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养生研究的现状分析

◆文/ 李万鑫 ( 西安体 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 西安 7 ] O O 6 8 )
摘 要 :本文 以在 ( ( 中国数 字化期 刊群 分类统计
( 万方 )》 上搜 索 2 0 0 0 —2 0 1 O 年 期 间 ,各 根 据 研 究 内容 的 异 同 ,我 们 把 论文 分
查 阅得 知 : 在基 础 理 论 研 究 中 , 中 医
学 视角 的研 究 最 多, 占总 体研 究 的4 7 . 3 % 。 其 次 是 生 理 生 化 视 角 研 究 、 文 化 视 角 研 究 ,分 别 占总 体研 究 的 l 1 5 . 7 % 、l 0 . 5 % 。再 次 是 太 极 拳 养 生心 理 视 角 研 究 、对 比视 角 研 究 ,分别 各 占总 体 研 究 的3 . 5 % 。在太 极 拳 养 生 中 医 学视 角 的研 究 中 ,多 数研 究者 是 从 中医 理 论对 太极 拳 的养 生 原 理进 行 研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在 解 决 了温 饱 这 一 基 本 问
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3 . 2 . 1 、太 极 拳养 生基 础 理论研 究 现状
与 分析
有1 2 篇是 出自以 《 体育科学》为代表的体
育类 核 心 期 刊 ,仅 占这 为数 不多 的研 究 的
1 5 . 7 % 。
题 之 后 ,人 们 开 始 关注 自己 的健 康 问题 ,
太 极 拳 作 为 在 我 国 传统 养 生 领 域 占有 重要 地 位 的 一 种 功 法 , 尤其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因此 ,对 于 太 极 拳 运 动 的科 学 研 究 目趋 成 为 科 研 工 作 者 较 为 关注 的领 域 。本 文 通 过 文 献 资 料 法 、数 理 统 计 法及 专 家 访 谈 法 对 2 0 0 0  ̄2 0 1 0 年 这~ 时 期 内关于 太极 拳养 生 研 究 的论 文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找 出其 中研 究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对太极拳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太极拳发展现状1. 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养生的运动方式,受到了泛博人民群众的爱慕和追捧。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健身运动,许多城市和社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参预。
同时,太极拳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协会和培训机构。
2. 太极拳的比赛和表演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太极拳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来进行比赛。
国内外的太极拳比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吸引了大批的参赛选手和观众。
此外,太极拳的表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许多太极拳团队在国内外的演出中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
3. 太极拳的科学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推进。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太极拳的身体机制、运动规律以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缓解压力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科学研究为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1. 加强太极拳教育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太极拳的教育和传承。
各级教育部门应将太极拳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太极拳教师和教练员。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太极拳专业课程和培训班,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推动太极拳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
2. 推动太极拳国际化太极拳在国际上的普及和认可有助于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可以通过组织太极拳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太极拳比赛等方式,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可以与国际太极拳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太极拳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创新太极拳形式和内容太极拳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可以将太极拳与其他健身项目结合,创造出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太极拳形式,如太极拳健身操、太极拳舞蹈等。
河南太极拳发展史研究报告

河南太极拳发展史研究报告河南太极拳发展史研究报告一、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发展与河南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南省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和中心,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研究旨在探索河南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并深入分析太极拳在河南的流派传承、人才培养、推广传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特色。
二、太极拳在河南的发展历史1. 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陈家沟太极拳源自河南陈家沟,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这个小村落在宋代时就开始了太极拳的传承。
陈家沟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流派风格在整个太极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陈式太极拳在河南的传承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创始流派之一,对河南太极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从元朝开始,陈氏太极拳就开始在河南广泛传播,并且得到了皇室贵族的青睐。
后来,在明代崛起的河南陈氏太极拳更是席卷全国,成为中国太极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陈式太极拳的创新与发展陈氏太极拳在河南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还有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从创始人陈王廷到后来的陈有本、陈有田等人,陈氏太极拳始终保持着对技法和拳理的深入研究。
他们在传承陈氏太极拳的同时,不断研发新的拳法和招式,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河南太极拳的成就与特色1. 人才培养河南太极拳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无论是陈氏太极拳还是其他流派,河南都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太极拳大师,他们不仅在传统太极拳的传承和教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还在太极拳理论和研究方面有着独到见解。
2. 推广与传播河南太极拳在推广和传播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特色。
从河南的陈家沟起源,到陈氏太极拳在明清时期的全国传播,再到现代的太极拳普及运动,河南一直是太极拳传播的中心。
太极拳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锻炼太极拳,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多样的流派和风格河南太极拳的发展不仅仅是陈氏太极拳,还涌现出了众多其他流派和风格。
