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区解剖
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病例2:同一患者,蝶窦癌术后,鼻咽右侧壁仍见软组织肿物(黄
箭),右侧海绵窦外侧壁增宽、明显强化(红箭)。
编辑版pppt
52
病例3,肺癌脑转移:两侧海绵窦结构紊乱、增宽,明显强化(红箭), 右
侧小脑半球见转移灶(黄箭)。
编辑版pppt
53
非感染性及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
Tolosa-Hunt 综 合 征
19
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肿物不均匀强化,囊变区编无辑强版化pp,pt 累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20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中 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其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起 自海绵窦间隙血管,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0.4% ~ 2.0 %, 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 位。
编辑版pppt
21
由于颅中窝血管、神经丰富,当鞍旁海绵状 血管瘤截面超过3cm时,会产生压迫症状,向 海绵窦生长可压迫Ⅳ、Ⅴ、Ⅵ对脑神经,前生长 可压迫视神经管,向鞍上池生长可压迫视交叉, 其临床症状有视物下降、复视、头痛、眼外肌运 动障碍等。
编辑版pppt
22
影像学表现:
①肿块常累及蝶鞍,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呈“横哑铃 状”改变;
编辑版pppt
9
脑膜瘤
脑膜瘤是鞍旁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中老 年女性,高峰年龄在 41~ 50 岁。
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脑膜上 皮细胞群。
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前可达眶尖、 后可达斜坡,向外沿颅中窝底扩展,向内可累及鞍内。
编辑版pppt
10
虽然鞍旁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的一般特点, 多 数易于诊断, 但该区为脑膜瘤误诊的好发部位, 而 且其他肿瘤也常有类似脑膜瘤的表现, 需引起注 意。 动态增强有助于显示脑膜瘤的早期强化特点, 并可提示其硬度, 有助于手术方案制订。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综 述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研究进展M i c r o a na t om y a nd S u rg i ca lApp r o a che s o f C a ve rno u s S i nu s刘祺 赵冬 王业忠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青年科研专项(No:0168)作者单位:832008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作者简介:刘祺(1980-),男,住院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163(2007)04-0285-03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是中颅窝底的重要结构,也是颅底病灶常侵犯及累及的部位。
1965年Parkins on在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修补术获得成功,并对Parkins on三角作出了定义,从而为海绵窦手术治疗开创了新阶段。
随着显微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海绵窦区的解剖进行深入研究,并使得海绵窦的手术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对近年来海绵窦区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的研究成果进行如下综述。
1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1.1 海绵窦的位置及形态:海绵窦又称为鞍外腔(Latersellar compart m ent)[1],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窝的两旁,其前方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后方至后床突和岩骨尖部,外侧为颞叶内面硬脑膜,内侧为蝶鞍垂体;内下侧为蝶窦的薄骨质和骨膜。
上壁的外界为小脑幕缘的硬膜皱折(即前岩床韧带),内界为鞍膈的硬膜缘或后床突与视神经内缘的连线,前界为前床突基底部和镰状韧带(即视神经管外缘到鞍结节的硬脑膜皱折),后界为后岩床突韧带。
有关海绵窦的结构形态一直存在分歧。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是一个静脉丛,颈内动脉与静脉丛比邻,海绵窦的手术是在动脉与静脉丛之外进行。
1.2 海绵窦内的血管:海绵窦内的血管主要为颈内动脉和静脉丛。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海绵窦断面影像解剖

2021/10/10
16
2021/10/10
海绵窭冠状面示意图。 1海绵窦,2颈内动脉, 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 5.1三叉神经眼支, 5.2三又神经上颌支。 6外展神经。
17
CT平扫示海绵窦密度近似脑皮质,其外侧壁为线 状稍高密度的硬脑膜自眶尖延伸至小脑幕,内侧 壁显示不清,海绵窦后部可见卵圆形较低密度的 Meckel腔。注射对比剂后海绵窦明显强化,外缘 较平直,内缘也较清楚.静脉期和延迟扫描难以
