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伦·坡的现代美学思想
【推荐下载】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作品中的完美主义

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作品中的完美主义 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人都对爱伦坡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这里是一篇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爱伦坡及其作品简介 爱伦坡1809年生于美国,卒于1849年。
两岁时被约翰艾伦收养。
1826年考入大学但并未完成学业。
爱伦坡与养父相处的并不和谐,他于1827年就从军了。
27岁时,坡不顾双方家人的反对与其13岁的表妹完婚。
1847年,坡的爱妻香消玉殒,坡也因此一蹶不振,开始酗酒、吸毒。
1849年,坡逝世,死因不详。
爱伦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篇章,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侦探小说。
诗歌方面的《乌鸦》、《致海伦》、《帖木儿》、《安娜贝尔李》等,早已为人熟知。
作为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的许多作品为人津津乐道,广泛流传,例如《莫格街谋杀案》、《红死魔的面具》、《黑猫》、《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
这些作品为他奠定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声誉和地位。
他的完美主义,即他所提倡的创造有节奏的美对法国象征主义流派及艺术爱好者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伦坡是公认的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先驱之一,这么多年来他的成就广为流传。
坡是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侦探小说之父,精神分析批评之父,也是美国第一个以神经质人物为主角来进行创作的作家。
他的作品中哥特式风格浓郁,语言平实、传统,注重风格。
死亡是他作品的永恒的主题,例如,《厄舍房屋的倒塌》、《红死魔的面具》、《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
坡常常在他的小说中化身为魔,故事中所描绘的人物也多以神经质天才为原型。
他没有留下日记,也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他的作品中栩栩如生的描绘了种种虚构的疯狂的角色,至今人们都无法以常人的眼光来看待。
爱伦坡崇尚完美主义并且这一思想也给他的写作风格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曾说过现在,无论如何,都不要忽略首要目标或者完美的事物,根据人们的普遍理解,所有忧郁的主题基调是什么,什么才是最令人忧郁的?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死亡。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埃德加爱伦坡被以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
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巧,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以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由于它能够冲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冲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而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入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讲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哲学)中,非常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而当死亡与美严密联络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妇人之死无疑地是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如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讲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诗作,坡关于诗歌主张的主题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
坡在(创作哲学)一文中分析了该诗的创作经过,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乌鸦这个不详之鸟来寄托。
最大限度的悲哀与绝望,这首诗要表现的就是坡最热衷的主题即由死亡所带来的忧郁美,即主题之美。
(乌鸦)一诗的形式别具一格。