太极拳起源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起源方面的研究国内更多的是研究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起源主要有七种说法:(1)梁朝的程灵洗,(2)唐朝的许宣平,(3)唐朝的李道子,(4)唐朝的胡镜子,(5)张三丰所创,(6)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7)河南温县陈王廷所创。
)。
早期唐豪所著的《少林武当考》,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之说都是牵强附会。
唐豪认为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②。
认为太极拳不是从神仙中来,而是从群众中来,他不同意张三丰创拳的观点。
而后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术》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太极拳是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但后来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项淳一的谈太极拳的源流问题和研究武术史的方法文章中提出张三丰创始并不是说他一个人忽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拳,而只是说他是一个主要创始人,很可能是总结和继承了前人成果,在此之后又有人加以补充才形成的太极拳。
另外在李兆生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中说:太极功是张三丰所创的,属于内家拳,武当派太极的创始人。
在康戈武的《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中,把太极拳分成无形时期、成形时期、成熟时期、繁衍时期、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时期为序,来研究太极拳的发展概貌,他认为唐豪和顾留馨的关于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的结论是得到武术界认同的。
2007年6月11口,人民日报海外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载:“今年3月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最后一致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经过多方面的考证,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廷((1600-1680)总结自己多年“披坚执锐”的实践经验,汲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诸多拳势,并参悟《黄庭经》中道家养生修炼的理论,结合吐呐、导引等养生方法创编了富有健身和修身特色的太极拳及太极推手、刀、剑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太极拳运动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源自于太极,发展于太极,并体现了中华武术之精神,它是中国古老的易学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当代的太极拳发展也不可否认地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太极拳的濒危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所在,探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出保持太极拳较强活力的方式。
1 太极拳的濒危状况经过几百年的历史长流的洗礼,太极拳演变出诸多流派。
回顾往昔,太极拳的发展道路坎坷而又充满荆棘。
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频繁、灾荒连年和外族侵入,新中国成立后频繁的政治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使得太极拳几近濒危,不但一些武术套路、器械套路失传,保留下来的也有所弱化。
然而,太极拳也有过一段大普及、大推广时期,那便是改革开放后。
即便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开始趋向利益化和商业化,这也给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部分拳械套路濒临消亡,太极拳原创地环境及部分古迹、文物遭到破坏,给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带来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极拳的全面传承面临困境,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太极拳及其相关文化将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因此,我们应该唤醒人们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正视太极拳所蕴含的价值,他对太极拳的传承和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太极拳的传承价值2.1 太极拳集健身养生双重功能为一体太极拳的理念宗旨就是周易,由于太极拳的基础为圆转,具有弧形特点,所以将该拳术命名为太极。
太极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外刚内柔、身心兼练,同道家所强调的归真、重返自然与和谐关系相统一,其中和谐不仅仅指的是人类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自然同人类间的和谐。
正因此,太极拳运动备受人们的青睐,所以对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2.2 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是一个集百家之长、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而太极拳的诸多特点和内涵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

简析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及对策研究太极拳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改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太极拳的练习也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心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太极拳对于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也有积极作用。
太极拳注重身心合一的修炼,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动作的练习,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减轻心理压力,并增强抗压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需要全身投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平衡体内的激素分泌,达到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效果。
太极拳对于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和预防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淋巴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疾病的发生。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能够帮助人放松紧绷的神经和肌肉,减少疼痛,缓解关节炎、腰肌劳损和颈椎病等慢性疾病的症状。
针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对策。
可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效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太极拳的练习。
可以通过开展太极拳的推广活动,举办太极拳培训班或研讨会,加强太极拳的普及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养生保健并积极参与练习。
可以研究太极拳在不同年龄段和人群群体中的养生保健效果和适应性。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对老年人和体弱者较为适宜,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
而对于年轻人和运动员来说,太极拳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体质。
可以深入研究不同人群在太极拳练习中的效果,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进行精细化的调整和指导。
