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_三规合一_的关系_从_三结构一网络_谈起_张泉
“三规”关系及“三规合一”的实践

第36卷第1期 2017年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36 No.lFeb. 2017“三规”关系及“三规合一”的实践叶昌东\黎婴迎2,王朝宇3(1.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系,广州510642;2.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广州510000;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510275)摘要:分析和总结了“三规”关系及主要城市“三规合一”的实践工作。
“三规合一”的发展可分为“两规”衔接 和“三规”协调2个阶段。
“三规”职责关系为:五年规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类型和结构,城规负责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规划设计,土规负责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落实;实施流程关系为:五年规划负责建设项目前期审核阶段的工作,城 规负责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阶段的工作,土规负责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阶段的工作。
现有“三规合一”工作 可归纳为依托土规、依托城规和编制“三规合一”规划3种规划协调模式。
关键词:“三规合一”;项目选址布局;协调模式;规划实践中图分类号:F301.2; TU9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17)01-0007-05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活动的日益 频繁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简称“五年规 划”)、城乡规划(简称“城规”)、土地利用规划(简称“土 规”)的协调带来了巨大挑战®,带来了项目审批慢、城市 扩张无序、生态用地被侵占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纷纷开展了“三规合一”的研究和 实践工作卜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 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从国家层面 上肯定了“三规合一”工作的重要性。
现有的研究和实 践主要关注用地分类标准、数据统计标准、信息平台建 设等技术层面的衔接,但对“三规”制度层面上相互关系 的认识不足>6]。
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的方向_对_两规合一_的思考_杨亮_图文.

北京规划建设 85RESEARCH 研究自1986年国土管理局成立以来,自上而下的国土管理体系“画地为牢”,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范围,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1。
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国土部门政策的日益强势使得城市规划在城市土地使用的引导控制方面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对城市规划部门的实际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媒体和公众意识里,我国城市规划指引下的城镇化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而规划部门则成为耕地减少的众矢之的 2。
毫无疑问,为了适应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为了克服当前国土、规划职能部门分割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规划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
那么,其方向何在?近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工作在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陆续开展 3-5,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这种尝试究竟对规划工作有着怎样的作用?作用多大?本文试就此做出研究。
耕地减少原因与“两规”编制思路分析耕地减少的实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耕地资源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1年至2008年的8年中,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14亿亩锐减至18.257亿亩,平均每年降低0.11亿亩 6。
表面上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就是土地性质由农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城市规划部门应为耕地减少承担责任。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有四类:农业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的方向——对“两规合一”的思考杨亮类别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农业结构调整 (万亩67.5402.9496.95307.0518.560.37.2837.4建设占用(万亩245.5294.75343.65439.2318.2387.8282.43287.4生态退耕(万亩8862138.253355.951099.35585.5509.138.1711.4灾毁耕地(万亩—84.675.694.9580.253.826.8837.2复垦开发(万亩303.9391.1466.2518.4460550.8293.75344.4耕地减少(万亩—2529.33806.11200.45524.4460.261.0129耕地总量(亿亩19.1418.8918.5118.3718.3118.2718.2618.257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和建设占用, 其中前两项是国家将耕地转化为其他园地、林地、牧草地或其他农用地的措施 7,只有建设占用的内涵才是城市扩张对耕地占用。
对城市规划实施“三规合一”的探究

对城市规划实施“三规合一”的探究摘要:“三规合一”的本质不是将三种规划变成一种规划,而是通过规划体制、工作目标、运行机制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协调,实现“三规”有效衔接,并在同一空间上达到规划目标和要求的统一,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意义也在于此。
关键词:城市规划;三规合一;探究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简称经规)、城市总体规划(简称城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土规)是目前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保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三种规划类型,统称为“三规”。
由于“三规”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调,相互之间常发生冲突和“打架”,被业界戏称为“三分天下”或“三国演义”[1]。