爱伦坡为使诗歌到达整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之前,诗人对该诗的长度进行了认真的考虑,以为一首诗不宜太长,太长则读者容易倦怠,或易受干扰,难以卒读;一首诗也不宜太短,太短则有点像格言警句,不能到达一定的效果。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讲道:一部作品只要一口气读完,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由于尘世间的杂事会干扰。
所谓长诗,如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是由众多短诗构成的,即其整体效果是众多短暂效果所构成的坡在确定了诗的范围和长度后,运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能读完的最佳长度即(乌鸦)的108行;(乌鸦)全诗由18节构成,每节都有6行,前5行字数相近,音节相当(都是15至16个音节),最后一行字数及音节仅为前5行的一半。
精心设计的恐怖——从《厄舍府的倒塌》看爱伦·坡的效果美学

玛德琳从棺木中复活 , 穿着血迹斑斑 的白袍 , 拖着罗德 里克
一
同死去的场景无疑将故事的恐怖气氛推 向高潮 。即便 是
在小说的最后 , 坡也不 忘对恐 怖气 氛 的营造 , 血红 的满 月 ,
程 中坡总是先 预设 一种效果 , 然后 去寻求最 能体 现 出这种 预设效果 的表 现手法 。他 “ 事先 精心策 划 , 出某 种独 特 想 的、 与众不同的效果 , 然后再杜撰 出这样一些 情节——而他 所做 的一 切都将 最大 限度 地有 利于实 现那 预 先构 思 的效 果 ”l 在《 舍府 的倒塌 》 以下简称 《 ‘。 厄 J ( 厄舍 》 中, ) 坡精心
第3 2卷 第 8期
2 O 12 年 8 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Βιβλιοθήκη Vo . 2, . 1 3 No 8 AU . 01 K2 2
J u n lo a nn i e  ̄ o r a fXin i g Unv r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1 O 1 0 5 4 (0 2)8—0 3 O 0 6一 2
一
完, 直到故事的结尾谜底 才最 终解 开。坡在 小说一 开始 描 绘的古 宅周围阴沉颓 败的景色及罗德里克的外貌和神经 质 的举止使小说笼罩在诡 异神秘 的氛 围里 , 种压 抑恐怖 的 这 气息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 同时又使读 者忍 不住对 下文进 行 猜测 : 肯定有非 同寻常 的甚 至极其 恐怖 的事 情发生 。这 种 恐怖氛围的营造本身就 是一种悬 念 , 吸引着 读者 带着惴 惴 不安的心继续阅读 下文 。当 主人要 求“ ” 我 和他一 同将 玛
塌》 则是体现坡效果 美学的力作。为 了达到预期 的恐怖效 果 , 坡在 该小说 中通过 恐怖氛 围的 营造 、 悬念和 象征手 法的采用及对超 自然现 象的描 写使得 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 恐怖惊悚 , 使读 者真切 地感 受到心灵 的震撼从 而获得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作者:刘佳来源:《牡丹》2017年第05期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他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之一,倡导效果论,其哥特小说风格受到广泛欢迎。
这类小说以欧洲中世纪作为背景,描写了精神错乱、心里畸形、家族复仇和财产争夺等奇特故事,借用超自然的力量,渲染了暴力血腥、恐怖怪诞的气氛,可读性强,雅俗共赏,艺术性也十分精湛。
他勇于创新的风格为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通过这种小说风格,来探索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非正常、偏执、人格分裂的极端心理,揭示了不为人知的心灵隐秘角落。
他笔下的景物描写渗漏着主人公的特定情感,形式不拘一格,有大量的直接抒写,有侧面描写,也有间接性的暗示描写。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表现在对小说的立意、结构和人物的树立。
他的小说是不局限于一种解读形式的,经常对不同的著作描写出不同的含义,语言使用技巧相互交錯,有很强的阐述性,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小说结构也多种多样的,情节反讽,有表面情节的反讽,也有隐蔽情节的反讽。
由此可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核心侧重于对恐怖实践、恐怖场景的描写,这源于他对死亡题材和死亡美学的研究,表现了死亡边缘化的主题,提高了哥特小说形式的艺术品质,为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效果论与短篇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以效果论为核心,效果指的是效应,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产生的影响。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理论效果是指整体效果,是阅读活动中产生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多次阅读产生的效果。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是繁杂多样的,人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是会受到干扰的,只有短篇小说作品才能够保证不受到干扰,在读者进行篇幅小的阅读的时候,灵魂处于作者的控制之下,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产生疲倦感,自然阅读也不会被打断。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美学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思想和诗论两个方面来探讨埃德加爱伦坡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评判上。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性、创新性和神秘感。
