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48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
24、42、48式太极拳动作分解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1.起势
两脚开立前平举臂屈蹲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收脚抱掌弓步分掌身体后移
收脚抱掌弓步分掌身体后移
收脚抱掌弓步分掌
3.白鹤亮翅
跟步抱掌虚步分掌
4.左右搂漆拗步
转体绕臂收脚举臂搂漆推掌
身体后移收脚举臂搂漆推掌
身体后移收脚举臂搂漆推掌
5.手挥琵琶
提膝划弧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7.左揽雀尾
转体抱掌弓步朋臂转体回捋
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前按
8.右揽雀尾
转身分举收脚抱掌弓步朋臂转体回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前按
9.单鞭
转身扣脚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10.云手
转身扣脚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
云手开步云手并步
11.单鞭
虚步勾手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跟步翻掌虚步探掌
13.右蹬脚
上步划弧收脚合抱提膝分掌蹬脚撑掌14.双峰贯耳
屈膝合臂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转身扣脚收脚合抱提膝分掌蹬脚撑掌16.左下式独立
屈膝勾手仆步穿掌弓步立掌提膝挑掌17.右下式独立
转身勾手仆步穿掌弓步立掌提膝挑掌18.左右穿梭
收脚抱掌弓步架推收脚抱掌弓步架推19.海底针
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48式太极拳的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

48式太极拳的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48式太极拳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 48式太极拳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拳谱 19 右单鞭第一段之前有一个起势、第四段结尾之后有一个收势。
不在48式之内。
第四段第一段 20 右云手(3) 21 右左分鬃 22 高探马 23 右蹬脚 24 双峰贯耳25 左蹬脚 26 掩手撩拳 27 海底针 28 闪通背 01 白鹤亮翅 02 左搂膝拗步03 左单鞭 04 左琵琶势 05 捋挤势(3)06 左搬拦捶 07 左掤捋挤按第五段第二段 29 右左分脚 30 搂膝拗步(2) 31 上步擒打 32 如封似闭 33 左云手(2)34 右撇身捶 35 左右穿梭 36 退步穿掌08 斜身靠 09 肘底捶 10 倒卷肱 11 转身推掌 12 右琵琶势第六段13 搂膝栽捶37 虚步压掌 38 独立托掌 39 马步靠 40 转身大捋 41 撩掌下势第三段42 上步七星 43 独立跨虎 44 转身摆莲 45 弯弓射虎 46 右搬拦捶 14 白蛇吐信(2) 15 拍脚伏虎(2) 16 左撇身捶 17 穿拳下势 18 独立撑掌(2) 47 右棚捋挤按 48 十字手收势15/1 15/148式太极拳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 48式太极拳拳谱及分解动作名称?左脚分开半步,?两手前平举(与肩平), ?搭手上步,?弓步前挤(东南45?)。
起势?曲腿下蹲按掌(按于腹部)。
B:?坐腿扣脚穿掌,?弓步抹掌,?收脚捋手,第一段 ?上步搭手,?弓步前挤(东北45?)。
序号动作名称分解动作名称C:?坐腿扣脚穿掌,?弓步抹掌,?收脚后捋,?抱手提脚,?退步(右后方),?搭手上步,?弓步前挤(东南45?) 01 白鹤亮翅?坐腿转腰分手,?虚步亮掌。
?坐腿撇脚转腰分手,?收脚摆手握拳,?右手前摆,?转腰交叉摆手收脚,02 左搂膝拗步 06 ?摆脚上步搬拳,?收拳收脚,左搬拦捶?曲臂上步,?搂手弓步推掌(起势方向南方)。
48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讲解

48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讲解第一段:1-7起势:(正南):①左脚开立②两臂前平举③曲腿向下按掌1、白鹤亮翅::①(左旋腰)收脚丁步左抱②(向右后)退步③坐腿转腰分手(稍向右旋腰)③虚步分掌(向左旋腰,面向正南)2、左搂膝拗步:①右手前摆②转腰交叉摆臂收脚③曲臂上步④弓步搂手推掌(方向同起势)。
