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而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往往与教师对语文教学境界的把握有关。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即知识境界、能力境界和品德境界,是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的具体体现。
知识境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第一个境界。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文学修养,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传授知识。
教师要熟知语文教材内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只有在知识境界上下功夫,教师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实有效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能力境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第二个境界。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并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品德境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第三个境界。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操的榜样,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境界,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师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道德情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境界。
教师还需积极参加研讨会、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要点。
只有教师达到了知识境界、能力境界和品德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和能力不是割裂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授人以渔之前与之中必须授人以鱼,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不是对了的,并非授人以鱼,就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并常常见诸于一些现代教学论著之中。这种教学思想突出强调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在揭示教学真谛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思想却存在偏激和欠缺之处。
授人以鱼,并非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还需悟其渔识。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
教学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段话,他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鱼“、“渔“、“渔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才智是把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识,则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作引领。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
曾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深触动,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一个武师成为一代宗师必经的三个阶段。
这句话对教师也富有启迪意义,对应于课堂教学,就是“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
教师应该系统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
始境:见教材教师开展教学最先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教什么”的思考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观,而课程观最先体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上。
对待教材,我的认识变化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很契合,对应他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经历了“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三个阶段。
从教之初,我将教材视为唯一标尺。
我反复研读教材,重要的语句段落能熟练背诵,这让我的课堂语言非常干净,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像是教材的传声筒,这让课堂显得寡淡无味,很难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工作第三年,偶然听到一堂展示课,课堂上那种热烈有序的氛围引起所有听课教师的赞叹。
我捕捉到一个细节,就是授课教师所例举的“一碗馄饨的故事”“彼得的账单”“关于成长的谈判”等素材全部源于课外,没有一个是教材中的例子。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我开始抛开教材,不断“拓荒”。
大量生动事例的铺陈,确实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殊不知过后学生却反映这些内容似乎学过,却又没什么深刻印象,翻开书本,也是空空如也。
看来我是垦了外面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
直到2009年我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唐少华的一节历史的读图学法指导课,才有所顿悟。
教书的三重境界:教学、育人、视野

教书的三重境界:教学、育人、视野•昨晚看《大明王朝1566》,李时珍说做医生的三重境界:医病、医人、医国。
••讲得挺好,越当老师越觉得和医生有几分相似。
医生是治病救人,老师也是治病救人,不是身体的而是精神的。
当下,老师和医生的处境都有几分尴尬,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满意,累死累活还讨不到好名声。
不怪我们,只怪这个制度,不该市场化的却市场化,该市场化的却不愿放手。
••言归正传,医病就是治标。
现代的西医就是这样,先做各种检查,哪有问题就做手术割掉切掉。
这对一般的病没问题,但像癌症、艾滋病等综合性的病症就无能为力。
所以,还是要向中医讨教,讲究阴阳平衡,内调外理。
••教书也是这样,最低的层次就是教知识。
知识是最不重要的,是会不断更新的。
但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却大行其道。
我见过有数学老师让学生背公式抄公式,有用吗?不会灵活运用,题目却千变万化。
掌握学习的方法、做题的套路,这才是王道。
••第二,医人。
李时珍说不遵医嘱的人他不治,是的。
老师也最讨厌那种自以为是,有点小聪明小个性小脾气的学生。
你怎么说,他偏不按你的思路来。
这不是创新而是糊涂,不是真有个性,而是自欺欺人。
