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
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
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前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家教经典,其中包括了颜之推先生及其后人的家学教育经验和教诲,涵盖了文化、道德、礼节、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
其中,《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一篇关于音韵学的经典文章,讲述了古代汉语音韵学基本观和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
音韵学基本观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颜之推先生提出了“声之必有度,度之必有谱”这一基本观点,也就是“声谱论”。
他认为,声音是由弦的振动所产生的,因此声音必然有一个度数,这个度数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高。
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确定这些度数,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确定的谱系来进行标记,因此谱系和声度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基本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这个基本观点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提出了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基础观点和概念,列举如下:•声韵并用: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发音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声韵并用是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特点。
•韵部的构成: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可以由声母和韵核(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其中韵腹是韵部的主要成分,也是韵母的主体部分。
•同韵字的构成: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可以通过加声母、韵尾等方式组成不同的字。
这些字共享同一个韵母,因此在音韵学上被归为同一类。
音韵规律除了基本观点和概念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列举了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这些规律被用于分析和判断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并且对后来的语音学和汉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律:•三十六韵分类法:《颜氏家训·音辞篇》将韵母分为四声三十六韵,其中每个韵母都具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这个分类法,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一个古代汉字的发音,并推测它的字义。
•平声调变调规律:古代汉语中,平声字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调,变为上声或去声。
《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

《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作者:高志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颜氏家训·音辞篇》在音韵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注重描写古今、南北的语音差异,是《切韵》成书的理论依据,认识到了语言融合的影响,阐述了颜之推对于语音、音韵、方言等多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颜氏家训》;《音辞篇》;语音作者简介:高志如,女(1990-),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一、基本内容(一)确定标准发音《春秋》《离骚》使人们认识到各地语言存在差异,开始注意读音的对错问题,音韵的书籍纷纷出现后,记录方言的书籍互相攻击,标准音的制定迫在眉睫,颜之推用帝王都城所在地区的语音,参考比较各地的方言俗语,研究考证古今读音,来制定准则调,认定只有建康地区的发音和洛阳地区的发音足以分别代表南北地区发音标准。
(二)辨析发音方法提出北方人把“举”、“莒”读成“矩”的语音现象和李季节的观点,“莒”、“矩”二字的发音方法必定有开口、合口的不同。
谈论了“好”字的发音,举黄河以北的读书人读《尚书》时的错误为例,提出一种是评论物体质地的,一种是表达人类情绪的,两种读音不能混为一谈。
介绍古代人将“甫”通假为“父”,北方人不明白其通假关系导致“父”的发音不是“甫”音,举例“管仲仲父”、“范增亚父”中的“父”字应依本字读。
(三)辨析用字方法谈论了“焉”字的注音和不同意义的用法。
“焉”字古音只有一个发音“于愆反”。
自葛洪《要用字苑》开始区别读音和意义:解释为“何”、“安”,就应该读为“于愆反”;用作句末语气词及结构助词,应该读作“矣愆反”。
指出江南地区沿用不同发音,而黄河以北地区两种读音想混。
谈论了“邪”字的用法,即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指出北方人将其读为“也”的发音错误想象。
(四)介绍语音现象指出江南地区的学子自行定制读音章法,批评徐仙民读《左传》对“败”的注音,只在一处注“补败反”这个读音,没有说自败和打败别人的“败”字的分别,从而造成牵强附会。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作者:祝永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音辞篇》正是其综合多年语言实践与经验,对当时语音现象进行的分析、总结和论述,其中蕴含的音韵理论与语音材料,值得学人关注与挖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其音韵学观点进行简述。
一、语音存在变异现象时地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在音韵学上最为重要。
结构主义将其发展为共时与历时状态。
而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意识到语音随时地不同而存在的变异现象。
《颜氏家训·音辞篇》开篇明义,云:“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即是说不同地域之人语言自古不同,表现了地域上的语言差异。
而语言在时间上的古今殊异,颜氏认为:“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
