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月经中期出血的辨证治疗

【文献 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673-7210(2007)07(b)-079-02
月 经 中期 出血 又称 排 卵 期 出血 ,在 两 次 月 经 中期 ,又称 前子 12 g,仙鹤草 18 g,甘草 3 go④ 肾气虚 ,胞脉瘀滞。治法 :
“经 间期 出血 ”,经 间期 出 血多 由 肾虚 、湿 热 、血 瘀 引起 ,本病 补 肾益气 ,活血通脉 。方药 为右归饮加 味。熟 地 15 g,山药 15 g,
81例 中治 愈 73例 。好 转 8例 。治 愈率 91%。
治 疗 上止血 不是 主要措 施 ,补 养 肾 阴 、提 高 阴精 水平 、促 进顺 3病例 举例
利转化才是本病 治疗 的关键 。辨证分型 :① 肾阴虚 ,虚热 内
周某 ,女 ,30岁 ,2005年 3月 9日就诊 。患者 近半 年 多时
部 《临 床疾 病 诊 断依 据 治 愈好 转 标 准 》中的 “排 卵 期 出 血 ”诊 7 d为 一个 疗 程 ,连 用 2 ̄4个疗 程 。
断标 准。
2 结 果
1.2病 理 探 讨
2.1疗 效 评 定 标 准
经 间期 出血 的病 理 分析 ,从 临床 观 察 中发 现 肾阴 虚 ,阴
常 见于 中年 妇女 。本 人 在临 床 工作 中辨 证分 型 治疗 ,取 得一 山茱 萸 15 g,枸杞 15 g,菟 丝 子 15 g,紫石 英 18 g,巴戟天 18 g,
定 的效 果 ,现 报道 如下 :
当归 12 g,益 母 草 15 g,茺蔚 子 15 g,青 皮 9 g,红 花 3 g,红 枣
细弱 或脉 细小 。
草 30 g,杜 仲 15 g,紫 河 车 12 g,金 樱 子 15 g,黄 柏 6 g,红 枣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引言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病案一主诉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主诉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
疼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
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疼痛缓解: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比如非甾体消炎药和止痛药。
此外,热敷也可以缓解下腹部的疼痛。
2.调节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
同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痛经。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分期治疗月经病探讨

针刺能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 缩短病程 , 提高生活质量。 没有西药 的严重副 反应 , 减少 西药用量 , 应面广 。V S的研 适 P 究虽 然取得 了长足 的进展 , 但仍然 有不少问题 尚未解决 , 如发 生机制特别是分子机制 、 诊断标 准、 治疗等 , 有必要进行 更深入 的研究 , 包括分子水平研究 、 大规模 多中心的协作研究等。
增强 ; 间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 ( 组 P<O 0 )提 示治疗 组优 于对 .5 ,
照 组 , 疗 组 在 针 刺 治 疗 后 清 除 自由 基 能 力 更 强 。另 一 观 察 治
文献资料 :
Ei l 隆呈社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 定标准[ ] 北京 中医学 院学 J.
报 ,9 2 1 ( )3 ~ 4 . 19 ,5 4 :9 1
对稳 定和 提 高 中医 药调 经 、 排 卵疗 效 产 生 重 要 指 导 作 用 。 促 关键词 : 月经 病 ; 证 分 型 ; 期 治 疗 ; 辨 分 中西 医结 合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1 R 7.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2 4 (0 9 0 —0 0 —0 10- 3920)4 0 9 3
I] - 户村 则 昭 , J 芳 春, 藤 敏 郎 .血 管 性 帕 金森 综 合 征 的 C 2 玉 I I 加 T 表现 I] 脑和神经, 95 3 (0 :1 0  ̄1 1. -. J 18 ,7 1 ) 0 7 0 2
r W e se n iia a ay i o t e iably n 3] b tr Crt l n l ss f h ds ii i Pa kn o ’ c t r is nS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是指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达到病情更好的控制与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总结,并附上一些趣味记忆法帮助记忆。
1.血崩、滑胎、子宫出血
中医辨证:血虚、寒凝、瘀血
治疗方法:金银花煮水疗程子宫出血,服用杞菊地黄丸调理血气
趣味记忆法:流水连绵(中医辨证),金银花(治疗方法1),吃黄豆(治疗方法2)。
2.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脾胃失调
治疗方法:针灸祛瘀理气,服用养心安神丸平衡内分泌
趣味记忆法:三过午门(中医辨证),扎毛衣(治疗方法1),服养心丸(治疗方法2)。
3.白带异常
中医辨证:湿热、寒凝
治疗方法:中药煎剂清热解毒,局部用草药冲洗阴道
趣味记忆法:滑溜湿物(中医辨证),清寒冲淡(治疗方法1),洗阴洗掉(治疗方法2)。
4.子宫肌瘤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治疗方法:中药培肝汤活血化瘀,结扎术或微波治疗切除
趣味记忆法:硬呀老大(中医辨证),培养动感(治疗方法1),结扎微波(治疗方法2)。
