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论析字解词的“三重境界”

论析字解词的“三重境界”作者:邵宏锋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7年第09期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汉语教学的基础。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拼音、析义为中心,强调机械记忆。
某教师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纷纷”一词时,她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学生齐读: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教师:孩子们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书上用了哪个词语?学生:纷纷出发。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对“纷纷”进行正音。
)教师:怎样才叫“纷纷”呢?这儿有两种意思,你们来选择一下。
(出示卡片:1一个接一个;2一起,一下子。
)(生打手势同意第一种。
)教师:对呀,孩子们是一个接一个地出发的,我们可以用“纷纷”这个词来表示。
当然,我们举上例只是因为它的常见,而并不是否定这样的做法。
这种教法简单易行,颇受老师们的欢迎。
但是不可否认,用这样的方法教学的字词,其词义的遗忘率、返生率都非常高,字、词的形义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有没有更有效的字词教学方法呢?在宴施汉语字词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摈弃偏见,最大限度地尊重汉语教学自身的规律,重新认识汉字与汉语相融相生的关系,依据汉语字词对应的原则,以字解词;着眼汉字形体流变的全过程,因形训义;把握形义衍生的逻辑,从字“形”的流变推断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字的教学一定会呈现“柳暗花明”的全新境界。
本文试图从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人手,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析字解词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汉语字词教学的一些规律,或者说是一点体会。
一、“析字解词”第一重境界:各个击破,博闻强记翻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大部分汉字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比如“鲜”字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中就有“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新鲜的食物”、“姓”等5个义项。
教学中老师们通常采用“各个击破”的手段,一个义项搭配一个例句,让学生强记。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和能力不是割裂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授人以渔之前与之中必须授人以鱼,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不是对了的,并非授人以鱼,就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并常常见诸于一些现代教学论著之中。这种教学思想突出强调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在揭示教学真谛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思想却存在偏激和欠缺之处。
授人以鱼,并非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还需悟其渔识。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
教学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段话,他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鱼“、“渔“、“渔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才智是把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识,则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作引领。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们能够掌握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知识的境界知识的境界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包括文字、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首先要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教师们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认读与理解,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表达。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修辞知识,使他们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教师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
文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只有通过接触文学作品,学生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语文世界。
从古诗词到现代小说,教师们要带着学生不断地去感知文学的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能力的境界在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后,语文教学又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不仅是用来理解,更是用来表达的,教师们需要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表达。
语文教学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境界者,盖事物之所臻程度、状态也。
教学是一种行为。
行为所达到的境界,是指这种行为所进入的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语文教学也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万籁此都寂,只余钟磬音”,此第一境界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此第二境界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入神。
教室里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只有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侃侃而谈。
这一境界,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式” “演讲式”。
老师“讲义并示范”(叶圣陶语),满怀激情地把自己研究所得之成果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处于接受地位,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认真倾听,专心思考,随时笔记。
其疑问也须及时记录,待老师讲授之后,再自行讨教或商榷。
这一境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习惯,知识基础。
老师需要对学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以此确定讲授内容的多寡、难易、深浅;更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以此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魅力。
其见解则振聋发聩,皆道人所未尝道,以期开学生之茅塞;其言语则妙语连珠,常达人所不能达,而能启弟子之愤悱。
如此,学生随老师的思路游于学问之殿堂,领悟治学之门径,也不失为进学之一途。
第二境界,教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这一境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 “讨论式”。
