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类目简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中包含的文学批评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中包含的文学批评思想主张顾及全篇:既重考证,又重形象性;既反徵实,又反臆测(一)“考证”“徵实”“臆测”1、考证即考据,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
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考据的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蒐辑整理。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最盛,姚鼐《夏秦小砚书》:“天下学问之时,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后世成为考据学派或乾嘉学派。
2、徵实即求实。
谓具体实在地表达、表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徵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盖明自万历以后,儒者早年攻八比,晚年讲心学,即尽一生之能事,故徵实之学全荒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惟语必徵实,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
”3、臆测即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
追其根源,当在《孟子》著名批评思想“以意逆志”,这一观念对中国批评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代锺惺谭元春“妙悟”说即根柢其说,后形成竟陵派。
但由于其评多出于主观创解,不求依据,用于解经,则无关《经》义,弊端甚矣。
(二)、《总目·经部·诗类》中的体现中国的批评传统重视三个方面:考据、义理、辞章,也是作者批评著作编纂的基本思想。
考据求信,义理求善,辞章求美。
欧阳修认为;“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说》)鲁迅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鲁迅全集·'题未定’章七》)作者认为对作品的正确评价要顾及全篇。
不仅着眼于对“本事”的探究,亦强调“辞章”的形象性;同时,运用考证又力诘言言徵实,重视形象性又反对主观臆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邵曼珣〈子部總敘〉云:「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
……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演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
」六經以外的子書,《總目》將其分為14類,這14類又可分為四組: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
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術數、藝術。
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
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
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
釋家、道家,外學也。
從以上分類看來,《總目》子部有四個特點: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
」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
」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十家頓亡。
」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
雜之義廣,無所不包。
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變而得宜,於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一、立說者謂之雜學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
)1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
2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
見上揭書頁162。
《總目》以儒家為中心認為「古者庠序之教,胥天下而從事六德、六行、六藝,無異學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别集类辨证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别集类辨证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后,人们鲜能窥见其提要。
上世纪30代初,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金毓黻先生主持伪满奉天图书馆时,组织人力物力将该馆藏文溯阁《四库全书》中的每篇提要辑出,成《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一书,于1935年由辽海书社排印发行。
该提要是七阁《四库全书》中,所著录书前提要最早辑成的单行本,为我们了解文溯阁《四库全书》提供了极大方便。
但由于《四库全书》底本不善、修纂者传抄失误及排印出错等原因,该提要在存在诸多讹误,影响了其学术价值。
