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及修辞专题复习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0题 一(含答案)

【高考专题】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0题 一(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20题一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

要求:句式及修辞手法与示例相同。

向往是思想的折射,灵魂的写照,行动的先导。

有的人向往成功,于是就孜孜不倦,默默耕耘;有的人向往奉献,于是就志存高远,兼济天下;有的人向往清高,于是就洁身自好,一尘不染。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老学庵笔记》乃陆游晚年所作,所记内容多为其亲历或亲见、亲闻之事。

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迥异于仅记述事实或转抄他书的丛札性汇编,具有鲜明的识见。

除评判性的断语外,___________,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立“大节”、辩邪正的思想倾向。

A.并无透露出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哪怕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B.还有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无不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C.处处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包括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D.即使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也都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实际上,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面对同样一部作品,_____,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奖,每次公布得奖作品后都会在文坛上产生激烈争议,不像自然科学奖那样基本上可以一锤定音。

A.读者因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B.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因而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C.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D.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的读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4.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为一个长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①隋唐是我国造墨业空前兴盛的时代。

最新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精练

最新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精练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1.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选B。

A.“一带一路”比喻为“新引擎”;C.“网络病毒”比喻为“洪水猛兽”;D.“东道主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为“弯道超车”。

2.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关部门启动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请从下面候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荐词。

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要有比喻。

不超过90个字。

(6分)焦裕禄袁隆平郎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写推荐词,答题过程中务必看清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

题目要求就是我们答题的方向。

理清楚人物的事迹,按照题目要求将事迹以及精神表达出来即可。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2篇)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2篇)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2篇)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篇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句式概念、特点及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掌握各种句式变换的要领。

3、注意句式变换的难点。

4、注意仿用句式的隐含要求。

【教学重点】仿写中的联想、想象、创新。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1课时【课前导入】选用句式,重点考查根据侧重点选择恰当的句式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有对语境的把握,语气的辨别,汉语常用习惯的了解等。

历年高考虽然较少单独命题,但结合表达连贯、仿用句式等几乎年年都要涉及到。

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有两种题型:①复位填充题(一般为“定位选句”);②句式评析题。

仿用句式,是指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仿照其特点造新句。

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是考查热点。

仿写要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基础。

仿用句式且不断出现新的题型,已经成了语文高考的热点,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

变换句式,考查的是对给定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的能力。

这里所要换的句式是命题者给的,“变换句式”是为了增强和优化语句的表达效果。

变换句式指的是各种句式间的互变。

高考中是指按题目要求,对表达特定情景的语句进行重新组合、改写的考题。

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

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平时应以阅读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给自己以更多的材料储备;掌握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句式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汉语中的句式是丰富多彩的。

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大多是不一样的。

恰当地“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可以使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说服力得到增强。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长句与短句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截然的界限。

高考语文总复习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配套专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配套专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项训练十五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一、句式题1.仿照下面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我们读王冕的《墨梅》,读出了梅花不合世俗的傲骨;,;,。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万紫千红才春光无限。

3.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及句子内部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句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2013·宁夏银川一中月考)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围绕“雨”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2013·宁夏银川一中月考)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

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

5.选择一个你熟悉或喜欢的抒情对象,仿照下面一段文字,写一段话。

作家是什么人?是把苦难视为财富的人,是把寂寞视为欢乐的人,是把沙漠视为绿洲的人。

因为作家有一颗博大的心,又有慧光独特的第三只眼睛。

所以,他们留下的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6.5月13日是母亲节,为了感恩母亲,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1)母爱深似海,岂止怀胎十月;。

(2)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

7.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句式协调一致,语意完整。

(2012·河北邯郸二模)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随意折毁它,那么花儿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瓣醉人的芬芳;,,,;,,,;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不随意占用它,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奉上一缕诱人的稻香。

8.根据下面的文字,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要求内容合理,句式一致。

(2012·河北石家庄二模)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2.提取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大气科学”作一解说。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①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②这些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各种影响。

③大气科学还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④大气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

3.把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长句改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4.请将下面这句话改换一种语气,用来强调“闭关锁国”这个原因,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能修改。

