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有关错别字现象的研究报告

有关错别字现象的研究报告引言错别字是指在书写或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为粗心、疏忽、不熟悉或记忆错误等原因,造成文字表达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错别字的出现是很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深入研究错别字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错别字的方法。
原因分析1.疏忽和粗心:人们在书写和编辑过程中,往往会因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错别字。
尤其是当人们匆忙写作时,容易忽略一些拼写错误。
2.语音转文字技术的不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语音转文字技术越来越普及。
然而,目前的技术还不完美,很容易产生语音识别错误从而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3.输入法的自动纠错功能不完善:虽然大多数输入法都具备自动纠错的功能,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输入法的纠错功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不足:有些人由于词汇量有限或者对语法的不熟悉,容易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问题。
5.硬件设备的问题:有时候,硬件设备(如键盘)的故障或者错误的按键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影响分析1.误导读者:使用错误的词语或拼写错误会造成读者对文章内容的误解,甚至导致观点偏离。
2.降低写作可信度:错误的拼写和语法会给读者一种作者不负责任或者缺乏专业知识的印象,从而降低写作的可信度。
3.影响沟通效果:错别字的出现可能导致语句结构不清晰或者意思模糊,影响与读者的有效沟通。
4.对作者形象的影响:使用过多的错别字会给读者留下作者无能的印象,不利于个人形象的塑造。
应对策略为了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增强注意力:在写作过程中,尽量集中注意力来避免粗心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错误。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
2.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工具:在书写的同时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工具来纠正错误。
常见的工具包括Microsoft Word、Grammarly等。
3.加强词汇和语法学习:通过阅读、学习,扩大词汇量和提升语法水平。
可以参加语言课程或者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词汇表、语法教程等。
错别字及对策研究报告范文

错别字及对策研究报告范文错别字及对策研究报告范文一、问题的概述错别字是指在书写或者打字过程中,由于拼写的错误或者选择错误的字而产生的差错。
错别字的存在对于传达正确的信息、提升文化水平和专业形象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错别字的产生原因:a. 打字速度过快,没有时间校对;b. 缺乏对正确拼写的重视;c. 字形相似导致误写;d. 疏忽大意,粗心马虎;e. 对语法规则不熟悉。
2. 错别字的危害:a. 导致误解和误导;b. 降低写作的专业形象;c. 影响工作效率和流程。
三、对策建议1. 提高拼写能力:a. 加强对常见词汇的拼写练习;b. 借助拼写软件进行自我纠正;c. 请他人检查更正。
2. 注意语法规则:a. 多读多写,熟悉语法规则;b. 注意动词时态和单复数的正确使用;c. 注意主谓一致。
3. 关注细节:a. 打字时放慢节奏,注重准确;b. 仔细校对错误的字形,确保正确。
4. 学习专业术语:a. 根据工作或学习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关专业术语;b. 注意正确使用专业术语,避免误用。
5. 反复修改和审校:a. 写作完成后,反复检查修改;b. 请有经验的人进行审校。
四、总结通过对错别字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提高拼写能力和语法规则的掌握度,以及注重细节和反复修改审校,都是降低错别字出现的有效途径。
错别字的减少将有助于提升写作的专业形象和传达正确的信息。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钟林前言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
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
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 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
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
错别字现象调查报告

