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语言观拾遗--以《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哎,说起来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那可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北齐那会儿,有个叫颜之推的大家,写了本《颜氏家训》,里头的话儿,搁现在听,还是那么中听,那么有嚼头。
咱们今儿个就聊聊这本书里头的那些理儿,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让您听着亲切,心里头还暖和和的。
颜老前辈啊,他可真是个明白人,知道家里头的事儿,虽小,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德行和前程。
他说:“孩子啊,就像是小树苗,得从小扶正了,长大了才能成材。
”这话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咱们当爹妈的,得时刻留心,别让孩子长歪了,得用爱和规矩,双管齐下,让他们茁壮成长。
书里还提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话儿多实在啊!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咱们当家长的也着急。
但急归急,得明白一个理儿: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持之以恒。
就像咱们种田一样,春种秋收,得有耐心,有毅力。
别老想着走捷径,那是不行的。
还是得让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还有啊,颜老前辈还说了,“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这话儿说得真好!兄弟姐妹之间,那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
咱们得教会孩子们,互相扶持,互相帮衬。
别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闹得不可开交。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最亲的就是兄弟姐妹了。
再来说说孝顺吧。
颜老前辈可是个孝顺的典范,他在书里反复强调孝顺的重要性。
他说:“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这话儿,咱们得时刻记在心上。
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咱们得让孩子们知道,无论多忙多累,都不能忘了家里的老人。
得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
这样,他们心里才会踏实,才会觉得幸福。
《颜氏家训》里头的好东西,那可多了去了。
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些,还有关于交友、处世、治家等等方面的教诲。
每一句都是经验之谈,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说起来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人心却似乎越来越浮躁了。
《颜氏家训》读后感1500字作文

《颜氏家训》读后感1500字作文《颜氏家训》读后感《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经典之作,由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颜之推所著。
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一生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家族传承和道德修养的独特见解。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价值,也对颜之推的教育理念和家族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颜之推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他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
他认为,教育应以道德修养为先,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人格,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育理念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
其次,颜之推的家族观念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家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摇篮。
他强调家族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帮助,以形成良好的家族氛围和文化传承。
这种家族观念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内容,如家庭观念、社交礼仪、学习态度等。
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也让我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例如,在家庭观念方面,颜之推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帮助,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传承。
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非常相似,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在社交礼仪方面,颜之推强调礼仪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基础。
他认为,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以形成良好的社交形象和文化氛围。
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文明礼仪”的理念也非常相似,让我深刻认识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态度方面,颜之推强调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认为,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理解,不盲目追求成绩和名利,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为目标。
从《颜氏家训·音辞》看颜之推的语言观及贡献