5.乳腺炎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湿热
治疗方法:穴位按摩疏通乳经,中药丹参饮活血化瘀
趣味记忆法:累傍乳房(中医辨证),按摩丹参(治疗方法1),疏通改变(治疗方法2)。
5.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

主 要 证 候
全身证候: 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月经紊乱, 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或皮肤干燥、瘙痒, 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治法: 方药: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 首乌、龟板。
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
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全方: 共奏 温补 肾阳, 填精 止遗 之功。
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 补养精血。
五、辨证论治 2.肾阳虚
若兼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者:加鹿角霜、 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肾固冲止崩之功;
加 减
若兼见纳呆便溏,或泄泻日久,甚或五 更泄泻等脾肾阳虚证时:方用右归丸合理中 丸去当归。
加 减
若腰背冷痛较重者:加川椒、桑寄生、 川断、杜仲以补肾强腰。
五、辨证论治 3.肾阴阳两虚
妇科主候: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或多或少,乍寒 乍热,烘热汗出。 全身证候: 腰背冷痛,头晕耳鸣,健忘。 舌脉: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主 要 证 候
五、辨证论治 3.肾阴阳两虚
治法: 方药:
阴阳双补。
二至丸(《医方集解》)合二仙 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加 生龙骨、生牡蛎。
熟地 炙甘草 山药 枸杞 山茱萸 茯苓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熟地:重用,滋肾益精;
枸杞、山茱萸:补肾养肝;
左 归 饮
山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 补后天以养先天;
制首乌、龟板:滋阴潜阳,补益 冲任。
全方: 共奏 滋阴 潜阳 之效。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若皮肤瘙痒者:酌加蝉蜕、防风、海桐 皮、玉竹等以润燥疏风;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1、血热证【证候】经行超前,量多,色深红或紫黑,经质稠浓,伴口渴,心烦,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则】“热者寒之”,清热凉血。
【方剂】清化饮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石斛麦冬茯苓若月经将行少腹、小腹、乳房胀痛,证属肝郁化火,可加川楝子、合欢花、柴胡、栀子。
若经量过多而夹血块,可加益母草、藕节、旱莲草以化瘀止血。
2、虚热证【证候】月经超前,量少,色红,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清热【方剂】两地汤玄参麦冬生地白芍阿胶地骨皮可酌加旱莲草、女贞子、茺蔚子,以加强补肾滋阴之效.3、血寒证【证候】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小腹疼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治则】“寒者热之”,温经散寒。
【方剂】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丹皮制半夏麦冬炙甘草生姜如小腹、少腹疼痛剧烈,加小茴香、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有血块,则加莪术、泽兰、益母草化瘀消块。
4、血虚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经枯不行,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虚则补之”,补血益气。
【方剂】人参养荣汤党参北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肉桂陈皮远志五味子甘草大枣生姜注:本方偏重补养后天脾胃,可加菟丝子、覆盆子、鹿角胶以温养先天之根,促进血液生成之源。
若血枯经闭,则应补而通之,以一贯煎治之。
归身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酌加人参、黄芪、牛膝、枳实。
5、气虚证【证候】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肢体困倦,面白,心悸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则】“衰者补之”,补气摄血佐以提升之法.【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党参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若出血过多,伴头晕目眩,可加首乌、枸杞滋阴养血,荆芥炭固涩止血。
经后少腹、小腹绵绵而痛,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象,可用参芪四物汤加小茴香、香附治之。
6、气滞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或正常,间或夹有血块,经将行或经行之时,少腹、小腹胀过于痛,按之痛不减,胸脘痞闷,乳胁胀痛,触之更剧,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治则】“抑则散之”,行气活血佐以化瘀.【方剂】紫苏饮与失笑散加莪术、甘松。
