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大全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础理论课件

太极拳基础理论课件

练拳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式要求:
头、颈、肩、肘、腕、胸、背、 腰、脊、胯、臀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基本手型、步型
第二阶段:熟练阶段
掌握太极拳的动作 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仔细用身体体 会练拳的要领,熟练掌 握身体各部位姿式。
第三阶段:风格形成阶段
太极拳起源
• • • •
陈家沟起源说 张三丰创拳说 王宗岳创拳说 武当山创拳说
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 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县陈家 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 发源地”的挂牌仪式。挂牌仪 式肯定了陈家沟起源说,肯定 了最早太极拳是由陈王庭所创 的陈式太极拳,为太极拳源流 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大大的 句号。
太极拳基础理论
1.太极拳的定义 2.太极拳的起源、流派与开展 3.太极拳的作用 4.如何练好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软手”“十 三势”,它属于套路武术中拳术的内家拳。
在国外的开展
太极拳在国外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都有太极拳活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说 “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
中国武术代表团将于5月8日 集结,5月13日出发,17日正式开始 在美国的表演之旅
如何练好太极拳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打好基础,心平气和。 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 直背、垂间,平心静气, 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创始人:孙禄堂
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退相随、动作舒展灵 活、敏捷自然。每转身“开”“合”相连。所以又称“开 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原文: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

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白话译文:拳术以太极命名的原因,应该是古时候必定有深明太极哲理的贤者,根据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的生理状态,通过使手足旋转的运动形式,来探索太极大道所蕴含的奥妙,设立名义定为规矩。

可以说这种义理很是精确,遵循的方法也极为严谨。

原文: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亡,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白话译文:但是后来学习拳术的人,不遵依古传的师训,不是狂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真传”,就是片面的追求与自然常规不相符合的东西,已偏离了自然大道正途。

所以说现在想找到一个能够作到刚柔相济无过与不及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能持正不偏,刚好能和太极大道哲理相符的学者,就非常难了。

原文: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白话译文:不过我想古时候能够发现并阐明太极道理的圣贤,只有羲皇和禹王因为在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昭示大道本原的河图和洛书,就是明确的证据。

原文: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

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

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

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得之五行相生相克者,引以为佐证。

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

白话译文:可惜我的学问知识太浅,不能详尽察知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奥妙,况且古书中所藏自然大道,往往与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一样,很难阐述明白,所以我在讲述拳学义理时,对于河图洛书还无法说明白其中的一句话。

只能从羲皇和禹王根据河图洛书所载而演绎出的阴阳八卦六爻的错综变化及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引源导流,作为辅助的证明来说明拳道的理义,其实是很肤浅的,不过是得到了古代圣贤的糟粕而已。

原文: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虽然,亦不必泥。

太极拳理论课件

太极拳理论课件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
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 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 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据中 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 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躯干部
胸背部:含胸拔背 腰脊部:松腰正背 臀部: 缩髋敛臀
肩臂部
沉肩、坠肘、坐腕ຫໍສະໝຸດ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稍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落胯正腰、 沉肩垂肘、坐腕舒指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内动外发、呼吸协调 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武禹襄像
武式第二代传人 李亦畬
孙禄堂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 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 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 又称活步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
二、气沉丹田
三、含胸拔背
四、松腰敛臀
五、圆裆松胯
六、沉肩坠肘
七、舒指坐腕
八、尾闾中正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 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
说。
通过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 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孙等式。各 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 同。
二.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
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要求 练习时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 奋是沉着的,要“神宜内敛”的,并不流 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太极拳传统理论

太极拳传统理论

王宗岳拳论王宗岳拳论之《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仅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颁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而主静,(无欲故静。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上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之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名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三大理论之动静理论1、致虚极,是练...

太极拳三大理论之动静理论1、致虚极,是练...

太极拳三大理论之动静理论1、致虚极,是练...
太极拳三大理论之动静理论
1、致虚极,是练无极的目标。

守静笃,是练动静的目标。

2、动静理论是练阴体的理论,即身法。

3、无极是前提,在无极前提下的动静才是太极拳的动静。

4、无极功练的是阳体的主动,动静练的是阴体的被动。

5、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以静制动。

动静不是动与静,是指的一种运动状态:静态
6、反者道之动,说的就是静(静态)。

没有静态,宇宙就乱套了,无秩序了。

7、静态是不用力的运动。

不理解静态就不会理解为什么太极拳不用力。

8、静态有三个特征:
其一,相对运动。

所谓相对,一定有参照系。

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相互参照的运动。

道是绝对主体,阳体是相对主体,阴体静态是相对于道、阳体而言。

其二,被动运动。

阴体受道、阳体的牵拉或者顶推。

随屈就伸,指阴体随阳体动。

其三,克服双重。

双重指阴阳体同时、同向主动运动。

静态做不正确,极易变成双重。

双重在太极拳里是病。

同时不同向或者同向不同时的阴阳体运动则不是双重,实际上,只要做到阳体主动、阴体被动就不会双重。

比如,飞机编队飞行,看似静态,实为双重。

机动船拖着驳船行进,是静态。

内燃机车拖挂车箱开动,是静态。

动车行驶是双重。

最全面的太极拳理论及技术分析78页PPT

最全面的太极拳理论及技术分析78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最全面的太极拳理论及技术分析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太极拳经典论着大全(中)