从《颜氏家训音辞》看颜之推的语言观及贡献尚晓菲【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29)1【摘要】《颜氏家训·音辞》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从《音辞篇》中可以看出颜之推对语言的一些独到见解,如方言的形成及方言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共同语的确立、韵书的出现及存在的问题、对《切韵》产生的重大影响。
文章将从《颜氏家训·音辞》中分析颜之推的语言观及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贡献。
%"Yans' Family Preceptso Yinc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ocuments in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linguistics. From "Yans' Family Preceptso Yinci"can tell out to the push of some deep reflection,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dialect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alects,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language,the emergence of phonology and the problems and on "Qieyun" significant impact. Articles from "Yans" Family Preceptso Yinci" to see Yanzhitui's view of language and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linguistic history.【总页数】3页(P79-81)【作者】尚晓菲【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由《颜氏家训》看颜之推教育观的实学特质 [J], 张惠娟2.从<颜氏家训>与<观我生赋>看颜之推的史家意识 [J], 洪卫中3.《颜氏家训·音辞》音辨述论 [J], 汪业全;孙月香4.从《颜氏家训·音辞篇》看洛阳语音的历史地位 [J], 袁延胜5.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忠孝观 [J], 王亚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颜氏家训.书证》看颜之推的语言文字观

从《颜氏家训.书证》看颜之推的语言文字观《颜氏家训》由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写,是一部内容体系比较完备的家庭教育著作,其内容之广博远远超出了一般家训的范畴,伦理道德、语言文字、民俗文化、教育哲学无不融汇其中。
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字字箴言,皆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验与历练的积累沉淀。
颜之推以儒家文化为基调,整本书都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颜之推撰写家训伊始并不是想流传百世,而是以“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龋提撕子孙。
”为宗旨来劝谕告诫子孙,通过自己淡然的处世态度与深刻的体悟来帮助后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这些有益的训导之词一直被后世作为家训的实践蓝本,奉为圭臬。
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曾评论此书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书证》篇成于隋开皇之时,是专门析疑证谬、匡误补失的考据篇章,通篇汇集了颜之推对各种语言文字错讹歧义现象的考证共四十七条,杂古今、混南北,贯穿文字、训诂、校勘之学。
每条都论述一个问题,彼此相互独立,结构貌似零散,但主旨明确,论证充分,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足以窥见颜之推对于当时语言文字的态度和观点,这些主张大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颜之推对语言文字的重视。
一、语言文字动态观思想语言文字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语言文字的变化总归不是偶然的,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参与其中,究其具体原因来说,一是社会的变化发展推促语言文字的变化发展;二是语言文字本身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演变规律,内部原因加之外部催化促使语言文字不断的新陈代谢以求达到新的平衡点。
魏晋南北朝正值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南北政权对峙、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
颜之推生逢乱世,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四朝的更迭变迁更使他曾三度为亡国之人,正是这种困厄的命运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颜之推。
颜之推早期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颜氏家训》为视角

( 均爱勿偏 , 四) 公平相待 所谓 均爱 , 是指家中长者对所有儿童应 一视同仁地
“ 威严而有慈” ( 颜 氏家训 ・教子》 而不 应一味地 娇 ,《 )
惯 溺 爱 孩 子 。 为此 , 他指 出 ,父 子 之 严 , 可 以狎 ; 肉 给予慈爱和关心 。颜之推认 为 “ “ 不 骨 贤俊 者 自可 赏爱 , 鲁 顽
由 父 神 比较专一 , 如果用 仁教礼 义来教 育他 , 时候养成 的 默 化 作 用 。同 时 , 于 儿 童 缺 乏 是 非 判 断 能 力 , 母 的 小
习惯慢慢就会成为 自然 ; 而在长大 以后 , 力 比较分散 , 言行举止 , 精 不管其是否对错 , 都被儿童 当作 金科玉律 , 不
育潜 能必将得 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挖掘 , 子以后的人 孩
生道路也将轻松许多 。 早在 10 4 0年前 , 之推 就 已敏锐地 意识 到 了早期 颜
二 、 颜 氏家" ) 《 0 中的早期教育思想 1 1
( ) 一 风化 陶染 , 以身示教
所 谓风化 , 实际上是 指“ 自上而行于下者也 , 自先而
要让孩子输在起 跑线 上” 已成为 众多 教育 同仁 的共 的 喜 怒 哀 乐 的 时 候 , 应 当加 以 及 时 的 教 育 。可 以 说 , 也 就 识。可以说, 婴幼儿 时期 是儿 童语 言、 智力 发展 的黄金 这 与我 们现代教 育所 提倡 的早期适 应 能力 培养有 一定 时期 , 如果此时能采取科 学有 效的教育 措施 , 子的教 的 相通 之处 。 孩
样 , 当孩 子 的 人 生 老 师 。 充
效之” ( 颜氏家训 ・ 学》 崇 尚实 际, ,《 勉 ) 讲究务实 , 造就
颜指时 家能地薅 ”颜{学 j ; 之出许庭有处慈 稷(家勉 ; I萋 推当多不效 理 。氏1 》 _建 好 I ≯。 爱 《 .
