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文语法留给我们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不应淡化语法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不应淡化语法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不应淡化语法教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的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越来越体现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

可教材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语法教学好像是可有可无,可教又不可教,在加上无论各地的统测还是中考,对语法知识的测评大都不再涉及,以致于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放弃了语法教学这根鸡肋。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体会到,不论考试是否涉及到,在教学中还是应该认真开展语法教学,不仅对课本涉及的语法知识要讲清,还要精讲甚至扩展开来讲。

如果我们花一点时间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准确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还能够促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学。

一、精讲语法知识能更好地促进文言文的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中是这样规定的:“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在古文中有许多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没有认真地讲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很多同学就会很不理解,即使有教学参考书辅助也会是一头雾水。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语法的变化是缓慢的,有极大的稳固性,所以古今汉语的语法规则有许多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古文中的许多释词问题大多可以用语法知识来解决掌握。

如“之”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是重要的一个文言虚词,它的用法也十分灵活,可作动词、代词、助词等,如果我们在课堂中讲过单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大部分句子都是由主谓句构成的,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句子中缺少的成分来看句中的“之”作什么成分来确定其含义。

如“吾欲之南海”(《为学》)这个句子,分析其句子成分:“吾”作主语,“南海”在句末应该是宾语,那么句中缺少谓语,如果“欲”是谓语,那么句子的意思“我想要南海”就不通,只能是“之”字用作动词作谓语,是“到、去、往”的意思。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摘要】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全面淡化语法知识,导致现在的中学生连基本的语法概念都没有,更不清楚语法为何物。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语法教学反而要从英语语法中引申出来才能让学生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重新注重汉语的语法教学,而让学生能学好语文语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讲的语法产生兴趣,只有产生兴趣了才有利于语法教学的开展,才能让语法教学逐步走向完善,才能让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困境;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面淡化语法知识,导致现在的中学生连基本的语法概念都没有,更不清楚语法为何物。

以下本人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1 语法问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1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难以掌握。

当前的语文考纲中,逐渐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有这么几项内容成为了这两年中考考查的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辨析修改病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概括材料的要点。

这些知识无疑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可是仔细看看这些知识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又无不和语法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

比如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就要考虑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的正确使用;病句的修改那就更要考虑句子成分,词语搭配等等一系列语法规则,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无不渗透着汉语的语法知识。

如果学生什么语法基础都没有,那这些基础知识怎么可能学好?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正如笔者在教学生修改的病句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句子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划分句子主干成分及词语的搭配规则等。

在讲授具体题目时甚至要通过英语的语法知识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而对部分完全没有语法概念的学生,只能让这部分学生背下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然后在答题的时候“对号入座”!这些现象的产生,完全是因为语法知识匮乏导致,这不能不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悲哀!1.2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淡化语法”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

“淡化语法”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

“淡化语法”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摘要】淡化语法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将围绕淡化语法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展开研究。

在我们将探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重点分析淡化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影响,以及针对淡化语法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会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实践经验。

在将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提供对淡化语法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新思路和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淡化语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应用、影响、教学策略、案例分析、实践总结、结论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表达能力。

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淡化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淡化语法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影响,以及制定针对淡化语法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关键阶段,而语法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往往过分注重死记硬背规则,缺乏实际运用和语境理解,导致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淡化语法的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研究淡化语法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通过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引导学生从语境出发,理解语法规则的实际运用和意义,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淡化语法教学将语法知识融入到实际语言运用和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改进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否该淡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否该淡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否该淡化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这一提法差不多不是个新奇词儿了,它在近些年的中学语文界颇为盛行。

针对“淡化语法”这一说法,结合我自身在信宜中学的语文教育实习经历,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的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因此,我也并不主张学生对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或动+宾、动+补、动+得+补、状+动、状+动+补+宾等一系列的句式进行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式的死记硬背。

这些忽视实际情形的“一概论”都有失偏颇,我主张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研究体会的学者把近些年中学语法教学在“淡化语法”思想冲击下出现的容貌概括为: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轻视术语教学、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这三种现象的显现确实为语文语法教学带来了专门大的漏洞。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健全的地带。

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尽管迎合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然而用长远的目光去摸索,一旦要近一步的探究、分析或说明,就有抓襟见肘之陋,不利于老师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进展,是对语文教学和同意的一种阻碍。

从更大更远的角度来看,依旧对汉语进展的拖曳,其严峻后果可想而知。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见难而退的妥协,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这不管在中学语法教学依旧语文教学中差不多上显得欠缺的精神。