若非明清两朝后期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就不会那样落后,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的血泪斑斑的近代史就可能会改写。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文字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

(字数不得增减)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

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

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6.把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意。

①闽剧,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②它具有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的特点。

③它融进了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等多声腔剧种。

④它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

7.将下面几个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4高考语文专题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试题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4高考语文专题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试题

专题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内容要求考题示例常考题型预料热度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用句式:能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来更好地表情达意E级2024浙江,52024江苏,22024山东,172024湖北,21客观题主观题★★★☆☆仿用句式:给定仿用“母句”,规定话题或情境,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变换句式:能依据肯定要求将所供应的句子精确变换为适应语境要求的句子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主要考查修辞特点、修辞效果分析解读1.选用句式指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详细语境选用最恰当的句式来表情达意,除对句式有要求外,还要求语意精确,与语境协调。

2.仿用句式指给出肯定的语境,依据语言表达的须要,参照题干所供应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相像)、内容与上下文连接的句子;或者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与例句不肯定完全相同,但表达技巧、写作风格与例句一样,内容与上下文连接的句子。

3.变换句式是一种考查语言表达应用实力的常用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在保持句子原意的前提下,依据题干要求进行句式的变换。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指主动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详细性和生动性。

做好修辞题的前提是熟识常见的修辞手法。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1.(2024天津,20)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很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请参按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

要求100字以内。

(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

“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纯净、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家乡明”则勾起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答案(示例)“日”字形如中天的太阳,“日”加“一”是“元旦”的“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含答案)

专题九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真题再现1.[2017山东,3,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零,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

海南岛就像一艘花船,系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

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

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

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

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 ”,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2.[2017浙江,5,3分]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3.[2017北京,25,10分]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4.[2017山东,18,4分]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

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时间:120分钟满分:125分)(66分)1.(2015·山东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

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4分)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

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

要求100字以内。

(7分) [示例] “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

“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安徽卷)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及修辞专题复习训练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一《考试大纲》要求:仿用、选用、变换句式、修辞,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把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放在一个专题,是因为仿用句式要求“形神兼备”,其中“形”里面就有修辞。

在掌握修辞的基础上,再了解仿用题的各种类型,边讲边练,仿用题类型虽多,但解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相同,所以在让同学们了解仿用题的基本类型后,统一讲解仿用题通用解题技巧。

对联题作为特殊的仿用题放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1)选用句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要求从几个句式相近的句子中选出与题干衔接紧密的一项。

选用句式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三种:一是效果判断,二是语境选择,三是给定某几种句式进行主观写作。

在考查内容上常常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相关知识。

(2)变换句式多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出现,而且题型多样,主要有长短句的变换、整散句的变换、另换开头重组的变换等。

重点知识梳理:一、语句补写解答语句补写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第二步是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出要补写句子的表达内容和形式;第三步是检查验证——代入检验,以求连贯。

其中第二步是最核心的工作。

第一步: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例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

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1)该语段的中心是什么?其内部有着怎样的层次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段中心:惊蛰雷鸣。

层次思路:语段共五句,一、二两句解释惊蛰雷鸣不是昆虫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三、四两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原因;第五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地域差异。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示例)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解析】语段的中心话题是惊蛰雷鸣。

第①处之前的“实际上”是对首句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的说法表达转折之意,结合空缺处后文解释真正原因的内容,不难推断此处应填写“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一类意思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提示空缺处说明的对象是关于“惊蛰雷声”的,再结合后面“是因为”句子的内容,可推断此处应填写“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一类意思的内容。

第③处,根据空缺处前后“南北跨度大”“‘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的内容,可推断此处应填写“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一类意思的语句。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众说纷纭。

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

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

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该语段的中心是什么?其内部有着怎样的层次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段中心: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与“温室效应”有关。

层次思路:语段共六句。

第一句先提出话题。

二、三、四句介绍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先说否定观点,后说肯定观点。

五、六两句提出希望:我们应关注地球变暖并相信终有一天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7个字。

【答案】(示例)①但气候变暖是不是因为“温室效应”呢②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温室效应”③从而改善环境,造福人类【方法技巧】语句补写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但首先是阅读能力。