家训宝典之四十:颜之推《颜氏家训》之一

家训宝典之四十:颜之推《颜氏家训》之一颜之推,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颜之推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而自己研习《仪礼》《左传》,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之后历仕西魏、北齐、北周、隋。
颜之推与前面介绍的颜延之,都是孔子最看重和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后代,两人有共同的先祖颜含。
颜之推晚于颜延之五世,而又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五世祖。
在家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颜氏家训》首开“家训”之先河,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家训”命名的著作。
由于作者颜之推生活于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一生饱尝离乱之苦,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
出于对政权更迭、社会风俗、家庭变迁的亲身感悟,对个人成长和持家治业的透彻理解,以及自身秉承的儒家思想中对于修身、齐家、处世、为学的深厚学养,颜之推撰写了这部《颜氏家训》,留给后世子孙。
颜之推《颜氏家训》原文之一:序致第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家训书籍,由颜之推所著,内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处世原则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颜氏家训》的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氏家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立身立业,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耳顺从,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这段家训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应有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传统美德,对于家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和个
人品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名词解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名词解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宋末年的名将,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略家。
他所留下的“颜氏家训”被后人称颂不已,成为中国军事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一、勇往直前,勇者无敌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
他指出:“士人不乏能执戈者,然用计者罕。
”意思是说,虽然士人中不乏懂得使用武器的人,但真正懂得运筹帷幄、以计取胜者却非常罕见。
通过这句话,颜之推告诫后人,战争并不仅仅是勇士力量的较量,更需要智慧与机智。
勇士们要有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但同时,也要明白运用智慧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真正的胜利。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许多人相信只要有勇气就能够成功。
然而,没有战略眼光和智慧的勇气往往只是一种盲目的行为。
正如颜之推所说,只有充分发挥智慧和策略,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德服人,修身养性颜之推还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士出以礼,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是说,在士人日常生活中,要以礼遇人,明辨是非,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服人。
在现代社会,颜之推的这一观点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对繁忙和快速变化的社会,很容易忽略了道德的力量和重要性。
然而,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追求道德价值,才能够在社会中传递出正能量,引导他人追求更高更美好的目标。
三、以诚待人,建立信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以诚待人和建立信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首先要以诚待人,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诚意和善意。
他说:“士人有志,高下可知,善人亲之,畏人尊之,至于不善者亦有畏之。
”意思是说,士人如果有志向,他的品性高尚或卑劣都会被人所知晓。
善良的人会亲近他,而不良之徒也会畏惧他。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在线《颜氏家训》二十篇一贯被视为古训及家庭教育的典范,唯独《音辞》一篇倍受语言学者关注,只因此文整体阐述了颜氏的语言学主张,并奠定了堪称“中国音韵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切韵》的理论基础,正如周祖谟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中所言,“考家训此篇专为辨析声韵而作,斟酌古今,掎摭利病,具有精义,实为研究古音所当深究”。
或许正因此,它在音韵研究史上的价值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
