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汉字错别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不规范现象,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现象,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明确的矫正方法。
标签:语言文字;错别字;成因;矫正语言文字是人类记载、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
使用这种工具,不论是哪一种语言文字都要求纯洁、严格、规范。
汉字错别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不规范现象,它就像毒瘤一样,不断侵蚀着汉字的健康肌体,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其予以“医治”。
一、错别字的形成原因错别字泛滥成灾,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治和心理上的原因,也有教育和规范化滞后等的影响。
(一)政治上的冲击动摇了原本优良的汉语传统中国优良的汉语传统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文人对语文、对汉字所持的态度是极为严肃慎重的,这从“敬惜字纸”的古训中可见一斑。
可惜,十年“文革”使优良的汉语传统遭到了极大破坏,汉语的运用陷入了混乱。
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大老粗”成了优雅的代名词,“文革”语言天天创新,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和“假大空”色彩,汉语被严重污染。
经历了“文革”之后,优良的汉语传统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恢复。
(二)价值观和心理的改变使人们不重视汉字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国外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思潮大量涌入,国人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些传统的美好事物被弃置一边,遭到冷落,写错别字更是成了人们不屑一顾的小问题了。
许多人认为,汉字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写汉字是个人的小事儿,少一笔多一笔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怎么写都行。
也有的人根本不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就想当然地去写。
也有会写某字,但因粗心大意而写错的情况。
因为懒、粗心,更因为在浮躁、变化的社会中,我们丢掉了一种严谨精神和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态度。
写了错别字后,人们的态度和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人不闻不问,任其产生恶劣影响,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铁凝写错“茂”字一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强调的一直是英语等外语的学习,母语的学习被忽略了。
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作为语言的学习者,错别字是常见的现象。
尤其在学生们的作文中,错别字数量较多,这不仅会影响作文的整体质量,也会影响到阅读者对作者的印象。
那么,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和改正学生的错别字?一、成因分析1.语法知识不扎实语法知识是书写正确语句的基础,而在语法知识不扎实或者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错误。
例如,学生在使用句子成分时容易混淆主谓宾和定语从句等。
2.缺乏对词汇的认知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且对词汇的认知和使用不够严谨,在作文中容易用错同音异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导致错别字出现。
3.书写顺序不规范书写顺序不规范也是学生们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有些学生不按照字母、笔画的顺序写,甚至在书写时跳字,这些错误都可能导致错别字。
4.书写不认真在书写时粗心大意或者不认真,也容易造成错别字。
例如,在书写中忘记或者省略某个字母或者标点符号,或是书写时出现模糊不清的字迹,都会给作文带来可避免的错误。
二、对策思考1.系统性学习课程学生应该在教学中系统性学习语法知识,了解成分、句式结构等重要的语言概念,并建立良好的语法基础,这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在使用语言时出现错误。
2.拓展词汇量和应用能力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并掌握词汇的语义和用法,有助于避免在作文中使用错误的单词。
同时,在积极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学生也应该注重语言的运用和结构,这能够提高作文的审美效果和质量。
3.注重书写规范为了避免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误,学生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
写字时应当按照笔画的顺序书写,并且书写时应该写清楚、写认真。
4.提高写作意识提高写作意识,不仅注重写作质量,也注重按照规则书写,这能够帮助学生在作文中避免出现错别字。
总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精度,同时积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出现错别字。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重视错误识别和纠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水平。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低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及改正策略

低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语文基础薄弱: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规则,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语音表达能力差: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不足,发音不准确,容易将同音字混淆。
抄写和默写能力差:学生在抄写和默写过程中没有仔细审查,没有发现错别字,导致错误积累。
快速书写习惯:由于考试时间紧张或习惯快速书写,学生经常将字母写错或漏写,从而出现错别字。
以下是改正策略:
1.练好基础:学生应当扎实语文基础,包括字音字形、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2.多读多写:学生应当多读书、多写作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3.认真抄写和默写:学生在抄写和默写过程中应当认真审查,注意检查错别字,同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细心审题:在考试时,学生应当仔细审题,避免快速书写和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
此外,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提高语文水平。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钟林前言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
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
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 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
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
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方法

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方法一、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多识字,写好字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期这一段时间出现错别字的机率特别高。
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
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
那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观察不够认真。
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发育的限制,观察事物不全面,不认真,对于一些形近字产生视觉上的偏差。
如,“拔”和“拨”,“己”和“已”,“未”和“末”,“异”和“导”,这些字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学生很难分辨的清。
(二)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学生从做完作业后交给老师批改,到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周期往往太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记忆时间超过24小时就属于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写了错别字,不及时改正,超过24小时后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会深深的留在脑海里,要纠正过来就很不容易了,有时尽管在,短时期内就挣了,但时间一长,开始时留下的错误的记忆内容,还会再次出现,对正确的记忆内容产生干扰。
(三)同音互代,不假思索写另一个字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经常误用同音字。
这种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例如,立即的即,川流不息的,川,金碧辉煌的,碧,烦躁,娇生惯养,不胫而走等等,再如学生对坐,座,在,再,做,作,区分不清。
(四)不解而误主要是指音近而意远,学生没有理解意思,生拉硬扯,造成的错别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诗的默写上,而这就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学生往往会写成江字,再如杜牧写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就经常将“深”误写成“生”,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学生往往会把,“径”写成“经”。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错别字溯源及有效根治

