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志对人体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与情绪关系,快速控制情绪,管理人生

中医五行与情绪关系,快速控制情绪,管理人生

中医五行与情绪关系,快速控制情绪,管理人生健康不是说2019-06-20 09:53愤怒在五行中属“木”,愤怒的情绪极易伤肝,肝喜条达,易疏泄,故易商调式音乐,曲调亲切清欣,生气蓬勃,能疏导发泄愤怒的情绪。

商调,为秋音,以商音(2-Re)为主音,属金,主收,通于肺,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

适用于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病证。

暴躁在五行中属“火”。

在情绪暴燥时,应听些属“水”的羽调式音乐,羽调,为冬音,以羽音(6-La)为主音,属水,主藏,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

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作用。

适用于虚火上炎、心烦意躁、头痛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阳痿早泄、肾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证。

五种调式的音乐因选用的主音不同,旋律和配器不同,所发出的声波和声波形成的场质不一样,故对脏腑及情志的作用也各有所异。

孤独在五行中属“土”在孤独苦闷同时,应多听些角调式音乐,角调,为春音,以角音(3-Mi)为主音,属木,主生,通于肝,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

具有疏肝解郁、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

防治肝气郁结、肋胀胸闷、食欲不振、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躁易怒等证。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们痛苦欲绝,欲哭不能情况下,应听徵调式乐曲,徵调,为夏音,以徵音(5-So)为主音,属火,主长,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上炎。

具有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的作用。

可防治心脾两虚、内脏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病证。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

此类患者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丧失信心,产生绝望,应多听宫调式,宫调,为长夏音,以宫音(1-Do)为主音,属土,主化,通于脾,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

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的作用。

五脏与情志的关系

五脏与情志的关系

五脏与情志的关系⼈有七情六欲,其中“七情”是在中医总称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

七情分属于五脏,称为“五志”。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1.情志与“情绪”、“情感”中医学“情志”概念类似于现代⼼理学的“情绪”、“情感”。

在⼼理学中,情绪是指⼈和动物所共有的、因需要是否得到满⾜⽽产⽣暂时性的⽐较明显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欢喜、悲伤等。

情感是指⼈在⾃⼰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配下,对当前⾯临的事物的切⾝体验或反映。

情绪具有较⼤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多与⼈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强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显然,情感⽐情绪更具有稳定性,更能体现⼈的⼀般⼼理状态。

中医学的研究情志活动“以⼈为本”,既注意到情绪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更加注重从“⽣物⼈”到“⾃然⼈”到“社会⼈”的社会属性。

因此,情志学说兼容“情绪”、“情感”的概念,在“神”的⽣命活动、精神活动⽀配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情志与神志中医学认为,针对⼈体⽽⾔,“神”即神明,指⽣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亦指⼈的神志活动,包括对⼀切⽣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志活动与情志活动不同,⼈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决断、情感、想象等内容,情志活动则主要指七情的变化。

但情志活动属于神志活动范畴。

神的活动主要体现在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情志活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情志活动与情感智商彼得·塞拉维在解释情感智商的内涵时将其扩⼤为五⼤类:第⼀,认知⾃⼰的情绪;第⼆,妥善管理情绪;第三,⾃我激励;第四,认知他⼈的情绪;第五,⼈际关系的管理。

情感智商主要是⼈对⾃⼰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外界压⼒,不断激励⾃⼰和把握⾃⼰⼼理平衡的能⼒。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1、其实最聪明的人永远相信别人比自己聪明,聪明是智慧的天敌,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很难成为智者。

2、现代医学证实,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增强免疫力)。

红血球、白血球,特别是淋巴细胞会大量地增多,这些细胞都可以杀死进入体内的各种细菌、病毒。

“3、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

《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

《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

《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4、《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5、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人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

五脏气的病证,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呵欠、喷嚏。

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

脏气乘虚就相并。

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

中医的情志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情志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情志的名词解释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重要因素,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医学中涉及情志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忧郁(You Yu)忧郁是指人在遭遇困难、挫折或不如意的情景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忧郁可能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2. 怒气(Nu Qi)怒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公、委屈或受到打击时所产生的愤怒情绪。

怒气过盛可能导致气机逆乱、肝阳上亢,进而引发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症状。

3. 忧虑(You Lv)忧虑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情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忧虑过度会导致气机不畅,肺气受阻,进而引发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恐惧(Kong Ju)恐惧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恐怖或不安全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恐惧情绪。