“三规”不协调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浪费、建设项目落地难、行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故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张“三规合一”的呼声日渐高涨,然而“三规”之间在法理基础、编制内容与标准、编制方式和工具、审批及实施机制等方面存在太多的差别,“合一”并非轻而易举和一帆风顺,历经20年时间,经过早期探索、试点推进、政策支持三个阶段后才取得初步成就。
因此,本文对在城市规划中实施“三规合一”的概念、任务、意义、难点与融合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三规合一”的概念、任务与实施意义1.1 “三规合一”的概念“三规合一”就是使经规、城规和土规通过城市空间的衔接和协调,实现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达成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府行政效能提高的目的[2]。
从字面上理解,“三规合一”容易让人产生“三规”合而为一,变成一种规划的印象。
这实际上是误解,“三规合一”不会取代原来的任何一种规划,故此有人建议将“三规合一”改称为“三规融合”或“三规统筹”,但“三规合一”既已约定俗成,就大可不必拘泥于文字术语了。
1.2 “三规合一”的任务目前,“三规合一”的主要任务是在现有经济体制和法律框架之下,理顺“三规”在规划编制、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打通影响“三规”融合的各个环节,有效界定“三规”的管控边界,统一“三规”的技术内容,创新“三规”的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化规划管理手段的应用,实现“三规”在各个层面、多个角度上的融合发展。
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_对国内_三规合一_的观察与思考_黄叶君

FOCUS: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COORDINGATION
10 现代城市研究 2012.02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2-0010-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叶君,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区域规划、城乡统筹。
“四规叠合”的规划期限为 5 年, 基本为一届政府的任期。“四规叠合” 重在协调,落在实施,将 5 年的社会 经 济 发 展 目 标、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目 标、 耕地保护目标等与空间资源合理利用 挂钩,最终将成为一届政府的行动准 则,并成为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 投资指南。具体情况如下:
第 二, 注 重 横 向 结 合, 完 善 体 系建设。武汉市“两规”衔接的做法, 主要是注重空间布局上的协调。首先
2012.02 现代城市研究 11
本期聚焦:规划整合与协调
FOCUS: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COORDINGATION
整 合 城 市 的 山 体、 水 体、 耕 地 资 源, 优 先 划 定 不 得 随 意 占 用 的 基 本 农 田、 湿地和江河湖等,在这个基础上,衔 接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结合城市规 划,分别划定市和区两级土地利用规 划分区,明确土地的用途及其空间上 的安排。为弥补发展空间的不足,划 出弹性管理空间。土地规划给出一个 指标后,考虑到有些区域未来可以作 为建设用地,因此预留出发展备用地, 对这个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安排了空间, 但是不安排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2 规划整合:提高规划的引导能力 2.1 以战略规划为统领,广州市促成“三 规合一”
划着眼于耕地资源保护,确定建设用 地规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城 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镇体系、城乡空间 结构、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及详细土地 利用(生态、交通、基础设施、住房、 工业、公共中心、服务设施等)[4]。 2.2 破除部门利益之争,重庆市力行“四 规叠合”
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

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城市与城镇之间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布局、用地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整个区域层面上,通过对各个城镇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调控,使城镇之间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有机的联系。
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协调两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
首先,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城市与城镇之间的联系密切,城市的发展需要依赖城镇提供的人力、资源和市场。
而城镇的发展也需要依托城市的辐射和支持。
通过协调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互支撑,能够提高城市的功能、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能够实现城市与城镇之间的优势互补。
城市和城镇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协调两者的规划,可以使得城市和城镇之间形成有机的衔接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例如,城市可以提供更高级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而城镇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
通过整合两者的优势,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也能够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关系紧密,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需要考虑到周边城镇的发展。
通过协调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实现整个区域内城市与城镇的统一发展目标和方向。
尤其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整合尤为重要。
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对国内“三规合一”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 黄叶君. 宁波市城 乡规划研究 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 区域规划 、 乡统 筹。 城
体 制改革与规划 整合
— —
对国内 “ 三规合 一”的观察与思考
Ob e v to a d s ra in n
Isi t n l R fr n tt i a e o m a d ln I t g a i n u o n P a n e r to
.
