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环境标准

合集下载

第一章_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章_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一. 回顾评价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 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大湖( ② 湖泊与水库 : 当平均水深 ≥ 10m 时 ; 大湖 ( 库 ) 25km >25 km2 ; 中 湖 ( 库 ) 5-25km2 ; 小 湖 ( 库 ) <2.5 km2 当平均水深<10m 大湖( 当平均水深 <10m 时 ; 大湖 ( 库 ) >50 km2 ; 中湖 50km 小湖( (库)5-50km2;小湖(库)<5 km2 ( 4) 对 地 面 水 域 的 水 质 要 求 ( 即 水 质 类 别 ) 以 GB3838 或国家环保总局GHZB 1999标准为依 3838, GHZB1 GB3838 , 或国家环保总局 GHZB1-1999 标准为依 据。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 (1)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但包括含热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 中等和简单三类。 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 , 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 中等 : 污染物类型数 = 参数数目<10;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参数数目 <10 ;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 但需预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 简单 : 污染物类型数 =1 , 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 数数目< 数数目<7。 (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 河流与河口: 大河>150m /s; 中河15 150m /s; 15① 河流与河口 : 大河 >150m3/s ; 中河 15-150m3/s ; 小河>15m 小河>15m3/s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先修课程:《环境监测》后续课程:《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 10 学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根本理论,通过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进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推断,调整和选择供给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根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概念;环境特征其次节环境影响及其评价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了解环境、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进展;3、把握环境系统的特点;4、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展及其功能。

本章难点:1、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概念;2、学习报告表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书写方法;3、明确环境系统特点的辨证性;4、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及其制度的进展。

其次章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国环境标准现状;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其次节环境目标环境目标;环境容量本章重点:1、理解环境标准概念及意义;2、了解我国环境标准的现状;3、把握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的概念;4、理解环境标准体系和标准的应用。

1、理解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分;2、环境标准的更和应用;3、理解环境容量大小的取决因素。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其次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实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章重点: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把握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4、把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途径;5、生疏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包含的内容。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环境水质监测方法规范

环境水质监测方法规范

环境水质监测方法规范第一节:概述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科学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环境水质监测方法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水质监测的方法规范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述,以期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二节:水质监测基本原则1. 综合评价原则水质监测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指标,以全面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原则水质监测方法应该具有可靠的准确性,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对于关键指标,应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进行监测。

3. 时空连续性原则水质监测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以获取全面、连续的数据。

同时,要注意监测站点的选择,覆盖不同水域类型和污染源。

第三节:水样采集与保存规范1. 采样点的选择应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避免污染源的干扰。

同时,采样点的位置应该固定并标注,以便后续的监测和分析。

2. 采样设备与技术为了避免样品污染和误差,应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采样设备,并掌握正确的采样技术。

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体,采样方式也应有所调整。

3. 水样保存和运输采样后的水样应立即进行处理和保存,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水样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温度变化和污染物的进入。

第四节:常规水质指标测定方法1. 水质监测指标的选择水质监测指标的选择应基于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包括水环境标准和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常规的水质指标包括悬浮物、溶解氧、pH值、氨氮、总磷和总氮等。

2. 测定方法与仪器设备针对不同的水质指标,应选择适当的测定方法和仪器设备。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光谱法、电化学法、重量法和分析仪器等。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监测结果,应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相关指标的浓度和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第五节:特殊水质指标测定方法1. 有机物污染物测定对于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物,应采用适当的测定方法,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水环境保护标准

水环境保护标准

水环境保护标准导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水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标准,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污染物的控制。

本文将分为四个小节来介绍水环境保护标准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体系,它包括了水中各种污染物的限值以及对水质的各类评价方法。

水质标准是衡量一个地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确保水源的健康和安全。

水质标准可分为饮用水质标准、地表水质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等。

例如,饮用水质标准将有害物质的限值降到最低,并规定了有关水质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大肠菌群等。

第二节污染控制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是指针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处理要求,旨在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这些标准通常适用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处理等。

例如,针对工业废水排放,各行业都有相应的标准要求,如有机物、重金属、氨氮等的排放量限值,以及相应的处理技术要求,如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

第三节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以实现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资源评估、水资源分配、水资源节约等方面。

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制定相关的指标和措施,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消耗强度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如实施水资源定额制、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等。

第四节农业和城市排水标准农业和城市排水是水环境保护中的两个关键领域。

农业排水主要包括农田排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排水则包括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

农业和城市排水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这涉及到排水口位置、污染物负荷、排放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农村和城市的污水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结语水环境保护标准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基础,不同环境和领域都有相应的标准要求。

本文介绍了水质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城市排水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水污染及其防治ppt

