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序

合集下载

《切韵》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切韵》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切韵》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切韵》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切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

中古韵书4

中古韵书4
全清 唇音 舌音 重唇 轻唇 舌头 舌上 帮 非 端 知 次清 滂 敷 透 彻 全浊 並 奉 定 澄 次浊 明 泥 娘 清 浊
齿音
齿头 正齿
精 庄
章 见 影
清 初
昌 溪
从 崇
船 群 疑 于 以
心 生
书 晓

禅 匣
牙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3.《切韵》声类与三十六字母的关系 1)照组 2)喻母 3)微母 4)唇音中的非、敷、奉三母问题
一年(731年)、一是天宝十年(751)。

《唐韵序》 各种《切韵》版本进行修订而成。
《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令陈彭年、丘雍根据
《礼部韵略》是《广韵》的简本(1007,景德四年) 《集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元年开始纂修)
现存唐五代(包括敦煌与唐五代写本和刻本)
5、《广韵》的体例
1)分卷:先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只是平
声字太多又分成两卷,故得五卷。 2)分韵:标准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上平声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 34。 3)平上去入相配 4)体例:
二、《切韵》声韵类研究
一)声类研究
1、陈澧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语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 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 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 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 分析条例:《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之旧 例也。其切语下字同类者,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冬,都 宗切;彤,徒冬切。
4、后人研究《切韵》的主要成果与分歧
1)四十一母:黄侃《黄侃论学杂著》、钱玄同 《文字学音篇》。微母独立。 2)四十七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白涤 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见溪群、影晓、来 各分为二类。 3)五十一母: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 (《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 类》、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问学 集》)。精清从心各分为二类。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1)(可打印修改)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1)(可打印修改)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1)编著者:龙庄伟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全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切韵》——金陵洛下读书音

《切韵》——金陵洛下读书音

,:
俯视 良
共 你论 祖杀事
柯 须作 书语耶
?


书语
,
就 是读 书时 所用 的
音读
李密这 类文 人讲斯 文
打仗 时 还 用文雅 的书 面 语 来说 话
难 怪化及 听不懂 而发 火

可见 当{时 口 语音 与读 书音 已经 祝 搓很 远 了 释话 卷 二 》
。 ”

很多 材料 记录子 这种 谙;音 蓦 别
与 诵 习 经 典讽 冬 永诗什所
而 讽 诵 贝纽 常 存 古昔 之
似 不能完 全 符合
易 言之

〔因为 口 语 与读 书 音 相 去 甚 远
. , ,
;
并 且 古今语 音有差 别
,
,
方 言 之 间 更有 差 别
: “
,
,
这 是陆
,
法 言撰 集 《切 韵 》时 面 对 的语音 现 实
家 取舍 亦 复 不 同
知音者 竞 相 仿 效

其 后 的 《唐 韵 》
, ,

《广 韵 》等数 百年通 行 的韵 书与 《切
因而 后 世 把这一类
也仅仅 是作 了些 增补 修订

并 没有 变改 《切 韵 》的实质

《切 韵 》系 韵 书

可见
《切 韵 》在 汉语语 音史 上很 长 一个 时期都 占据着 统
.
是 一 部 承先启 后 的重要 语 音著作

面 来 推论 《 切韵 》 代表 的是 隋代 活 跃 在金 陵和 洛 阳 两 地 的文 人 士族 口 中 的读 书音

? 切 韵》 陆 法 言为 何要撰 写 《 他在 《 切韵序 》 中明 白地 说 是 要

个人梳理《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

个人梳理《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

个人梳理《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陆法言的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时期语音的重要资料。

对于切韵的性质、切韵的音系基础是什么、它代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的语音、它能不能作为我们定中古音的依据,学者的意见还不一致。

第一部分:(一)首先从切韵序研究起,关于陆法言作切韵的缘由、旨趣和著作的精神都已有所说明。

我们可以从切韵序中了解以下几点:1. 当时各处方言语音不同。

2. 切韵以前诸家韵书分韵不同,各有乖互。

(·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这五家书是陆法言编纂《切韵》的主要参考资料。

·南北朝期间,韵书很多,而分韵颇不一致,基本的原因是由于所根据的方音有不同。

不仅由于语音地有南北,时有古今,而且也与各家审音分韵的标准有关。

·当时的韵书各有土风,作者以帝王都邑的语音又参酌之间的方音,加以折衷,编订成书。

语其大较,南北有殊。

北人以洛阳音为主,南人以金陵音为主。

)3. 切韵为辨析声韵而作,参校古今,折衷南北,目的在于正音,要求在于切合实际。

(·辨音分韵,不能不细,这是切韵一书的基本精神。

有一个正音的观念在内。

①·当时讨论音韵的八人中,刘臻、颜之推、萧该三人是南人,其余五人是北人,三人代表金陵,五人代表邺下,南北实际指的就是江东与河北,而江东以金陵为主,河北以邺下为主。