u b np a n n , h s a e n l z st emo t r v ln y wh c e r o isiui n l e r a dp a s r a ln ig t i p r ay e s p e ae t wa s p a h ih ra n t t a ra m n ln ’ t t o
发挥 规划作为城 市发展建设 的依据和
龙头作 用。 因 此 笔 者 对 于 近 年 来 国 内许 多
效执行和 实施 ”。正 如新华社 记者 王
军 所 言 ,不 同部 门 主 导 的 规 划 正 “ 三 分天下” ,规 划 编 制 呈 现 出 “ 国 演 三
城市和地 区在三规 合一方面 的探索和 实践进 行 了归纳 总结 认 为 目前最为 普遍 采用 的有 两种方式 : 是体制改 一
的核心 是转 变观 念 ,强化 基本 农 田布 局 对维 护上海 城市 多 中心开 敞格局 的
部 门进 行整 合 ,组建 完成 了新 的上 海
市规 划 与国 土资源 管理 局 并在 武汉 、 深圳等 大城市得到 了后续响应 , 规 土
锚国效 果 ,将 基本 农 田与市 域生态 系
统有机 结合 ,施行 城市 生态 安全基 本
整合 一时成为 2 0 0 9年 中国规 划管理 领域和政府 机构 改革的热点话题 。
“三规合一”试运行 厦门“一张图”规划城市建设

“三规合一”试运行厦门“一张图”规划城市建设经过半年的紧张工作,福建省厦门市城市建设“三规合一”步入试运行阶段。
目前,厦门初步形成了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别由发改、规划、国土三个部门负责编制,“规划打架”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建设经常陷入发展与生态保护顾此失彼的怪圈。
今年年初,厦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蒙徽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发改、规划、国土三部门为牵头单位开展城市建设“三规合一”编制工作。
厦门有一个景色宜人的海湾公园,是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但不少市民担心“这么好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可能没了”。
原来,海湾公园在厦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属于非建设用地,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又属于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建设“三规合一”把海湾公园调整为生态控制用地,公园将被永久保留,厦门市民心里踏实了。
“生态林地、基本农田以往经常因为城市开发建设而被蚕食,‘三规合一’从规划上消除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
”厦门市规划局副局长王伟介绍,“三规合一”明确各类规划的“红线”和边界,强化的是“底线思维”。
比如对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产生的冲突,“三规合一”明确了保护和建设的空间,划定了约980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撑起了一把“绿伞”。
据了解,目前厦门已经终止了所有在生态控制区内的项目审批,出现在生态控制区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正在逐步被清退。
“在‘三规合一’一张图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还要把海洋、水利、市政、交通等涉及用地空间的规划都纳入到这张图中,形成全市‘多规合一’的一张图。
”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告诉记者。
“三规合一”后,土地利用不看项目需要,只看功能要求,依据功能布局来调整土地利用,保证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据了解,目前厦门正在推进规划控制线立法,准备将划定的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控制线纳入地方立法,形成条例。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
张泉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基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必须承担起探索、引导、部署全省城乡发展转型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任务,首先必须正确制定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本文论证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发展方针的客观背景、思考路径和具体内涵,并以该规划的核心思路“差别化”为重点,论证了区域差别化发展的内涵,阐述了差别化发展的措施.结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编制实践的细化与完善,提出了区域城镇体系的差别化发展规划方法.
【总页数】8页(P45-52)
【作者】张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思考 [J], 张泉
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J], 王学锋
3.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 [J], ;
4.省人民政府关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J], ;
5.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2018-2030年)的批复 [J], 贵州省人民政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作者简介】张 泉(1954-),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 剑(1984-),男,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14-09-05【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10-0013-15【中图分类号】TU982.2;TU981【文献标识码】A【doi 】10.11819/cpr20141004a【摘要】回顾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分析其改革成效及历史局限,结合时代发展和“三规合一”的新要求,探索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思路与理论;基于江苏的规划实践,提出构建以区域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生态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一网络;三规合一;四个空间结构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eforms and historical limits. Then, in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ories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Jiangsu Province, it puts forward an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at focuses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spatial structure.KEYWORDS: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ree structures and one network;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four spatial structures1 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回顾1.1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邓肯(1960)在《大都市与区域》一书中提出。
随后,贝里、皮特、帕尔、耶费雷伊和鲍恩等大批学者掀起了城镇体系研究热潮。
在我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的改革道路之后,城镇发展迅速,为避免“就城市论城市”,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得到重视和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在实践中蓬勃发展起来①。
其中,宋家泰、顾朝林(1988)在《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一文中首次系统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将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归纳为结构与网络,即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络系统组织,简称“三结构一网络”。
“三结构一网络”的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高度契合,在实践中成效显著。
一是与欠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均衡的区域空间特征相适应,有效引导经济活动向城镇空间集聚。
王发曾(1993)、叶裕民(1999)、周一星(2001)、罗志刚(2006)等从不同角度指出“三结构一网络”源于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均质平原是其基本假设前提(宁越敏,1985)。