•现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多了,但我们太看重成绩而忽视做人。
像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都是大学生,但他们却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
现在的大学生自私自利,本事没有多少还眼高手低。
年纪一大把了,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会,有时还要靠父母做啃老族。
这是家教的缺失,也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第三,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抱负。
古代人读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讲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我们现在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读书只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为自己或家人谋福利。
古人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放现在都是奢谈了。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好课有三重境界,这是我们在学习之路上需要时刻铭记的。
这三重境界分别是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首先,好课要求有深度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过程就是深入探究事物的过程。
一个好课必须要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整体的水平。
深度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知识的深度。
知识的广度可以拓宽视野,知识的深度则让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教学者应该努力将知识融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让学生在了解知识基础上,理解其内在规律和应用方式。
其次,好课需要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深入了解知识内涵和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者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实验、模拟、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好课需要有稳定性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是教学者应持之以恒的追求。
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者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是评估教学者授课效果的重要标准。
好的教学质量可以体现在课程的细节上,如教学配件、演示、策划的门德质量、布置的家庭作业和通过多项评估考试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教学者应该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好课具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稳定性的教学质量三重境界。
教学者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努力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以达到更加优秀的教学效果。
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

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
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爱心、责任和慧心。
首先,爱心是美好教师的第一重境界。
他们充满爱心,对学生充
满关怀和关爱。
无论学生是优秀还是脆弱,他们总是给予温暖、耐心
和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尽情发展。
其次,美好教师具有责任心,这是他们的第二重境界。
他们将教
育事业视作己任,对学生的成长负有坚定的责任。
他们致力于提供优
质的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领
导才能。
最后,美好教师拥有慧心,这是他们追求卓越的第三重境界。
他
们不断学习进取,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和求知欲。
他们深入了解学
生的需求和特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使他们
取得优异成绩。
综上所述,爱心、责任和慧心是构成美好教师三重境界的关键要素。
只有具备这三种境界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
导和帮助。
他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门崇高的事业。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们能够掌握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知识的境界知识的境界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包括文字、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首先要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教师们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认读与理解,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表达。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修辞知识,使他们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教师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
文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只有通过接触文学作品,学生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语文世界。
从古诗词到现代小说,教师们要带着学生不断地去感知文学的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能力的境界在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后,语文教学又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不仅是用来理解,更是用来表达的,教师们需要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表达。
语文教学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三种境界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的长河中,教学者不断探索,追求教学的至高境界。
