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古气候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从陕西省林业厅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在迅速扩大;1999年以来,延安市退耕还林882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林草覆盖率由42.9%提高到57.9%;。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研究简史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分布情况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

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

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

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

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

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

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

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

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

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二)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是一种由黄色的细粒粘土组成的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和水力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 沉积过程:黄土是由风力或水流搬运来的细粒颗粒沉积而成的。

在黄土高原地区,风力是主要的沉积力量,大风会将细粒黄土颗粒搬运到远离产源地的地区,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2. 风化与侵蚀:黄土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干燥,风化作用比侵蚀作用更为显著。

风化是指岩石受水分、气候和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其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地区,岩石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形成黄土。

3. 气候变化: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干旱到湿润,再到干旱。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黄土的形成和演化。

在干旱时期,风力运载的黄土颗粒被沉积,并逐渐堆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

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与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风力和水力搬运以及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黄土地区的古土壤序列记录了地质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对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研读黄土万卷书——记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研读黄土万卷书——记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2020.05 总第251期 57之等人反复商讨,解决了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土壤地理各图幅之间存在的矛盾。

此后,刘东生通过对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重建了第四纪260万年以来环境演变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并可以很好地与深海沉积岩芯、极地冰芯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建立了全球变化理论的国际对比标准。

“我们要有个历史的心态看待科研成果。

你的某个成果,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特定阶段的一个特定表现而已。

我们仅仅在这个阶段、这个地方,有这么一点停留、做出了一点成绩。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刘东生谦虚地说道。

奠定“多旋回理论”1961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派员参加的全球性国际会议,也是我国地学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李四光、杨钟健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准备此项工作。

经过讨论,中国的古人类学成就、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中国的第四纪冰川以及中国的黄土被定为参加会议交流的内容。

而刘东生正是“中国黄土”部分的负责人。

怎样才能把中国地学界的研究成果完美展现?这让刘东生陷入了沉思。

在把“中国黄土分布图”“古气候”等选题一一否定后,刘东生决定将黄土研究的成果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当他把《中国黄土》的初稿交给李四光时,李四光提出,将文章中黄土的英文“loess”全部更改为“huangtu”。

这种表述方式,也赋予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家、黄土学家更多的独立精神和意义。

1961年8月,刘东生和张宗祜提交了凝聚着心血的《中国黄土》报告,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重大的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特色的黄土。

报告向国际地质界宣布了黄土—古土壤所揭示的冰期—间冰期多旋回的特点,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可以说,文中展示的“多旋回理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这是因为,此前以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第四纪科学界一百多年的时间。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环境史研究是一门探究中国古代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学术领域。

它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遗址、自然和人文地理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回顾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成就,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以“黄土高原”为例,学者们发现古代农业开垦和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控制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从那时起,中国环境史研究开始聚焦于农业文明、水资源利用、森林开发等方面。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环境史研究逐渐走入正轨。

一方面,中国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环境史研究的代表作品,揭示了古代社会环境变迁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国际学术界对于全球环境史的兴起也对中国环境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开展了对于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逐渐增强,中国环境史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随着数据采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史研究正逐渐从传统的文献记录中解放出来,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视角逐渐从国家层面拓展到跨国比较和全球视野,深入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关键时期。

一方面,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这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于环境史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环境史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中国环境史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与环境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合作,形成更全面的研究视野。

其次,通过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和提高研究水平,推动中国环境史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朱照宇: 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朱照宇: 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朱照宇: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朱照宇,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被誉为“黄土文明的启明者”,他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

他的学术成就备受业内外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杰出代表。

朱照宇教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黄土地区的考古和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在长期的学术探索中,他发现黄土地区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朱照宇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历史眼光,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朱照宇教授首次提出了“黄土六千年农耕文明”理论,这一理论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依据。

他以多年的考古实践和研究,将中国古代黄土地区的古代农耕文化历史,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考古发掘,他对中国古代黄土地区的农耕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我们解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

在朱照宇教授的研究成果中,他通过实地考察和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在黄土地区,朱照宇教授发现了许多古代遗址和遗物,如古代农耕工具、陶器、铜器等,这些古代遗物为我们展示了古代黄土地区的农耕文明,揭示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朱照宇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研究材料,在深化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和丰富中国古代文明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研究方法,拓宽了我们的历史研究范畴,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

朱照宇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古代黄土地区的农耕文明和社会风貌,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他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黄土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黄土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黄土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黄土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布范围广阔,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

这里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农业文化的发展史、生态环境的变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土地理学是以黄土为研究对象的地学科学,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土壤形成、土壤侵蚀、黄土地貌、古地理环境等基础理论问题,还涵盖了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利用、土壤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应用方向。

因此,黄土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讨论黄土地理学的研究。

一、黄土地理学的现状从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黄土地貌形态、黄土侵蚀、黄土土地利用、黄土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黄土地貌形态是黄土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对黄土地貌形态的研究,可以揭示黄土产生、演化和形成机理。

黄土侵蚀是黄土地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黄土地区的侵蚀问题更加突出。

土地利用研究是黄土地理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包括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演替、土地资源评价等内容。

黄土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受到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黄土地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黄土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在黄土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往往缺少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些黄土形成和演化的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重点扶持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政策落实,黄土地理学理论研究愈加迫切。

2.区域研究不够系统由于黄土地区面积广阔,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方式存在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开展更加系统的区域研究,探究黄土地区的不同类别、不同地段和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黄土特征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3.数据和技术支持仍存在瓶颈数据和技术支持是研究的重要保障,在黄土地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瓶颈。

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对黄土地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