太极拳经典论着大全(中)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中)11推手八法12.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13.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14.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15.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16.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17.太極拳歌張三豐著述18.太極拳經王宗岳19.太極拳勢王宗岳著述20.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張三豐著述推手八法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

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一)掤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

趙堡太極拳的繃法多用於接手。

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

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繃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繃起他人雙手也。

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

”這說明了繃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繃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繃的意識,周身不失繃勁。

(二)捋(履)法: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

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

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

必須身下卸。

”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

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

”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武术界,王宗岳和他的《太极拳论》受人瞩目,影响极大。

《太极拳论》成为武术理论的母论,从中派生出诸多拳诀,成为指导性拳论。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太极拳论。

供您阅读!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如下:“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浅析王公的拳论,实为抛砖引玉,它是在习练中对太极拳在阴阳变化、松柔动态运行中的一些体验。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四百多字,将太极拳的来龙去脉以及修炼方法、目的,说得一清二楚,拳理深邃,拳法透彻,哲理服人。

此论的影响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关注。

德国亚琛有一位东方文化的痴迷者,为了寻找太极拳的发祥地,他来到中国杭州,使他兴奋的是,他得到了一幅中国书法家写的《太极拳论》书法,挂在他的东方文化工作室,可见他对东方的这位哲人的尊敬。

王宗岳是一位中国古典哲学家,有人考证他是清代人。

太极拳师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一书中考定王宗岳为明朝人,这一考证将其生平向前推了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 1太极拳练法说明郑? 钧 1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郭冬宝 2太极拳原理作者杨鑫荣 5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花非花) 6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 7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 8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沈家祯先生著 10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著述 11太极拳精义述真李秒丰(花非花) 12推手八法 15太极推手五字秘决刘瑞著述 17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 17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 18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 18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19太极拳歌张三丰著述 23太极拳经王宗岳 23太极拳势王宗岳著述 24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张三丰著述 24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蒋发著 24太极拳功蒋发 25太极拳道邢喜怀著 25太极拳说邢喜怀著 25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述 26习拳大歌和庆喜著述 27高手武技论和敬芝著述 27太极拳之炼气金幸祥 27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29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30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林泉宝 31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

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

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

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

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

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

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

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

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

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

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

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

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

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

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

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

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

”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

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

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

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

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

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

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

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

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

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

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

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郭冬宝太极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发达的年代由长期生活中创造堆心并经过反复实践,累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的优异拳种,在二十世纪以前武术是国家军事强弱的重要指针,亦为个人进入宦途或谋生技能之一,秘而不传及门户之见很深?;?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昌明,武器发展一日千里,武术在军队中急速式微,即或个人谋生也变得穷途没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见的。

近百年来科学带给人们智能高度的进步?;?生活的方便与物质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造成慢性病变的增加,人们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财富,造成精神的疏离和不安,在寻求科学解决之余,欧美国家发现,东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是治疗身心的良好途径,正热中发掘它的运动功能和高度技击艺术。

前人留下的太极拳拳谱、拳经、拳论等资料,是积累经验的总结?;?提供我们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宝贵理论、步骤与路线因之,初学太极拳就必须掌握这些正确理论和训练方法,熟练它的运动规则,融会贯通?;?逐步深入太极拳本旨就是以健身为主身强体健才能进而防身御敌?;它优于其它拳术的高度技击艺术,是引发学好太极拳的助力,如果太极拳没有精妙技击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气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发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赵堡太极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陈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沉」、「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

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

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赵堡太极拳的特色是:一、周身缠丝?: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

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暴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不论杨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

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褶,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

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发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

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

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

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

「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

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五、精致?:为了达到太极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简御繁的在一个简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钟中贯彻执行,必需每一动都精要的讲求完全符合太极要领、经由训练方法使之内外结合,形成自然蓄发劲力。

因此,每一动作、每一招式都讲求全身内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关节都需在走圈的路线中随起落各自缠丝变转,随式节节贯串或松开,并藉此练习不同的蓄发劲别;在走架时不论刚柔蓄发都需关节松活。

更由于它的设计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随练习场地的大小伸缩进退而不受限制,成为随处可练,随恃可练的套路。

在姿式正确熟后,平日练习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发劲可不发劲,随人所意,随人所需而行之。

由此,可以说它是经过浓缩而成的精致太极拳架。

赵堡太极拳的练习慨分为三个阶段?:初步练习时,先讲求以手领身,手脚一致,上下相随,步随身换重点在练习全身的协调一致和走圈,不重视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确与熟练。

完成后即进入第二阶段,为严格要求动作的标准化、松柔化、圆转化和整劲,并且由于动作困难度的提高,和练习遍数逐渐增多而式式熟练,体能及耐力亦逐渐增强,熟练程度必需达到下意识状态,此时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动则内外一体,周身圆整,呼吸配合,气达四梢,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一阶段最为重要,攸关内劲的体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