颜氏的诸多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比较科学的,足见其学术成就和理论见地是同时代的人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细数颜氏的语言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承认语音存在着差异。
汪明寿先生曾表示,“音韵方面,颜氏既注意了地域不同而语言有异,亦注意到时代不同而声韵有变”。
首先,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语音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
”并进一步叙述了南北方言的特点,对比其分歧,“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钝化,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其次,《音辞篇》中,作者还提出古今时俗不同,语音也会有所变异的见解。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既然古音与今音不同,那么由此可知语音由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前世反语,又多不切”,“ 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
然则兄当音所荣反。
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
”又如:“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尽管颜氏试图从地理环境入手为语音的差异寻求合理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或许南方语音的“清举”、北方语音的“钝化”果真和“水土”、“山川”相关,但我们并不能将其看作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他毕竟提出方音可能接触感染的问题,进而揭示语音的同化现象。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一带曾有短时期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工商业繁荣,市民之间的交往自然增多不少,普通百姓语言中的俗语广为传播,因而南方语言中多是俗语,周祖谟也认为如此,“南人之音辞多鄙俗”。
北方长期战乱,语音的接触也很少,因而北方话反倒多是古语,正如郝懿行所言,“北方多古语,至今犹然”。
语音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往往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就是说,各个阶层、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特点、话语方式,表征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颜氏也注意到这点。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作者看到当时“世庶”语言的分歧,只限于南方地区。
周祖谟先生认为“南北世庶之语言各有优劣,盖自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旧族,多侨居江左,故南朝士大夫所言,仍以北音为主。
而庶族所言,则多为吴语。
”说明为躲避战乱迁到南方的贵族,从中原带去雅音,因而他们的语言“以北音为主”;而江左地位卑下的市井平民,则大多讲当地方言——吴语,所以比较通俗易晓。
第二,《音辞篇》概括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历史。
《春秋》、《离骚》、《方言》,虽都曾记录过方音,但重点在于“考名物之同异”,而非“显声读之是非”,因而严格意义上的音韵学并未产生。
等到东汉开始有用譬况假借来证明字的读音的情况,如郑玄做的《六经注》,高诱说解的《吕览》、《淮南》,许慎的《说文》,刘熙的《释名》即是如此,这正是我国音韵学研究的真正起点。
反切的产生与盛行,是中国音韵研究史上的重要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学界最主要的注音方法。
此后,著述音韵的作品大批涌现,可能是因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不稳定的时代之一,当时的语音变化也因此加剧了”,于是研究语音的人增多。
虽然每部作品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方言的成分,我们很难判定谁对谁错,但这毕竟又见证着音韵学在此时的长足发展。
同时,颜氏多次列举南北方语言学者的观点,指出其作品的得失,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语音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还在研究语词读音,但只是稍作切正。
“李季节着音韵决疑”,时常会出现错误。
“阳阳休之造切韵”,却有很多疏漏。
此外,当时语言交流的实际活动中存在着诸多不恰当之处,比如:“甫”是男子的美称,后来假借为“某父”的“父”,如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父”,二者意义相通,虽然不同音,周祖谟:“甫、父二字不同音,切韵:‘甫,方主反;父,扶雨反’”,但也没必要严格区分。
但是“某父”的“父”与“父母”的“父”却没有任何关系,而北方人却以为“某甫”的“甫”就是“父母”的“父”,这是错误的。
第三,主张“匡谬正俗”。
颜氏在承认语音变化的前提下,指出时人语音流弊——“语多不正”,究其原因,应归纳为两点:一是“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一是“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
颜之推认为,前代书中所著反语,于今“又多不切”者,我们不该“随其伪僻”,继续使用。
比如:“兄”当音“所荣反”,北方人却反“搜”为“兄侯”。
“玙璠……当音余烦”,江南却读如“藩屏之藩”。
“岐”音“奇”,江南音为“只”。
我们不知道这两种读音“何所承案”,故而都不采用。
可见,颜氏认为,有两种以上读法的语词,以相沿习用的读音为正,不论南北。
此外,作者认为有不同用法的语词应该有所区别。
例如:“焉”,在古书中用作鸟名或表示某种词性的词语时,均反为“于愆”,而葛洪却认为:当“焉”用作副词,表示“何”、“安”之义的时候,音“于愆反”;当其用在句末或作为助词时,应音为“矣愆反”。
