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基础知识填空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专题特训(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专题特训(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一、选择题1.要将室温下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质为氢氧化钙)变成饱和溶液,小乐选择了如下方法;①加入水;②加入氢氧化钙固体;③降低温度;④升高温度。
其中可行的是()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不含盐。
如图所示,取一杯海水,则剩余的海水溶液不变的是()A.溶质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液的质量3.某同学将溶有一定量樟脑的乙醇密封在玻璃瓶内制得“天气瓶”,已知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当“天气瓶”中的樟脑发生如图甲到图乙改变时,保持不变的是()A.瓶外空气的温度B.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C.瓶内乙醇的质量D.瓶内溶液溶质质量分数4.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C.氯化钠晶体不纯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5. 20℃时,在盛有100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的,A.B两种物质,充分搅拌后。
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烧杯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烧杯乙中溶液质量是130克C.烧杯甲中溶液降温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D.A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物质6物质名称氯化钠氢氧化钙氯酸钾硝酸钾溶解度(克/100克水)36.0 0.165 7.4 31.6A.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B.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7.4克氯酸钾C.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D.20℃时,增加水的质量可以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7.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资料:A的溶解度温度/℃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二、填空题8.小温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探究:(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实验一中ABCD四个烧杯中的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可多选)。
八年级上册溶液知识点填空

八年级上册溶液知识点填空一、定义与基本概念1.溶液是由______和一个或多个其他物质组成的体系。
2.溶质是指_____________。
3.溶剂是指___________。
二、浓度问题1.质量分数的含义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______占溶液的总质量的百分比。
2.浓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
3.在溶质物质存在两个以上离子时,应该使用________浓度表示。
4.溶解度(Ksp)是指在给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固体与离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_________积。
三、溶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1.酸味是酸刺激人的舌头,是因为酸性物质在水中形成了_________离子的缘故。
2.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发生_________反应。
3.溶解氢氧化钠和盐酸可以发生_________反应。
四、溶解热1.当一个物质溶解时,如果释放了热量,这个过程就是_________。
2.当一个物质溶解时,如果吸收了热量,这个过程就是_________。
3.对于大部分固体和液体,加热会导致其溶解度_________。
五、分离纯化技术1.浸出是指在______条件下,将固体样品连续放入一定量的溶剂中,使其中的某些化合物逐渐溶出。
2.蒸馏是利用不同物质的_________点差异使固体或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萃取是指利用不同成分在不同溶剂间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通俗理解就是利用相容性差异。
六、应用1.将一些小红瓶中的化学品准确地转移至试管中,需要使用的玻璃器具是_________。
2.做菜时,放上少量的盐和味精,是因为它们可以提高食物的_________。
3.固体物质的颗粒细小,产生的溶液相对的浓度_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填空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地球上的水——本小节内容偏重了解和记忆,从难度分析属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型。
第二节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海陆间大循环的5 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供应淡水,使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 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重要)——本小结内容从未接触过,更加偏重理解,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并能描述在电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且会检验这两种气体。
大致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变化)说明水是由和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水分子由和构成)2、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从电解实验中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宏观(肉眼可见的)水是由氧和氢 组成 。
微观(肉眼不可见)水 分子是由氧 原子 和氢原子 构 成的。
3. 、水的物理性质第三节 水的浮力(重要)—— 本小结内容包含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因而较有难度,并 且本小结常常考察浮力的计算,从难度分析属于较难的知识应用计算型,需要学生在把握 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1. 或者 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 。
3.阿基米德原理: 。
公式: 。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有关, (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 、 无关;(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 kg/m 3, V 排取 m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 G 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上的水A.水的分布1.水的分布2.水的存在形式1)液态水: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2)固态水:极地和高山上的冰川3)气态水:空气中的水蒸气B.水的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2.水循环的过程1)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a)蒸发: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释放出来,转化为大气水b)升华: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成为大气水2)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下来,落到陆地,成为陆地水,落到海洋成为海洋水3)陆地水→海洋水、地下水a)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在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下,直接汇集成河流水、湖泊水,并形成地表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b)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并形成地下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
当然,还有少量陆地水转化为冰川C.水资源的分布1.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在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
2.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D. 水与生命1. 水对植物的作用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植物的各大器官中都含有水,但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如根尖、嫩芽等含水量为60%~90%,干种子为10%~40%。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水和水溶液知识点

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下渗○5沿地表或地下流动(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2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5、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6、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1)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2)儿童身上4/5是水分第2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3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

主题初二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时间2022年9月1日学科老师教学内容【中考占比】: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占中考分值为6-12分,可能出如今选择、填空和实验探究题。
例:2022年实验探究题【知识点梳理】第1节水在哪里1.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2.水与生命:一个安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3、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1〕右图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A、c,B、 a , C、b,D、植物蒸腾,E、 d,F、 e。
〔在以下小写字母中选〕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⑵上述B、C、A、E、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水循环。
水循环类型还包括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亲密的联络;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4〕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
例2.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A )A、大气水B、河水C、海洋水D、冰川水例3.以下地区水循环比拟活泼的是( A )A、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B、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C、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D、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点燃的这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第3节.水的浮力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填方向〕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__重力_ __,.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字母表达式为F浮=ρ液g v排,,其中ρ液指液体的密度,ν排指排开液体的体积。
初中科学 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溶液专题