老师设置情境,设计问题,以近取譬,因材施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使学生“自求自得”,发展个性;学生则动手动脑,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知识,练技能,冶情操,营造自己生命的未来。
这一境界,老师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扶携”复“翼护” “不离其身畔”(叶圣陶语),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
词语教学之”四境”

词语教学之”四境”词语教学之”四境”作者/王其华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是字词。
”但是,现在忽视词语教学,词语教学简单化、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学习词语不仅要掌握它的音形义,更要感受它的精气神,要摆脱就词解词、单调查字典、机械背词典的僵化的教学状况。
提高词语教学的艺术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进入词语教学的四种“境界”。
一、擦亮“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起来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环境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它对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这是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下的,没有任何语言是脱离背景环境的。
词语教学首先要理解它的特定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绝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就词解词,而要联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词语的上下文,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词语的内涵。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设问: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雪”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和敌人作战。
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语文教学论文)(食品)那“炭”又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找出“炭”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那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结合“雪中送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需要查字典,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这样的理解最直接、最恰当、最有效。
任何语感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擦亮词语的语境,让词语的意义清晰地呈现出来,应该成为词语教学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浅谈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浅谈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语文课本上的白纸黑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丽的风景在吸引着学生。
课堂应是弥散着浸染着语文的独有的氛围,使学生常常不知不觉间,受到陶醉。
这就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一、语文教学应是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这恐怕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之处吧。
书声琅琅,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琅琅书声,亦可把我们汉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传诵出来。
我们倡导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必须做到:第一,字字词词求正确读准每个字词的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我们尤其应把着力点放在生字新词的读音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记,要善于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轻松地读、记。
人生求学识字始,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第一缕语文味,要让它历久弥香。
第二,句句段段求通畅这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的初读检查结合起来,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流畅。
文不读通不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然,读通畅需要有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这容易变成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的机械重复,反复单调的重复必然会消解语文的味道。
因而,我们需要在朗读的形式上不断创新。
比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男女声读,老师范读,录音范读,轻声读,大声读,比赛读,重点句段反复读。
第三,感情朗读求真情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存在一种误区,以为有感情朗读就是大声朗读,就是比谁的嗓门大,结果学生越读越累,有感情朗读应达到的以声传情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感情朗读须讲究一个“真”字,要真有感情,真有感悟,读出真情,读出真心,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则是附着在真情之上的。
唯有这样的真情朗读,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有声味道”。
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开了口,悦了耳,动了情,这样“动听的味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语文教学要品味言语不断咀嚼如果说语文课中的书声琅琅,是在文本的世界中聆听其声,那么接下来在品味言语的过程里,则是在文本的世界里静思默想、穿行会意,这是语文课堂中语文味道最浓烈的时刻。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走近语文
随 着新 课 标 的实 施 ,新 教材 的运 用 ,综合 性 学 习 、 探究性 学 习,这 种实践 、那种训 练搞得轰 轰烈烈 。从 表面 上看 ,这很合乎 新教材 的理 念 ,但细究一 下 ,他 们却常常 忽视 了语 文基 本 知识 的教 学 ,如 字 词教 学 。 《 语 文教 学 通讯・ 2 0 0 6 年7 — 8 合刊 》登载 的2 9 篇青年 名师的语文教 学实 录 ,就 有不少教 师不重视 字词教学 ,有 的根本没有 字词教 学 ,有 的把 字 词 当障 碍一 扫 了之 ,有 的音 行义 解 释不 完 整 。这 些教学实 录很有代表 性 ,代表 了平 时的语文教 学的 基 本 情 况 。 当然也 有 不少 教 师仍 保 留 字词教 学 这 一教 学 环 节 ,通 常 有三 种 做 法 :一 是少 数教 师 沿 袭传 统 ,在 教 学 一篇新课 文前 ,习惯提一 块小黑 板 ,上面 写着生 字的注 音 ,生词 的字典解 释义 ,然后 叫学 生在课 堂笔记上如 实记 录 。二是不 少教师 运用现代 化的教学 手段 ,把生字词 打在 投 影上 ,让学生在 黑板上注 音 、解释 。三是 也有一些 教师 运 用现代教 学理念 ,让学生 在预 习课 文的 时候 ,对 自己不 认识 、不理 解的词 或是通过 小组合作 解决 ,或是 自己查字 典解 决 。上 面的三 种做法 ,好像都 比较重视 字词教学 ,但 都 停 留在对 字词教学 最简单 的层面上 ,仅仅是 要求学 生会 读 、会写 、会解释 。这样 的教 学就属 于走近语 文 ,因为字 词是 组成句 子 、文 章的最基本 单位 ,不仅要会 读会写会解 释 ,还 应 该 知道 它 们在 句 子 、文 章 中 的作 用 ,还 要会 运
用。
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