3、左单鞭:①後坐扣脚②收脚抱手(脚尖不点地)③转腰上步搭手④弓步平云(多一个平云)⑤坐腿转腰平云⑥勾手(西南)收脚(脚尖不点地)⑦转身上步⑧弓步推掌向左转(正东)。
4、左琵琶式(正东):①跟步摆臂(右摆左釆)②坐腿挫手摆臂③虚步合手。
5、捋挤势(三式)(东南-东北-东南):捋挤势1①移脚活步穿掌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南方45°)(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捋挤势2:①坐腿扣脚穿手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北45°)捋挤势3:①扣脚穿手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南方45°)6、左搬拦锤(正东):①撇脚转身分手②收脚摆手握拳③提步搬拳④转腰转身摆臂⑤上步拦掌⑥弓步打拳(拳心、掌心都向下,右掌与肩高,左掌握在腹前)。
7、左棚捋挤按(正东):①转腰撇脚分手②收脚抱球③转腰上步④弓步棚手⑤弦扒送手⑥坐腿后捋⑦转腰搭手(正东)⑧弓步前挤(两臂棚圆,左手贴在右腕内侧)⑨坐腿引手后棚⑩弓步前按。
第二段:8-138、斜身靠(步向西北,面向西南)::①转身分手②收手合抱(两手成斜交叉十字)③转身出脚握拳(转身向西北方向30°迈出,两手由掌变拳方向转向正西)④弓步撑靠(撑臂斜靠头转看左前方)9、肘底锤(正东):①後坐扣脚,左转托掌(托掌偏西南)②坐腿右抱手收脚(面偏西南)(脚尖不点地)③摆脚上步棚手(上步偏东南)④坐退穿掌(横穿掌)(坐腿穿左手。
右手握拳拳放肘底,左手劈掌,方向转向正东,退半步、收半步)⑤虚步劈掌10、倒卷肱(正东):倒卷肱1①转腰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坐腿虚步前推,前脚乘势扭直;倒卷肱2:①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坐腿虚步前推。
48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起势:移左脚开步,两臂缓慢平举,曲膝落掌,两手落在腹前,手心向下。
一、白鹤亮翅:重心左移,右脚后撤半步,两手抱球,抱在身体的左腹前,重心后坐,右掌上挑,左掌下分,成虚步,两脚重心前三后七。
1、抱手提脚;2、退步;3、坐腿转腰分手;4、虚步亮掌。
二、左搂膝拗步:右手下落微左转腰(手从中轴线下落),向右摆臂,收脚托掌(托掌方向西北),转身上步正前方搂膝推(右掌曲掌前推时拇指上翘,靠在头的耳侧,指尖朝前,随重心前移,转腰,送肩,手往前送,竖指坐腕,掌心内凹;右手手指尖对着自己的鼻尖,虎口对着胸口),左手按在左膝旁,腋下放一个关拳头的距离。
1、向前摆右手;2、转腰摆臂收手;3、曲臂出脚;4、弓步搂手推掌;方向与起势方向相同。
三、左单鞭:重心后坐前脚尖微翘起,稍微内扣15度,重心前移,跟步抱手(两手心相对),(前手不要收回来,在仍然保持撑圆的情况下,向下落一点重心后移,前脚翘起之后,微向内扣15度),右手经左臂下穿掌,向前捧出,后坐,扬脚尖,旋臂托掌在肩上,扣脚前按,右斜前拉,左脚收回,弓步向左推掌,右手勾手(提腕高度在耳侧),左掌掌心向前。
1、坐腿扣脚带手;2、穿手收脚,从肘下穿出;3、上步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以腰带臂,以臂带手,然后手去追腰,叫做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6、转腰旋掌;7、转腰按掌;8、勾手收脚;9、转身上步;10、弓步前推,正东方向。
四、左琵琶:重心前移跟进半步,右掌手心向上向前摆,左手自然下落,落到跨旁,跟步,重心后移,脚踏实,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微微一点外开,然后合步合掌成虚步。
手正身斜,身体向右45度角,前手指尖与鼻尖同高,两脚重心前四后六。
1、摆手跟步,两手交叉摆动,;2、坐腿摆掌;3、虚步合手,是一个合臂掘背的动作。
五、捋挤势:左脚抬起向左斜前方45度角开步,两手翻转,手心相对,右手向右斜前方平抹,再收脚下捋至腹前(下捋时两手阴阳掌,后手停在腹前,前手和膝盖一致),出右步搭手(搭手时右手在胸前由下往上划个弧,左手在胸口划个小圈,两手上下相合),弓步前挤(弓步出脚脚跟先落地,再过度到前脚掌,依次再曲膝弓腿);稍微后坐重心,脚尖微扬起一点。
48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讲解