做题时,首先要阅读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和脉络。

应该说,语段的中心好把握,关键是弄清其脉络。

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分文脉和语脉,文脉指上下文内在的意义联系,不一定有语言标志;语脉是表达同一话题前后呼应、上下契合的词语线索,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理清了脉络,才能清楚语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和语段内部语言之间的布局,从而为准确答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要补写的句子是做题的核心,它也分为三步:第一步:依据所填句子的位置及其他暗示,推导所补写句子的类型和特点。

语句补写题要补写的句子总共有三句,尽管这三句在具体题型中千差万别,但是从它们在语段中的功能、地位看,无非三种类型:总提句、展开句(含过渡句)、总结句。

【变式探究】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距地面10~50 千米的高空,臭氧是地球的卫士,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到了距地面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头痛、胸闷甚至肺气肿等症状。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臭氧污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臭氧浓度达到50 ppb时,全国冬小麦就会减产413.2 万吨;而英国每年因为臭氧污染造成的材料损失也有1.74 亿~3.45 亿英镑。

【答案】(示例)①取决于它所处的高度②臭氧就变成健康的杀手③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解析】语段的中心内容是臭氧的益处与危害。

第①处,根据冒号后面的内容推断,距离地面的高度决定了臭氧的角色是正还是邪,显然空缺处应填写“取决于它所处的高度”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所属的分句谈的是臭氧在近地面的“邪”,空缺处所填内容与分号前面的“臭氧是地球的卫士”意思相反,再结合后面“引发头痛、胸闷甚至肺气肿等症状”可知,应填写“臭氧就变成健康的杀手”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与前文“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说明臭氧的危害,结合后文内容可知,空缺处应填写“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之类的语句。

【变式探究】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书”是识字,当然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也是高级语文。

当时的宫廷教育分文武两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射御”在“礼乐”的覆盖下,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

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周至今3 000余年,不可谓不早。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虽然固化,但上古、中古到近古,内在的变化也很复杂。

社会变,语文不能不变。

但是,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保留着太多的传统,也形成了太多的习惯。

【答案】(示例)①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②射箭和驾车属于武科③一切教育均以语文为基础(或“语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解析】语段谈的是一门古老的教育课程——语文,考生需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第①处,从后文“不提更远的传说……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有……”看,此处要表现的是语文的古老。

第②处,根据前文“文武两科”之说,参考后文“但是,‘射御’在‘礼乐’的覆盖下”,此处应填“射箭和驾车属于武科”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前面的“所以”表明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需填写一个总结性语句,如“一切教育均以语文为基础”或“语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方法技巧】首先,依据所补写句子在段中的位置推导它们的类型。

如果空缺在段首,说明它可能是语段的起始句,起总领作用。

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16题第①句就是这样的句子,应围绕总结性、提要性的内容组织答案。

如果空缺在语段中间,说明它可能是过渡句、衔接句,起承上启下、递进延展的作用,所补写句子应与上文或下文有紧密关联,需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20题第②句就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句子。

如果空缺在语段末尾,说明它可能是个总结句,是对该句或整个语段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补写句子要具有高度概括性,需要顾及整个语段,有时要与总领句照应。

其次,抓语言标志。

如总结句前多有“因此”“所以”等提示语。

最后,根据标点符号的暗示。

①问号。

如果空缺前有问号,则所补写句子可能是答句;如果空缺本身后面带问号,则所补写句子可能是设问句或反问句。

②冒号。

如果空缺本身后面带冒号,则所补写句子可能是个总提句;如果空缺前带冒号,则所补写句子可能是个总括句。

③分号。

无论空缺前或后出现分号,则所补写句子与前或后构成一个并列关系,可能句式上要与前或后保持一致。

④逗号。

如果空缺前是逗号,则所补写句子可能是个衔接句,语意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延伸、承接、递进等。

分号与逗号暗示前面可能是个展开句。

第二步:依据上下文内容及其逻辑发展,推导所补写句子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

【变式探究】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

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简,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简的水分蒸发出来。

经烤灼,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人体出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