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标签:古诗词“三重境”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然而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探索了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三重境”,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熏陶学生,提高课堂实效。
一、品词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美,再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乐增强朗读效果,感受古词的韵律美和意蕴美。
学生凭借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让他们感怀身受,遐想翩翩,仿佛置身于浓郁的意境中。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我并没有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
同时,在对本课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茅檐、小溪、青草……农村风光图一一映入学生眼中,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他们的朗读中也能尽情地挥洒出来。
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春意闹”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想象体会出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到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二、入句境在学生对诗句中的重点词有了细细的品味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始反复吟诵能体现作者整个诗词的重点语句。
如在《题临安邸》一诗中,当读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时,我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吟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爱国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概、憎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俊红一、词语教学的现状1、从教师教学情况分析:如:《小虾》的教学片断: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
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这个教学片断,大家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小虾》的初读环节时,只是让学生齐读一遍词语便过了,不少中高年的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无须在课堂上浪费时间。
于是,像这样忽略词语教学的现象出现。
甚至有的老师还避过词语教学直奔文本讲解,又或是一读音、二记形、三解词老调重弹。
这可是当今偶有的词语教学现状,这样的词语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2、从学生的习作水平分析:从学生在作文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
3、从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析:每次单元考,学生在“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写词语”等题目上,正确率是85%左右,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写出错字、别字,又或是个别学生对词语理解存在问题,以致于无确使用词语。
可见,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积累和运用是存在着问题。
二、词语教学的反思看到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不禁反思:为何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会是如此不扎实?怎么办?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学生掌握得越牢固,学习成绩就越理想。
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中高年级更应该重视词语教学。
那么名家的眼中词语教学又是什么?1、名家眼中的“词语教学”。
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
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
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有血有肉的。
叶圣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标尺。
三、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既然词语教学如此不容忽视,那么,中高年级如何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沉入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老师教学的境界。
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词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如:还原语境法、区别比较法、操作演示法、适度追问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借助词典理解法等等,(一)、还原语境——词语教学的唯美境界。
虽然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学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词语教学更有效的。
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还原语境法。
★1、营造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富有描述性的词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震憾人的情感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营造情境,使学生融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感悟中感受到词语的意境美。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去细心体会“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两个词。
师: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你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生:璧,指……师: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也能读懂。
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生:“玉”字。
师: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生: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
(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
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读词)师:太好了。
要把这八个字读到你心里去。
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读词)★2、还原生活,体会场景美当词语成为作家表情达意的工具时,它已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一个个复活的生命。
因此,老师要从生活入手,还原词语原本的现实感,创设生活化语境,引导学生想象所学的词语,促进学生对词语更深刻的理解。
★3、还原文化,斟酌用词美。
词语的意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词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从文本中突破文化语境,让学生感受其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分析琢磨其丰富的文化涵,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抓住历代诗人写钟声的诗句,引导学生斟酌文化魅力。
