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说勤奋苏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6说勤奋_苏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6说勤奋_苏教版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纳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摸索、明白得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
整堂课学生专门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明白得。
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表达。
听着小孩们中意地自我评判,觉得专门欣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乐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学生要主动进展,参与是差不多的保证条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进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刻和空间。
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摸索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觉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
是一种再制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制造力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奇异感好奇感,鼓舞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
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奇异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关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觉,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喧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摸索。
语文说勤奋教学反思(四篇)

语文说勤奋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小学教材中并不多见的议论文类课文。
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类型的文章,大致了解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观点。
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观点。
“只有勤奋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这节课前,我曾经想过几个不同的授课方式。
按照课文顺序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进行,或者是提炼观点,随后进行内容分析。
最后根据学生实际,我班的学生能够独立找到中心观点,对课文也能做详细的复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把课题《说勤奋》的“勤”字独立理解,再组“勤奋”一词。
通过近义词的理解,能够掌握课题的“说”是“谈一谈,说一说”的意思。
那么作者是怎么说,说了什么呢?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初步探究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意思的一句话是什么?生很快画出这句表达观点的句子。
把它和课文末端的句子并列讨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学生自己讨论后的结果,知道设问句的作用,“只有”“一生”关键词的解读。
此环节中我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自己提问显得比较繁多。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中的两个实例,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我分别通过继续抓住关键词和文中文的形式来讲解。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对司马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司马光的全部呢?我引领着学生深入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理解的重点词,在读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通过“小时候”“长大后”两个时间段的事例得知,他一直坚持,勤奋好学,终于完成了历史名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的事例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童第周是怎么刻苦努力,使得原本基础很差的他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这一段通过学生的看、读、讨论,对文本深入了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说勤奋》教案及反思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6、说勤奋学习目标: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一、导入: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í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
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生齐读以上两句话。
16《说勤奋》教学反思(精选5篇)[修改版]
![16《说勤奋》教学反思(精选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c54467daef5ef7bb0d3c2f.png)
第一篇:16《说勤奋》教学反思16、《说勤奋》教学反思光辉中心小学李瑞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我采用了“抓住主线读中感悟”的方法,教学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一、课前阅读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由扶到放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
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
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说勤奋》教学反思(实用)

《说勤奋》教学反思《说勤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背诵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__——议论文。
(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
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生:愿意。
(齐读课文)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只有两个人举手)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
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
那么这篇__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苏教版四上《16、说勤奋》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

苏教版四上《 16、说勤劳》教课方案及反省(第二课时)【教材剖析】《说勤劳》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 课。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经过古今两个详细案例,告诉读者:勤劳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一世勤劳,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假如在教课目的确实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种课文上成思想道德课。
所以,我把教课要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指引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试试从生活中选择案例,并结合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认识谈论文文体特色,意会谈论文“经过典型案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试试运用。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劳是通向理想境地的桥梁。
【教课难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认识谈论文文体特色,意会谈论文“通过典型案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试试运用。
【教课过程】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 ?(出示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板书课题 :说勤劳师:同学们常在一同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
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 ?能够换一个字吗 ?(谈、议、论 )师:作者是如何谈论“勤劳”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企图 :对于首次学习谈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平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除去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近他们与谈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作者谈论“勤劳”,提出的看法是,而后用和这两个案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沟通,理清思路。
【设计企图 :归纳本文主要内容,对于首次接触谈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习不单降低了归纳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益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掌握谈论文的构造特色。
】三、细读案例,感悟勤劳(一)学习第 2 自然段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说勤奋教学反思2苏教版

16 说勤奋《说勤奋》这课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的语言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说理性文章的魅力。
本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
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
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
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
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道理。
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导入整个故事。
让学生先试着解释一下这句名言的意思,再结合童第周的故事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学生通过反复读,逐一体会: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童第周的“拙”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他基础比别人差却能取得成功呢?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学生在读与思考之中逐渐理清了思路,问题的设置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
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
因此,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
1。
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反思《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下面给大家分享《说勤奋》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说勤奋》教学反思1一、闪光之处1、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
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
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
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
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
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2、精心设计课堂。
二、不足之处1、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2、还有一个“尾巴”没有上,原来设计时是引导学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点题总结”,然后质疑:是不是只要这两部分就够了呢?为什么?抛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说勤奋》教学反思2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我采用了“抓住主线,读中感悟”的方法,教学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6说勤奋苏教版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优秀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小朋友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胜利”(叶圣陶语)的议优秀论文的魅力。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
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胜利的花不会绚丽娇艳。
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小朋友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小朋友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小朋友,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
这局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逾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小朋友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沛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小朋友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小朋友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小朋友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
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他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
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小朋友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昏暗,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胜利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另一方面,也指出胜利的关键在于勤奋。
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
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优秀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