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璀璨之花-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调研

合集下载

现状、问题与守承:天井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调查

现状、问题与守承:天井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调查

作者: 穆昭阳;胡延梅;杨长沛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民间文化论坛
页码: 87-9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咚咚推;非遗;天井;传承人
摘要: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是当地天井寨侗族人民在长时间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多彩侗族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咚咚推,与许多非遗项目一样,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本文对其生存环境、历史脉络与演出情况,以及目前传承的实情与知识谱系,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在访谈和田野的基础上,指出其当前自身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一案例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下非遗传承过程中的诸多事象,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

湖南怀化新晃侗族傩舞“咚咚推”的艺术研究

湖南怀化新晃侗族傩舞“咚咚推”的艺术研究

144施皓媛,向 娟:湖南怀化新晃侗族傩舞“咚咚推”的艺术研究侗族傩舞“咚咚推”流传于湖南怀化新晃的天井寨,具有一千多年传承和发展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极具民族性和原生态特征。

近年来,伴随民族文化兴起,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咚咚推”研究工作也日趋深入,涉及其传承发展模式、民族风情表现、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

本研究针对其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以促进“咚咚推”艺术理解力提升,使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其艺术价值不断丰富,并推动其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

一、活化石式的民族民间戏剧艺术价值侗族傩舞“咚咚推”被誉为侗族文化的“活化石”,虽然经过千年洗礼,但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依然流传至今。

“咚咚推”的完整表演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准备、请神、祭祀、表演、送神、收坛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固定动作,通过动作表现体现内涵①。

当前流传至今表现完整的剧目总计有21个,其中包括小戏和折子戏两种类型,小戏主要表现民间传说或者民俗故事,如《跳土地》《癫子偷牛》《背盘古喊冤》等,而折子戏则主要以三国故事情节为主,如《桃园结义》《关公捉貂蝉》《云长养伤》等。

由于地方民众对于“咚咚推”保护良好,其受到现代文化影响相对较少,其表现形式还能够体现出极为浓重的原生态特色,表演过程中古朴、简约的民族气质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戏剧文化传承价值。

(一)民族艺术气质的古典美“咚咚推”剧目中的表现人物多种多样,人物性格、故事脉络迥异,虽然仅着朴素的衣衫、唱腔唱词朴实无华,但是其表现的故事情节却生动自然,通过自然表现构建浓郁的情节表现氛围,观众也是演员,在感受浓郁的情节氛围的同时,才能够更好表现角色,同时也在剧情表现中感受到原生态戏剧魅力,全寨人都融合到剧情表演过程中,戴上不同面具便扮演不同角色,在“咚”“咚”“推”打击乐伴奏下,跳动着三角式独特舞步,将千百年的民族历史尽情展现,展现出民族文化自豪感,通过剧情表达情感,全族人进行生活情感交流和沟通。

原始农耕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现代展演——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调查

原始农耕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现代展演——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调查

The Modern Performance of Primitive Farming Belief and the Ancestor and Hero Worship:An Investigation of Nuo Opera of Dong Nationality in Xinhuang,Hunan Province
作者: 李琳[1];金媛[1];李园园[1]
作者机构: [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110-11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农耕信仰;祖先英雄崇拜;“咚咚推”
摘要: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咚咚推"保存了侗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多种傩戏剧目,向世人展现了侗族人民各种繁复有序和神秘有趣的习俗,是侗族先民原始农耕信仰的现代展演;"咚咚推"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除了在表演时对傩神举行各种请、迎、会、送的舞祭仪式外,演出的剧目也表现了作为移民后代的天井寨人为增强家族凝聚力而保持的祖先英雄崇拜。

"咚咚推"作为天井寨人独有的一种戏剧形式,为研究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交融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活动文本。

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略考

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略考

Northern Music 25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略考文 雅 王爱红 刘 斌(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摘要】 2006年5月20日,侗族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傩文化”的热潮。

研究小组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区的地方傩戏“咚咚推”所用音乐道具的基本种类、制作材料等基本情况的掌握,对其象征意义、艺术风格、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剖析,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傩戏的了解,并将促进傩戏“咚咚推”的发展,为傩戏“咚咚推”的传承提供保障,能够起到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同时带动湖南新晃旅游业的开发,真正为其传承与发扬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点项目(项目编号:校科字【2018】2号-20)。

引言被誉为“南楚明珠,天上人间”的新晃县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处于湘、黔交界。

这里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养育着一辈又一辈的侗族人民,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文化。

其中“咚咚推”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戏曲,因其演唱是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

据资料考证,这种表演形式萌发于侗族的农耕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被添上了一些宗教色彩。