这种苦涩之态绝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潇洒。

探究语法教学的重要之前专门有必要对“语法”这词儿作一概说。

什么是语法?依照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当中的诠释,“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由是可见,语法所包含的规律是专门广的,包括了语素如何样组合成各种结构的词,词如何样组合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如何样形成各种句子,小单位用什么手段、方式组成种种大单位等等一系列的规律。

且不说其术语的内涵如何,就其普及的面来说是何其的广泛,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日常交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性。

因而对语法淡化的教学直截了当阻碍是使当代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下降,他们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说明,对稍复杂的句子可不能分析,对复杂的多重复句更不能分析。

对中学语文_淡化语法_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_淡化语法_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学语文“淡化语法”的负面影响是使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下滑。

中学语文可结合学生语言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语法知识教学,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语法课的教学要积极地联系中学实际。

关键词中学语文淡化语法Thoughts on"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in Middle Schools//Li Wenli[1],Huang Chengyou[2]Abstract The negative impact of"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is the overall decline of students'lan-guage ability.Middle school chinese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lan-guage grammar teaching.Modern chinese grammar of the normal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ontact on the middle schools.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teachingFirst-author's address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408100, Chongqing,China1对“淡化语法”进行思考的缘起触发我们关注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缘由有二:一是在近些年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学生学习的吃力,水平远远不及以前的专科学生;二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中,老师普遍反映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较差,论文语句不通、结构混乱是学生的通病,老师要花很多时间修改学生的病句。

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深度反思

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深度反思
遵守语 言规范 的要求 。 2 、新课 标 没 有 忽视 语 法 知
识教学 。
经验 性 的认 识去快 速感知 语言 信
息 ,判断用 语是否恰 当精 妙 。要
领悟 ,要判 断 ,头脑 中必 须有一
个 “ 照标 准 ” 参 ,而语 法 思维 是
形成 这 个 “ 准 ” 的必 要手 段 。 标
的过程 中 ,对其 内容形式 有某 种
语 交 际 中 ,起 着 不 可低 估 的 作 用 。阅读是我 们获取知 识 、信 息 的主要 渠道 。如果学生 在阅读 过 程 中只知道词 汇的意义 而不借 助 语 法 ,就 不能很好 地理解 一个 复 杂句子 的意思 ,获取知识 和信息 更 无 从 谈 起 了 。离 开 语 法 的规 范 ,学生在 阅读 中不能捕 捉到 主 要 的信息 、读不懂题 、不 能用准 确恰 当 的句 子来 回答 问题 ;离开
中学语 文淡化 语法教 学 ,不是 意味着语 法教学 不重 要 ,应该 淡 出 或抛弃 ,而是简化语法 内容 ,教活语 法知识 ,重 在运用 。
一 .
淡化 的原 因
第 一 ,过去 的教 学 、语 法 系统 均不太 适应 中学 语法 教学 的实 际 。
教法 太呆板 ,教师讲 得头头是 道 ,学 生听得 昏 昏沉沉 ,尽管绞 尽脑 汁 .
学。
第 二 ,语文 教 育理 念 的变 化 。 教育 思 想 、教 育理 念指 导 教 育实
践 ,当代语 文教学 走过 了一条艰难 曲折 的探索之路 ,出现 了三 次大 的
理论 嬗变 :政治 中心说—— 知识 中心说——人 文 中心说 。前两种 现象 已经事 过境迁 ,暂 不论 及 ,只说 “ 文 中心论 ” 人 ,与 “ 文性 ”相 配 人 套的是 “ 语感 中 论 ” i 5 ,认 为 “ 文学科 的核 心 目标在 于养成 语感 ” 语 ,