信号增高及异常强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被肿块包绕(图4)。但CT和MRI均难以判断 垂体瘸对海绵窦内侧壁的侵犯,因为增强
扫描时垂体瘤和海绵窦均明显强化,不能 明确分辨两者的界限
2021/10/10
26
侵袭性垂体瘤侵犯海绵窦。a)T2wl示鞍内及左侧海绵窦稍高信号肿块 (箭),b)冠状面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强化(箭),包绕左侧颈内动脉。
流动缓慢或停滞的血液。术前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因为手术时易出血。CT和MRl表现 为紧贴海绵窦外侧壁的肿块,边缘清楚, CT上呈稍高密度,但一般无钙化;T1Wl及 T2WI均为较高信号的肿块。注射对比剂后 呈逐渐填充式强化,可提示诊断,但有时 也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1)。
2021/10/10
2021/10/10
31
鼻咽纤维血管瘤侵犯海绵窭:好发于青年
男性,富血供,可经圆孔、翼管及破裂孔
侵犯中央颅底及海绵窦前部,并直接破坏
岩锥侵犯海绵窦,临床特征是鼻咽部出血 性肿块,CT示肿瘤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翼腭窝及颅底孔扩大,一侧海绵窭肿块, 增强扫描示病变显著均匀强化(图7),MRI特 征性表现是瘤内可见流空信号
2021/10/10
32
鼻咽纤维血管瘤。a)横轴面增强CT示鼻咽部明显强化肿块(箭),向前延 伸至左侧鼻腔;b)横轴面CT平扫示左倜海绵窭增宽(箭)。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摘要】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结论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于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2)004【总页数】5页(P528-532)【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作者】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81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紧密而丰富的神经、血管,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损伤出血或颅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
1963年Parkinson进行了新的海绵窦解剖研究,并首次提出海绵窦并不是手术禁区,他的某些研究结果还被人们应用至今。
以后又有许多先驱者,包括Dolenc、Sekhar、Al-Mefty、Kawase等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对海绵窦作了大量的显微解剖研究和手术入路的探讨,使得该区域的安全手术成为可能。
海绵窦炎与血栓影像诊断

解剖基础 正常影像表现 海绵窦综合征 小结
目 录
一、解剖基础
• 左右各一,位于蝶鞍两侧,前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为一对 重要的无瓣硬脑膜静脉窦,由两层硬脑膜间的腔隙构成,平均长约2cm,宽约1cm。左右 海绵窦之间,鞍膈前后附着缘前面含有海绵间前窦,后面含海绵间后窦,连同左右海绵 窦,环绕垂体,形成环窦。(一侧海绵窦的感染可蔓延至对侧)
• 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 丛相交通。
静脉引流区域
• 大脑中浅静脉及海绵窦(绿色)、皮质静脉及上矢状窦(红色)、横窦及Labbe静脉(黄色)、 大脑深部静脉(淡紫色)。
• 这些区域的出血或水肿可能提示相应的硬脑膜窦或静脉的血栓。
二、正常影像表现
• CT平扫示海绵窦密度近似脑皮质,其外侧壁为线状稍高密度的硬脑膜自眶尖延伸至小脑 幕,内侧壁显示不清
海绵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
• 海绵窦血栓形成导致面部静脉和眼上下静脉引流减少,导致面部和眼眶周围水肿、上睑 下垂、眼球突出等。
• 由于硬脑膜窦系统中没有瓣膜,血栓可以扩散到硬脑膜系统。此外,左右海绵窦之间通 过海绵间窦的交通,允许血栓和感染从一侧扩散到另一侧。
• 脑神经的局部压迫和炎症可导致脑神经病变。 • 脓毒症海绵窦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或感染性肺部等并发症。 • 引流区域的静脉性脑梗死。
•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头痛(50%至90%)
• 眼部症状:眼眶周围水肿,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或疼痛,视力下降、失
明、角膜
反射受损(开始单侧、可发展至双侧)
• 霍纳综合征(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多汗)。
• 面部感觉减弱(由于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受压)
海绵窦区的解剖

海绵窦区的解剖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CN)以其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倍受重视,自1734年Winslow对其命名以来,一直是解剖学、颅底外科学重点研究的部位,Parkinson称其为“解剖学的珠宝箱”。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颅底外科走向成熟,对海绵窦解剖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海绵窦一词最早被Winslow引入文献,认为这种鞍旁充满静脉血的小梁纤维结构类似于阴茎海绵体,故命名为海绵窦。
这一错误概念直到200多年后Parkinson第一次在活体上进入海绵窦手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才得以纠正,他发现海绵窦内并无网状纤维组织,也不是双层硬膜间的静脉窦。