与其他巫傩音乐不同的是它不止由巫师演唱,甚至绝大多数是村民演唱,可以说这是一种亲民艺术,这也就使当地“咚咚推”的民族风味更为浓郁。

本文主要从“咚咚推”使用的音乐道具视角对其做考察分析。

一、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基本种类及制作材料目前,对于“咚咚推”使用的音乐道具经过整理与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道具,主要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摇击体鸣乐器三类。

(一)打击乐器锣、鼓、钹三大打击乐器是新晃傩戏“咚咚推”中最重要的音乐道具,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构成与特点新探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构成与特点新探
推” ⑤ , 沿用至今 。 咸丰 四年( 1 8 5 4年 ) , 侗 民姜芝 灵率 众起义 , 天井寨 人奋起响 应, 至同治十三年( 1 8 7 4 ) 起义失败 , 起义者及 其家属或者惨 遭杀
遗产迫在眉睫 。 戏剧理论界 、 学术界对该傩戏 的构成与艺术特征
② 有所探 讨 , 本文在音 乐学 和舞蹈学 的基 础上 , 以多 学科 的综 合 视角和综合 方法 , 在 同仁 已有成果 的基 础上 , 进 一步探讨 该傩戏 原生的基本构成 、 独特 的表演特点 、 鲜 明的艺术 风格和原 生态的
表 演特 点 , “ 八大 ” 艺术 风 格 , “ 六 自” 传承 方 式 。以其 古朴 、 奇特 而著 称 。
关键 词 : 侗族 傩 戏“ 咚 咚推 ” 构 成
特点
新 晃侗族 自治县天 井 寨
侗 族傩戏 “ 咚 咚推” ① 是新晃侗 族 自治县 贡溪乡 四路村 天井 寨传承 的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该地 自 1 5世纪初 至今 已 传承 6 0 0余年 , 因生产方式 和侗寨 民俗文化 、 娱乐 方式 、 生 活方
降水量 1 1 6 0 . 3毫米 , 降雨集 中在每年 4月至 7月 。 夏末至秋季多
干旱。
四路村位于该县贡溪 乡之 南 , 距 乡政府 2 0 0 0米左右 。天井 寨地处 四路村东南坡半 山腰 。 明代 以前 , 无人居住。明代 , 龙姓先
祖迁入 天井寨居住 , 尔后侗族姚姓 、 杨姓先后迁来定居 。④ 据龙姓 族 谱记 载 , 龙 姓先祖原 住广西梧 州 , 西迁 贵州榕江 , 后 因战乱 由
咚推 ” 活动。
到往昔繁荣的景况 。 2 0 0 8年 , 龙子 明老先生成为第二批 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 “ 侗族 傩戏 ‘ 咚咚推 ” ’ 项 目的代 表性龙 景 昌、 龙景忠 、 龙立军 、 姚世 彬、 杨凤元 、 吴桂金 、 杨t U : 英、 杨先尧等 。 多年 来 , 为 了保 护这 一文化瑰宝 , 新晃各级政 府采取 了系列 有效措施⑥ 。拟定 了“ 咚咚推 ” 傩戏保护条列 和实施办法 , 成立 了

口述史视野中的新晃侗族傩戏研究

口述史视野中的新晃侗族傩戏研究

口述史视野中的新晃侗族傩戏研究作者:池瑾璟来源:《音乐探索》2016年第04期摘要: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取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并及文献考究,试图在时代的变迁中,梳理新晃侗族傩戏的历史轨迹、演剧形态、舞台形象和发展愿景,旨在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侗族傩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述史;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054-06口述史“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

它是第一种类型的历史”。

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史学方法,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

“最基本的含意,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

”这种“以人为本”,记录传承人的口述材料不仅具有补充文献记载不足的功用,而且在保存民间、社会和民族资料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钱穆曾说:“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能把人作为中心”“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表现者,同时亦是历史的主宰者。

各民族生活的方式不同,人生不同,所创造所表现所主宰的历史也不同。

”本文以新晃侗族傩戏为对象,取口述史的研究视角,深入实地访谈整理新晃侗族傩戏传承人、相关见证者的口述内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试图在时代的变迁中,梳理新晃侗族傩戏的历史轨迹、演剧形态、舞台形象,并为它在新时代的激流中继续存活提出己见,旨在为保护这一古老的遗产提供参照。

一、历史轨迹傩戏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先民们求愿酬神、驱魔逐疫的原始祭祀仪式活动。

《沅州府志》曰:“至春秋大赛,行傩逐疫,尚在行之,此又古礼之未坠者。

”《岭表纪蛮》也明确记载:“苗侗诸族多祀之,其出处无可考。

”说明春秋时期,傩祭仪式活动盛行于中原各地。

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芙蓉国里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胡邦建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咚咚锵,咚咚锵……”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每逢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寨子里的一些村民都会戴上面具,登上戏台,为乡亲和游客表演一出地道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天井寨,怀化境内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侗族傩戏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侗族傩戏流行于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故又名“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