紫苏当归白芍党参陈皮大腹皮甘草五灵脂蒲黄注:气滞多血瘀,故常配合延胡索、桃仁、红花。
7、瘀血证【证候】经前及经行之时少腹、小腹疼痛,按之不减,经行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有时量少,淋漓不断,有时突然下血量多,色紫暗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沉紧。
【治则】“结者散之",行气化瘀佐以止痛摄血。
【方剂】桃红四物汤与失笑散经痛剧烈者,宜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香附以理气行滞。
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者,加化瘀止血之品:三七、茜草根、益母草、藕节、阿胶等。
8、痰湿证【证候】月经错后,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行,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体肥胖,胸闷泛恶,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滑或细缓。
【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健脾燥湿,行气化痰。
【方剂】苍附导痰汤茯苓制半夏陈皮甘草香附苍术胆南星枳壳生姜带下色黄而稠秽者,加黄柏、连翘、苦参、薏仁. 经闭不行者加活血通经之品:当归、川芎、牛膝、枳实。
9、脾虚证【证候】经行先后无定期,或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虚浮,四肢不温,纳差便溏,舌质淡嫩,脉细弱或虚迟。
【治则】“劳者温之”,健脾益气,养血止漏。
【方剂】理中汤加北芪、益母草、当归。
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若暴崩下血,不宜用当归以防动血,可加海螵蛸、荆芥炭、阿胶。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者,宜用附子汤合缩泉丸温暖脾肾,以固涩温化.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乌药山药益智仁10、肾虚证【证候】经行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行或淋漓不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面色晦暗,便溏溺频,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则】“损者益之”,补养肾气,养血调经。
【方剂】固阴煎党参熟地山药枣皮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若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当分阴虚或阳虚。
阳虚:当加北芪、川断、桑螵蛸、艾叶以温肾止血. 阴虚:加玄参、旱莲草、女贞子、阿胶以滋肾摄血。
痛经1、气滞血瘀【证候】经将行或经行第一天少腹、小腹又胀又痛,以胀为主,经行不畅,血色紫暗而夹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胁胀痛,经行则舒,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细.【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逍遥散合失笑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注:理气解郁加甘松、乌药、素馨花。
活血化瘀加莪术、泽兰、益母草。
阴虚血亏加首乌、麦冬、鸡血藤。
夹痰湿者加浙贝、苍术、瓜蒌壳。
滞而化热加丹皮、丹参、地骨皮。
2、寒湿凝滞【证候】经将行或经行时少腹、小腹抽痛,甚则牵引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多或色紫暗夹块,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或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利湿化瘀.【方剂】(1)实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肉桂干姜小茴香寒湿相兼加苍术、茯苓、佩兰化浊利湿。
(2)虚寒者宜用温经汤。
(3)脾虚湿重者用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泽泻并加益母草、莪术、刘寄奴、苏木、泽兰化瘀止痛。
3、湿热蕴结【证候】平时少腹、小腹绵绵而痛,经将行或经行第一天加剧,按之不减,经行超前,量多,色红或紫,质稠黏,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至稠黏,有腥臭,心烦不眠,溺黄,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阴道或外阴瘙痒,或又痒又痛,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凉血,利湿化瘀。
【方剂】三妙丸与当归散、龙胆泻肝汤化裁。
黄柏苍术川膝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黄芩龙胆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柴胡甘草当归生地痛甚加金铃子散.阴痒加土茯苓、槟榔、白鲜皮。
若湿热俱盛,带下量多臭秽,经行胀痛难忍,阴痒而阴肿者,必须用龙胆泻肝汤治之.4、气血两虚【证候】经期或经净之后,少腹、小腹绵绵作痛,按之则舒,经色淡而稀,量少,面色苍白,肢体乏力,舌质嫩,苔薄白,脉虚细。
【治则】益气养血【方剂】圣愈汤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常加甘松、素馨花、玫瑰花理气止痛。
离经之血多有瘀滞,加益母草、莪术导滞化瘀。
气血虚弱非一时之功,平时宜用人参养荣汤调理。
5、肝肾亏损【证候】经净后少腹、小腹隐痛,得温得按则舒,经行前后不一,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或虚迟。