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曾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同样,教学也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三种境界的心得体会。
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学的第一个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个境界强调的是教学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
在教学之初,我们往往对教育充满热情,对教学充满期待。
我们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广阔的教育天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阶段,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然而,这个境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学生的个性差异、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管理等。
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
在这个境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热爱教育,心怀敬畏: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需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敬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敬业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教学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这包括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关注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学的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境界强调的是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在这个境界中,教学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愿意为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境界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关爱学生,关注成长: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的价值 取 向 , 那 么教 师如何 教 、 学生 如何 学则 更
多 地涉 及教 学 的理性 认 知 。而评 价教学 的优劣成 败
则 既要 考察 教学 主 体 意 向 性 的正 当性 , 即教 学 主 体 的意 向是否 符合 某 种 价 值 原则 或 规 范 , 也 要 辨 明教 学 主体 教或 学 的有 效 性 , 即是 否 有 效 地 达成 了预 想 的教学 目标 。因此 , 根据 教学 的 意 向性 和有 效性 , 教 学 至少 可 以划分 为 三重境 界 : 无我 教学 、 有 我教学 与
寻其 达成 策 略 , 将 有助 于教 师 的专业 成长 , 提 升教 师
的 生命质 量 , 实现 教学 质量 的跃 迁 。
一
、
教学 三重 境界 的意涵
教 学作 为一 种师 生互 动 、 生 成 的社会 实 践活 动 , 包 括教 学主 体 ( 师生 ) 、 教 学 内容 与 教学手 段 等要 素 ,
以及 由这些 要素 所 构成 的 特定 教 学 情 境 , 它 蕴 涵 着 某 种意 向性 , 这 是 由教 学 主体 的意 识 所 决 定 的 。而
中, 教 师仅仅 是 传递他 人 学说 和知识 的搬 运工 , 那 么
学 生 则 成 了 填 充 这 些 学 说 和 知 识 的 容 器 。 此 种 教
2 0 1 4年 3月
Ma r . 2O1 4
论 教 学 的 三 重 境 界
李润洲
(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 育学院, 浙江金意 向性和有 效 性 , 教 学 至少 可 以划 分为 三 重境界 : 无 我教 学 、 有 我教 学 与个 性教 学 。其逻 辑 进路 是 , 在 教 学意 向上 , 由无 我 到有我 再 到个性 ; 在教 学视 点上 , 由聚焦 知识 到关 注 学 生再 到 洞察情 境 ; 在 教 学方 法上 , 由有 法到 新 法再到 无 法。 而教 学境界 的提 升则 需要 明确 教育信 念, 做个 仁者 ; 培 育教 学智 慧 , 做 个 智者 ; 彰 显教 学个性 , 做个 我 。
教 学 的意 向性 总要 指 向 某 一具 体 的教 学 目标 , 而 这
种 意 向性 的教学 目标要 想 变成 现 实 的存 在 , 则 需 要
学, 积 极地讲 , 传 递 了既有 的知 识 与技能 ; 消极 地说 ,
是 对 既有知 识 与技 能 的复 制 。此 时 , 教 师 的教 所 依 赖、 器 重 的是教 材 、 教 学 用 书 或他 人 的教 学设 计 , 表
如 何学 。如 果说 教 师 教 什 么 、 学 生 学 什 么 主要 关 乎
现 为人 云亦 云 、 照 本 宣科 、 囫 囵吞 枣 ; 学 生 的学 所 依
赖、 器 重 的也是 书本 上 既有 的知识 和技 能 , 表 现为 死 读书 、 读死 书 、 读 书 死 的 机 械记 忆 、 生吞 活剥 与 按 图 索骥 。这种 教 学有效 性 的衡量 标 准 , 对 教师 而言 , 就 是 对 既有 的知识 与 技 能 讲 了没有 或 讲 了多 少 ; 对 学 生而 言 , 就 是对 既有 的知 识 与 技 能记 住 了没 有 或 能 呈 现 出多少 。至于 这些 知识 与技 能对人 的成 长到 底
关键 词 : 教学; 境界; 意 向性 ; 有 效 性 中图分 类号 : G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0 1 4 ) 0 2 — 0 0 9 3 — 0 5
个 性教 学 。 ( 一) 无 我 教 学
教学 是一 门有 缺 憾 的艺 术 , 也 是 一 个 不 断 弥 补 缺憾 、 渐 次抵 达新 境界 的过 程 。通 常来看 , 教 师教 学 要经 过不 同的 阶段 , 呈 现 出不 同 的水 平 , 而这些 不 同 的 阶段 和水 平 又 往 往 表 现 为 不 同 的 教 学 境 界 。因
都 是他 人 的所思 、 所 想 而 没 有 自己的所 思 、 所想 , 而 且 这种 教学 也不 允许 或 至少忽 略 了每个 学生 对特 定 教 学 内容 的不 同 理 解 与 认 识 。如 果 说 在 无 我 教 学
此, 廓清 教学 不 同境 界 的 内涵 , 洞 察 其 逻 辑进 路 , 探
第2 9卷第 2期
Vo 1 . 2 9 No . 2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教 学作 为一 种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自然 有某 个 ( 类)
教 学 主体之 存在 , 相对 于某 个 ( 类) 教 学主 体而 言 , 怎 么 说没 有“ 我” 之 存在 ?这 里 的“ 无我 ” 并 不是指 没有 人 之存 在 , 而是 指人虽 在但 只是 人之 身在 , 而人 之思 却 缺席 、 不在 场 。具体 地说 , 无 我教 学不 仅指教 师所 讲 内容 都是 别人 的或 教 材上 的 内容 , 即教 师 所教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9
有 何 意义 , 为什 么 教 和学 这 些 知 识 或 技 能等 问题 则
教 学 主体 运 用 某 种 ( 些) 手 段 作 用 于特 定 的教 学 内
容 。教 学作 为教 师 教 学 生 学 的过 程 , 大致 要 经 历 从
教 学意 向、 教 学 选 择 到教 学 决 策 、 教学言行等环节,
包 含着 教师 教什 么 、 学生 学什 么 和教师 如何 教 、 学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