恐惧会导致肾气下陷,引发腰膝酸软、尿频等问题。

5. 喜悦(Xi Yue)喜悦是指人们在经历愉快、欣喜的事件或收到好消息时所表现出的愉悦情绪。

喜悦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6. 思虑(Si Lv)思虑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或思考时所产生的思维活动。

适度的思虑可以帮助人理智思考,但过度思虑会耗气伤阴,导致精神疲劳、失眠等问题。

7. 心情(Xin Qing)心情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心情有助于调节体内气血运行的平衡,维持身体健康。

8. 感情(Gan Qing)感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良好的感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不良的感情则会干扰气血的流通,导致疾病的发生。

9. 情绪(Qing Xu)情绪是指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体验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合理调节情绪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情绪失调会导致气机淤滞,引发各种疾病。

情绪与人的健康

情绪与人的健康

情绪与人的健康作者:陈楠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4期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中。

影响情绪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如气候、环境、噪音等。

有社会因素,如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等;有自身因素,如疾病、思想修养等等。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人的健康。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种过度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消极情绪。

过度的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反应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等等。

持久性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惊、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仍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沉浸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

目前,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不良情绪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这种情绪的出现,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会造成人体生理机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躯体疾病。

人体情绪的产生是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共同活动所得结果,所以它必然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神经调节功能和免疫力的变化等,从而对人体的全身功能发生影响。

在过度的情绪反应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

如突然而强烈的紧张情绪的冲击,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打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确判断力减弱,甚至可能使人的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

许多反应性精神病就是这样引发的。

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常常会使人的大脑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病和精神病。

据调查,现在人们比较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以及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大多与不良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通曼所言,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而且会损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国古代医学中很早就有关于不良情绪影响人的生理功能的论述。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

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

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七情是指哪七情

七情是指哪七情

1、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

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七情: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2、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

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3、根据商务印书馆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七情:人的七种感情,一般指喜、怒、哀、惧、爱、恶(wu)、欲。

六欲:佛教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六种欲望,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4、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5、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中医情志的概念

中医情志的概念

中医情志的概念
中医情志是指人的情感状态,是一种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主要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基本情绪。

这些情绪在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气机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情志也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异常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仅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也会考虑其心理状态。

调节情感是中医情志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因此调节情感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中医常用的情感调节方法包括疏导疗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

中医认为,情志的异常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功能;过度的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影响肺部的功能。

因此,调节情志也可以调节五脏的功能,治疗相关疾病。

社会环境也是中医情志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人的情志状态,导致情志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会考虑病人的社会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我们通常讲到的都是外邪致病的外伤,那什么会导致内伤?――人的七情六欲。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这里的七情是把五志又细化了。

其实外伤不可怕,可怕的是内伤,在生活当中,我们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关于情绪变化与人体内脏腑气血是相联系的,这个观念只在中医里有,西医学是不管这个的。

请注意,这个观念是在我们的中医基础理论里,是中医学理最根本的东西,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基础理论很简单不重要,任何的事物都是从基础开始,才能有更高深的发展。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为“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虚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

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

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大家要注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这句话很重要。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人的七情六欲与五脏都有着直接关系。

这就打破了过去人们的一个思想观念:“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有很多人对我说:“我的性格就这样,改不了。

”谁说改不了?我就改过很多人。

其实任何人都不想随便发脾气,情绪变化肯定跟他的脏腑有直接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女性在例假前后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你问她自己,其实也不愿意发火,这是生理周期到了。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虚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我常劝病人:“要改改脾气”。

许多病人说改不了,我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是改不了的,只要你想改就改得了。

”帮他把脏气调整过来,脾气自然就会改变,这里告诉我们,内脏气血的变化会造成情绪的变化。

但是这里也说了,病人也必须配合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被情绪破坏了脏腑机能,走入恶性循环。

我们应该内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外面配合调理,把身体引导走进良性的平衡健康的状态。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及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病变的发生。

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篇》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人的任何表情动作都与脏腑有直接关系,情绪一发生,就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

(1)、直接伤及内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决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

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

有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

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癥瘕:腹腔结块,如卵巢囊肿类,身体内部原有的或气血流动不畅,该排出来而没有及时排出,长期堆积而成的肿瘤结块。

这里简单把情绪对五脏的直接伤害基本都讲了。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大家要仔细体会,不要简单的看字面,这里面牵涉到一个过去讲过的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人的心神对健康的影响。

