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讲课讲稿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家训书籍,由颜之推所著,内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处世原则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颜氏家训》的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氏家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立身立业,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耳顺从,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这段家训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应有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传统美德,对于家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和个
人品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
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
颜氏家训文言文课文翻译

夫风化者,自上而下也。
是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各守其道,此之谓“礼”。
礼也者,教之本也。
教者,政之本也。
政者,民之本也。
民者,国之基也。
是以古之圣王,莫不尚德以教民,导之以礼,齐之以刑,则民安其生,各得其所。
译文:风化,是从上到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父亲慈爱子女,兄长友爱弟弟,丈夫忠诚妻子,各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所谓的“礼”。
礼,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是政治的根本。
政治,是民众的根本。
民众,是国家的基石。
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一个不崇尚道德来教育民众,用礼来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这样民众就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原文:吾观自古帝王,莫不崇儒尚文,以礼治国。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以礼乐教化,民风淳朴,国家长治久安。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都没有不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用礼来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来统一他们,使他们有羞耻之心,而且自觉遵守。
”因此,礼乐教化,使得民风淳朴,国家长治久安。
原文:然则,家训者,所以传家之宝也。
吾人处世,必当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各守其道,此乃立身之本。
吾人当以此为训,子孙世世传之。
译文:那么,家训,就是传家之宝。
我们在世间行走,必须谨慎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父亲慈爱子女,兄长友爱弟弟,丈夫忠诚妻子,各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之本。
我们应当以此为训诫,让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原文:世有浮华,俗尚轻薄。
吾人当立志,崇德尚贤,励志勤学,以求闻达。
勿以富贵骄人,勿以贫贱自卑。
唯有如此,方能立足于世,不辱家门。
世间有浮华,世俗崇尚轻薄。
我们应当立志,崇尚道德,尊重贤人,励志勤学,以求得显达。
不要因为富贵而骄傲,不要因为贫贱而自卑。
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世间,不辱家门。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它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颜氏家训》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所着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古代圣贤们的着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
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
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着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
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颜氏家训风操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风操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原文: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
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
江南至今不讳字也。
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倚之书,出轨行为归杀,子孙逃走,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令,并作诸船灵①;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来家鬼,章断注连②。
凡如此比,不将近有情,实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
”正为常所讲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
若寻常坟典③,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提饮食之物,及珍宝不可胜数,复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出,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亲表涌入,致宴乐享矣。
……译文: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氏。
孔子的弟子记事时,都称孔子为仲尼。
江南地方至今对称字不避讳。
黄河以北地区人士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做字,字自然叫做字。
旁门左道的书里讲,人死后某一天要“回煞”,这一天子孙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里;要画瓦书符,作种种巫术法术;出丧那天,要门前生火,户外铺灰,除灾去邪,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断绝死者所患疾病之传染连续。
所有这类迷信恶俗做法,都不近情,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加以弹劾检举。
《礼经》上说道;“父亲遗留下的书籍,母亲所用的杯圈,真的上面存有汗水和唾水,就不忍心再写作采用。
”这正因为就是父亲所常研习,经校订抄录,以及母亲个人采用,存有遗迹可以可供思念。
如果就是通常的书籍,公用的器物,怎能统统弃置不必呢?既已来读不必,那也不想集中遗失,而应当销毁留存托付给后代。
江南的风俗,在孩子出生一周年的时候,要给(他)缝制新衣,洗浴打扮,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女孩就用刀尺针线,再加上饮食,还有珍宝和衣服玩具,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动念头想拿什么,用来测试他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这叫做试儿。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所着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古代圣贤们的着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
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
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着述。
⑤模(xiāo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
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为了祖先的名字不至于被淡忘,颜回使用了一种叫“家训”系统的这一传统社会文化实践,将一系列规范和价值观传承给家庭成员。
颜氏家训历经多个世代,最初是颜氏祖先在农耕生活中流传至今的精神内核,旨在凝聚家族的执着精神、安定气息,让后人们能够发扬光大祖训,推动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颜氏家训的全文如下:“祖训:一言而行,不拖拖拉拉,不偷懒;三约拒违,信守承诺,不违心;六尺正道,以量为贵,不偏离正轨;九融同心,团结友好,不舍弃善心;十五相劝,谦虚求学,不自满放肆。
”颜氏家训注释:“一言而行,不拖拖拉拉,不偷懒”:表示要说到做到,不能敷衍了事,不能懒惰懈怠;“三约拒违,信守承诺,不违心”:表示要尊重约定,不能随意改变、触犯自己的誓言,不能自私自利;“六尺正道,以量为贵,不偏离正轨”:表示要尊重六尺之正,重视衡量,不要偏离正道;“九融同心,团结友好,不舍弃善心”:表示要彼此团结一致,倡导友爱,不可彼此抛弃;“十五相劝,谦虚求学,不自满放肆”:表示要互相劝勉,不自高自大,持之以恒地学习,不可错误放纵。
综上所述,颜氏家训以“一言而行,不拖拖拉拉,不偷懒”、“三约拒违,信守承诺,不违心”、“六尺正道,以量为贵,不偏离正轨”、“九融同心,团结友好,不舍弃善心”以及“十五相劝,谦虚求学,不自满放肆”等五大要点,倡导家庭成员以诚信、勤奋、团结和谦虚的态度来遵守家训,在实践中承载人生理念,努力成就自己的梦想。
由此可见,颜氏家训体现了千年以来东方文化追求优秀、求合理的传统,将一系列精神价值传承给家族后代,以唤醒人类情感,激励后人们立足奋进,努力实现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
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
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
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②,晓夕温情③,规行矩步④,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⑤,若朝严君⑥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⑦,家涂⑧离散,百口⑨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⑩,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11)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竟,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12),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13)耳。
「译文」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
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
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刚满9 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
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无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严厉。
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
到十八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
20 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
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 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注释」①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父母,多指父亲。
⑦荼蓼: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家道。
⑨百口:全家。
索然:萧索,冷落。
⑩属文:写文章。
(11)少:同“稍”。
砥励:磨炼。
(12)指:通“旨”,意旨,意向。
(13)后车:后继之车。
「评语」为人父母者,谁不爱自己的子女,但单纯的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
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足。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务必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教子篇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①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②。
生子咳③,师保④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⑤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⑥,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译文」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
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
藏在金柜里。
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
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做。
这样,等他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
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
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
”这话一点不假啊!「注释」①中庸之人:智力中常的人。
②金匮:金属制作的书柜。
③咳:孩提。
④师保: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⑤凡庶:普通人。
⑥运为:行为。
「评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则必须从小抓起。
小孩好比一团泥巴,可按父母心愿塑成各种形状。
如果从小娇惯放纵,长大后必然不明事理,积习难改。
须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四、功随严出祸从溺来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①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②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③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④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⑤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⑥,终年誉之;一行之非,⑦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⑧,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译文」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
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爷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①重:难的意思。
②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
这里是用刑杖打人的意思。
③艾:艾叶,中医以艾时熏灼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④可愿:岂愿。
⑤城:也称口,为水入长江处。
⑥行路:路人。
⑦:通掩。
⑧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评语」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皆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
仁父慈母们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天下父母,谁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
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
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