48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讲解48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讲解第一段:1-70、起势:①左脚开立②两臂前平举③曲腿向下按掌1、白鹤亮翅:①收脚抱手②向后退步③坐腿转腰分手③虚步分掌(与起势方向同)2、左搂膝拗步:①右手前摆②转腰摆臂③曲臂上步④弓步搂手推掌(方向与起势方向同)。
3、左单鞭:①转腰坐腿带手②收脚抱手③转腰上步穿手④弓步平云(多一个平云)⑤坐腿转腰平云⑥勾手收脚⑦转身上步⑧弓步推掌向左转90°。
4、左琵琶式:①跟步摆臂②坐腿挫手摆臂③虚步合手(合分合)。
5、捋挤势:①移脚活步穿掌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南方45°)(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捋挤势2:①坐腿扣脚穿手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北45°)捋挤势3:①扣脚穿手②弓腿磨掌③收脚捋手④上步搭手⑤弓步前挤(方向东南方45°)6、左搬拦锤:①撇脚转身分手②收脚摆手握拳③提步搬拳④转腰转身摆臂⑤上步拦掌⑥弓步打拳(拳心、掌心都向下右掌与肩高,左掌握在腹前)。
7、左棚捋挤按:①转腰撇脚分手②收脚抱球③转腰上步④弓步棚手⑤弦扒送手⑥坐腿后捋⑦转腰搭手(正东)⑧弓步前挤(两臂棚圆,左手贴在右腕内侧)⑨坐腿引手后棚⑩弓步前按。
第二段:8-138、斜身靠:①转身分手② 收手合抱两手成斜交叉十字③转身出脚握拳(转身向西北方向30°迈出,两手由掌变拳方向转向正西)④弓步撑靠(撑臂斜靠头转看做前方)9、肘底锤:①坐腿转身摆掌②坐腿抱手收脚③摆脚上步棚手④坐退穿掌(坐腿穿左手。
右手握拳,左手劈掌,方向转向正东,退半步、收半步)⑤虚步劈掌10、倒卷肱:第一个①转腰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虚步前推,前脚乘势扭直倒卷肱2:①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虚步前推。
倒卷肱3:①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虚步前推。
倒卷肱4:①撤手翻掌②卷肱收脚退步③虚步前推11、转身推掌:第一个①撤脚转身摆掌②上步曲臂收掌③丁步按推(斜前方45°)第二个①捻脚转身摆掌②上步曲臂收掌③搂手推掌收脚丁步(与第一个推掌成180°)第三个①扣脚转身摆掌②收掌上步③搂手推掌丁步(转身90°成三个斜角)第四个①坐腿捻脚转身摆掌②收掌曲臂上步③丁步搂手前推(转身转动180°奔向第四个斜角)重点提示:转动方向奔向四个斜角,收回左脚在右脚的后脚跟后点地,前脚以脚跟为轴扣脚尖,后脚以脚掌为轴转动脚跟)12、右琵琶式:①转身推退步②坐腿挫手摆臂③合手虚步(脚跟虚步)13、搂膝栽锤:①收脚点地后捋(拳由上向下击打,力点在拳面)②上步搭手③弓步平云收脚点地④转腰摆掌⑤握拳上步,弓腿拨手栽拳(上体略向前倾方向正西)第三段:14-19(共六个动作比较复杂复杂也是高潮)14白蛇吐信:①坐腿扣脚提拳②转身摆掌③(活步)歇步前推(两脚交叉相叠,上体侧转交叉,坐在接近后脚脚跟上前脚横,后脚跟提起)④撤手翻掌⑤上步转弓步曲臂⑥歇步推掌。
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的方法及拳法特点

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的方法及拳法特点学习48式太极拳,动作需要规范,同样也依赖基本功的练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
欢迎阅读!简述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调形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48式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48式太极拳中正确调形,对充分发挥好48式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调形的本质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是练习48式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
调形与调息、调心是48式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
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什么叫调形?明代李呈芬在《射经》对调形写道:“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为便宜。