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②。
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历史背景下,“三结构一网络”的表述较为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并且在改变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中发挥了重要的规划引导作用,凸显了城镇体系规划对特定区域内城镇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在空间上进行整体战略部署的作用。
二是与计划主导的经济体制相适应。
虽然当时全国已提出市场化改革方向,但计划经济痕迹依然很重,政府仍然是主要的投资主体。
据统计,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比重,1953年为83.74%,1978年为77.69%,25年仅减少了6.05个百分点;从1978年起,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至1982年,比重仍然占到50.26%。
在此背景下,城镇体系规划以落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同时,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争取到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③。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顾朝林,张勤,1997),而这正是“三结构一网络”的核心内容。
三是有效指导与规范相关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快速发展,亟需从规划上予以引导,然而城镇体系规划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三规合一”的关系——从“三结构一网络”谈起张 泉 刘 剑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三规合一”的关系张 泉 刘 剑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AND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THREE STRUCTURES AND ONE NETWORK IN URBAN SYSTEM PLANNINGZHANG Quan; LIU Jian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4年 第38卷 第10期 VOL.38 NO.10 OCT. 201414法。
“三结构一网络”地提出,有效地填补了空白,在“区域规划”缺失的情况下,以之明确区域的发展秩序,即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规模预测、城镇空间布点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并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④,使相关工作有章可循。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三结构一网络”也存在三点主要局限。
一是重城轻乡,区域问题研究不足。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作为节点的城镇的研究和反映节点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宋家泰等,1988),因此,“城镇”是规划的重点,对于乡村地区和生态本底的考虑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和乡村地区发展亦非当时矛盾的焦点)。
然而受规划空间尺度影响,区域层面难以深入研究具体城镇的发展条件(尤其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但规划的规模、职能等内容则都是单个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而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效益、乡村发展目标等近乎缺失。
因此,“三结构一网络”存在着立足区域却缺乏区域目标、难以深入研究城市却关注城市具体发展目标的问题。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和城乡二元矛盾的加剧,“三结构一网络”的历史局限逐步凸显。
二是重计划轻市场。
宋家泰等(1988)指出“集聚与辐射是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但未对集聚与辐射的内在机制及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往往易受计划痕迹影响——城镇规模、城镇职能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现状、基于主观判断的计划安排,缺少对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市场不可预测性的适应。
同时,规划实践中更出现了“理解多角度、执行有偏差”的现象,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成内容以解决“区域规划”缺失下城市性质、规模、布局等问题,通常简单地以行政等级关系作为规划标准,导致过于强调行政区划而忽视经济区划,出现了无论行政范围空间尺度大小、城镇间联系强弱,都能规划出“三结构一网络”的问题。
三是重规模等级,轻功能特色。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城市规模的增长和城市能级的提升,城市规模与能级呈正相关,因此,城市规模一度是评价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准之一⑤。
随着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到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业、旅游业的需求增加,产业的多样化、特色化和高端化引起了城市的多样化、特色化和功能的强大,城市规模与城市能级不再是单一的正相关关系——现代城市主要论功能强弱,而非规模大小。
城市功能、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世界城市的主要评价标准,例如,萨斯基亚・萨森(1991)提出以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程度来划分世界城市,并将苏黎世、法兰克福和香港根据其功能归类为金融型世界级城市;比弗斯托克等(1999)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时,指出加尔各答是巨型城市但并非世界级城市,苏黎世、法兰克福是世界级城市但并非巨型城市(表1)。
1.2 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拓展充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污染和城乡矛盾日益加剧,人们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渐难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有关新的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理论的探讨应运而生。
其中,顾朝林、张勤(1997)在《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一文中介绍了世界体系、全球与地方联系、信息网与航空网、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发展等城市体系布局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实践中也不断拓展充实。
针对传统城镇体系规划重城轻乡、区域政策缺失的问题,1998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提出“关于充实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一是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综合考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是对省域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此外,在工作方法上,加强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机制的分析。
根据108号文的精神,江苏省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改革探索。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增加了开发建设管治分区的规划内容,将全省空间划分为都市圈城镇空间、聚合轴城镇空间、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邻海地区、生态敏感地区、淮北地区等;并根据空间管治分区提出相应的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表1 苏黎世、法兰克福与加尔各答人口规模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size of Zurich, Frankfurt, and Calcutta 城市名称1999年规模(万人)2012年规模(万人)属性苏黎世36.139.4(金融型)世界级城市法兰克福64.169.2(金融型)世界级城市加尔各答1291.81560.1巨型城市15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