2006年,侗族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民间生活的戏剧“活化石”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地区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都有,但侗族傩戏却主要流传于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境内山坡众多。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却并非产生于此地。

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新晃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傩文化也随之而来。

侗傩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侗傩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侗傩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作者:陈连秀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9期【摘要】侗族傩戏“咚咚推”采用侗语作为媒介,是集舞蹈、唱腔、旁白等于一体的具有叙事功能的小型戏剧种类,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侗族人民在长时间的发展和生产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活动就是咚咚推,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智慧,还让侗文化得到体现。

然而,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态相似,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咚咚推的继承和发展却面临着重重困境。

本文从对湖南新晃咚咚推展开的田野调查入手,揭示咚咚推的现状,试图对咚咚推这种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探索。

【关键词】咚咚推;艺术生态;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230-03【本文著录格式】陈连秀.侗傩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湖南新晃侗傩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230-232.一、绪论(一)选题缘起和意义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戏曲形式在祭祀中吸收了一定的民间歌舞和戏剧元素而成。

傩戏在不同的地区,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

天井寨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咚咚推也在这个村寨得到传承。

与其他的傩戏相比较,侗族的“咚咚推”是极具独特的。

首先,侗傩是流传范围最小(仅在一个自然村寨中流行)并且是唯一一个以本民族语言——侗语,为介体进行表演的,不论是旁白或者是唱腔,均以侗语展示。

其次,“咚咚推”在表演艺术上,除个别角色外,皆在锣鼓伴奏中以舞蹈形式来表演,以此推动剧情的发展;就“咚咚推”丰富的内容来看,它也是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缩影,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值。