腰蹲则身不动,坐胯而臀不显。
肩肘腰腿力萃于一处,易起易伏。
”其实,调形是人在对地球万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运用意念调节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拳术的规范,即调准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
从48式太极拳的角度来看,调形就是要认认真真按照48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
二、练习48式太极拳如何正确调形(一)精准性原则这是练习48式太极拳中调形的第一原则。
如何达到调形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
调形能否达到精准,师傅尤其重要。
想真正学好48式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48式太极拳的师傅。
如果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改拳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是对拳照,即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
因为任何师傅在传授武功时,都会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经验,其基本拳架和动作都会做些微调,这是无可避免的。
在师傅的教导下,再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对自身的动作的准确性很重要。
调形时,必须符合本门拳术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才能达到精确。
(二)意领息随原则练习48式太极拳时,调形、调息、调心是合为一体,辩证统_的,即“三调合一”。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

馨《 太极拳 术》 问过李 亦 畲 的 曾孙 李光 藩 先 生 ,
3 0页 , 海 教 他 肯定 地 说 , 是李 亦 畲 认 为 太 7 上 这 育 出 版 社 极 拳 的创 始 比张 三丰 更 早 , 而不
倒是 顾 留馨让 我 明 白 了许 多 。 及其 分支 。陈王廷 创太 极拳之说 ,
顾 留馨让 我明 白了许多
91 18 9 4年 , 的第一 篇 关于太 也不 是陈家祖 传 ,是 唐豪在 13 我
研究
极 拳 的文 章 《 杨式 太极 拳 及其 西 年给 陈家沟 制作 的皇冠 。 我 同 时发 现 ,被 斥 为 荒诞 、 北传 授人 赵斌 》 《 在 武林 》 5 第 期 发 表 。 由于 对 太 极 拳 史 研 究 不 谎 言 、附会 的张 三丰创 拳说 ,早 王征南 墓 深 ,引 用 了杨 季 子 “ 料豫北 陈 在 清朝 初年 黄宗 羲 的 《 谁
维普资讯用该 书只 92 版
注页码) 这就是说, 从清朝中叶到 98 我 是 跟 赵 斌 老 师 学 的杨 式 1 2 年之 问 ,社 会上 流传 的太极 不分流派 ) ,都是杨 式太极 拳 太 极 拳 ,但 在太 极 拳 史研 究 上 , 拳 (
以及 《 宁波府 志 》 已有 记 中 家 拳 ,却 赖 冀 南 杨 氏传 ” 的 诗 志铭 》
见 9 句 。 太 原 工 业 大 学 孟 乃 昌 教 授 载 。 ( 3 3页 )
( 9 3~19 ,太极 拳研 究专 家 , 13 92
然而 , 留馨 在 《 顾 太极 拳术 》
“ 是 曾任 山 西 杨 式 太 极 拳 协 会 副 会 中说 : 张三 丰创 太极 拳一 说 , 11 年 长 ) 信 , 赞 我 的文 章 写 的好 , 辛 亥 革命 ( 9 1 )后 的一种 附 来 称 ( 5 在 附录 ” 其 中关 于杨 、赵 、傅 三家 关系 以 会 而 已 。” 见 3 0页 ) “ 太 及杨 家某 些轶 事 ,多 为世 人所不 中又 说 :“ 极 拳 创 始 于 张三 丰 知 。但 他又说 , 太极 拳 源流上 , 的谎 言 ,出现 于十 九世 纪末 到 二 在
48式太极拳动作简单分解说明

起势1、两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曲腿下蹲按掌,一、白鹤亮翅1、收脚抱球,2、撤步3坐腿转腰分掌,4、虚步亮掌。
二、左搂膝拗步1、转体向前落右掌,2转腰摆手收脚,3、曲臂收掌上步4、弓步搂膝推掌三、左单鞭1、转体坐腿扣脚带臂平云,2、穿手收右脚抱掌,3、上步搭手4、弓步伸臂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6、左转腰旋掌,7、右转腰按掌,8、勾手收脚9、转身上步,10、弓步推掌。
(正东)四、左琵琶1、摆手跟步2、坐腿错手摆臂3、虚步合手。