对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对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Nhomakorabea教材。
生活 中随处可见 的 , 然而很 多时候学生们不会 留意 , 教 师可 以试 图指 引学生对于生活 的感知更 细腻更敏感 ,这样才 能 从生活中获得更多感触 , 这 些都是很好 的写作素材。学生 只 有 累积 了一定 的资源及感触 , 才会有想要表达 的欲望 , 这 时 再来展开作文训 练才更有效果。 如果说 写一 篇完 整 的文章 对于学 生 而言还 比较 有难 度, 并且 让他们觉得有压力 , 可 以尝试 让学生从记录生活 中 的小 片 段 人 手 。 比如 , 可 以 让 学生 就生 活 中看 到 的 某 一个 现 象或 某一个让他们 感到触动 的人或事件 写一个小 片段 , 形 式 内容都不必局限 , 就是简单 的练笔 , 培养 他们运用语言 的 能力 , 从而锻炼他 们的语法水平 。此外 , 可以培养学生写 日 记 的习惯 , 很 多时候 , 日记可 以成为孩子 们最知心 的朋友 , 在 日记里可 以完全敞开心扉 , 写 自己的喜怒哀乐 , 这是对生 活 的很好 的记录 ,也是帮助他们培养 写作 兴趣 从而让语法 水平得以提升的方式 。 三、 通 过 其 他 途 径 加强 语 法 知 识 教 学 想要深入语法教学 , 还有很 多其他的方式值得采用 , 通
语 法知 识 教 学 的策 略 。
【 关键词 】 初 中语文 ; 淡化语法 ; 反思 ; 应对
从 目前 初 中汉 语 语 法教 学 现 状 不 难 看 出 ,对 于 语 法 的 教学在越来越淡化 ,很 多时候教师不重视学生语法 的掌握 程度 , 学生的语法 掌握水平在逐 渐下 降。初 中阶段的语文教 学仍然是一个 帮助 学生 积累知识 的过程 ,这个 时期 如果不 能帮助学生 打好语 法基 础 ,在后 续进一步 的语文学 习中很 可能会造成 障碍 , 由此可见 , 语法 在初 中语文教学 中是 不容 忽视 的。本文将从 三个方 面分别 探讨 初 中语文教学 中加强 语 法 教 学 的 改 进 措施 。 一、 在 阅读 教 学 l 中加 强 语 法 知识 教 学 阅 读 教 学 是 深 化 语 法 教 学 的 最 有 效 途 径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巾有很多好 的文 章 , 很多文章都是 出 自名 家大师之手 , 阅 读他们 的文章不仅 能够让学生体会 到文章后蕴藏 的情感 及 内涵 , 这 些作者运用文字的能力更是值得学生们学 习参照 , 多读多领会课本 中的课文是帮助学生 构建 自身 的语法体 系 的非常有效 的方式 。任何教育学著作论及 其对象都离不 开 老师和学生 、 教 材 和 教 学 。 老 师 没 有 教 材 无 以施 教 , 学 生 离 了教材无从就学 。教学 , 从某种 意义上讲 , 就是 对教材 的教 和 学 。它 既 是 连 接教 师和 学 生 的 中介 , 又 是 整个 教学 过程 的 凭 借。而对于语 法知识 的教学 , 最好的教学依据 也是来源 于 课本, 教师如果 能够让 学生真正将课 本知识吃透 , 学生 的语 法体系 自然也会逐渐构建起来 。 在学习朱 自清的《 背影》 时, 这是 一篇 情感很深厚 、 很能 打动人 的文章 , 文章 中描写 的几个 画面和生活很切近 , 容易 被学生 理解与接受 ,重要 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生 活中常见 的场景 时所 采用 的那种笔触及作者深厚 的文字 功底 都能够 从文字后得 以体现。正是有完整 的语法知识体系 , 作者才能 够游刃有余 的将那些 场景 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读者 阅读的 过程 中产生各种联想 , 深深被文字所感染 。教师要引导学生 对于课本 中好 的文 章多琢磨 , 看看作者是 怎么用文字表意 , 用文意传达情感 的 ,这些文章 往往 是最有价值 的语法 知识

淡化语法教学之忧思论文

淡化语法教学之忧思论文

淡化语法教学之忧思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法知识只需学生了解,不再作考试要求,直接导致近些年来考查语法的知识型题几近绝迹。

正因为如此,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十分随意,说是淡化语法教学,实则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法教学。

现在,语法知识的薄弱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令人堪忧。

一、语法,文言教学的拦路虎。

前些日子,给初一的学生们上文言文复习课,学生反映听不懂,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不理解。

如讲到“孔子东游”的“东”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学生不知什么是方位名词,更别说是状语了。

讲倒装句,学生不能辨别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份。

我随手写了几个句子,让学生辨别句子成份和词性,没有一个学生能全部说对,我觉得学生们汉语知识几乎为零。

于是,我不得不花了三天的时间把课文后的词类知识短文仔细地讲了一遍。

然而,这些短文的确是实实在在的“短文”,一没有易混淆的词类的辨析,二没有结合学生实际的示例。

所以,学生听得仍然是懵懵懂懂。

面对这种尴尬,我询问了其它班级的情况,发现没有哪一个老师会认认真真去教这个费时不讨好的内容。

大家都说: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劳而无功的事情有什么做头?然而,我知道,语法是长期实践中归纳发展得出的语言规律,对于语言,它是必备的工具,文言文教学亦是如此。