”颜之推认为,古音与今音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时空变换会导致语音的变异,颜之推提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研究音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至明代,陈弟才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完善,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将这个观点概括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二、语音差异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生活的影响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各地方言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语音存在差异,因此,语音是划分方言的关键依据。
”颜之推承认方言差异,并认为此差异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
他以南北方言的语音为例,辨析道:“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在颜之推看来,南方与北方方言之所以存在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影响,“南方水土和柔”、“北方山川深厚”,当然,从今天的角度观察,这种观点并不十分科学,但毕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方言差异的一个认识,即方言音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受地理环境或地域环境的影响,这成为了后世语言地理学的一个启蒙。
《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13篇)

《颜氏家训》读后感《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读后感篇1《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篇二《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
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
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如何处理教育与爱护的关系更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无法处理好的。
篇五《治家》,主要探讨和总结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父母首先应该给子女起表率作用,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
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子里加以模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都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
[转载]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二)
![[转载]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二)](https://img.taocdn.com/s3/m/4c5a773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6.png)
[转载]国学讲义之八——音韵学(二)二、《广韵》与中古音系的研究中古音系的研究即“今音学”,主要研究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切韵》是其最早的代表韵书,其成书后不断被修订,形成《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本后来亡佚了,传统音韵学上所说的“切韵”,常指的是《广韵》,实际上《广韵》才是今存最完整的《切韵》系韵书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系是以《广韵》为主要对象的。
《广韵》代表的是中古“《切韵》音系”,也称“《切韵》-《广韵》音系”,或称“《广韵》音系”。
中古韵书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汉代注重读经、解经,“小学”盛行,产生了《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以释义为主的小学著作。
汉字的形、音、义密不可分,上古汉语的语音在汉代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有语音研究方面的专书来指导读经和注经解经。
佛经自汉代起就逐渐在我国传播,受佛典梵文的启发,汉语的反切注音法得以完善并广泛运用到注经和读经中去,大量的反切素材为韵书的编撰提供了丰富的语音材料。
六朝时期战争频仍,北方士族多南移,打破了先秦“雅言”的相对规范性和统一性,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形容其时“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韵书导源于音义书,韵书的主要任务是标明汉字的音韵地位,建立规范性的读音系统;音义书的主要任务则是解决前代文献语言的读音所涉及的语义问题。
音义书随文注音以明义,采用反切、直音等为经史文献作系统音注,保留了历代各类语音资料。
《隋书·经籍志》等书目所载汉魏六朝的“音义”著作十分丰富,后因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集其大成而相继亡佚。
把分散在音义书中的音注纂集起来,按字音编排就是韵书。
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均已亡佚)。
此后文学创作特别追求词藻和声律的形式之美,齐梁时周颙、沈约等人受梵文“声明论”的启发和影响,创“四声八病”说,强调用声调来调节诗句的抑扬顿挫,出现“永明体”、“齐梁体”等。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祝永新《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音辞篇》正是其综合多年语言实践与经验,对当时语音现象进行的分析、总结和论述,其中蕴含的音韵理论与语音材料,值得学人关注与挖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其音韵学观点进行简述。
一、语音存在变异现象时地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在音韵学上最为重要。
结构主义将其发展为共时与历时状态。
而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意识到语音随时地不同而存在的变异现象。
《颜氏家训·音辞篇》开篇明义,云: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即是说不同地域之人语言自古不同,表现了地域上的语言差异。
而语言在时间上的古今殊异,颜氏认为: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
颜之推认为,古音与今音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时空变换会导致语音的变异,颜之推提
■祝永新《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之音辞篇

《颜氏家训·音辞篇》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
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