五、捋挤势(三个)1、移脚活步穿掌2、弓步抹掌3、收脚下捋4、上步搭手5、弓步棚挤【重复】1、扣脚穿掌。
六、左搬拦捶1、坐腿撇脚转腰分手(左手上旋右手下旋)2、收脚摆手握拳(右掌在上左拳在下)3、摆脚上步,翻臂搬拳4、摆手收脚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七、左棚捋挤按1、(右转腰)坐腿撇脚分手2、收脚抱球(左下右上)3、转腰上步4、弓步棚手5、转腰伸掌(手心上下斜相对)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转向正东)8、弓步前挤(两臂圆)9、坐身引手后引10、弓步按掌。
八、斜身靠1、转身分掌2、收脚搭腕(十字形)3、转身出脚握拳4、弓步撑靠。
(西北)九、肘底捶1、坐腿转身摆掌(扣右脚向左坐腿收右脚转身摆掌)2、右坐腿收脚抱球,3、转身摆脚上步棚手4、跟步右栏掌5、坐腿穿掌6、虚步(右)握拳(左)劈掌。
(正东)十、倒卷肱(四)1、转腰撤手翻掌2、卷肱收手退步3、虚步推掌十一、转身推掌(四)1、撤脚转身摆掌2、上步屈臂收掌3、丁步搂手推掌(西北)重复【2组】1、捻脚转身摆掌、2、上步屈臂收掌、3、搂手推掌丁步(东南).【3组】(东北)【4组】西南。
十二、右琵琶势1、转身退步2、坐腿撤步举臂3、虚步合臂(西南),十三、搂膝栽捶1、收脚点地下捋2、上步搭手3、弓腿平云收脚点地4左转举臂摆掌5、左手握拳上步6弓步搂手栽拳。
(正西)十四、白蛇吐信(二)1、坐腿转身提拳托掌2、转身摆掌3、歇步推掌4、撤手翻掌5、上步卷肱曲臂6、歇步推掌十五、拍脚伏虎1、上步抡臂2、拍脚3、盖步摆掌4、上步落手5、弓步贯拳1、坐腿扣脚穿掌2、抡臂收脚上步3、左拍脚4、盖跳步摆掌5、出脚落掌6、弓步贯拳(二)十六、左撇身捶1、坐腿扣脚穿掌2、分手3、收脚握拳合手4、上步举拳5、弓步撇打十七、穿拳下势1、转腰撇脚分手2、收脚握拳3、出脚上穿拳4、仆步右穿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48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1984年,我的第一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杨式太极拳及其西北传授人赵斌》在《武林》第5期发表。
由于对太极拳史研究不深,引用了杨季子“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的诗句。
太原工业大学孟乃昌教授(1933~1992,太极拳研究专家,曾任山西杨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来信,称赞我的文章写的好,其中关于杨、赵、傅三家关系以及杨家某些轶事,多为世人所不知。
但他又说,在太极拳源流上,还是要尊张三丰。
孟先生的话,使我感到愧疚。
我就在继续研读杨式传人著作的同时,仔细阅读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研究》和《太极拳术》。
如果说杨家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是“祖传”的话,正是顾留馨本人的著作,才使我从另一方面找到了这种说法的“依据”。
我首先发现,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
”(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
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我同时发现,被斥为荒诞、谎言、附会的张三丰创拳说,早在清朝初年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以及《宁波府志》中已有记载。
(见393页)然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说:“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见350页)在“附录”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
”(见442页)但是,在《太极拳研究》133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和《太极拳术》386页中,都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1867年,杨禄禅、武禹襄都健在,这显然和“辛亥革命后”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张三丰创拳的“附会”、“谎言”之说前后矛盾。