独特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独特性。
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
他主张作家应该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应该被传统和惯例所束缚。
创新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他主张作家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实验性质和创新精神。
神秘感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神秘感。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他主张作家应该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营造出神秘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魅力。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主要围绕诗歌的创作和审美特点展开。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情感性和象征性。
音乐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可以体现在押韵、节奏和声调上。
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
情感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性。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象征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
他认为,诗歌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方面。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诗论是他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分析

摘要: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
但在坡的众多哥特小说里还潜伏着另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美是和恐惧相依相存的哥特之美。
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过程视为一种男类的美。
这是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却又是如此的生动。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唯美1引言现代以来爱伦·坡以及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很多评论家都争相参与到对他的研究队伍中,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他的生平或者是生平和作品的联系上,很少有人单纯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坡的作品上。
爱伦·坡因侦探小说而著称,但他的哥特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哥特小说不仅内容奇异、神秘、远离现实社会、并且写作手法也独树一帜。
修辞是爱伦·坡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又数重复和象征两种最为常用。
重复和象征并非坡所独创,但在他哥特小说中的使用却别具一格,这两种修辞的使用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氛围的加强有很大推动作用。
除了修辞的使用,坡哥特小说中还有更独特之处,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本文又称之为哥特式唯美主义。
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重复和象征的使用,还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能沦为一种工具和客体。
坡反对以说教为目的的写作,但在他的文章中善与恶、是与非都鲜明地对立着,是不可多得的另类小说。
2 “哥特”在文学上的内涵指向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
“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是用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
