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专题07 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猜想)-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7 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猜想)-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Word版含解析.doc

【考向解读】传记是高考在实用类文本中选取最多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和小说、写人叙事散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本课题先让考生把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再让考生掌握读懂传记的方法。

这样在解答高考题目时能有的放矢。

【命题热点突破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的题目。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Ⅱ卷)语文.doc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Ⅱ卷)语文.doc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Ⅱ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微妙曹文轩《围城》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的微妙精神。

写小说的能把让人觉察到了却不能找到适当言辞表达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一切微妙之处写出来,这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这位小说家已经进入很高的小说境界了。

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

他们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很执著。

《围城》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也无浓重的历史感。

它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在一般小说家眼中滑脱掉的微妙之处。

他要的就是这些——“这些”之中有魂儿。

苏文纨不叫“方先生”而改叫“鸿渐”这一变化,他捕捉住了。

褚慎明泼了牛奶,深为在女士面前的粗手笨脚而懊恼自己时,方鸿渐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兴起来,因为他泼牛奶这件事被方鸿渐的呕吐冲掉了。

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所有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捕捉住了。

而这些地方,确实是最有神的地方。

《围城》有数百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精彩绝伦。

张先生附庸风雅,喜欢在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钟书说这“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形容天黑的程度,钱钟书说像在“墨水瓶里赶路”……夸大地说一句,《围城》的一半生命系于这几百个比喻句上,若将这几百个比喻句一撤精光,《围城》便会在顷刻间黯然失色。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押题)(原卷版) 缺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仿真押题)(原卷版) 缺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

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

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

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

寿,即上酒。

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

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

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

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6届模拟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6届模拟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6届模拟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方睡狮”考辨智效民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

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

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

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

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

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

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

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

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

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

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山东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山东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押题卷(1)【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荣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折服)。

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①。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中国经济(逐步/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心/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普....,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牡丹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不断滥采乱挖,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灭绝的困境。

国色天香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A.花卉.(hui)雍荣华丽B.家普.(pǔ)班班可考C.濒.(pín)危脍炙人口D.殇.(shāng)痛国色天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雍荣”应为“雍容”,形容仪态温文大方。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3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真押题)(原卷版) 缺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3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真押题)(原卷版) 缺答案

1。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竹子北风冰天雪地从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请以“高楼”“灯火"“我”为描写对象,明确立意,合理想象,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扩展下面的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随着春节的临近,街头的“年味"越来越浓。

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

《散文诗》是一本青少年非常喜爱的文学刊物,下面是小章同学为之写的一段赞美之词的开头,请根据文意,续写一段话。

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茫茫刊海,好刊难寻。

是你,《散文诗》,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5。

请根据下面李清照这首小令中的画线句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命题热点突破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写新材料作文,第一关就是审题立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应成为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的始终。

训练时必须注意: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2014·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关键词喂食者喂食保护区警示野生动物【满分样卷】爱是放手爱是放手,不是保护;爱是鼓舞,不是束缚;爱是温暖,不是负担。

爱,不是溺爱,不是过度的保护与宠爱,而是适度的放手,让雏鹰学会飞翔,让幼苗冲破土壤。

开头排比,直接点出爱是什么,不是什么。

我懂《月光曲》,会唱《青花瓷》,但爸妈,我不懂如何整理房间,如何洗碗,如何为你们沏杯热茶。

或许对于你们而言,我只能是你们手中的宝,但终究有一天我要飞翔在没有你们的天空,孤独与艰辛会让我成长。

从“我”入手,写“我”挣脱父母怀抱的渴望。

如果爱我,就请放手,让我走自己的路,让我知道自己人生的航向。

亮出观点,直吐心声——爱“我”请放手,同时点题。

让我自己清理收拾房间、整理被子,让我帮你们洗碗做家务,让我来帮你们分担一天工作的疲惫,不要只是扔下一句:“我们只要你好好学习。

”请让我帮你们捶捶背按按肩……不要只是让我回房学习。

让我自己去银行存款取款,这些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不要总是让我站在旁边,你们为我完成一切。

让我自己出门,短短的一段路,我可以自己走到,不要总是陪着我,陪着我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仿佛我找不到路,辨不清方向。

让我自己做些该做的事情。

只有划破手指,我才知道做菜的艰辛;只有在社会中撞破了鼻子,我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才明白你们的爱的珍贵;只有让我自己孤独地行走,我才能辨别方向,认清该走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解读】传记是高考在实用类文本中选取最多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和小说、写人叙事散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本课题先让考生把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再让考生掌握读懂传记的方法。

这样在解答高考题目时能有的放矢。

【命题热点突破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的题目。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

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

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命题热点突破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

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先生宗岱喜好辩论。

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

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

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

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

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

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

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

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

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文章有删节)这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方法技巧】概括分析传主形象“5角度”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

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性格或形象。

3.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4.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5.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

【命题热点突破三】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高考也常常在这方面设题。

阅读《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一文(正文见本学案[例一]),完成后面问题。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方法技巧】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命题热点突破四】分析传记文体特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这一题型在高考题中命题样式一般为考查文章结构(句段作用)和选材组材技巧。

而句段作用题,在具体解题时可以等同于“小说的情节作用”,因为传记可以看作“真实的小说”,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例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梁衡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

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

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

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

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

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

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

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

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折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

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

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

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