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广州十三行行商伍氏浩官造园史录

合集下载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

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1.内阁关于康熙帝谕令酌定海洋贸易收税则例的记注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初五日(1684年7月16日)[内阁起居注]請令海洋貿易宜設專官收稅,九卿會議准行上日令海洋貿易實有益於生民,但創收稅課若不定例,恐為商賈累,當照關差例,差部院賢能司官前往,酌定則例,此時著寫與大學士等商酌。

2.内阁关于康熙帝议准海上贸易的记注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684年8月21日)[内阁起居注]上問學士石柱曰:“爾曾到廣東幾府?”石柱奏曰:“臣曾到肇慶、高州、瓊州、廣州、惠州、潮州等府,自潮州入福建境。

臣奉命往開海界,閩粵兩省沿海居民紛紛群集,焚香跪迎,皆云:‘我等離去舊土二十餘年,毫無歸故鄉之望矣!幸皇上神靈威德,削平寇盜,海不揚波,我等眾民得還故土,保有室家,各安耕穫,樂其生業,不特此生仰戴皇仁,我等子孫亦世世沐皇上洪恩無盡矣!’皆擁聚馬前,稽首懽呼,沿途陸續不絕。

”上曰:“百姓樂于沿海居住者,原因可以海上貿易、捕魚之故。

爾等明知其故,海上貿易何以不議准行?”石柱奏曰:“海上貿易自明季以來,原未曾開,故議不准行。

”上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開為是,今海寇既已投誠,更何所待?”石柱奏曰:“據彼處總督、巡撫、提督云:台灣、金門、廈門等處雖設官兵防守,但係新得之地,應俟一、二年後相其機宜,然後再開。

”上曰:“邊疆大臣當以國計民生為念,今雖禁海,其私自貿易者何嘗斷絕?今議海上貿易不行者,皆由總督、巡撫自圖便利故也。

”石柱奏曰:“皇上所諭甚是。

地方官員或此等存心,亦未可定。

”【此处红字部分为书中所无内容,在此补充完整】3.两广总督赵弘灿等关于西洋人恭进画像并洋船带有进京效力人的奏折康熙四十九年闰七月十四日(1710年9月7日)[宫中朱批奏折]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带罪图功,臣赵弘灿;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范时崇,谨俯伏恭请皇上圣安。

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五(十三行)

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五(十三行)
3月27日,义律不得不让英商交出鸦片。
到1839年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一直到5月23日,被监视居住了两个多月后的英国毒枭颠地,终于在签了保证书后,离开了中国。5月24日,义律带着商管里所有的英国人狼狈地退出广州。
林则徐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鸦片
正是:鸦片走私甚猖狂,误国害民存危亡,蛮夷嚣张钦差灭,吐出恶气我威扬!
接着往下看:
3月19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不缴鸦片,不准离开广州。
3月22日收缴1037箱鸦片,同时下令传讯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3月24日,在澳门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来广州。同日林则徐下令撤出商馆里的中国买办和工人。
3月25日,义律威胁邓廷桢,要做出相应的反制行动,邓廷桢继续强硬回复:不缴鸦片,休想离开广州。
其中的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这一招有了效果伍邵荣害怕自己掉脑袋力劝外商交出鸦片外国人舍不得鸦片伍邵荣甚至表示愿意出一小部分烟钱以减少他们的损失说来伍家也挺窝囊清朝政府禁烟他们要出一部分烟钱赔外国人没想到后来打仗英国人胜了清政府输了要清朝赔钱他们家又要出钱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王 询1,许晓冬1,2(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摘 要〕自秦汉以来,广州作为东方门户便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历史篇章。

在清政府规定“一口通商”后,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对促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十三行制度是在清政府“闭关锁国”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应对世界经济变化的条件下,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官控商营的对外贸易制度。

因其制度本身的缺陷,广州十三行从兴起至衰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广州通商;十三行;行商制度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03⁃06一、广州十三行兴起的背景———广州通商广州十三行也称为公行,十三行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

要追溯十三行的发展变迁,不得不从广州对外通商港埠说起。

(一)广州通商的历史渊源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往来,特别是对西亚与东欧的贸易自汉代就开始了,但海上贸易的发展远不及西域丝绸之路。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沿海港口商埠的发展,海上交通枢纽日渐强盛。

广州(古称番禺)为广东的省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要塞。

广州以下,以珠江直入南海,港口宽阔,河网密布,百川交汇。

从广州港出发入南海,西行到印度洋,可通往西亚、北非和南欧诸国;南行直达东南亚,经过太平洋与美洲各国交往。

因此,它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通向海外贸易的南大门。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此为广州建立之始。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处近海,多犀象、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番禺其一都会也。

”即可知广州在秦汉时便展现出“番贾充斥”的繁荣景象。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县署设于广州。

