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由微粒构成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01-构成物质的微粒和物质的组成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01-构成物质的微粒和物质的组成

D 6、(2014 届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
解释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A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 率加快
6000L 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
B
40L 的钢瓶中
于压缩
在无外力作用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面上移动
D 自行车轮胎在 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典型例题 5】(2014 届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某元素的原
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 Br。
(1)右图中 x= 7
,Br 属于 非金属 元素(填“金属” 或“非
金属”)。
(2)下图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C (填序号,下
同),与 Br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E。
【答案】(1)7 ,非金属 (2)C ,E 【解析】 试题分析:(1)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 ,故 X=35-28=7 ;Br 的最外层电子数
注意:1、上述规律对初中的大多数物质起作用。 2、混合物的构成微粒要按其中所含物质的成分来分析。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以下性质: 1、微粒很小(质量小、体积小) 2、微粒时刻不停地做规则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3、微粒间有间隔(间隔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 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四、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联系与区别
1、分子和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联系
分子
分裂 构成
原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原子和离子
原子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复习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复习

• 知识回顾 :
• 考点5 化合价与化学式
• 常见元素化合价(记口诀)
• 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 价,氧元素通常显 价。
• 2、用
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 1、化合物中,元素的正价与负价代数和为 ,据此可依据化 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和根据化合价检查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 2、根据 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及其某元 素的质量分数。
+17 2 8 7
+8 2 6
+19 2 8 8 1
+18 2 8 8

A.
B. C.
D.
二、典型题
• 例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 A H B H20 C H2 D 2H
• 例4.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A.Cl2 B.2N2
C.Cu D.CO2
• 例5. 由解放军某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是
• (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Ti4+核外有26个电子 •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
• 例6. 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 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 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四个四氧化三铁分子(4Fe3O4) (8)3个亚铁离子(3Fe2+)
1. 某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6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6
,A属 非金属

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
的离子的符号是 S2-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9、下列关于H2和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氢元素 B.都含有氢分子
) C.都含有氢离子 ) D.都是化合物
10、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11、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C.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下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2、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 125mL 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 6h 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原子
物质
元素
离子
练习: 一、判断正误: 1、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 2、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 )
3、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5、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 4、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6、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 )
7、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B.一个 O4 分子中含有 2 个 O2 分子 D.O4 和 O2 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
(3)由原子序数为 8 和 13 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写化学式)。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至右 4、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 是( A.O ) B.Zn C.N2 D.CO )
5、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

第25课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第25课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2.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西瓜模型(原子中有电
子,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
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分层模型。 (5)1927~1935 年——电子云模型。
质子和 36 个电子。
【答案】C
【类题演练 1】 (2019·上海)瓶中 CO 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
图为(“ ”表示 C 原子,“ ”表示 O 原子)
()
【解析】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
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专题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N 为 7 号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1 个 N5-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
C.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质子
D.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解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 7,N5-是 5 个 N
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
三、物质由元素组成 1.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 数(核电荷数)不同。
(2)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2.列举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N、P、K):植物生长过程中 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无机盐。植物生 长缺乏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乏磷元素 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植株矮小,叶片 上带许多褐斑。

微粒构成

微粒构成

【课程简介】本专题包括“微粒构成物质”学科知识深层次分析、教学重点及实施策略、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分析三方面的内容。

本专题包括两个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微粒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原子的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转化以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做无规则的高速运动,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针对本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了教学建议,并且分析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给出了解决建议。

【学习要求】化学启蒙阶段的教学,在元素观之外,还应当着力于建立物质的微粒观。

虽然课程也涉及原子核、电子、质子、光子等微粒,但是就化学而言,原子和分子才是学科的基础。

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波粒二象性。

在教学中注意区分微粒运动特点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轨道、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但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它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确定的轨道,可以用统计性的规律去研究。

因此,在认识物质微粒性的教学中,教师的知识讲授一定要透彻、到位,不要用宏观物体运动的例子去比喻微粒运动。

注意以生活情景和化学实验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粒性的思维模型。

注意学生调研,分析学生在学习该专题内容时常见错误与问题,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

