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认为意境是“情”“景”交融,但这种解释是从近代开始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唐代XXX曾说:“境生于象外。
”这种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与西方古代艺术家追求逼真不同,中国艺术家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XXX《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并非所有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XXX曾比较XXX的诗和XXX的诗,他认为XXX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而XXX诗则能取之象外,因此他说XXX是“工”,XXX是“妙”。
境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生感和历史感,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安徽省黄山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黄山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的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②凡愿加入青年诗歌爱好者协会的,一经审查批准,立即发给会员证,并免费诗集一册。
③王先生把祖辈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A . 侵蚀奉赠留传B . 侵袭奉赠流传C . 侵蚀惠赠留传D . 侵袭惠赠流传2. (2分) (2017高二下·姜堰期中)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运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A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C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根据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显示,2016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增长值有所下调,低于1993~2015年的均值。
B .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获得成功。
C . 英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让我国数百万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智能化在减轻学习负担、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功能强大。
D . 这本画册精心地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深沉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
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鹅卵石。
①或神彩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③C . ②①③④D . ②①④③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6高三下·山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风骨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③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④钱钟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⑤子女求学在外,对于父母,虽然无法做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但每日问声祝福,道个平安,也能尽份孝心。
⑥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从入职之初就深知管理企业财务犹如坂上走丸,会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她在工作上一直都小心翼翼。
A . ①③⑥B . ②⑤⑥C . ①②⑤D . ②④⑤2. (2分) (2018高一下·惠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最强大脑》国际PK赛第一场,中国男孩李云龙和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表现迥异,引发观众对“中国式教育”的大讨论。
面对质疑,李云龙的父亲李勇表示将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B . 昨日,长白山上的高山牡丹花已开得十分茂盛,如果明媚的阳光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话,山上五光十色的花很快就能冒出来。
C . 虽然现在所访问的一些国家,对我们很陌生,了解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导游的帮助下,整个访问行程一定会非常顺利。
D . 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3)》调查,超六成受访者对八项规定的持续实施有信心,民众对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建立,有很高的期待。
3. (2分) (2017高三上·张家口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同学住院了,咱们集点资金买东西垂问一下,生病的同学会很温暖。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戚柏军是宁波红帮裁缝(féng)的第七代传人:“衣服,是你的形象代言、你的第二张脸,也是你的精神画像。
”他的店里放着地球仪(yí),“订单从哪里来,我们就要研究哪里的气候特征、水气含量。
”B . 出于对甲骨书法的热爱,他们总想在当今篆(zuàn)书书坛中另立门户,把甲骨文列为与之并列的甲骨书法序列。
为此,他们大力鼓吹,到处游说(shuì)。
C .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日前成功实现12个量子比特的多体真纠(jiū)缠态“簇(cù)态”制备,刷新了此前世界纪录。
该方案比之前的方案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D . 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chéng)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
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竹杆子紧紧地跟随着。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sì)天地神灵的工作。
2. (2分) (2017高三上·和平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得一组是()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冰心的,梁秋实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
A . 情趣冷峻深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B . 情调冷峻深沉冲淡平和至关重要C . 情趣冷峭深沉温和娴雅举足轻重D . 情调冷峻深沉冲淡平和举足轻重3. (2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太阳仍在肆虐(nüè)着,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非常疼痛。
可是,那种即将结束的白炽(chì)已经变了,大地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安徽省黄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
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
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
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
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从王锋火海救人,到最美教师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再到好医生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各行各业从善如流....的故事无一不深深感动着国人B. 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C.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D. 整顿文风的一个要求是要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传播真理。
语言晦涩难懂,空话套话连篇,形式单一僵硬,是宣传思想工作之大忌,是没有效果的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VR体验收费较高,据调查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能接受的VR体验价格在30元以内,仅有1 4%的消费者表示即使人均100元也愿意体验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C.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D. “假日经济”只是一次集中消费,并不能让社会消费总额发生太大的提升。
更何况,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众完全可以给自己放“长假”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 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C.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D. 这是我编写的拙作《学霸笔记•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
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
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
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
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
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
“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
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B.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C. 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D. 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
B. 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
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C.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D. 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
B. 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
D. 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原文中“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只是推测,因此不能说“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C项,根据原文,“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有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第三段又说“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第四段的开头说“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由此可以知道选项中“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错误。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理解有误。
从《中秋月》其诗及上文语境来看,《中秋月》是抒发“人生变化无常”的“浩叹”,并无思念友人之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