸事》进行比较。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亡人逸事》。
2. 简介本文的背景及主题。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本文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关注程度。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行查阅字词。
【教学步骤】1. 针对本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讲述的故事。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亲情、友情等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
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2. 观察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阅读文本,理清逸事,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深情。
技能
学习通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
理解孙犁夫妇之间的故事所阐释的平平淡淡、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伴到老的爱情真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亡妻的性格、品质,及作者对亡妻的深情,体悟文章人物的性格美。
学生:研读文本,筛选关键语句,概括亡妻的性格、品质。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适当点拨、明确。
学生:筛选信息,思考亡妻对作者的影响,作者对亡妻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明确。
【品味体会】8分钟
1、思考:作者在写亡妻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概括文章的语言特色。
2、讨论:第三部分在追述逸事表现妻子的性格品质时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背景: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是农村妇女,不识字,婚后生育两男三女。结婚四十多年,孙犁在外时间居多,妻子在河北老家侍养公婆,抚养孩子,建国后很久才全家团聚。妻子为孙犁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忧劳成疾,又逢“文革”时期,终撒手人寰。孙犁始终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在妻子去世12年之后的1982年写成了《亡人逸事》。
母亲对父亲的好是一言难尽的。孩童时,我留着齐眉穗儿,梳着独角辫儿,父亲在山西路宿舍小木桌前吃饭的时候,我专门爱站在他身后给他“梳小辫儿”,父亲虽没生气,母亲总是急忙哄我到外面去玩,生怕影响父亲吃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时母亲干脆歪着头在一边看着父亲吃,她知道“他爹”一天到晚用脑写作、看稿伤神费力,又经常失眠,真怕他累出病来。
【激趣导入】3分钟
讲述“爱情的天梯”主人公刘国江、徐朝清的爱情故事导入。
激趣导入
教师:利用图片、讲述故事导入。
【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
1、作者: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代表作: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富生命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誉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煕、韩映山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
【课堂小结】1分钟
梳理课堂所学知识。
教师:小结课堂内容。
【作业布置】1分钟
1、生字词抄写3遍。
2、简介孙犁,写到作业本上。
巩固生字词、文学常识。
学生: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复习】3分钟
【研读理解】25分钟
1、研读课文,根据作者追述的逸事,分析亡妻的形象、品质,完成表格。
横断面
逸事
关键词语
品质
缘定
妻子学识字
初识
戏台初相识
无车不回家
持家
回家诉苦
下地背瓜
纺线织布
粜米卖线布
夜抱病儿
临别
临终问布
2、思考:妻子这一生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对于亡妻,孙犁怀有一份怎样的情感?
研读文本,筛选作者追忆亡妻每件逸事中的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亡妻的性格、品质。
筛选语句,归纳亡妻这一生带给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情感。
2、品味文章表现人物问答、图示、讨论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亡人逸事》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阅读与欣赏)部分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单元,单元目标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掌握有关细节描写的知识,感受作家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落实到本课: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清作者所回忆的逸事,并分析概括亡妻的性格、品质,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感激、思念和深深的自责与愧疚。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体会采用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所产生的绘声绘影,栩栩传神的效果,学习在铺垫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手法及运用简练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谊的方法。
学生:齐读,笔记。
【阅读感知】30分钟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2、概括作者回忆了亡妻的哪些逸事?
3、作者精心选取的这些逸事组成了亡妻一生中的四个横断面,请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理清文本中作者所回忆的逸事,拟定各部分小标题。
学生:朗读全文,概括逸事,拟定标题。
教师:倾听、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明确答案。
2、同学们,你们与父母等亲人朝夕相处了十多个春秋,在生活中肯定存在着精彩感人的细节,一个背影,一次牵手,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一次流泪……这些都蕴含着深刻的爱意与浓浓的亲情,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难忘……”为题,写一个铭记在心的生活细节,表达你感悟到的亲情,字数300左右。
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缘定——妻子学识字聪慧
初识——戏台初见面无车不回家传统质朴
亡人逸事持家——回家诉苦下地背瓜纺线织布娇惯可爱柔弱倔强
粜米卖布线夜抱病儿吃苦耐劳坚强能干
关爱孩子
临别——临终问布容易满足温柔善良
感情:感激思念自责愧疚
细节描写铺垫对比语言简练朴素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通过欣赏孙犁悼念妻子的诗歌、孙犁女儿叙述父母之间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孙犁夫妇相互关心、和睦美满的夫妻关系,理解孙犁夫妇之间的故事所阐释的平平淡淡、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伴到老的爱情真谛。
学生:欣赏、交流。
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分层次教学目标与训练》中的”反馈练习”中“A基础层次”部分。
运用细节描写进行写作。
教师:布置作业。
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学生:齐读,适当笔记。
【解题】2分钟
1、亡人:指亡妻。
2、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解题
教师:解读课题。
【扫清字词障碍】3分钟
稍门相媳妇机杼粜卖
孤处瞑目场院不讳
检查预习情况,明确生字词读音。
学生:注音。
教师:明确读音。
小结本文的主旨与写作特色。
学生:朗读小结内容,进一步梳理课堂所学。
【拓展延伸】5分钟
1、欣赏孙犁的《悼内子》
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2、欣赏孙犁女儿孙晓玲的《摇曳秋风遗念长》选文。
父亲很知足自己的写作环境,从不为生活用品四处去买东西,都是母亲张罗。可母亲出门买菜他总是惦记着,下雨下雪天就叮嘱别滑着,天冷刮风就叮嘱穿暖和点别感冒,看见母亲头发长了,父亲就说:“来,我给你铰铰。”他小心翼翼剪得很齐。母亲要是“有个不耐烦儿(家乡话有病的意思)”,他就急着请名医诊治,亲自端水递饭并请她娘家人来照顾,一切安排得仔仔细细、妥妥当当。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铺垫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品味语言特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明确。
【课堂小结】2分钟
本文通过追忆亡妻的一些逸事:妻子学识字、戏台初见面、无车不回家、回家诉苦、下地背瓜、纺线织布、粜米卖线布、夜抱病儿、临终问布等,用简练朴素的语言,采用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突出了妻子传统质朴、吃苦耐劳、坚强能干、慈爱温柔的美德,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思念、自责和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