可以进一步研究太极拳与其他养生保健方法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效果。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在动作中融入了中医的理念和思想,与中医养生和草药疗法等方法具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进行太极拳与中医、按摩、艾灸等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结合研究,探索出更全面、综合的养生保健方案。
太极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太极拳在海外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太极拳也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调查显示,太极拳在欧美、东南 亚等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练习太极拳。
Hale Waihona Puke 4、太极拳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教,难以 大规模推广;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认证机制;部分人对太极拳存在误解和质疑 等。
感谢观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规范的太极拳培训体系和认证机制。通过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认 证标准,确保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鼓励专业人士撰写教材和著 作,推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2、加强太极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太极拳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可以在海外举办太极拳文 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增强太极拳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了解太极拳的发展现状,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首先是通过问卷调 查,对一定数量的太极拳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进行了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 数据。其次是通过访谈,对多位太极拳专家、教练和爱好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了解了他们对太极拳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是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和阅读了大 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培养专业的太极拳人才。通过设立专业的太极拳学院和培训机构,培养 专业的太极拳人才,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鼓励企业、社 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支持太极拳事业的发展。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武术项目,在当今社会的 发展现状呈现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锻炼人群年轻化、海外发展受到重视等趋势。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 和认证机制、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以及培养专业的太极拳人才等措施的实施,我 们相信太极拳事业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24式太极拳主要研究内容

24式太极拳主要研究内容
24式太极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太极拳套路,它主要研究的内容
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从动作形式上来看,24式太极拳包含了一
系列的拳、手、步、身法等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既有缓慢柔和的表
演形式,也包含了快速、轻巧的应用技巧。
其次,从内在功夫来看,24式太极拳注重练习者的内功修炼,包括呼吸调节、意念集中、身
体协调等方面的训练。
此外,24式太极拳还注重于身心合一的状态,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身心放松、内外调和的效果。
另外,24式
太极拳还包含了一定的应用技术,练习者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动作和
原理来进行自我防身、健身保健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总的来说,24
式太极拳的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了动作形式、内在功夫、身心状态和
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它是一种集身体锻炼、内功修炼和武术应用
于一体的综合性太极拳套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研究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
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
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於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
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感;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
另外,随著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听到。
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後,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後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
“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结合的练法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
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又要虚虚对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
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左掌心之上,在大指轻贴於右拳虎口处,馀四指轻贴於右腕骨背之下,双手停於心口前,距离约4寸许;肘不贴肋,沉肩坠肘,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两肩骨节微向前卷,使背部的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
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自觉心平气和,姿势稳当。
然後两腿分清虚实,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识引导腹部内脏从左腰隙起轻轻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转而上,双手随著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仍停於心口;同时配合缓缓吸气,追随内脏的弧形动作,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如忍住粪便状,使气聚于下丹田(脐下中极穴),略停一停。
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将腹部内脏轻轻下沉,双手亦於胸前心口下沉於脐前轻轻沉住;重心仍落於两腿,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部分气体从鼻孔流出,部分气体似感下沉于下丹田;部分气体似感流行於中丹田(脐部神阙穴);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地外凸。
这是一呼。
心要静,眼神要照顾双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摇摆俯仰,呼吸要“悠、匀、细、缓”,呼吸与动作要协调。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
向右方内转下沉的方法用同样的姿势,仅是方向相反。
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数十下。