在历史意义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
他们原本居住在日尔曼民族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
美与死亡———论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美与死亡———论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作者:葛淑娴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作为唯美主义倡导的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热衷于对死亡与美的描写刻画,他崇尚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为了彰显永恒不朽的神圣美,在他的作品中,死亡和美女频繁交织地出现,使“死”和“美”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这一写作特色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来阐释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美学死亡爱伦·坡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这位天赋卓绝的“怪才”命途多舛,他幼年丧母,父亲又不知所踪,后被收养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生活拮据且动荡不安,又逢爱妻离世,使得他常年沉溺于酗酒不能自拔,40岁便抑郁而终。
其短暂而悲苦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死亡充满着狂热,因此,他的作品颇具悲情色彩,常以死亡为主题,极尽描写死亡之美、死亡之神秘,表现了他的厌世情绪和悲观主义。
爱伦·坡的文学创作呈现了其复杂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幻境中编织美与死亡,表达其渴望自我折磨的天性;另一方面,他又对死亡的神秘保持着令人不安的沉默与恐惧。
在爱伦·坡的文学世界中,“美女之死”是爱伦·坡刻意追求的最富有诗意的题材,因此“美”与“死亡”构成了爱伦·坡诗歌与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们之间足够大的张力使其诗歌与小说蕴蓄了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品位。
一、诗歌之形式美爱伦·坡在他的诗论中着重强调了诗的美学意义。
他反对新古典主义“文以载道”,以事理入诗,作道德教诲。
他看中诗歌的形式美,追求诗歌的艺术效果,倡导“效果先行”,利用情调和事件达到美感效果,认为诗不宜过长,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诗越短就越有诗意。
如《海中之城》全诗不过53行,却以恐怖的氛围和诡异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其梦幻的世界里。
论爱伦·坡文学理论中“美”的概念

论文关键词:美诗歌长度诗歌基调效果统一论论文摘要:本文以“美”这一概念作为论述的中心,重点对爱伦·坡对诗歌理想长度的界定,对诗歌最佳基调的陈述,对诗歌音乐性的钟爱,以及对统一效果的执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得出结论,爱伦·坡所谓的“美”并不是一种属性,而其实是一种效果,即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编辑。
一、引言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公认的世界文坛怪杰,在文学理论的探索上,他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
事实上,“爱伦·坡是第一位有意识的文学理论家”,他大力提倡文学作品的内容应保持一种“统一的效果”。
他还认为文学是一个思想的世界,不必与现实相连——呈现出一种唯美主义者“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本文旨在对爱伦·坡文学理论中的“美”的概念作概述性的阐释,以期对其理论中“美”的本质进行初步探讨。
二、爱伦·坡文学理论中的“美”按照爱伦·坡对诗歌理论的阐述,自然将诗情赋予每一个人。
这里的诗情指的是爱伦·坡对“美”的渴望。
正如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所述:“远方依然有某种东西还没有实现。
我们依然还有一种饥渴未获消解,他并没有向我们战士清澈的甘泉来缓解我们的这种饥渴,这种饥渴属于不朽之人所有。
那既是他永久存在的一种结果,也是他永久存在的一种暗示。
那是飞蛾拥抱星星的愿望。
那不再仅仅是欣赏我们眼前的美——而成为一种力图靠近天堂之美的疯狂努力。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美并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效果,正如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所说:“的确,当人们谈论美时,确切一点说,他们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指一种属性,而是指一种效果——简而言之,他们恰恰是在指灵魂所受到的强烈而且纯洁的振奋——不是指心智或者感情上的振奋。
”由此可以推断出,爱伦·坡所指的“美”实际上是一种读者情感的反应。