水污染及其防治ppt
三、水体污染源
(一)、自然污染源 (二)、人为污染源 1、工业污染 2、农业退水 3、生活污水
第三节 典型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及其防治 病原微生物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家禽饲养场和屠宰、制革工业废水。 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后会传播各种各样的疾病如痢疾、肝炎、伤寒、霍乱、血吸虫等。 治理这类污染物主要采用沉淀、过滤、消毒、妥善处理污泥,尽量不使这类这类污水与人体直接接触。
(二)、氰化物污染 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水体中氰化物主要来源于电镀废水,焦炉和高炉的煤气洗涤冷却水;某些化工厂的含氰废水及有色金属选矿废水等。 对一般人来说,只需0.1g左右NaCN或KCN就可致死。对敏感的人仅需0.06g。 氰化物对水体中鱼类等危害很大,致死浓度为0.3~0.5mg/L。 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氰化物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治理 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含氰废水的排放。 对含氰量高的废水可用酸化嚗气—碱液吸收法等回收,对含氰量低的废水可通过生化处理。
(三)酚类污染物 1、来源 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主要来源于焦化厂、炼油厂、煤气厂、石油化工等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另外,粪便和含氮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也产生少量酚类化合物。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二、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离不开水
第二节 水体污染有关概念
一、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以至于对水的用途产生不利和不合理影响的现象较水体污染。
2、自然界的水按其存在部位可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由于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因此在循环过程中于其它物质接触时,或多或少地溶解它们,所以天然水中几乎包含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各地天然水的组成也不尽相同。

水环境规划

水环境规划
6
(二)、水环境规划原则
水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规划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规划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并根据规划类型和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一些基本原 则: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突出重点和分期 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实施的原则;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实施的原则;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 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水环境 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 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社会经济发展与水 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
(二)、水环境规划的意义 • 控制水环境污染的迫切需要 • 履行《水法》所赋予职能的重要举措 •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水环境规划程序
明确 问题
确定规 划目标
选定规划 方法
拟定规划 措施
提出供 选方案
规划方案
5
二、水环境规划的类型与层次 ( 一)、水环境规划的类型: 根据水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可将其大体 分为两大类型,即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 水资源系统规划。前者以实现水体功能要 求为目标,是水环境规划的基础;后者强 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它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宗 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20
2、水质模型法
水环境污染预测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体控 制点处主要污染物含量水平的相关关系,以此预测区域(或城市)内 由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产生的环境影响。为达此目的,可选 用或建立水质模型进行预测,现有的各类水体水质模型,如河流模型, 河口、湖泊水库模型等都是进行水质预测最常采用的方法。如已知污 染负荷量,一般可用这种方法预测水质参数。这种水体水质模型方法, 不仅适用于短期预测,也适用于长期预测。 应用水质模型法预测水质通常要根据水质模型条件和要求,将水 域划分为若干预测单元。如在一维水体条件下可把水质、水量变化处 作为节点划分区段,并使区段内的水质参数一致;进一步利用一套实 测资料推求模型的参数,以建立确定的水质模型。此外,还应利用另 一套实测资料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其误差。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即 可在水质预测中应用。

环境管理与规划 第11章 水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与规划 第11章 水环境规划
17
第二节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三 水环境影响预测
(3)生活污水量预测 对于生活污水,其排放预测可据下式计算。
式中:Q——生活污水量,104m3;A——预测年份人口数,万人; F——人均生活污水量,1/d人;0.365——单位换算系数。
通常,预测年份人均生活污水量可用人均生活用水量代之,这可根 据国家有关标准换算。预测年份人口可采用地方人口规划数据。无地方 人口规划数据时,可根据基准年人口增长率计算获得。其计算式为:
4
第一节 水环境规划概述
二 水污染
(3)水域功能和分类标准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 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 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 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 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 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 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13
第二节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三 水环境影响预测
(2)生活用水量预测 一般,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两部分。
其中,城镇综合生活用水由生活用水和公共市政用水组成,生活用水 主要指城镇居民家庭、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宾馆、餐厅的饮用、 洗涤、烹调和清洁卫生等用水等;公共市政用水主要指公共建筑用水 、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等。生活用水中的农村部分用水指 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特点 (1)加强了对水质微生物、水质消毒 和有机物等方面的要求,密切关注饮水健 康。新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 原微生物,其中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且必 须经过消毒处理。还规定有机化合物指标 包括绝大多数农药、环境激素、持久性化 合物,是评价饮水与健康关系的重点,同 时增加检测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 量。
印 度 尼 西 亚