【治则】调补肝肾【方剂】调肝汤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巴戟甘草如腰酸痛甚欲折加制附子、杜仲、川断、艾叶以温肾暖宫。
少腹、两胁胀痛加小茴香、佛手花、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
夜尿多而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以温肾固涩。
带下病1、脾虚证【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量多质稀如水,有时如米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甚则双足水肿,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升阳除湿佐以疏肝解郁.【方剂】完带汤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腰痛加骨碎补、菟丝子、杜仲。
少腹、小腹胀痛加小茴香、香附、艾叶.久带量多,质稀如水加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
若带下色黄,质稠臭秽,属脾虚夹热证,二妙散、四妙散之类加减治之。
苍术黄柏苍术黄柏牛膝薏仁2、肾虚证【证候】阳虚:带下色白而量多,冷稀如水,淋漓不绝,腰酸如折,小腹冷痛,溺频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脉细迟.阴虚:带下量或多或少,色黄或赤白相间,或伴有阴痒,甚至有灼热感,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口干耳鸣,失眠心悸,时而汗出,腰酸困,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治则】阳虚:温肾扶阳,固涩止带。
阴虚:滋阴清热,壮水制火。
【方剂】阳虚:《伤寒论》附子汤加鹿角胶、桑螵蛸。
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夜交藤、白芍、灯芯草。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3、肝火证【证候】带下色赤,或赤白相间,或黄绿,质稠而秽,淋漓不断,月经先后无定期,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肝经湿热下注胞宫,拟清肝泻热。
【方剂】龙胆泻肝汤4、湿毒证【证候】带下色黄如脓,或混浊如米泔,或如豆腐渣,或混有血液,秽臭,阴部灼热瘙痒,小便赤涩,唇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则】湿毒内侵损伤冲任胞宫,以致蕴而生热化浊,宜清热解毒,祛湿止带。
【方剂】止带方茵陈栀子猪苓茯苓车前泽泻赤芍牛膝可酌加黄柏、忍冬藤、连翘、鱼腥草、地肤子,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得功能。
阴部瘙痒者多为湿热生虫,宜用苦参、蛇床子、土茯苓、槟榔、黄柏、枯矾煎水熏洗。
输卵管堵塞输卵管堵塞其证候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治疗不易.病因主要有肝气郁结、血瘀、痰湿闭阻、气血亏虚,胞脉失养等。
“虚则不充,瘀则阻滞”.1、肝气郁结【证候】输卵管通而欠畅或伞端堵塞伴肝郁。
【方剂】柴胡香附素馨花合欢花佛手花当归芍药鸡血藤丹参郁金青皮刘寄奴王不留行苏木路路通2、血瘀闭阻【证候】流产或手术致虚致瘀,症见输卵管完全阻塞,或附件炎性包块伴瘀血症状。
【方剂】养血通脉汤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香附穿破石皂角刺路路通3、痰阻胞脉【证候】输卵管梗阻伴积水或卵巢囊肿,伴痰湿证. 【治则】温肾健脾,燥湿化瘀通脉。
【方剂】桂枝茯苓丸加艾叶、吴茱萸、莪术、穿山甲、路路通。
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甘草4、气血亏损【证候】输卵管阻塞伴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温运乏力。
【治则】补养气血温补肝肾健脾通脉【方剂】黄芪党参当归首乌黄精熟地鸡血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小茴香肉桂香附乌药泽兰苏木急性盆腔炎【证候】高热恶寒,带下量多,色泽黄白而质稠秽,甚或脓样夹血丝,少腹、小腹硬痛,按之痛剧,口苦咽干,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黄,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湿热之邪侵袭下焦所致,治之当按湿热带下、湿瘀互结论治。
清热泻火,化湿祛瘀.【方剂】四妙散与金铃子散加连翘、龙胆、栀子、忍冬藤、马鞭草、车前草、土茯苓、凌霄花、败酱草、百鸟不落.若大便秘结难解,加大黄、桃仁化瘀通便.若小便短急涩痛,加泽泻、石韦利水通淋。
带下如脓夹血臭秽,加鱼腥草、茜草根除秽止带。
慢性盆腔炎1、多由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因久病正虚,湿瘀结于下焦,胞脉不利,少腹、小腹绵绵而痛、坠胀、喜暖喜按,经将行及颈后较甚,带下量多,色黄白,月经不调,腰酸腿软,全身乏力等.此属本虚标实,治之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活血化瘀。
当归芍药散加黄芪、土茯苓、鸡血藤、泽兰、莪术、香附。
2、若急性发作,见发热口渴,乳房胀痛,胸胁苦满,少腹胀痛剧烈,腰痛如折者,此就是正气本虚,复感外邪所致.急则治其标,急性发作期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蒲公英、没药、橘核、莪术。
待病情稍解,再从本论治。
3、一般来说,慢性盆腔炎属虚得为多,治疗当以温开为主。
若偏于血虚而凝滞,则用补血活血,行气化瘀之法,以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延胡索、莪术、香附之类。
偏于寒凝结块者,用桂枝茯苓丸或少腹逐瘀汤为主方,温经散寒,行气化瘀,通脉消块.但这两方活血化瘀有余,软坚消块不足,应加用穿山甲、生牡蛎、生鳖甲、皂角刺之类,以増软坚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