因此,如果读者无法感受到一部文艺作品的美感,那这部文艺作品便没有美可言,而只是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常 常使 刖 r a d i a n t ( 光 芒 四射 ) 、 g l e a m( 闪亮 ) 等 词 。 我 们 可 以从 中 体 味 到爱 伦 坡 对 理 想 女 性 的定 义 。 具 体 到 《 莱 吉亚》 中, 爱 伦 坡 对 莱 吉 亚 的外 貌 有 着 细 致 人 微 的描 写 , 从前额 、 皮肤 、 头
◎美 学 技 术 ◎
浅 析 爱伦 ・ 坡 的现 代 美 学 思 想
吴 牧 真
( 陕 西 省 戏 曲研 究 院 , 陕 西 西安 摘 要: 爱伦 坡 作 为世 界 文 学 大 师 , 他 对 法 国 象征 派 诗 人 坡 独 创 性 的 文 学理 论 对 法 国 象 征 派 诗 7 1 0 0 5 4 ) 美人 , 而 又 有 什 么 比死 亡 更 能 代 表 黑 暗 、 悲 惨 和 无 奈 的 ? 美 女
绪在我们看来是忧 郁 、 悲 观 的, 但是 波德 莱尔却恰 恰认 为 “ 愉 快 是 美 的最 庸 俗 的 饰 物 , 而 忧 郁 才 可 以说 是 它 的 最 光 辉 的 伴 侣, 以 至 我几 乎想 不 出一 种 美 是 不 包 含 不 幸 的 ” 。波 德 莱 尔 的 腐 尸之 美 也 是 “ 美女 与死亡” 结合 的产物 , 但 是 波 德 莱 尔 的 表 达 则 是 近 乎 疯 狂 的 恶 魔 式 的 激荡 。
人的故事 。全诗笼罩着一片哀怨恐怖 的气氛 , 乌鸦这个 意象便 是 主人公 内心世 界忧郁绝 望 的象征 , 乌 鸦啄食 着 爱伦 ・ 坡 的
心, 黑 暗 吞 噬 着坡 的灵 魂 。
爱 伦坡作 品中经常 出现“ 美女 之死” 的情节 。他的作 品中
典 型 化 的女 性 形 象 通 常 是 一 个 美 丽 的 少 女 或 少 妇 , 她 们 都 有 金 黄 色或 是 乌 黑 发 亮 的长 发 , 苍 白的 皮 肤 , 光 洁 如 大 理 石 的 双
尤拉 丽 、 安娜贝尔和莱占亚等 , 无 一 不 是 悦耳 动 听 的 , 而且 常 常
“ 光明” 有 关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 爱 伦坡作 品对女 性 的描写也
情观 。这种反传统的表达方式 来 自于作者对社会的一种绝望 , 种歇斯底里 , 来 自于 苦 闷 、 彷徨 、 反抗 等 情 绪 的反 映 。这 些 情
C o m p o s i t i o n , 1 8 4 6 ) 中,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美女之死” 这 一 主 题. . 他在文 中指 出 : “ 忧 郁 是 所 有 诗 的 情 调 中最 正 宗 的 ” , 而 “ 死 亡” 则 是 所 有 忧郁 的题 材 中 “ 最 为忧郁 的” , 因此 , “ 当 死 亡
的影 响 是 非 常深 刻 的
与死亡的结合 一方 面表现 出了如 同把 鲜花片片揉 碎的强烈震
撼 的 悲 剧性 的 美 学 效 果 , 一 方 面 则 表 达 了作 者 对 于 理 想 与 现 实, 美 丽 与 命 运 的 深 深 感 触 。 为 了 达 到 这 一 目的 , 他 不 惜 以理 想化美女死亡的代 价来达成 对美 的感受 的提 升。典型如 《 睡
零八行 , 采 用坡 惯 常用 的题 材 即 “ 美 人 之 死 ”, 表 现 了 美 女 的天 亡 和失 美 的 忧 伤 。诗 歌 叙 述 的是 一 个 恋 人 在 黑 夜 哀 伤 已 故 情
“ 美女 与死亡” 的结合 。传统的浪漫 的诗人会 费尽心思地去 捕
写 其 在 水 一方 的伊 人是 如何 的 闭 月 羞 花 , 如何的沉鱼 落雁 , 叫 人 迷 恋 而 不 能 忘 。然 而 在 波 德 莱 尔 的 《 腐 尸》 中, 诗人 却 借 助 想 象 来 描 写 他 深 爱 着 的 美 人 的一 具 腐 尸 。试 想 有 哪 一 个 美 人 能 躲 得 过 衰 老 和死 亡 , 无 论 你 如何 的羞 花 , 如 何 的 落雁 , 终 免 不 了1 3 后的老丑之 态。正如莫 泊桑 的《 项链》 所写 , 现 实 与命 运 常常 会 将 美 貌 摧 残 。 所 以诗 人 说 “ 列时候 , 我 的 美 入 哟 !告 诉
与美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的时候 ” 最具 诗意 。爱 伦坡 由此得 出结
论“ 美女 之 死 无 疑 是 天 下 最 富 诗 意 的 主 题 ” 。
这种审美态度在作品 中多有体现 。以坡 的代 表作《 乌鸦》 为例 , 这首诗的发表为坡在世 界文坛上赢 得了一席 之地 。《 乌 鸦》 集巾体现 了他 的诗歌创 作理论 。这 首长 篇叙 事诗共 一百
蛆虫 , 它们定会把您 吻吞 ; 旧爱虽然解体 , 但我 已保存 了爱的形
姿 和神 髓 ! ” 越 是 爱 的深 切 越 是 感 到 生 命 的 残 酷 , 波 德 莱 尔 通 过献上这样一朵丑 恶之 花 , 由 此 来 表 达 自 己热 烈 的 特 殊 的 爱
手, 高高的额头和明亮 的眼睛, 等等。这些女性 的名字如海伦 、
人 产 生 了很 大的 影 响 , 象征 派 诗 人 的 很 多理 论 都 与 他 有 所 关
联, 比 如 波德 莱 尔的 美 学 思 想 。 关键词 : 美 女之 死 ; 特殊关 ; 现代 美学
爱伦 坡 在 他 的 著 作 《 创 作 的 哲 学 》(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美人》 就是这样一首 咏死 之诗。爱伦 坡先将 背景 设定 在一 个
幽静的山谷 , 接 着 以 细 腻 的 笔 触 描 绘 厂少 女 伊 雷 娜 的 安 详 睡
态, 其中“ 怎样看也不会睁开眼睛”、 “ 安睡着的灵魂”、 “ 你 的苍
白” 的描 写 把 人 带 入 深 沉 的 痛 境 。在 诗 的后 半 部 分 , 诗 人 把 沉 睡与死亡联系到一起指出伊雷娜将 永远沉 睡 , 再 也不会醒 束, 字 里 行 间 流 露 出 对 伊 雷 娜 死 亡 的 极 度 悲 痛 之 情 同 时 也 是 对 “ 红 颜 薄命 ” 的世 态 常情 的感 触 。 波 德 莱 尔 的让 人 几 乎 不 能 理 解 的 “ 特殊 美 ” 也 是 来 源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