全身骨节和肌肉都参加活动,完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这种“以意调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称作内功。
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内脏做轻微的旋转和“按摩”运动,能够活动内脏机制,加强气血循环,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
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家,医学家在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延年的一种方法,也是合乎科学的。
肛门括的肌一紧一松(紧的时间短,松的时间长),有助於治愈内痔,并能连带地作用於泌尿系统而防治遗精、便秘、小便频数。
拳套练熟後,可以按照“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的拳式呼吸原则,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如果感觉胸闷憋气,必然是姿势有不正确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松,或是呼吸跟动作不能配合均匀,必须加以调节。
如仍调节得不舒服,应该恢复自然呼吸,切勿勉强,以免发生流弊。
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後,会自然地产生“腹呜”的现象,特别在练拳套每一姿势到定式时和由定式变转时由於腰胯的松沉和旋转,最易产生“腹呜”。
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练习内功拳到一定程度後的初步内体感觉,是“以意导气”、“气沉丹田”的结果。
练气功时产生腹呜现象,要比练太极拳来得早,这是练气功在一开始就“以意调息”的原故。
腹呜现象的产生,是由於以意导气,增强了内肠蠕动,使腹内气体相摩相荡所发生的声音,对内脏只会有好的作用。
练太极拳时有“腹呜”应不以为奇,没有“腹呜”也不要故意追求,要听其自然。
作者: 202.127.145.* 2006-11-13 17:04 回复此发言--------------------------------------------------------------------------------2 力量呼吸等等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是技也,一著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十三势架身法: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势架程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喽膝拗步,手挥琵琶,喽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剑喽猴,白鹤亮翅,喽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喽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拔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炷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十三杆: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
四刀:裏剪腕,外剪腕,坐腕,撩腕。
四杆: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仟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众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釐,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功动,视动犹静。
动牵往束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抽。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太极力气解气走於膜络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
故有力者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於筋脉,象也。
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
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所由来;知力气之所以然,自知用力行气之各异。
盖行气於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沾粘连随解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谴绻谓之粘,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太极四隅解四正,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是也。
初不知方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生生不已,焉有出隅之手哉。
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甚难得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例如半重偏重之滞而不正,自出釆列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
作者: 202.127.145.* 2006-11-13 17:04 回复此发言-------------------------------------------------------------------------------- 3 力量呼吸等等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使复归於方正圆中之内,采用肘靠者,亦由此以补其缺尔。
夫日後功夫能至上乘者,亦须获采列之功,使之仍归大中至正,是则四隅之用,乃扶体而补其缺也。
太极懂劲先後论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後,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
既未懂劲,固然出病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盖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仰无著落,亦易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非真懂劲,不能不出此病也。
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知: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是为真懂劲。
懂劲後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此屈伸动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
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
夫而後才能真及神明矣。
明乎此,日後岂可不慎行坐卧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效,是则可谓将及中成大成也哉。
太极尺寸分毫解功夫先练开展,後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成功後,才讲尺寸分毫。
盖尺位之功成,而後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後以分位分,分位功成後,以毫位分。
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
古云:对待者数也。
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然而虽知其数,苟非有秘传,又乌安能量之哉。
裆会阴(位於两便之间),称作裆。
经络学说任督二脉俱起於会阴,百会穴的“虚领顶劲”下与会阴相呼应,是一种自然接通任督二脉的锻练方法。
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
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裏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裏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圆裆”的作用)。
会阴处虚虚上提,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
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是使腿部可能由弧形转换虚实的唯一基础,腿部动作是与臂部动作协调一致的,手臂是顺圈,手臂下的腿部也是顺圈;反之,手逆圈,腿亦逆圈。
所以只有在屈膝圆裆之下,才能节节贯串地劲起脚跟,发於腿,上升腰脊,形於手指。
从前也有人把圆裆称作“吊裆”或“调裆”。
太极拳以松圆为主,故以称作圆裆为合适。
腰胯松沉,臀部内敛,裆劲自足。
裆劲下足後,膝节更有力,足底也更沉实踏地而桩步稳固。
下裆劲和沉气的动作是协调的,因此小腹更为充实,重心也更为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