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危险因素资料

危险因素资料

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来自自然界,也可能来自人类自身的行为。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比如,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洪水可能造成山体滑坡等灾害。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了人类健康,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存。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的混乱,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酒驾、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疾病传播
疾病传播是危险因素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癌症等也是造成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危险因素中的一大类。

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不平衡的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疾病的风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和认识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维护个人和社会安全的关键。

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危险因素,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增加人体患病风险或导致健康问题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分别从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锻炼和运动、营养不良或过剩、不安全的性行为、酗酒或药物滥用、高风险行为、缺乏精神健康咨询、高龄或慢性疾病、忽视医疗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包括工业生产排放、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等。

2.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不规律作息、过度饮食等。

这些习惯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行为习惯、社会文化影响、生活压力等。

3.缺乏锻炼和运动缺乏锻炼和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缺乏锻炼和运动产生的原因包括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设施和场地等。

4.营养不良或过剩营养不良或过剩会导致身体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营养不良或过剩产生的原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等。

5.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导致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等疾病。

不安全的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性教育缺失、避孕知识不足等。

6.酗酒或药物滥用酗酒或药物滥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增加患肝病、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酗酒或药物滥用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问题、社会文化影响等。

7.高风险行为高风险行为包括违法犯罪、参与高风险活动等。

高风险行为会导致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高风险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8.缺乏精神健康咨询缺乏精神健康咨询会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风险。

缺乏精神健康咨询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认知不足、心理咨询资源不足等。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一、危险因素的定义危险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会增加人们或物品受到伤害或威胁的因素。

危险因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非自然的。

危险因素可以是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同时还可以是社会和心理性的。

危险因素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例如在家庭、工作场所、学校、道路、购物中心、医疗机构和娱乐场所等。

如果没有做出措施,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1. 自然的原因自然灾害是指那些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难,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龙卷风、暴风雨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是危险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这些灾害发生时,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那些动机事业目的与它接触的危险因素,如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规定,制造劣质产品,降低标准等。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行为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指那些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危险因素。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机器设备的损坏和故障等。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事故中最常见的原因。

例如:酒驾、过度劳累、疏忽、玩忽职守、缺乏安全训练和无意识的行为等。

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5.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那些由于社会结构或文化背景而引起的的危险因素。

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缺乏安全意识、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等。

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危险因素无处不在,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威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关注和注意,确保我们本身和我们的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危险因素引起的伤害和损失。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doc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doc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物体打击2. 车辆伤害3. 机械伤害4. 起重伤害5. 触电6. 淹溺7. 灼烫8. 火灾9. 高处坠落10. 坍塌11. 放炮12. 火药爆炸13. 化学性爆炸14. 物理性爆炸15. 中毒和窒息16. 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 生产性粉尘2. 毒物3. 噪声与振动4. 高温5. 低温6. 辐射7. 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 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 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 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 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 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 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 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 ,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 为: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பைடு நூலகம்素—5类;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
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 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按照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体系,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 61C°的都归类为易(可)燃液体。 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变化而变化。例如,乙醇水溶 液中乙醇含量为80%、40%、20%、5%时,其闪点分别为 19℃、26.75℃、36.75℃、62℃。当含量在3%时,没有闪燃 现象。 两种易燃液体的混合物的闪点,一般在这两种液体闪点之 间,并低于这两种物质闪点的平均值。 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 因此也有闪点。 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蒸气 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 低几度。基于以上原因,开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 际情况。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1 危险因素定义危险因素是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能影响人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可将危险因素统称为危险因素。

1.2 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危险因素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最终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意外作用(如泄露、挥发)。

因此,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和危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安全管理交流)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等。

对于电能给人类的好处,我们可如数家珍,但电给我们带来的电失火等灾害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

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2 危险因素的分类为便于进行危险分析与辨识,通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

2.1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 13861?992((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因素危险因素、化学危险性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

第1类物理性危险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危害等)。

危险因素资料

危险因素资料
根据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高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 中风险: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控,降低风险 • 低风险:可以适当降低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力度
03
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危险因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预防危险因素的方法包括:
• 消除危险因素: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等措施,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存在 • 降低危险因素:通过加强管理、培训、演练等措施,降低危险因素导致事故或损失的可能性 • 隔离危险因素:通过设置安全屏障、距离等措施,隔离危险因素,防止其扩散和影响
根据危险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可以分为以下几级:
• 重大危险因素:危害程度高,发生概率大 • 一般危险因素:危害程度较低,发生概率较大 • 次要危险因素:危害程度较低,发生概率较小
危险因素的特点与影响
危险因素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和可控性
• 潜在性:危险因素可能隐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易察觉 • 突发性:危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突然爆发,造成事故或损失 • 可控性: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危险因素导致事故或损失的可能性
建筑施工领域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措施:
•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意识,规范操作流程 •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演练
06
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的未来展望
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的趋势与发展
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将更加智能化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危险因 素 • 借助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提高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 制能力
危险因素的维护包括:
•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 环境维护:保持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整洁,降低危险因素的存在 • 制度维护:不断修订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适应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
的原因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1.1危险因素定义
危险因素是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能影响人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可将危险因素统称为危险因素。

1.2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
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等。

对于电能给人类的好处,我们可如数家珍,但电给我们带来的电失火等灾害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

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2危险因素的分类
为便于进行危险分析与辨识,通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

2.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GB/T13861992((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因素危险因素、化学危险性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

第1类物理性危险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其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

第2类化学性危险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

第3类生物性危险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