顾留馨引用马印书抄本的目的,是因为后来的“太极拳小序”抄本都把“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他由此证明李亦畲“已自纠其前说之无据”(见386页)。
对此,笔者问过李亦畲的曾孙李光藩先生,他肯定地说,这是李亦畲认为太极拳的创始比张三丰更早,而不是更迟,并非“纠其前说之无据”。
仅仅从张三丰创拳说的“谎言”出现的时间,在同一本书中就有两种叙述,又和自己引用的史料产生很大差距,这种信口开河的“考证”,只能令人得出与其相反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我从顾留馨的著作中,发现了陈王廷创拳说的论据的不可靠性。
感谢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陈氏家谱》的全部“旁注”都公布出来。
他的目的,是要证实陈王廷创拳和陈家世传太极。
唐豪考证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陈氏家谱》中陈王廷的“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并把它作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的史料”。
但是,从公布的史料可见,《陈氏家谱》的“旁注”,一直注到陈鑫(1849~1929)兄弟三人。
在一个家谱的人名“旁”作“注”,并且注到了二十世纪,这些“旁注”是何时写的,不就昭然若揭了吗?顾留馨先生也如实记录了家谱“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
森批。
’字样”(见360页)。
这就很清楚地看出,“旁注”的编写者,正是给唐豪提供《陈氏家谱》的陈森(1846~1935)。
家谱本无“注”,故而陈森只能作“旁”注。
难道乾隆十九年的人,能给二十世纪的人作注吗?(详见拙著《陈氏家谱“旁注”考》)唐豪的另一条论据,就是陈王廷“闷来时造拳”的诗句,这是在陈鑫写的《陈氏家乘》中首次出现,显然有陈鑫编造之疑。
除了这两条之外,再也没有更多论据了。
因为陈王廷的“旁注”和《陈氏家乘》中的陈王廷诗句,都没有“太极拳”字样,唐豪说,“陈沟村至今还是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所以村人的保守性特别的强,陈沟村人至今只肯学习其祖先传下来的十三势――太极拳的一套,不肯学习外来的拳法。
就这个证据而论,足以证明家谱所注王廷创造的陈氏拳手,和遗诗中王廷闷来时所造的拳,即为太极拳。
”(见唐豪《太极拳之根源》,1935年)但是,唐豪又说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吸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这和他说陈沟人“不肯学习外来的拳法”就有矛盾,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对唐豪的看法有所发展,他列出四条推测理由,认为陈氏拳还与少林寺拳法有渊源关系,如陈氏拳架中有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罗盘棒诀”有“要知此棒出何处?罗盘流传在邵陵(少林)”等(见443~444页)。
这些理由,不正是徐致一“以陈式为少林拳”的合理根据吗。
人们还可认为,既然戚继光的拳经32势中有29势都被纳入陈氏太极拳,那么,戚继光的拳经32势,不就是陈氏太极拳的祖型吗?顾留馨在《陈式太极拳》和《太极拳研究》中,还把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说成陈家沟的陈王廷,造成了大笑话。
1964年就有人在《新体育》指出其错误,直到1980年,他才在《体育报》予以更正。
唐豪顾留馨为了自圆其说,对于和陈氏创拳说有矛盾的史料,一律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或者进行荒谬的解释甚至编造,比如说杨禄禅不通文墨,把陈氏太极拳的“懒扎衣”误听成“拦雀尾”等等,在此不一一分析了。
从以上情况可知,顾留馨所谓“我们根据大量史料,实事求是地提出太极拳起源于陈式,为各式太极拳的祖型,从而根本否定了荒诞的仙传之说”,到底是咋回事,有多大可靠性。
如果说唐豪是在疑古思潮影响下,按照胡适“先疑而后考”的方法,盲目地“疑”而“破”,草率地“考”而“立”,顾留馨则是在极左思潮的气氛下,进而挥舞“神仙造拳”、“唯心主义”、“别有用心”这些政治棍棒,把唐豪的结论固化起来,造成太极拳源流的研究禁区。
然而,陈氏以外的各派太极拳传人,是不可能被压服的,他们只是在那个时代保持沉默而已。
厉王弥谤,难于长久。
随着改革开放盛世的到来,被封锁的禁区终于打开。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张三丰否定了,但《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依然存在,太极拳前辈的著作依然存在。