错别字现象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和互联网。
然而,在这个数字时代中,错别字现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错别字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致力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错别字现象一般是由于人们在使用文字输入工具时出现了疏忽或误操作所造成的。
比如电脑输入法的自动纠错功能没有打开或者网络暴走时输入速度过快,眼睛跟不上手,都会造成错别字的产生。
此外,个人的语文造诣也是产生错别字的直接原因。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使用的文字基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表现、语气等等都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歧义,这也容易造成错别字。
二、错别字现象调查报告我们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收集了一些错别字的案例,以下是调查报告:1、某名网友在发表一篇文章时发现,自己想表达的是“心中的烟火”,却因为太过匆忙输入成了“心中的烟台”。
2、某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语音输入功能时,口误为“买一送一”,结果这句话被录入为“卖一送一”,造成了误会。
3、有一次某用户在与朋友在线聊天时,意图表达一种自己心情烦躁的情绪,却因结尾的“蒟蒻”(即自己感觉非常紧张无助)两个字写错成“菌荡”,结果朋友误会了是自己在炫耀“自己是一个妇女”。
通过这些调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错别字现象其实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家都喜欢用短句、速度较快的语言表达,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错别字产生,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
三、解决错别字现象的方案针对错别字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1、提高个人语言能力:通过多看书、多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能力,不仅能够避免疏忽导致的错别字,而且能够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
2、使用防错软件:如相关输入法或者网络浏览器自带的拼音纠错功能,可以有效地减少因疏忽而产生的错别字。
3、认真审阅文章:在发布文章前,仔细检查是否有错别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小学三年级语文错别字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三年级语文错别字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学生语文水平开始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错别字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还不够熟练,并且缺乏对规范书写的重视。
下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分析错别字现象1. 语音表达不准确: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某些汉字的读音与实际发音有所出入,从而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2. 形状相似的字混淆:有一些汉字在形状上相似,容易被学生混淆,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比如“森林”误写为“森木”。
3. 用词不准确: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用法、意义理解不完全,导致在写作和阅读中产生错别字。
4. 不注重规范书写:学生在日常书写中往往比较随意,忽视了汉字的笔顺和结构,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二、对策研究1. 强化音标学习:为了减少语音表达不准确所带来的错别字问题,应该加强学生的音标学习,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汉字的读音。
2. 提供字形比较:针对形状相似的字混淆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字形比较的例子,帮助学生区分并记忆正确的写法。
3. 增加词汇量: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扩大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准确所导致的错别字。
4. 要求规范书写:在教学中应强调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可以通过提供书写规范的范例,并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5. 教学方式多样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游戏、歌曲、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对错别字的敏感度。
6. 纠错强化:当学生出现错别字时,要及时进行纠正,并解释正确的写法和用法。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相信可以有效解决小学三年级语文错别字问题。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阅读,社会应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支持和宣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钟林
前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
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
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
(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
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
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是错一个字,就有可能整个句子、一段、乃至全篇都会面目全非难以卒读。
既有可能因错别字影响到孩子们的前程与命运,也有可能影响到生活、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报道,近年来因错别字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从我们学校语文识字教育来看,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应责无旁贷的学会并掌握它。
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中应“学会”的字要求是: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3、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4、正确书写。
并指出: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
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在识字与写字的实践中让学生喜欢汉字,具体到七——九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为三条:一“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很显然,这是在小学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书写汉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正确,还要美观,尤其是第三条要求学生在认读拼写方块字的同时,要认同方块字的文化价值,感受方块字的文化底蕴和美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熏陶。
可是中学生错别字现象却呈日益上升趋势,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现象又引起我们哪些思考呢?它与社会生活中的汉字不规范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三)中学生书写错别字与社会生活中汉字的不规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请看下面一个最新的报道: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母语日”。
就在国际社会日益强调文化多元、重视母语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产生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语使用错误,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次差错。
不独有偶,就在两个星期前,我们学校的播放的美国环保教育影大片《后天》的碟片字幕上的错别字根本就连不成话,无法阅读。
至于城乡中的招牌、墙壁上的标语等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现象与中小
学生写错别字之间是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对汉字书写尤其是忽视了对汉字书写中的错别字的纠正,则将使中小学生在汉字规范化上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这些学生和这些习惯走上社会,又将产生新的书写不规范的人群,又多了些不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
相应的社会上这些书写不规范的错别字现象反过来又对中小学教师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强大的负面冲击,从而影响着中小学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和书写意识的形成,尤其是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甚至将会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有效地纠正并预防中学生书写错别字呢?
(四)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
而这其中的“本”“源”就是造成中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也正因此,我们决定将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相应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总之,通过此项研究有如下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以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杜绝错别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把好学校教育这个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杜绝错别字的书写,使我们的母语更加规范化纯洁化。
3、减少、杜绝因错别字的书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更和谐健康。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
2、根据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制定出纠正及至杜绝错别字的对策。
3、在实践运用中完善推广。
(二)研究内容:
1、课题中的错别字”是指凡在汉语言运用中书写与表意不吻合者(或书写不规范者)为错别字。
2、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为主兼及社会上的书写不规范现象为调查研究对象。
3、针对上述现象探究其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预防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调查法:对现象、成因进行收集
2、分析法、归纳法:对现象、成因进行分析归纳。
3、行为研究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和教师在教学的方式进
行跟踪探究,得出书写错误的成因及有益于改进的措施。
4、演绎法、实验法:将所得的成果在实践中运用检验。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着手对本校学生及社会生活中
书写错别字的现象进行调查。
具体安排:
1、对社会上及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摸底,获得第一
手资料,并进行分析。
2、查找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负责人:孟丽
3、学习动员,让课题组成员对调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此次课题研究的
开题报告进行学习,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3、进一步对所在年级班级学生的错别字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形成长期的纠错
改错的制度,便于追踪调查研究。
4、利用假期,汇总归纳所调查到的相关资料并做初步分类。
探究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对学生书写错别字跟踪调查的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纠改预防的对策
具体安排:
1、分七、八、九年级每学期分两次进行错别字书写情况的调查和资料汇总分析;
2、针对资料从学生书写和语文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做详细的记录;
3、在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纠错改错的习惯,有意识的强制规定纠改的格式,并定期检验其成效。
3、分学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并在学年未进行汇报和初步的评估。
(一)检验推广阶段(20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实践运用中检验完善所得结论,最终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具体安排:
1、对第二阶段中的研究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并形成初步的结论性报告;
2、跟踪调查推广的实效,汇总相应资料。
3、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估,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的方案;
4、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2、学生必备一个作业错别字更改本。
3、课题指导教师:潘晓榕
四、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教科研论文和研究心得
2.阶段性课题总结
3.结题报告
4.优秀案例分析
五、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
1、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师生重视错别字的纠正,产生杜绝意识。
2、在查错、寻因、纠错中减少错别字出现的频率,使汉字书写更趋于规范化,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3、在调查、分析、归纳中找准错别字书写的成因,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4、将研究的成果于教学实践中检验形成真正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5、在实施、推广中达到减少、杜绝错别字规范汉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