错别字溯源及有效根治错别字,顾名思义包括两种:错字和别字。
错字,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字,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像字,但不是正确的字。
别字,是由于字形相近,或者字音相同或相近产生了辨别运用的错误。
一、错别字溯源1. 影视阅读的戕害,文字阅读的缺失文字的阅读要细腻,必须去关注汉字甚至辨析它们细微的差别。
阅读文字时的那份宁静,是对孩子细腻的观察触角的滋养,是细微观察力、表现力得以提升的营养要素。
文字缓缓滤过心田,留给孩子的不仅是文字内容的意义,也有对文字细微之处的发现与捕捉。
过早、过多的影视阅读,必然造成观察的粗略,能力的欠缺。
为此,我特地了解了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很小的时候家长就把他们托管给了电视。
在这群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性格也很内向,在家长眼中很乖。
2. 课标落实不严,良好的识字习惯欠缺《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识字写字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可是,在我的教学记忆中,中学生对于字典的热情是很冷淡的。
他们对于不认识的汉字是怎样做的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型。
看到不认识的,猜猜并混过去,似乎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这种短浅的目光根源是不懂得学习汉字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想准确获得汉字的音、形、义,也是学习惰性的一种体现。
在我所教的学校,读一篇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查字典的真是少之又少。
3. 汉字本身的复杂化客观上讲,汉字有汉字的特点。
许多汉字读音相同或相似,如一些同音字。
许多汉字外形也很接近,如:巳、已、己;戍、戌、戊;由、田、申、甲等,只是一些笔画的微弱区别,但是音与义截然不同。
再加上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有本义,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有引申义、比喻义,对于初学的孩子而言比较难以选择。
如:同事的孩子默写“尾声”,他学过“生”、“身”、“声”,孩子在这几个字的选择上就很困惑,为什么是这个“尾声”呢?尾声原指乐曲与乐章的最后或结束乐段,现在泛指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晦”从“日”旁,与时间有关,指天气不好,光线不好等。
“悔”从“忄”旁,与人的心情有关,指人很懊悔、后悔等。
“诲”从“讠”旁,与说话有关,是教导之意。
有了这些形声字的常识,在写“风雨如晦”、“悔之晚矣”、“诲人不倦”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写错了。
3.通假字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因。
即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而造成的“错别字”。
这也是我之所以称学生写错别字是写“现代通假字”的原因。
纵观学生的“别字”,绝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文的默写和背诵上。
而这些又是语文的重点考题。
如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作者“龚自珍”,很多学生就把“自”写成了“字”。
一下让人想起学生写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却写成了“朱字清”。
再如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学生就经常将“僵”误写成“疆”……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即读“望天书”。
这在学生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的解决方法是,请学生在写好答案后,花一两秒钟的时间读一下。
如“朱自清”写成“朱字清”,我就说,难道朱自清“字”“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中的“脉脉”,学生却写成了“默默”。
我就教学生:照这样,这首词还有意境可言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方法,理解性的进行背诵和默写,我想问题就不会太大了。
(二)主观因素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的难以忍受的。
读书时,不认真看书,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朗读时,学生对所学生字新词的书写格式和笔画认不清、记不住,在书写中又马虎、不认真,练习中因一时神游天外或是一心二用了,把一个本应会写的,也能写正确的字少写一笔或多添了一点,或该弯的变直了,该直的拐弯了,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2.行为习惯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意志较薄弱,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写不出时还会胡乱写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代替。
学生做作业的习惯、态度、情绪等与作业中是否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关联,错误率高的学生往往只求和速度,不求正确和质量。
(三)社会因素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
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
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晦”从“日”旁,与时间有关,指天气不好,光线不好等。
“悔”从“忄”旁,与人的心情有关,指人很懊悔、后悔等。
“诲”从“讠”旁,与说话有关,是教导之意。
有了这些形声字的常识,在写“风雨如晦”、“悔之晚矣”、“诲人不倦”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写错了。
3.通假字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因。
即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而造成的“错别字”。
这也是我之所以称学生写错别字是写“现代通假字”的原因。
纵观学生的“别字”,绝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文的默写和背诵上。
而这些又是语文的重点考题。
如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作者“龚自珍”,很多学生就把“自”写成了“字”。
一下让人想起学生写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却写成了“朱字清”。
再如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学生就经常将“僵”误写成“疆”……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即读“望天书”。
这在学生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的解决方法是,请学生在写好答案后,花一两秒钟的时间读一下。
如“朱自清”写成“朱字清”,我就说,难道朱自清“字”“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中的“脉脉”,学生却写成了“默默”。
我就教学生:照这样,这首词还有意境可言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方法,理解性的进行背诵和默写,我想问题就不会太大了。
(二)主观因素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的难以忍受的。
读书时,不认真看书,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朗读时,学生对所学生字新词的书写格式和笔画认不清、记不住,在书写中又马虎、不认真,练习中因一时神游天外或是一心二用了,把一个本应会写的,也能写正确的字少写一笔或多添了一点,或该弯的变直了,该直的拐弯了,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2.行为习惯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意志较薄弱,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写不出时还会胡乱写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代替。
学生做作业的习惯、态度、情绪等与作业中是否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关联,错误率高的学生往往只求和速度,不求正确和质量。
(三)社会因素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
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
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