杭 州 市 宁 波 市
温 州 市
福 州 市

台 北 市
西 江
汕 头 市 广 州 市
厦 门 市 台 湾
珠 江
澳 门 北 海 市 阳 江 市 湛 江 市 香 港


海 口 市
海 清 洁 海 域
三 亚 市
较 清 洁 海 域

轻 度 污 染 海 域 中 度 污 染 海 域 严 重 污 染 海 域


2. 赤潮
2002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赤潮发生面积累计 超过1万km2 ; 部分海域及养殖区多次检测出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和裸甲藻(Gymnodrium)等有毒赤 潮藻类,并在小范围内监测到有毒赤潮,在某些贝类 中检测出赤潮毒素;
11月福建连江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对当地的水产养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从我国的经济条件出发,标准将水质 指标分为常规指标(42项)与非常规指标 (64项),类别涉及微生物指标、饮用水 消毒剂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 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其中常规指标 是指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指 标;非常规指标是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 情况需要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水源水应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执行;水质检测、供 水企业管理则应分别参照《城市供水水质 标准》CJ/T 206—2005、《村镇供水单位 资质标准》(SL 308—2004)和卫生部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规定执行,以确保各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 性。
自净能力决定着水体的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 承载的最大污染物量。 水解酶 生活污水(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好氧菌 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低分子糖
CO2、H2O、无机盐
(三)污染状况
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 对13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
况是:Ⅰ类水河长占6.3%,Ⅱ类水河长占27.2%,Ⅲ
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二 十一世纪议程》提出的建议,第47届 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月18日通过193 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 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 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
20世纪初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 动,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 业回流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天然水体, 使本来就十分匮乏的淡水水源受到污染, 引起水质恶化。 20世纪中后期,水资源污染问题受 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相继立法针 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提出了排放前 的处理要求,并规范了排放标准,初步 遏制了水资源继续恶化的趋势。
第1节 水环境标准
一、
水资源和水污染
二、
三、
水环境标准
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
四、
五、
监测项目的选择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六、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江河、 淡水湖和地下水的一部分。 全球水资源 淡水资源
海水, 97.30% 淡水, 2.70%
殖业造成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2000年发生在渤海湾的大面积赤潮
赤潮发生时的红色波涛
船行过赤潮海域时的红色浪花
二、水环境标准
为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 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我国颁 布了相应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 • • • • •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 5084—92)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 等等。
可利用 1%
不可利 用 99%
根据我国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1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3万亿立方 米,其中地表水2.2万亿立方米,地下水 0.7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 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 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 0.1万亿立方米。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m³为轻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m³为中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³为重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状况: 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 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限; 有6个省、自治区(宁夏、河北、山东、 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³。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 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 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 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 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 在具体执行时,要求采用“一票否决制”的评价 方法,只要一项指标被评为劣Ⅴ类,不管其他指 标多好,整个水体便是劣Ⅴ类。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水样采集后自然沉降30min,取上层非沉降部分 按规定方法进行分析。 •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布点、监测频率应符合国 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 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应优先选用规定的方法,也 可采用ISO方法体系等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须 进行适用性检验。
布在长江口(杭州 湾)、珠江口、辽河 口等海域和少数人口 集中、工业发达的大 中城市沿海近岸海域 ; 2002年,全海域海水 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 机氮、磷酸盐和铅; 油类的污染程度明显 减轻; 全海域海水中铅的污 染范围显著扩大,污 染程度有所加重。




渤海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图
营口市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与第二次修订版GHZB 1—1999相比:
• 在基本项目中增加了总氮指标; • 删除了基本要求和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和凯氏氮三项 指标; • 将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调整为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 • 修订了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 铝和粪大肠菌群7个项目的标准值; • 增加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 • 删除了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第2章 水质监测和分析
水是地球上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介质。它是环境中能量和物质 自然循环的载体和必要条件,是 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环境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化学式是H2O,结构如图2-1所示。 在地球的正常温度与压力下,水 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存在于自然 界中。
在常温下,水是以液态存在 的,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水具有许多与其他物质截然 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热稳定 性、水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而变、 具有形成氢键的能力。
按总量计,中国 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
全球平均 我国
据上海2000年的统计, 上海淡水资源:
总量:595.6亿m3 地表水593.5 亿m3 地下水2.1亿m3 3 可利用118.8亿m
上海2000年需水量为158.5亿m3
按人均拥有水量 计,我国不足2000m3/ 人,约占世界平均水 平的1/4,世界排名 120位。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包括两个含义,即指日常饮 水和生活用水,但不包括饮料和矿泉水。生 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是指水在供人饮用 时所应达到的卫生要求,是用户在取水点获 得水的质量要求。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 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 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 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 水质检验方法,内容比较全面,既适用于城 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 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水污染排放标准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电 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 物排放标准》、《汽车维修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啤酒工业污染物 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兵器工业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皂素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柠檬酸工业污染 物排放标准》、《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 低依次划分为:
•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 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 幼鱼的索饵场等。 •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 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 业水域及游泳区。 •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 的娱乐用水区。 •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