积累实词需要它,翻译句子需要它,理解文章也需要它。

现在,在所谓的“淡化”语法的呼声中,语法反而成了学生们掌握文言文的障碍,成了我们通向优秀经典的拦路虎,实在是遗憾。

更为尴尬的是在讲解文言文时,面对同学们迷惑的眼神,万般无奈的我只能借助学生们英语语法的基础来讲解,我不禁汗颜: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者构建了严密的语法知识体系,可是我们却“淡化”它,抛弃它,以致于要借助外语学母语。

这是对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莫大的讽刺啊!二、语法,修改病句的壁垒。

每次讲病名句修改,学生都听得如坠云雾。

看着他们茫然的眼神,我心里真是着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化语法留给我们的思考
河南省济源一中语文组王争辉
现在人都大喊要推崇“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理念,那么在教育上我们是否也应该将一切“化难为简”呢?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提倡“淡化语法”做法,并得到推广实施。

这样一来,一个初中语文高分的学生在来到高中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学习障碍。

由于对语法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经常有学生连修饰名词的成分都不知道是什么,有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提出“表语”之类的词,甚至有的学生拿英语的语法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练习中病句题或是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都成了他们的“死穴”,那么我们淡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淡化语法”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现在就我一个普通的课堂实践者来看,这个“淡化”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现象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性更是令人担忧。

可以说,现在所出现的语法缺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健全的地带。

删繁就简、删难就易,虽然迎合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是用长远的目光去思考,一旦要近一步的探索、分析或解释,就有捉襟见肘之陋,不利于老师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对语文教学和接受的一种阻碍。

从更大更远的角度来看,还是对汉语发展的拖曳,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见难而退的妥协,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这无论在中学语法教学还是语文教学中都是显得欠缺的精神。

这种苦涩之态绝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

九年义务教育是掌握各门功课的基础阶段,而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语法的教学,可现在却被淡化掉了,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那些孩子除了要他们有洋溢着中国式笑容的脸还要培养他们有一种要求语言“寻根”的意识。

当学生拿着外文的语法来诠释国语的结构的时候,该是怎样的笑话与悲哀啊,对于我们这些教授国语的人又是怎样的讽刺。

难道学习自己本民族语言,就可以置语法于不顾,只凭语感和语言习惯办事吗?象是病句中出现的结构的错误,教师仅仅说这是语言习惯是不能使人信服的,那么要想讲出道理又该从何处说起呢?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各国顺利交流的迫切需要,国际上也出现了“汉语热”的风潮,我虽然没有听过我们教授们是如何给留学生上汉语课的,但我想一定是从拼音、语素、短语、语法讲起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归是不能长久的。

当我们极力地去掌握别国语言的时候,也不能将我们自己的东西弃之不顾,那将是无声的掠夺、心甘的放弃而最终导致民族文化最彻底的衰亡。

语言毕竟是要人们普遍应用才会传播和延续的,而他的应用主体不仅仅是搞文字工作的人们,更是那些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少年们,他们才是国语推广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和依靠力量,他们对国语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国语的流传质量。

想象着若干年后,当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为我们后代们讲授中国语言的由来及兴衰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单靠叹息或者眼泪去悼念的。

不如趁现在,咬牙收起对学生的“怜爱”,重新拾起那搁置封存的智慧的结晶,还这个古老文化一
个延续的机会吧。

我想如果我们今天真的简化了我们传统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那么我们明天的历史才真正地会还给我们以简单的内容呢。

其实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们还是离不开语法的指导的。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

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

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象这样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再说文言文的各种倒装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只有知道在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是定语才能判断出来它的倒装类型。

更有甚者,“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词性也搞不清楚……,所以面对现在的尴尬局面,高中的教学只能是在他们尚没有形成网络的语法构架中修修补补,但这总归不是长远之计。

有效的办法还是要让学生们在初中阶段感受到句子的大体结构、句式和常用的词类活用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高中综合训练的压力,做到触类旁通,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

我们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作为一个兴趣知识点来教授,比方说采取分组造短语的方法、语法知识竞赛抢答的方式或者按要求找出句中的相应成分等等,我想在枯燥的语法学习中稍微增添一点娱乐性,也许是宜于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