颜之推语言观拾遗——以《颜氏家训•音辞篇》为视角郑 岚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虽然颜之推一向以文学家身份被载入史册,但他在语言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忽视。
《颜氏家训•音辞篇》不仅概括了音韵学研究的历程,而且总结了颜氏极富前瞻性的语言学见地,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例如:颜氏承认语言的差异及发展演变,概括南北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歧,批评当时的一些语音错误,主张以相沿习用的及书中所标语音为准来“匡正谬误”等等。
关键词:音辞篇 颜之推 语言观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125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jb@126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国英老师和周晓文老师在《汉字整理工作的现状与任务》中提出了字料库的方法,他们指出:“有效解决我国汉字整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汉字整理平台、建立一个“全”而且“真”的真实文本大规模字料库。
”[1]他们在《字料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文中这样界定字料库:“字料库是指以文字的整理和文字学的研究为目标 ,按照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原则 ,收集实际使用中能够代表特定文字或文字变体的真实出现过的文字书写形态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电子文字资源库。
字料库是在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基础上生成的真实的文字书写形态的有序集合 ,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形体进行各种分类、统计、检索、综合、比较等研究的基础。
”[2]本文是在“遵循字料库建设理论,运用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开成石经《孟子》进行了字样提取、单字整理和字表制作并建成《孟子》专书字料库”的基础上,针对开成石经《孟子》字形来做研究。
1.1开成石经《孟子》异写字分析李国英老师在《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一文中指出:“异写字是由于书写变异而形成的。
异写字与异构字不同。
从来源上来讲,异构字是造字的产物,异写字是书写变异的产物。
从理据保持的状况来看,异构字都能直接解释构形理据,异写字正体可以解释构形理据,变体则往往会因为书写变异而失去构形理据。
”李国英老师在文章中归纳了异写字的主要来源,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于书写变异造成笔画微异的异写字;二是由于偏旁省减造成的异写字;三是由于隶定造成的异写字。
”[3]异写和异构不在一个层面,异写处于异构下面的层次,我们在整理异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层次关系的问题。
可以说李国英老师对异体字定义的界定是对汉字构形学相关理论具体而深入的论述。
异写字的相互差异只是书写方面的,在同一个字式(字式是指“一组不同字样如果记词功能相同,来源于同一结构类型,只是由于书写变异造成构件及笔画的变化,定义为同一字式。
”[4])中,所允许的各异写字样的形体差异的最大限度就是,变异的形体不能产生“构形的实质差别”,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构成了异构关系,属于不同的字式了。
而异写字只有书写的差异,也就是“构形的非实质差别”,没有构造意图的不同,包括笔画这个层次的差异,偏旁增减的差别以及隶定造成的异写。
因此对异写字进行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汉字书写和形变规律。
根据开成石经《孟子》字料库中字样的特性,我在进行异写字区分的时候把握以下标准:首先,异写字是共时的同一个字式的不同字样的关系,它的参照对象应该在字式内部,异写字是主形和变体的相互关系,我们在区分笔画异写字和构件异写字时不追溯字源。
其次,常用偏旁在笔画层次的改变,只要没有引起该构件与别的构件的混同,视为笔画异写字,如:构件“辶”上有一点、两点或三点,都没有造成与别的构件混同,应该视为笔画异写字;反之则视为偏旁异写字。
在给异写字分类时,遵照“偏旁异写字优先”的原则标注出偏旁异写字,然后再根据需要对笔画异写字作进一步分类。
有些字的变异可能同时包括两种类型,或发生变异的构件不只一个,这是根据变异最显著的构件来判断类型。
下面,我们对开成石经《孟子》中的笔画异写字和偏旁异写字进行分析。
1.1.1笔画异写字根据主形和变体的静态关系,笔画异写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开成石经《孟子》字料库的异写字、异构字分析冯 莉 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摘 要:本论文以开成石经《孟子》拓本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字料库建设理论”及“异体字的界定”理论中的思想、观点、术语,对开成石经《孟子》进行了字样整理,进而对异写字、异构字的情况及成因作了分析解释。
关键词:开成石经《孟子》 字料库 异写字 异构字颜氏对此表示认同,“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
又如:“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唯独徐仙民注出“败”字的读音,因为没有明确区分“自败”与“败人”的区别,颜之推讥笑其穿凿附会。
细想来,颜之推实质上冲破了厚古薄今的思想束缚,真正立足于语言本身,重视语言的实际效用,也即此时此地所通行的语音以及人们相沿习用的读音,而不像某些学者一味褒扬、提倡古音,排斥今音。
虽然颜氏著家训的初衷是训导后代子孙按照标准的语音说话读书,而不是系统阐述自己的学术主张,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精辟见解却足以影响整个中国语言学史。
后来诸多学者继承并发展了颜氏的理论,如:陆法言《切韵序》中,也描述了语音的南北差异,“吴、楚则时伤清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