该书问世后,囿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流传不广,且鲜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1999年,中华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将该书影印出版,更名为《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
本论文便以其集部别集类为研究对象,并且与《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等相应部分对比研究,结合名家目录、史书、文集、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对其书(篇)名、篇卷、姓名字号、时间、职官、地名、引文、史实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详细辨证,订正其讹误九十五条,以此丰富“四库学”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贺君【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
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
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
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
《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摘要: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介
1.四库全书的编纂背景
2.四库全书的内容与结构
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背景与意义
1.补正的必要性
2.补正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具体内容
1.史部补正
2.子部补正
3.集部补正
4.丛部补正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价值与影响
1.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2.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正文: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有3461 种,79309 卷。
它由清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内容涵盖了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的总目录,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梳理,对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四库全书的真实面貌,我国学者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行了补正。
这一工作始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仍在进行中。
补正的内容包括史部、子部、集部、丛部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书名的更正、作者的补充、书目的增补等多个方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完成,不仅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准确、全面,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补正后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资料,便于他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同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类名说明1999年左右念研时詹冠群老师上课时发的讲义经部: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法定”的以孔子编撰整理为代表的几部儒家经典。
1、易类:古代占卜的书。
凡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易正义》。
2、书类:上古的书,战国前各时代统治者的官方文件。
凡注释、解说《尚书》的书也入此类。
如《尚书正义》。
3、诗类:《诗经》本来称为《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整理后,选取305篇。
凡注释、解说《诗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毛诗正义》。
4、礼类:凡阐发和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著作均入此类。
1)周礼之属:记载古代官制的书。
凡注释、解说《周礼》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礼注疏》。
2)仪礼之属:贵族行为规范的汇总,也称士礼。
凡注释、解说《仪礼》的书也入此类(专谈丧服、丧礼的书也入本类) 。
如《仪礼注疏》3)礼记之属:专门讲解礼的著作总汇,注解《礼记》的书也入本类,如《礼记正义》,但注解《大学》《中庸》的书入“四书类”。
4)三礼总义之属:对以上三礼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可分属的书入本类。
如《三礼图》。
5)通礼之属:以三礼为主体,进行贯通解释、重订次序或兼辑历代礼制的书入本类。
如《礼书纲目》。
6)杂礼书之属:私人所作的论礼和谈私家礼注的书入本类。
如《家礼》。
5、春秋类: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凡注解《春秋》及《三传》的书入本类。
如《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6、孝经类:专讲封建偷、事亲孝道的书。
凡海角《孝经》经文的书也入本类。
如《孝经注疏》。
7、五经总义类:凡注解群经的书入本类。
如《经典释文》。