唐朝时设广州都督府,仿隋代交市监,置市舶使于广州。

广州在北宋初已经成为重要的外贸重镇,宋代在唐代市舶使的基础上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广州十三行成立于1759年,结束于1842年。

广州十三行在“一口通商”时期发展到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是继徽商和晋商之后中国有名的商人群体。

广州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并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广州十三行在19世纪后半期经历了衰落。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广州十三行也因此结束其历史使命。

广州十三行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广州十三行文化旅游区已经开放,以恢复和展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1/ 1。

感怀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商脉

感怀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商脉

感怀“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商脉廖庆衍偶然收看电视节目,重温“广州十三行”的史料,勾起了我对其历史残章打捞的兴趣。

不妨来一番追溯透视,寻找当年中华帝国商埠文明兴衰的历史。

1644年明王朝覆亡后,满人建立了清王朝,也就在同一时代,欧洲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于中国帝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历史发展的机遇,不过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的车轮再次减速。

自清初以来,历任统治者为了沿海的安定,基本上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特别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连下三道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村庄居民全部内迁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不准沿海居民出海。

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

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

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

当时,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

据说当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苏州时,在当地了解到,每年仅苏州一个港口就有1000多条船出海贸易,其中几百条船的货物卖给了外国人。

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乾隆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是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涉事宜。

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也是由此而得益,有机会开始向外国通商,发展贸易。

马克思曾评价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

而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冒险者已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扩张。

为了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决定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

史料给人的印象,泱泱大中华帝国,强盛时期是在十五世纪前,那时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据西方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公元100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22.7%,随后就一直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达到32.9%。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下令让广州成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尤其是在 1757~1842年这85年间,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特权,在中国经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清代十三行街景
清代十三行街景
十三行不同时期街景照广州清源自十三行史料18-19世纪的广州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被西方描述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亚洲、欧 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之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 贸易航线,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
广州十三行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曾经辉煌的行商们无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衰亡。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清代十三行图
清代十三行图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十三行商馆区(18世纪套色石版画)

广州有个十三行

广州有个十三行

广州有个十三行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2期杜君立广州十三行是典型的红顶商人,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官府更高势力的左右和影响。

在外商和官府的双重挤压下,十三行商人最终结局大多不妙。

千禧年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做了一次跨越历史的富豪评选活动,最后评选出公元1000~2000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出自中国的有两个清代人,除了大贪官和珅,另外一个便是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

伍秉鉴祖籍福建,依靠十三行从事对外贸易,在晚清时期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据估计,伍秉鉴的资产大约有1872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接近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如果算上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那么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洋货行,也叫“洋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解除海禁,设立了江、浙、闽、粤四处海关。

当时粤海关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是为“十三行”。

(说是十三行,但实际并不限于13家,行商数量后来经常变动不定,最少时有4家,最多时有20多家。

)乾隆时期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出入口,十三行因此崛起。

从名义上来说,官方的粤海关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宜,但实际上,连外交事务也都承包给了十三行。

十三行配合外商,对各种内外贸易报关纳税,以及代办商品购销买卖等。

粤海关原则上不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牙行性质的十三行扮演着商业—商人和外交—官府的双重身份,或者说是一种有官方授权许可的半官方组织。

因为这种垄断性,十三行能够获取正常商业经营无以企及的暴利,从而积累起巨额财富。

十三行的兴起明朝末期,澳门为葡萄牙所据,广州出现了专事外贸的洋行;清以降,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以牙行经纪代理涉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作为专做外贸的牙行,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康熙时,清廷只指定由一家牙行独家包揽对外贸易大权,只要其纳银4万两入官。

清朝中晚期广州涉外园林营造史实研究

清朝中晚期广州涉外园林营造史实研究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58清朝中晚期广州涉外园林营造史实研究*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Foreign-related Garde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何司彦 曾丽娟HE Si-yan,ZENG Li-juan1清朝中晚期广州涉外园林概况清代中国实行“朝贡体制”,形成中国“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的对外关系哲学体系[1],这套体制确定了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和实践。

驻点广州的各国公使和领事,一般居住在广州城外的商馆、临近的香港或者停泊的军舰上。

1.1 行商私家园林承担涉外事务18—19世纪,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美国等大部分西方国家属于“互市国”关系,仍执行传统朝贡体系。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广州成为唯一通商城市,广州十三行成为大清帝国唯一合法的管理中外贸易机构[2]。

以“粤海关-行商”为核心的处理西方通商和外交事务的体制(含管理外人体制、文书交往体制、海关税则税率等)正式确立,促进了新型中外贸易交流形式制度化。

体制由粤海关、行商和管理外国在华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体现了中央、地方和民间三级管理的层级关系。

粤海关监督由中央派遣,负责确定外商缴纳税收金额;两广总督负责制定外商应遵循的规章制度;行商作为中西贸易的唯一中间人,负责代收税款,其依靠于与外商进行贸易的垄断特权,累计了惊人财富,为园林建设积累资金。