·南人语音清切,北人语音浊钝,南人语多俚俗,北人语多典正。

北方士庶语音一致,南方庶族所操为吴音,士族所操多为北语。

北人多半杂有乡音,不如南方士族之注意声韵。

南人北人在声母、韵母方面各有所失去。

·认可陈寅恪之言“是此书之语音系统并非当时某一地行用之方言可知”②关于“古今通塞”(·指明颜之推对于古今音的看法:他并没有尚古的思想,其次语词有两读的,以相延的读法为正,不论南北。

·“颜之推是重今不重古的,他所重视的是在当时行用的相乘的读书音和实际存在于语言中的语音分类,而不是晋宋以上的古音。

王力语言学史(四)

王力语言学史(四)
为增加,注释也较详细。全书分206韵,比《切韵》 的193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不是 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
《广韵》写成之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它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因为是官修,成书之后能够大量 发行,由于刻印条件的局限,《广韵》一出,《切韵》 及唐人的增订本也就就逐渐不流行了,消失了,直到清 末,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切韵》不见了,但它 的内容全部保存在《广韵》里,所以宋代以后许多学者 就把《广韵》当做《切韵》看待。如55页,清代学者戴 震、陈澧及清末章炳麟都没有见到过《切韵》,他们所 说的206韵是《广韵》的分韵,陆法言的《切韵》只有 193韵。所以,尽管《切韵》原书早就失传了,但它的 内容没有消失,它的影响一直存在。
本《广韵》。
《广韵》最前面就是陆法言的《切韵序》,内容
完全继承《切韵》音系。全名《大宋重修广韵》,简
称《广韵》,是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 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广韵》 的名字,就是根据陆法言《切韵》而广之的意思,即 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完全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只是收字大
得名于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金人王文郁编
的《平水新刊韵略》两部韵书。 平水韵的得名与刘渊有关,因刘渊是江北平水人 (今山西临汾 )。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206韵合并为107韵,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将206
韵合并为106韵,这就是后代所说的平水韵,因为王
文郁是平水书籍官(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 员 ),所以常说的平水韵106韵得名也与他有关。
从唐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 韵略》。只收9590字,仍为206韵。此书编成颁行后遍 及天下,读书人十年寒窗,只盼能一举成名,所以人手 一部,成为必读之书。

切韵系韵书重点介绍切韵序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

切韵系韵书重点介绍切韵序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

《切韻》系韻書重點介紹一、《切韻》序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

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

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

又支、脂、魚、虞共為一韻;先、仙、尤、侯俱論是切。

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周思言《音韻》、李季節《音譜》、杜臺卿《韻略》等各有乖互。

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

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不隨口記之。

我輩數人,定則定矣。

」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博問英辯,殆得精華。

於是更涉餘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閒,不遑修集。

今返初服,私訓弟子,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

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

亡者則生死路殊,空懷可作之歎。

存者則貴賤禮隔,以報絕交之旨。

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為《切韻》五卷。

剖析豪氂,分別黍累,何煩泣玉,未得縣金,藏之名山。

昔怪馬遷之言大,持以蓋醬,今歎楊雄之口吃。

非是小子專輒,乃述群賢遺意,寧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戶庭。

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

※校釋內容可參考羅常培〈切韻序校釋〉-原載於1928年《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三集二、《切韻》系韻書據封演《聞見記》:「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字。

」一段所載,後人於是習慣上總說韻書的正式出現,始於魏李登《聲類》;雖然韻書的創製始於魏,但韻書起源的歷史卻可以上溯《詩經》。

因為韻書本是為著作詩而來,在《詩經》三百篇作品裡,詩人押韻完全按照語言自然的聲音,由是乎透過對《詩經》韻腳的整理與歸納,我們便可以得出先秦時候詩人們在押韻上所遵循的規律與原則。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詩經》也可以算得是一本上古時期的「韻書」了。

《顏氏家訓.音辭篇》:「自茲厥後,音韻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喻,未知孰是。

切韵——精选推荐

切韵——精选推荐

切韵隋代陆法⾔著。

书成于隋⽂帝仁寿元年(601)。

共5卷,收1.15万字。

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增订本甚多。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系统因《⼴韵》等增订本⽽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宋重修⼴韵》。

《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作品名称切韵创作年代隋代⽂学体裁辞典作者陆法⾔合作者刘臻、李若等相关典籍⼴韵,集韵⽬录1 简介2 切韵⾳系综述声母韵母声调简介《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的⽗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原则记下来,於隋⽂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得以与《⼴韵》相印证。