二、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微粒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 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必背3物质构成的奥秘-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原卷版)

必背3物质构成的奥秘-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原卷版)

中考必背重点知识(三)物质构成的奥秘三分子和原子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和。

2.微粒的性质(以分子为例)①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20滴为1mL)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数,昼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①分子间是有间隔的①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其中①①①是分子、原子、离子的共同性质。

知识点二:分子和原子的关系1.分子——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者关系: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微粒本身不改变,只是微粒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微粒本身发生了改变,即微粒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 微粒构成。

混合物:由 微粒构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①金属单质 如:铁、铜、汞等①固态非金属 如:碳、磷、硫等①稀有气体单质 如:氦、氖、氩等4.分子和原子比较(1)相同点分子和原子都是组成世界的稳定 ,它们的 和 都很小,它们都在不断的 ,它们之间都有可以变化的 。

(2)不同点(用分子、原子填空)① 相互结合形成②在化学变化中, 发生了破裂,分成了更小的粒子—— , 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个负电荷:一个电子带核外电子中子:不带电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质子原子核原子11说明: ①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由微粒构成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

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启动与引入
展开
一、探索物质的结举例:
【老师提问】
1、为什么能闻到菜的香
味?
2、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
我们没有接触到花为什么
能闻到香味
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
讲的内容《物质有微粒组
成》,这堂课后我们能很容
易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ppt展示建筑物的图片
【教师提问】1、这高大的
建筑物
是由什么堆砌起来的
2、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
是不是也像大厦一样由无
数块“砖块”堆砌而成的呢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手上
有一块方糖,把它分成两
块,接着再一分为二,一直
不断分,直至分到保持糖的
【学生可能回答】
飘过来
3、等待老师解答
学生讨论
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
很容易得出时候由一
块块砖堆砌起来
引发学生兴趣
进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探究物质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性质的最小微粒,我们把它
称为分子。

因此我们说方糖是由方糖
分子构成的。

根据方糖,同学们回答一下
水、CO2是由什么构成的?
过渡:下面我们就有请分子
出场,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

【教师讲述】一滴水里含有
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面的水
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则需要9000年。

【教师总结】水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小很小,
3×10-26kg
教师拟人引入:分子是性格
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
【实验】高锰酸钾晶体在水
中的溶解
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放
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
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拟人引入:它们坐在教
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
一定的距离
【实验】水和酒精混合
学生讨论回答:水由
水分子构成。

CO2由
CO2分子构成。

学生惊叹:一滴水竟
然有那么多的水分子
得出结论:一滴水那
么小,那水分子就非
常非常小了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讨论
并得出实验结论:分
子是在运动的
结构的愿望
方糖这个粒子接近
生活,学生容易理
解分子这个概念
检验学生对分子这
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使学生对1.5万亿亿
这个数字有形象的
认识
2、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2、分子之间有间隔取一根玻璃管,一端封口,
在观众注入约五分之二容
积的水,然后再小心的注入
等体积染成红色的酒精。


液面最高处做上标记。


着,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
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
合。

竖直后再观察,看液面
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0ml
黄豆+10ml芝麻是20ml吗?
为什么没有达到20ml呢
根据这个,同学们能解释刚
才的实验现象了吗?
【教师提问】请同学总结一
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
知识?
思考:
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
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分子
存在?
2、打足气的球,为什么会
渐渐瘪了?
学生观察、得出实验
结果:V水+V酒精不
等于2V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
和对日常生活现象的
理解,讨论并回答老
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
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
一种粒子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
3、分子始终处于不停
的运动状态
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思考能力
把微观现象转化为
宏观现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
及时巩固较深印象
小结
课堂练习作业布置3、有一滴体积为10-9 m³的
油滴在水面上,形成一个10
㎡的油层,则该油分子的
直径为多少?
4、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分子还能能再分吗?无限
的分下去吗?大胆猜想,查
阅资料
作业本《物质由微粒构成1》
查阅资料分子还能继续
分吗?
检测与调整
第四题为下一节课
的内容最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