文献记载行商浩官(伍崇耀)的财产在1834年达到2 600万银元[3]。

此时期,行商府第和花园被用作中外谈判之地(表1)。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天子观”,中方拒绝在督抚衙门会见外国人,而选择在行商商馆等远离广州城的地方来会晤,以显示清政府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安排在奢华花园中谈判,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富庶与各方面的先进和强大,以增强外交谈判底气和筹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wo s ln s a htsu e ey d r : a d c pe ar e ;M o r C n ; T ie n c t r den hia hd e Ha gs ofCa t ;Un na G r e s Merh n s aren n non g n a dn; c a f O d  ̄
T ie Han s hr en t g Be a s o te di isi s cue fh sn v t t e Me d tsr a he e gade s he b c m e te rpes naie an o il y ft s r n t y e a h e e tl r v
Ha g Mech ns Gade s f ano i lt Qig n r a t" r n o C tn n a e n Dy a t T i n sy hs a ̄ce r s e r e r h hs r al d e a d il te i eva e it i u s n ar i t h c i c arOe iis o wq aren tr u uizn C ies an e t Iea ue n h ̄o i malr s a 1 h a r l f Ha uas sc g d s h o gh tiig hn e l d W sen  ̄ rt r a d i r al r c ei L o s o as
Ab l s' ad:Ho wqu . whc a te e ig a ih w s h ladn merh n o te  ̄ ie n cat f h d e Ha gs ofC t Io n anon n w Ou g h )i Ii Qig on z ou n o e n
n ¥y ued o ul g r e a h n a l, s t b i d a d ns t f am Eo o n w He a n n) F t (o ai n w Hu dl n … ai a d oh r ac s i Ca t n W hl  ̄e pl e n n o i e
i p ra t lc m ot n pa e get g oge er fr }e tn t t o h W e tr ta er o lc leat d n g Ie oein r e er d i h sen rd s r o al i r i u n l h f g l r ad p i oft e o h te h
m a e a c tb in t h e eac n e c a t"Ga d n v n t e Ln n r e s k onr ul o t e rs rh o Ha g M r h ns i o f r e s Ore e ig an Ga d n h
fo wqu a
行商 花园 , 亦称 行商 庭园 _ l 是清 末广 州十三 行行 商所 建私 园之 统称 一 1通 商 时期 . 三行行 商 因 “ : 3 十 贸 易垄断 取得 巨大 财富 . 为满 足奢 华生 活及 联谊 洋商 的 需要 . 商们 大多 以省 河( 行 珠江 ) 岸十 三 行商 馆 区 北 为核 心 . 在广 州的城 西 、 河南 花 地等 地开 基立 宅、 、 营 造私 园。 依仗 雄厚 财力 的支 持 . 行商花 园 无论在 造 园 数量 规模 . 还是 艺 技术平 等 方面 . 均达 到本 地区 传统 园林 发展 的巅峰 , 其造 园思想也 因 近代前 期 广州对 外
贸易 的开 展和 中西 文化交 流而 流布 西方 . 大地 影响 极 了1 8世纪 欧洲 宫 廷的 审 美意 趣 , 在世 界 园林 发展 史
花自n至岭 南目林的研 究。 关 键 词 :风景园林 .近代中目 广州十三行 文章编号 :I o 一 6 4 0 0 0 — 0 1 5 oo 66 ( 1)5 0 9 2 0 中国分类号 : u 9 6 T 8 文献标志码 :A 岭南目林 .行商花 园 浩官
收稿 l : 09 0— 0 a 期 2 0 7 2 :恬 回 日 :20 — 0 2 期 0 9 1 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I 号0 B S 3 ) 编 6 Z 03舞助 教 育部人文社 害利学青 年项 目 成果{ 编号0 J 7 0 1) 7C 6 0 4

园 林 历
史 i
清末广 州十三 行行 商伍 氏浩官造 园史 录
R v w o o u  ̄ G e s a C no n L l n ya ~ ei fH wq a e ad n l a ln i ae Qi D n s r g
彭 长 歆
摘 耍 :清末广 州十三 行行商 2首——伍 氏浩 官家族曾在 广州河 南、 花地 等地造 园。这些 花园在 满足伍 家奢华生 活的同 时, 也是 十三行外 贸时期 西方商人 或本地 文人士绊 活动聚会 最重要 的空间场 所, 目奠风格 独特 并 艺技 甚高而成 为清 柬广州 行商花捆 的代表 尝试综 合运用 中、 西文献 史抖 , 对伍氏浩 宫家族 广州造园商
te e g den wee me tn t Ho h ar s r e ig he wqu f l s d m a d o Iig 0 u ur u lo te we e lo l m o t a ami' e n f  ̄ n lx o s i h y y , i f r as e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