这个神就是指人的第一念,起心动念非常重要,这里概括了心态对脏腑造成的伤害。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告诉大家关键在于心神一动就决定了以后很多病理的变化,这些喜、怒、悲、忧、恐是因何而动?只要心不动,这几样都不会动。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心态决定一切。

比如说,对别人的一句话,你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以后思想的方向。

我常讲:心态一变,世界都在变。

例如我告诉你要做一件事情,你认为这是好事,以积极的态度去办,以后所有的发展都会向好,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想方设法克服。

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坏事,你所有的态度行动都变得消极,一点点问题都会放大甚至放弃,后面所有的结果就都变了。

这就是你的思想,心神决定了日后的发展变化。

人类最可怕的是传话,有一个游戏很多人玩过: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即使明白了什么意思,但传到另一个人耳朵里就会变了,传来传去,到最后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七情内伤是怎么来的?古语说得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不是因为苯,是你的心神,神一动,心态一变,五脏六腑都变了。

病人来复诊,你不用问,一看样子就知道,心态变了。

因为人的心神动了,五脏六腑的伤害就都来了。

一看他哪里跟原来不一样,面貌改变了,就马上知道动了什么心神了,比如脾胃不对了,是因为想法多了。

为什么我一再讲,神不能有病,神有病就是精神病。

脑栓塞的病人为什么爱发脾气?因为你的第一想法首先把别人都看成笨蛋了,行为随着思想走,越骂越觉得他笨,越骂体内的火越往上冒,火一大把心神给烧了,最后火冲到一定程度,也许是脑栓塞,如把血管撑破了,也许是脑淤血。

如果你换个想法,一看他做错了,先不要生气,理解他本来能力就不高,你就教他怎么把事情做好。

换个想法,后面的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你的思想决定了后面所有病情的发展,是你的心态决定着一切。

这种内伤因为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体造成无形的伤害,也最可怕。

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所做的事情都达到一个高度,而且能坚持不懈,与普通人的层次不一样。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成功?首先这个神就定不住,今天听这个人说,信一把,明天听另一个人说,好象也对,改天再来一个人,觉得也有道理。

你自己的神在哪?这是神不归位,老是定不住,所以你老成功不了。

你的意志不坚定,自己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能经受中间的坎坷。

所以说心态决定一切。

古语说:“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治什么?治人的思想。

(2)影响脏腑气机《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文。

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昏厥卒倒:气死了。

飧泄:生完气,气往上走,把食物都吐出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故《灵枢。

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快乐过头,太兴奋,精神亢奋,出现精神错乱。

大家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考几十年终于中了举人,兴奋过度发疯了。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

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二便失禁:电影里看多了,遇上恐怖的事,吓得尿都出来了。

骨痠痿厥、遗精等:传统中医告诫人们,在打雷、风雨交加的时候,不要有性生活,万一被雷吓到,后面的麻烦就大了,很容易出现阳痿。

过性生活一定要在安全地带,而且不要有惊吓。

曾有一个当警察的病人,有一次深夜正在过性生活的时候,通知执行紧急任务的电话突然响了,人一下子受惊,从此阳痿。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就象过去老人家常说的,受到突然的惊吓,魂丢了,不知所措。

如果不能及时安抚,很容易引起精神疾病。

思则气解,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

《素问。

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收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很多人就是想法太多了,爱钻牛角尖,耗伤了心血,这种人,不管吃多好的东西,气血也补不上来。

纳呆:人在神不在,发愣,萎靡不振。

人的想法太多时最大的伤害就是自己,你想一圈回来别人可能根本还没这意思。

可以问问周围的人,你说一句话,可能是无意的,有的人听了就会想多了,漫无边际,越想越离谱,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叫心血暗耗。

往往是人自己把问题复杂化了,你看长寿的人,都是乐呵呵的,凡是不计较。

为什么郑板桥到六十多岁才写出“难得糊涂”?俗语说,吃亏是福。

为什么现代人那么多失眠多梦?老是想着那一点点问题,琢磨的事儿太多了。

还有的人晚上下班回家,肚子会胀得慌,这也是思虑过度,气机郁结。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这里举出实例告诉大家,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的伤害。

有的病人为什么调理很长一段时间,病情反反复复,总是没有明显效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调整配方,还有看看这个人的精神情绪,帮助他面对问题,解开心结,否则这边补进去他马上又耗掉了,事倍功半,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整个“七情内伤”的篇章,都是说明人的情绪变化决定了身体的变化,请大家好好想一句话,为什么修炼养生的人会说:“心如止水”?当人不去想太多,不在乎得和失的时候,人反而会得到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