全书以韵⽬为纲,共分193韵;韵⼜按声(参见四声)归⼊平、上、去、⼊四部分。

同韵的字⼜以声类、等呼排序。

于是同⾳字全被归在⼀起。

每⼀⾳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字下以反切注⾳。

每字均有释义。

[1]切韵⾳系综述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

这⼀语⾳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韵》,甚⽽《集韵》等书中。

因此将依据後两者复原出来的语⾳系统称为「切韵⾳」,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

但这个「切韵⾳」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学界主流⼀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陵、洛下两地⼠族所使⽤的语⾳)。

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是河北⼈,颜之推是⼭东⼈。

陆法⾔《切韵序》⼜说:「因论南北是⾮,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系(所谓南北⾳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系的⾦陵、洛下两⽀当时的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韻序》陸法言
译文:
隋文帝初年的时候,任仪同之职的刘臻等八个人一块到我家做客。

夜深酒足之后,大家谈论起了音韵。

因为古今的语音不同,各种韵书所取舍的也有所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声调,音类有所不同,西北和西南调值有所不同,有把支、脂、鱼、虞看作同一个韵的,还有把先、仙、尤、侯共用一个上字来切的。

如果为了文学创作的便利,那么清浊就可通用;但如果要读音正确,那么就需要区分轻音和重音了。

吕静的《韵集》,夏侯泳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周思言的《音韵》,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韵略》等韵书各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南方的韵书取韵和北方大不相同。

于是我们讨论南北与古今分韵的不同时,只要南北方音中,一方可分,古今音中一方可分,就是能分了,然后打算进一步来选择精确的音读,除去舒缓不准确的音。

其中,萧该、颜之推作了较多的决定。

魏彦渊对法言说:“刚才我们讨论了难点疑点,现在这些都解决了,为什么不随着我们的讨论把它们记录下来呢?我们几个人定下来的就算是确定了的。

”我于是在灯下提笔粗略地记录了纲要。

后来请教了许多懂音韵的人,最终得到了其精华,于是进一步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上担任小官,十几年间,一直没有时间整理那晚所记的东西。

现在获罪被降为平民,私下里教育弟子们说,只要作文章想有辞采,就必须明白声韵。

我现在隐居在山野里,绝断一切交往,有疑问迷惑的地方,却无处询问。

去世的朋友的已经和我生死异路,我空有让他们复生的感叹;活着的因为贵贱不同路的道理和我疏远了,我有与他们绝交的意思。

于是取来各种韵书和古今的字书,按照那晚所记的提纲,编辑成五卷本《切韵》。

分析区别了语音中细小的差别与轻微的不同。

没有卞和一样因为美玉不得人赏识而泣,也没有像吕不韦一样悬金求人指瑕。

我曾经奇怪司马迁为什么敢说这样的大话“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我现在感叹杨雄口吃而不能回答刘歆关于著述不为人所懂而被人用来盖酱瓿的诘问。

我编辑《切韵》并不是自己的专断之行,而是叙述众多贤人的遗命。

怎么敢奢望让这书在世上流行呢?但求只用于教授自家的子孙。

写这篇序是辛酉年,也就是大隋朝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问题:
一.基础部分
1.除了《切韵》之外,“切韵系韵书”有哪些?(列举至少两种)(10分)
参考答案:孙愐《唐韵》,陈彭年、邱雍等《大宋重修广韵》,
丁度等《集韵》等。

2.介绍一下《切韵》。

(要点:作者、成书时间、、体例、音韵学史上的地位)(20分)
参考答案:①《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

②隋人陆法言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全书分193韵,按平上去入分五卷。

③它是中古音的代表性韵书,它所代表的音系被看作整个语音史的中枢,用它可以上推古音、下探今音,是研究历代音系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

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

④它的体例为后来的切韵系韵书所继承。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引伸部分
3.根据所学的古汉语及文学史知识回答
(1)按语言形式分,这篇《切韵序》属于什么文体?这种文体在当时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骈文(判断依据:用典、藻饰、骈俪句)
②A.六朝绮艳密丽文风影响,文人士大夫竞相模仿骈俪写作,以之为能事;
连李鄂《上隋高帝革文华书》这样反对骈俪文风的文章,都是用骈文写的。

B.永明声律说继续发展,重声律和谐是骈文一大特点;
C.统治者提倡重视,上有所好,下必丛焉,应用文甚至史书都竞逞辞藻。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4.“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里边的“古”字应不应该补出?(开放性试题,应该与不应该都可以,)
参考答案:
(1)不应该.
原因:①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也……”直到此时,古今语音存在差异的问题才正式被提出,陆法言当时应该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当时今人以今之观点校订时所误加;
②文章内证:“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的下文,列举的是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异,而没有列举古今差异;举前代韵书也只是看作横向差异,而非纵向比较。

应该
原因:①不能那么绝对的看问题,现存文献虽证明陈第正式提出“音有转移”,但此前人们未必就没意识到这点;
②文章内证:下文提到的“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即表明隋人已经意识到这古今差异。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