溶液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B.c 的人家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3.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在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40.0%B.30.0%C.28.6%D.23.1%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C.20 ℃时,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5.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6gNaNO3晶体C.把溶剂蒸发掉30g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7.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 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用每次20 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A. B. C. D. 无法确定二、填空题(共3题;共26分)8.(1)20℃时,将100克氯化钠加入到2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练习题解析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练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菜盘上沾满了油渍,下列物质能够比较方便地将其除去的是()A.自来水B.洗洁精C.食盐水溶液D.色拉油【答案】B2.水电解时阳极产生的气体是:()A.氧气B.氢气C.水蒸气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答案】B4.修建水利枢纽能有效缓解洪涝灾害,从水循环的四个环节分析,此措施主要是改变水循环的哪一节环节()A.降水环节B.径流环节C.蒸发环节D.水汽输送环节【答案】B5.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必不可少的一组仪器是()A.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B.烧杯、玻璃棒、温度计C.烧杯、玻璃棒、密度计D.烧杯、试管、量筒【答案】A【解析】【分析】实验室配制5%的NaCl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解答】解:A、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选项正确.B、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不需用温度计,故选项错误.C、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不需用密度计,故选项错误.D、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不需用试管,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配制溶液两种常见操作:固体溶质加水溶解,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液体加水稀释,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溶解.6.盐水选种是我国农民常采用的选种方法:将待选的种子放入浓度适当的盐水中后,良种沉入水底,次种则漂浮于水面,很快就能完成选种工作。
但如果盐水的浓度太小,则可能()A.所有种子都漂浮在水面B.只有少量次种漂浮C.良种漂浮,而次种下沉D.所有种子都不受浮力【答案】B7.一艘在水下向左潜行的潜艇,受到的浮力方向表示正确的是()【答案】D8.70℃时的m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填空第1节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 、 、 和 内,其中 是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 的形式存在。
在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 形式存在。
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3.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 ①_________内循环: 陆地---大气水的循环 ②__________内循环: 海洋---大气大循环----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大气--陆地②水循环的环节: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下渗水循环的动力是 _____________ 。
能给陆地上水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 _____________ 。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______,冰川的更新周期__________。
水体更新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6.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________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_______季丰富,_________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________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________%。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____升水。
第二节 水的组成1.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电解_______变化。
在做水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_______________。
2.水分子的构成实验说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氢原子和__________氧原子,因此水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1.__________(_________体)对___________的物体都会产生___________的浮力。
浸入包括___________和部分________。
浮力的施力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__。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F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___________,v排取__________)3液体的浮沉条件及判定(物体是实心的)(1)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F>G浮物块__ (最终状态漂浮:F浮___G;V排< V物)F<G浮物块___(最终沉入底部,但浮力总小于重力:F浮__F支持力=G;V排___V物)F=G浮物块____(F浮=G;V排__V物)(2)取决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ρ物__ρ液上浮(最终状态漂浮:ρ物<ρ液;V排___V物)ρ物__ρ液下沉(最终沉入底部:ρ物> ρ液;V排__V物)ρ物___ρ液悬浮(3)浮沉条件的另一种比较方法:根据G=mg,F浮=m排g可得比较m和m排。
M__m排上浮(漂浮)M__m排下沉(沉底)M__m排悬浮注意: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
上浮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处于漂浮状态(F浮=G);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4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 F浮=______(2)称重法 F浮=_________(3)平衡法(漂浮或悬浮) F浮=___________(4)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_________5.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__时,F浮__G(2)密度计:利用物体_____时F浮___-G计的原理工作的。
因为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特点:刻度__均匀,上__下__;上面读数__,下面读数___。
)(3)轮船:利用“___”法在不增加物体自重的条件下增大____,获得更大的浮力,最终使船漂浮。
①因为漂浮时,F浮___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___;②根据F浮=ρ液g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___,ρ液减小,所以v排必__,即船身稍___(4)潜水艇:潜水艇是在不改变____的条件下,改变自身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5)热气球和飞艇:采用充密度比空气___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____重力而升空。
(6)特殊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比如____,打入河床的木桩等等。
第4节(1)溶剂:能溶解______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______的、____的混合物。
备注:____质量+溶剂质量=_______质量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________。
第5节物质的溶解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________的。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______________。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压强)等。
注意:溶质、溶剂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解性,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_______;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_____________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____ B._____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__________B.__________C.加____________5.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_____溶液;溶有较少溶质―――___溶液注意:(1)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__________是稀溶液。
(2)同一种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__________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6.在科学上,我们用溶解度来___________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在一定______下,某物质在__________克溶剂中达到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________ 。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1)计算公式:______的质量 ___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的质量 _______的质量+________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备注:(A%)与溶解度(S)的关系(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_______(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______________ (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______________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6节物质的分离1.晶体的特点:有___形状和_____熔点。
2.结晶:晶体从_____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结晶与________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3.获得晶体有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的物质,如______。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的物质,如________-。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______,称______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做_____。
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_____。
5.沉淀法:加入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____颗粒而沉淀下来。
6.过滤法:把____________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_______低于_________,___________低于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倾倒滤液的____________紧靠___________;玻璃棒紧靠_______________一侧;漏斗下端紧靠_______________。
7.蒸馏法:利用________里各成分的_________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水是____________(由同种物质组成)。
蒸馏装置组成:__________烧瓶、___________、铁架台、___________、接受器、锥形瓶蒸馏瓶中为什么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