8、四书类:解释阐述儒家经义的书。
《论语》、《孟子》记孔孟思想言行;《大学》《中庸》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凡分注一书、兼释两书、通释四书的入本类。
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四书集注》。
9、乐类:收录音乐理论和古乐有关的论着。
但不收乐谱。
如《古乐经传》。
10、小学类:文字之学。
1)训诂之属:以字义分类的字典及关于解释字义的书入本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史部
十五类,二十七属
• 1、正史类 《史记》以下“二十六史” • 2、编年类 《春秋》《左传》《通鉴》 • 3、纪事本末类 袁枢首创《通鉴纪事本末》 • 4、别史类 “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
5、杂史类
6、诏令奏议类
比别史更杂,《国语》、《战国策》。
诏令之属,用皇帝名义发布的封建朝廷的政令。《唐大诏令集》。 奏议之属,臣下向朝廷发表的的意见及建议。《历代名臣奏议》
7、传记类
分为五属
圣贤之属。孔子。 名人之属。隐逸高士、学者文人、孝子烈。 总录之属。是多人传记的汇集。《列女传》、《唐才子传》。 杂录之属。是有关传记资料的书,陆游《入蜀记》。 别录之属。旧时认为的逆党叛臣。
8、史钞类 9、载记类
载记是为正统之外政权所立。陆游《南唐书》
钞就是抄,摘抄之意。吕祖谦《十七史详节》
10、时令类
研究古代民间节日等民俗问题。
11、地理类
沿革地理
方志
分为十属
宫殿疏之属,如《三辅黄图》。 总志之属,是全国性的地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都会郡县之属,即地方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 河渠之属,名称来自《史记》。如《水经注》。 边防之属,军事地理。 山川之属,有关风景名胜之书。 古迹之属,考证性质。 杂记之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游记之属,旅游的记录。如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外记之属,记所谓外国地理,
5、春秋类
6、孝经类 7、五经总义类
8、四书类 9、乐类
注解《春秋》和《三传》之书。
注《孝经》之书 注解群经之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及其注释之书。
关于音乐理论以及古乐的论著。
10、小学类
训诂之属。 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为三属
解释字词之义。《尔雅》。 讲字形的字典。《说文解字》。 讲字音的字典及其注释。《广韵》。
3、诗类
《诗经》外,历代注《诗》解《诗》著作归此类。
4、礼类
分六属
周礼之属。注解《周礼》之书,以宋和清代较多。 仪礼之属。注解《仪礼》本身之作,还有历代讲丧礼之书。 礼记之属。是注解《礼记》之书。
三礼总义之属。 凡对《周礼》《仪礼》《礼记》综合研究而不能拆分者。
通礼之属。汇辑历代的礼制进行贯通解释。 杂礼书之属。私家所著关于礼的著作。
8、杂家类
分六属
杂学之属。《吕氏春秋》、《淮南子》、《公孙龙子》。 杂考之属。综合性考证,学术性笔记《容斋随笔》 杂说之属。记事性较强,与史部杂史相近,《封氏闻见记》 杂品之属,大体是收藏赏鉴一类,如古玩、书画等。 杂纂之属。类似资料汇编,明陶宗仪《说郛》。 杂编之属。即丛书,个人学术笔记或学术著作汇辑性质。
四、集部
共五类,五属
1、楚辞类 2、别集类 单个人作品的集子,约相当于经史子三部。 3、总集类 是二人以上作品汇编。《昭明文选》。 4、诗文评类 即文学批评。《文心雕龙》。 5、词曲类 分为五属。
词集之属。个人的词专集,如《稼轩词》。 词选之属,词总集选本,如《花间集》。 词话之属,相当于诗文评,是词评。 词谱词韵之属。 南北曲之属。 。
14、目录类 15、史评类
分二属。
经籍之属,就是书目。 金石之属,主要是文字内容。 刘知几《史通》
三、子部
1、儒家类
2、兵家类
十四类,二十四属
儒家后学阐发儒学理论学说的著作,《朱子语类》。 兵法战术、行军布阵、兵器制造以及战例等。
3、法家类
所收是法制理论以及具体办案技术,《折狱龟鉴》。
4、农家类
8、艺术类
分为四属
书画之属。书法绘画及其历史。 琴谱之属,有乐谱,还有与琴本身有关之书。 篆刻之属,汇集论印体制及品题即作为艺术赏析之书。 杂技之属。博奕、歌舞等。段安节《乐府杂录》。
7、谱录类
分为三属
器物之属,是记载各种器物之书,如古代器物、文房四宝。 食谱(饮馔)之属,食品加工。如唐陆羽《茶经》。 草木鸟兽虫鱼之属,属生物。是关于动植物之书。
12、职官类
分为两属
官制之属,即职官制度。正史中的《职官志》。 官箴之属,讲所谓做官道德。
13、政书类
分为六属
通制之属,记载有关典章制度的专史。《通典》 典礼之属,《大唐开元礼》。 邦计之属,基本上是关于经济或直接与经济相关的内容。 军政之属,主要是讲军事制度,以及养兵方法方面。 法令之属,是历代关于法律制度之书。如《唐律疏议》。 考工之属,工程和手工业,如建筑、造船、砖瓦及陶瓷制作等。
讲农学的,技术性很强,《齐民要术》。
5、医家类
中医中药,有病理、治疗、药物、针灸、方剂、兽医。
6、天文算法类 7、术数类
分为二属
推步之属。根据天象用仪器及算法推算历法,《周髀算经》。 算书之属,今天所讲的数学,《九章算术》。
分七属
数学之属,汉儒以数来解《易》即象数。 占候之属,据天象物异等来预测吉凶祸福。《唐开元占经》。 相宅相墓之属,古代也叫堪舆。 占卜之属,用数来推算吉凶。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 杂技术之属,如讲占梦、测字、脉法等等。
9、类书类
分类汇辑材料,为便于查找。《元和姓纂》。
10、小说家类 分为三属。
杂事之属,近于笔记,,故事性更强。 异闻之属。故事性更强,神话色彩浓厚。《山海经》 琐语之属,类于后代小品文,《酉阳杂俎》。
11、释家类 12、道家类
关于佛教。《高僧传》。
道家著作《老子》《庄子》,炼丹术及史传之类,《抱朴子》。
《四库提要》类目简析
三级目录:部、类、属
一、经部
1、易类
共十类,九属
除《周易》外,主要是历代注解和发挥《周易》的著作。注 解之书分象数、和义理两派,以义理为主,象数类多归入子部。
2、书类
《尚书》之外,是历代注解《尚书》之书。有:一是汉人旧 注;二是宋人注本;三是考证《尚书》真伪之作,这部分清人所 作较多;四是对《尚书》某些单篇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