1915年初版、多次再版修订的《辞源》,仍然把张三丰称为“宋代技击家”。
著名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首任主任的李约瑟博士,也在其34分册的世界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张三丰的名字,现今一般与中国拳法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
”理论研究的舛误顾留馨先生对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论梳理,具有独到贡献。
然而由于他长期立足于陈式,对于其他流派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出现一些自以为是的舛误。
下面略据数例,以就正读者。
首先,在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的关系上,顾留馨画蛇添足,在《太极拳术》中把杨式太极拳每动的“呼”、“吸”都明确写出,强调“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都要与呼吸有节奏地、自然地结合……从而使内脏受到适宜的刺激,加速气血流转,旺盛机能”(见82页)。
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赵斌、傅锺文老师一再强调练拳时要自然呼吸,以防“闭气”。
练到一定程度,呼吸自然深长。
推手运用时,呼吸自然能配合动作。
当我给傅锺文老师说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写明每动的呼吸时,傅老师冷笑说:“糊涂虫”。
顾留馨到底糊涂不糊涂?我们看看下面的数字分析。
我仔细统计了一下,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杨式太极拳的动作一共写了180个呼吸。
有资料说,一般人每天呼吸23000次,平均每分钟约16次。
顾留馨说,练习一趟杨式太极拳,“原为8分钟,现为20分钟”(见58页),若按《太极拳术》的呼吸去练,每遍练8分钟,每分钟要呼吸22.5次,每遍20分钟,每分钟呼吸9次。
试想,人和人的年龄、身体素质不一样,肺活量不同,如果强行动作配合呼吸,不是憋气就是喘气,正是犯了太极拳练习之大忌。
况且,顾留馨完全按照拳架动作的开合来规定呼吸,但每个开合的动作路线长短不一,运行时间也不一样,若动作配合呼吸,必然造成呼吸不均匀,显然也有害健康。
练太极拳时,膝部的要领至关重要,搞不好会造成膝关节损伤。
顾留馨先生对此也提出了不恰当的见解。
他要求“迈步时先提起虚足的大腿,使力量聚集在膝关节来带动脚跟提起”,“做踢腿或独立动作时,先提腿把力量集中于膝关节”,“提膝把力量集中于膝尖,可以把周身劲力节节贯串地透达于足尖”(见44页)。
运动生物力学告诉我们,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关节只是连结骨骼的一种运动轴(有一轴性关节、二轴性关节、三轴性关节)。
关节的任何一个运动轴,都配布有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分为运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等,以便控制关节部位的转动。
迈步时,膝关节一定要放松,应该通过意念指挥大腿肌肉群的伸缩,使大腿抬起,小腿自然下垂。
如果把意念集中于膝部,只能影响膝关节的灵活性,拖住了运动轴。
所以,用大腿还是用膝关节,是下肢“用意”的原则问题。
孟乃昌先生有一篇太极拳纠偏的文章,认为意在膝尖会使气血留滞于膝关节而不通,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否有所指,不得而知。
顾留馨对于“气沉丹田”的理解,也使人莫名其妙。
顾先生自己也说过,“气”不是呼吸之气,但他在《太极拳术》中说:“小腹外突时即为‘气沉丹田’。
因此,‘气沉丹田’不是绝对化的。
一呼一吸,总是‘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交替进行的。
”“太极拳论所说的‘气宜鼓荡’,正是说明了‘气沉丹田’不是绝对的。
”(见36页)这就是说,气的“鼓荡”就是气不沉丹田,那么“气宜鼓荡”是否就意味着“气宜不沉丹田”了!最后我想说,顾先生毕竟是太极拳界的一位著名研究家。
时代选择了他,造就了他,也给他的研究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对此,不可求全责备,但是要有明确的认识。
(责任编辑柯超)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