无论是意境的营造,还是生活的还原,又或是感觉的寻找,都是基于语境还原的教学追求,使学生深入词语之中,获得鲜活的感受,真切的体会,这无疑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给予方法——词语教学的丰实境界。
词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这才是词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扎实地教给学生课文中词语让词语教学进入第一重境界,还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词汇。
这便是词语教学的第二重境界——给予方法。
词语的积累决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重写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化的过程。
如果能灵活结合每一个积累词汇的特点,采用分类、重组等方法,进行词语积累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词语重组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积累词语。
要针对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容进行分类重组,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词语,对词语先进行理解、感悟,理解与感悟之后,再给学生充分记忆的时间,学生便掌握积累了相关的词语的规律。
2、分类积累法。
每一篇课文,甚至是每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大量的写同一主题或容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词语的特点,让学生分类积累。
再如:教学三下“春天的脚步“这个单元,就引导学生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就课文中可以积累:再如:一个学习阶段过后,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结构相似的词语如AABB式、ABCC式的词语,也可以将它们放置一起进行积累。
3、动态积累法。
要使词语积累更加有效,就得把它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词语,能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积累”词语,并把“积累”的词语留在记忆中。
我们可以把词语积累作为主题整合到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根据词语积累里的重点词语进行预习,读读写写,掌握音、形、借助词语进行质疑;课中巧用词语,对词语进行重组,让学生学会用重组词语去概括课文的主要容。
如:《井底之蛙》的教学片断:师:出示课件,看,词语要成组成组地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词语搭配的错误,而且说话写文章就会生动有文采。
出示每个自然段中的词组。
1.学生自读。
师:请大家自己把上面的词组读1遍。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从第一个词语读,也可以从最后一个词往前读。
2.正音。
3.词语的变式。
师: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来玩个词语对对碰游戏,让我们聪明的小脑袋也转起来,不过要听清楚要求哦:这里很多词组是课文中的词句拿来组合的,老师读课文中的词句,看谁火眼金睛能快速把这个词找出来。
师: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生:井底之蛙师:来自东海的鳖——生:东海之鳖师: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生:浸没两腋师: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生:没过双脚师:跨井栏,倚井栏——生:跨井倚栏师:乐趣算是到了极点——生:乐到极点师:四千多年前的夏朝,第一代君王是禹,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第一代国君师汤。
——生:夏禹商汤师:环顾那些虾、蟹、蝌蚪,——生:环顾四周师:右腿已经被绊住——生:绊住右腿师:十年九涝,八年七旱——生:十涝九旱师:独占一口水井——生:独占一井师:鳖接受了青蛙的邀请——生:接受邀请师小结:孩子们,你看,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可以根据说话写作文时的要求,具体地应用。
只要能说通顺,都可以。
4.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师:学习完这些词,我们知道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这是怎样的井底之蛙,怎样的东海之鳖,请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件出示:的井底之蛙。
的东海之鳖。
生:快活的青蛙,大快乐的东海之鳖。
生:骄傲的青蛙,见多识广的鳖。
生:爱夸耀的青蛙,自由自在的东海之鳖。
★小结学法。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从段中抓重点的词句来学习体会,这样你也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精读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借助词语进行复述课文、复述情节,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尝试用积累的词语进行表达。
如:《井底之蛙》的教学片断:学完课文第一段,①师生合作复述。
师:青蛙真是乐到极点,看,用上这些词,跟老师一起说说井底之蛙的快乐生活吧。
注意用上这些词。
师:井底之蛙生活在井里可真快活,高兴时——生接: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蹦跳师:疲倦了,躲在——生接:井壁窟窿,安然休息师: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生接:浸没两腋、拖住下巴师:稀泥——生:没过双脚、绵软舒适,环顾四周师: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师:而且,我——生:独占一井,跨井倚栏、乐到极点师:赶快和我一起——生:分享快乐②同桌互说。
师:小青蛙像这样用屏幕中的词,把井底之蛙的快乐生活,说给同桌听。
③指名1同学说。
师: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来说,你们帮我推荐一个同学吧。
师:说得太好了,真是出口成章啊,把井底之蛙的小快乐表达地淋漓尽致。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读课文,感受到了井底之蛙的快乐,那这一自然段就是围绕着那个重点词来写的——板书:快乐。
是啊,这无数的小小的快乐让井底之蛙满意到了极点。
这种动态积累法,老师就是不断让关键词语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读音到理解词意到用词复述课文,学生学习整个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个过程让学生识记在脑子里的词语,不断地被提取,被唤醒才会赋予词语新的生命力,学生便记下这些词语。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积累词语搭建平台,盘活词语储备,滚动词语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词语量。
(三)、指向表达——词语教学语用的境界。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达”,简而言之,学生词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积累”这二重境界,而应走向词语教学的第三重境界——指向表达。
1、优美词语仿一仿。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容,创设特定的话语情境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
2、串词成句填一填。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更重要的目标的指向表达。
因此,教学词语,要创设词语运用的情景最大限度地让词语增值,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
3、走进生活用一用。
课后我常让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在QQ空间聊聊所见所闻;用恰当的词语在微信上传递真挚的问候;用生动的词语在日记里抒发个人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