一方面,“咚咚推”的流行范围很小,只是现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寨,但也正由于所处环境阻塞,本土傩戏文化才少受外界干扰,其仪式、内容的发展和演变痕迹保存的完好且鲜明,为研究侗民族文化历史提供了“活化石依据”。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咚咚推”吸引了国外学者的注意力,尤其是日韩等国,在研究考察咚咚推的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 省怀 化市 新晃 侗 族 自治 县贡 溪 乡天 井寨 距离 县 城六 十 多公 里 , 与 贵州 省天 柱 县相 毗邻 。相传 , “ 咚
咚推” 由天井 寨龙 、 姚 二 姓世 代轮 流 当庄 主持 。龙 姓 人 于 明永乐 十 七年 ( 1 4 1 9 ) 由靖 州 飞 山脚迁 入 天井 ; 姚 姓 人 于 明成化 二 十二 年 ( 1 4 8 6 ) 由县 境 新寨 迁 入天 井 , 因此 , 龙 姓 人说 “ 咚 咚推 ” 头在靖州 , 尾在 天 井 ; 姚 姓 人 说 “ 咚 咚推 ” 头在新 寨 , 尾在 天井 。处 于万 山丛 中的侗 乡天井 寨 , 要找 一块 平地 是 很 困难 的 , 因此 , 演唱“ 咚咚 推 ” 时, 均 在一 块 龙 、 姚 二 姓共 有 的面 积 约半 亩大 的菜 地 里进 行 , 每个 姓 氏主持 一 年 , 若 龙 姓 当庄 , 该 年属 于龙 姓 的一半 菜地 便 闲置不 种 , 供演 唱 “ 咚咚 推 ” 之用 。姚 姓 当庄则 反 之 。这 块被 称为 “ 戏场” 的菜地 , 在 村寨 前 的低 洼处 , 四周 的坡地 和树 权 都是 本寨 和 外寨 群众 看 戏 的好 场所 。龙 、 姚 二 姓对 于这块 菜 地极 为重 视 , 拥 有这 块 菜 地才 有 “ 咚咚 推 ” 的主 持权 。 当然 , 现 在 天井寨 人 表演 “ 咚咚 推 ” 时, 早 已有 了专 门的演 出戏 台。 旧时 的天 井寨 , 东 头 建有 一 座盘 古庙 , 供 奉 盘古 大神 ; 西 头 建有 一 座飞 山 庙 , 供 奉 飞 山太公 杨 再思 ( 杨 再 思是 五代 时期 靖 州一 代 少数 民族 的 “ 十 峒首 领 ” ) 。两 座 庙宇 的神 龛下都 有 一个 大 木柜 , 柜 中存 放 着表 演 “ 咚 咚推 ” 的戏 服 和 4 2 个面具 , 一 座庙 放一 年 。旧时 , 天井人 对 二神 的供 奉极 为虔 诚 , 庙宇 打扫得 干 干净 净 , 平 日 香 火 不断 , 每逢 初一 、 十五 , 合 寨 备祭 品 、 纸钱 , 放 炮敬 神 。 “ 咚 咚推 ” 的演 唱 期 为每 年 的正 月 初一 到 正 月十 五 , 祈 求 一年 风调 雨 顺 、 五 谷 丰登 、 六畜 兴 旺 , 若 遇 天 灾 瘟 疫 视情 况演 唱 。每 次演 唱 时都要 供奉 面具 。演 出 时 , 临 近 的村 民都会 前来 观看 。除 了演 出之 外 , 他们 还要 举行教 、 学活动 , 旨在传 承 于后人 。到 了 清朝咸 丰初 年 , 天井 寨人 丁兴 旺 , 已达 2 0 0余户 , 千 余人 的 大寨子 , 而
感, 如反 映本 民族 生活 的剧 目有 : 《 跳 土地 》 、 《 跳小 鬼》 、 《 盘古 会 》 、 《 菩 萨反 局 》 、 《 天府 掳瘟 / 华 佗救 民》 、 《 刘 高 斩瓜 精 》 、 《 老汉 推 车》 、 《 癞 子偷 牛》 、 《 土保走 亲 》 、 《 杨 皮 借 锉子 》 、 《 驱 虎》 、 《 背 盘古 喊冤 》 、 《 铜 锣不 响 》 、 《 造反》 共 1 4个 。以关 公 为主 角 或主要 人 物 的三 国戏 有 : 《 桃 园结 义 》 、 《 过 五 关》 、 《 古 城会 》 、 《 开 四f - j 》 、 《 云 长养 伤 》 、 《 关 公 捉貂蝉 》 、 《 关公 教子 》 共 7个 。 与 神 对 话 的 天 井 人 Biblioteka 大山深处 的璀璨 之花 — —
湖 南新 晃侗族傩戏“ 咚咚推" 调研
毫 黼 张 川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傩 戏是 我 国古 老而 罕有 的一种 戏 曲 品种 , 是 以驱 鬼逐 疫 、 敬 神祭 祖 、 祈求 丰 年 和娱 乐为 目的 的宗族 戏 曲
表 演艺 术 。傩 戏流 行 区域 较广 , 名 称也 不 尽 相 同 , 单说 湖 南 地 区对 于傩 戏 的 叫法就 有很 多 种 , 比如 湖南 西 部 地 区称 之为傩 堂戏 、 傩神戏 、 脸 子戏 ; 北 部 地 区称 之 为傩 愿 戏 、 姜 女 儿戏 ; 中部 地 区 又称 之 为还 傩 愿 、 老 君 戏 等 等 。而 在湖 南省 怀 化市 新晃 侗 族 自治 县贡 溪 乡 的大 山深 处天 井寨 , 却 世 代流 传着 一 种独 有 的侗 族傩 戏 表 演 形式 “ 咚 咚推 ” 。“ 咚咚 推 ” 的历史 文化 底 蕴极其 丰厚 , 表 现形 式 非常 别致 , 可谓 独树 一 帜 , 犹 如璀 璨 的花朵 。 2 0 0 6年 国务 院公 布 的首 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保护 名 录 中 , 天井 寨 的侗族 傩 戏 “ 咚 咚推 ” 就榜 上 有名 。最 近, 笔 者怀 着强 烈 的兴趣 , 赴天 井寨 对其 源 流及 发展 进行 了一 次较 为深 入 的调查 与研 究 。 “ 咚咚推” 的基 本情 况
且还 在 这里 建立 了集 市 , “ 咚咚 推 ” 也 随之进 入 了 它 的鼎盛 时期 。咸 丰 四年 ( 1 8 5 4 ) , 距 离天 井寨 1 5公 里 的甘
屯 侗 民姜 灵 芝 聚 众 起 义 , 天 井人 奋起 响应 , 遗 憾 终 以失 败告 终 。起 义期 间 , 天 井人 或 战死 , 或 逃亡 , 家 中妇孺
皆遭 官兵 杀 害 , 偌 大 的寨子 瞬 间空空 如也 。 直 到 战争结 束 7 0余 年后 , 天井 人 才发展 到 1 4户人 家 。 然而 , 在这 样 的历史 环境 中 , 天井 寨 的侗族 傩戏 “ 咚 咚推 ” 却顽 强 的保存 了下来 。 “ 咚咚推 ” 的表演剧 目 “ 咚咚 推 ” 的表 演剧 目不 是很 多 , 总共才 2 1 个, 但 每一 个剧 目都有 自己特 定 的 内容 和想要 表 达 的心 理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