1949年,Taptas通过对成人新鲜标本、新生儿和胎儿标本的解剖观察,提出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概念:所谓海绵窦就是一个由硬膜皱璧分开形成的硬膜外间隙,它不是一个静脉窦,而是静脉丛,颈内动脉和静脉丛的关系是毗邻关系。
Parkinson早年也认为海绵窦是一个静脉囊,1973年他用静脉腐蚀标本重新认识到海绵窦是由粗细不等的静脉所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静脉丛,多次分支,又多次汇合,不完全地包绕着颈内动脉,蝶鞍侧方的静脉通路是一个静脉网。
在对新鲜标本的显微观察中,发现海绵窦内存在有脂肪组织,认为“海绵窦”的提法不妥,是导致对这一部位解剖概念理解的一大障碍,容易使医科学生,甚至外科医师产生错误的印象。
Taptas曾建议使用“硬膜骨膜室”替代,Parkinson,Kim等认为应将“海绵窦”改为“鞍旁结构。
Parkinson提出海绵窦实际上是从眼眶到骶骨这条细长神经轴硬膜外结构的一段,共性就是都有无瓣的静脉丛、动脉、神经和脂肪组织。
尽管许多文献仍沿用海绵窦这一术语,海绵窦已经被大家接受和应用。
海绵窦的位置及形态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窝的两旁,其前方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后方至后床突和岩骨尖部,外侧为颞叶内面硬脑膜,内侧为蝶鞍垂体;内下侧为蝶窦的薄骨质和骨膜。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1.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是额、定、颞、蝶四骨的汇合处。
多呈“H”型。
该处颅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在外伤时,易骨折并损伤脑膜中动脉。
形成硬膜外水肿。
2.头皮:是颅顶部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故合成“头皮”。
3.海绵窦:是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与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小的腔隙。
窦内血液流动缓慢。
4.腮腺鞘: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
5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由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的结构。
6.眉弓:为骨性标志,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横行弓状隆起。
眉弓适对大脑额叶下缘,其内侧份深面是额窦。
7.神经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故称神经点。
8.颈动脉鞘: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浸没鞘。
9.颈动脉窦: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窦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参与调节血压作用。
10.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组成。
第1颈神经的部分纤维随舌下神经走形,后又离开该神经构成舌下神经降支,该降支又名颈袢上根。
第2、3颈神经的前支的纤维,经过颈丛联合,发出降支,称为颈袢下根。
上、下根在肩胛舌骨肌中建腱上缘,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
11.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颈深筋膜椎前层所覆盖。
12.Virchow 淋巴结:位于左颈根部左倾斜角肌处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到此肿大的淋巴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窦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
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 交通的小腔隙。
❖ 冠状面示意图
❖ 在冠状面,海绵窦略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 ❖ 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 ❖ 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囊相融合,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 ❖ 外侧壁较厚, 又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疏松,外层厚韧。
鼻咽癌海绵窦受侵影像表现
肿瘤侵犯左侧海绵窦,向后累及斜坡。
肿瘤累及左侧鞍旁、左侧海绵窦、筛窦及左 侧眼眶。
肿瘤累及右侧海绵窦及临近脑膜
பைடு நூலகம்
❖ 海绵窦综合征
❖ 又称Foix氏综合征,岩蝶综合征或破裂孔综合征。 ❖ 由于肿瘤沿咽旁筋膜扩展至岩蝶区的破裂孔、颞骨岩尖、卵圆
孔、圆孔和蝶骨旁的海绵窦,可出现第Ⅱ~Ⅵ对脑神经受累时的 表现。临床上首先受累的多为第Ⅵ对外展神经,然后依次为第 Ⅴ3,2,1、Ⅲ、Ⅳ对脑神经。主要表现为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眼睑下垂、复视、眼球各方运动受限或固定、三叉神经第1、 2支分布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等。
海绵窦上面观
每侧海绵窦前起眶上裂的内侧端,向后达颞骨岩部尖 端, 长约2cm , 内外宽1cm
海绵窦的毗邻 因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海绵窦边界略有不同
海绵窦位置影像显示 (横断面),增强磁共振图像(下 图中红圈内高信号区即右侧海绵窦)
增强CT图像(下图中红圈内增强区即右侧海绵窦)
海绵窦位置影像冠状位显示 (增强磁共振图像,下图中 红圈内高信号区即左侧海绵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