後有揚雄著方言,其言大備。
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
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為怪異。
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為之折衷。
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
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
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
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
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
如此之例,兩失甚多。
至鄴已來,唯見崔子約、崔瞻叔姪,李祖仁、李蔚兄弟,頗事言詞,少為切正。
李季節著音韻決疑,時有錯失;陽休之造切韻,殊為疏野。
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
云為品物,未考書記者,不敢輒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語,時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異。
蒼頡訓詁,反稗為逋賣,反娃為於乖;戰國策音刎為免,穆天子傳音諫為間;說文音戛為棘,讀皿為猛;字林音看為口甘反,音伸為辛;韻集以成、仍、宏、登合成兩韻,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聲類以系音羿,劉昌宗周官音讀乘若承;此例甚廣,必須考校。
前世反語,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詩音反驟為在遘,左傳音切椽為徒緣,不可依信,亦為眾矣。
今之學士,語亦不正;古獨何人,必應隨其偽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
」反為兄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代表性著作。
颜之推一生入仕四朝,久居中国南北,对当时南北方语音面貌有全面精当的认识。
《颜氏家训?音辞篇》正是其综合多年语言实践与经验,对当时语音现象进行的分析、总结和论述,其中蕴含的音韵理论与语音材料,值得学人关注与挖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其音韵学观点进行简述。
一、语音存在变异现象
时地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在音韵学上最为重要。
结构主义将其发展为共时与历时状态。
而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意识到语音随时地不同而存在的变异现象。
《颜氏家训?音辞篇》开篇明义,云:“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即是说不同地域之人语言自古不同,表现了地域上的语言差异。
而语言在时间上的古今殊异,颜氏认为:“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
”颜之推认为,古音与今音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时空变换会导致语音的变异,颜之推提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研究音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至明代,陈弟才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完善,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将这个观点概括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二、语音差异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生活的影响
“各地方言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语音存在差异,因此,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语音是划分方言的关键依据。
”颜之推承认方言差异,并认为此差异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
他以南北方言的语音为例,辨析道:“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在颜之推看来,南方与北方方言之所以存在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影响,“南方水土和柔”、“北方山川深厚”,当然,从今天的角度观察,这种观点并不十分科学,但毕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方言差异的一个认识,即方言音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受地理环境或地域环境的影响,这成为了后世语言地理学的一个启蒙。
颜之推还认为语音差异还受历史变迁的影响。
《颜氏家训?音辞篇》:“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而南梁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导致了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引起语言及各地区方言之间的接触、融合和相互影响,这
“然冠冕君子,是历史变迁对语音影响的一个例子。
对于社会生活对语音的影响,颜之推论述:
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其认为语音受社会阶层所影响,南方士族与庶族界限分明,因而用语也大不同,北方就正好相反。
这一观念与后世语言学有所契合,王力便认为:“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
”叶蜚声、徐通锵也认为:“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
三、音韵有正音的需要
南北朝时期,南北语音大为迥异,即便在南方音与北方音各自内部,亦是方音纷杂,难以统一。
对此,颜之推认为应该以某种语音为准,进行正音。
他以已经完成的正音现象来体现这一观点。
《音辞篇》记叙:“自兹厥後,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可见,当时南北朝各国已经以各自京音作为正音标准推行,符合了语言发展里正音的需要。
四、孙炎是反切的创制者
颜之推认为孙炎以前的学者,如扬雄、许慎、郑玄、刘熙等,用于标注读音的方法既不同一,又概念不清。
唯独到了孙炎,创制出反切,才为读音标注提供了相对清晰和规范的方法。
他在《音辞篇》里说道:“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
但如同《切韵》是否为陆法言个人创制一样,孙炎是否能以一己之力创制出一个反切的庞大体系,是否仅仅是进行整理总结,还犹未可知。
《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所体现的音韵学观念,对后来《切韵》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并深深影响后世。
翻开漫长的中国语言学长河,颜之推是第一个对汉语语音学做出多角度而且精辟论述的人,尽管音辞篇的音韵学理论不完全成系统,但对于中国语言学史,尤其是对后世音韵学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