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无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景导学】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搭上了工业文明的高速列车,他们凭借工业革命的威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落后的国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他们的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将为我们讲述这些知识。
【助学资料】1.买办: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
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
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例如台湾19世纪中叶的首富商李春生即为买办出身)。
“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
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的中间人或代理人。
2.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46页)的标志: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
【学习任务】1.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经济结构的变化),完成下表:2.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完成下表:3.阅读教材第三部分(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完成下表:【目标检测】1、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2.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3、“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质教学设计(4页)

设计主题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史料教学,巧妙地创设历史情景,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个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呈现出来。
将近代中国的时代变革与历史中人物的命运选择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本课的核心人物的命运的沉浮反映出时代的变革。
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近代化史观、眼光向下的社会生活史观,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
课堂问题在设计与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的认知体验水平,努力做到“接地气”,通过展示预习成果、创设学习情景、问题合作探究、总结升华提高这四个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团队合作探究的能力。
将大时代变革下的选择,与当今改革开放背景下青少年的人生选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明白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润雨无声地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比较熟悉近代中国的历史,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评价等有过系统的学习;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经过半年高中历史的学习,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较大提高,也逐渐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 教材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必修Ⅱ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教材以“变动”为轴,通过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和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的产生的阐述,说明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
学习本课,可进一步理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因此,它上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下启近代中国百年近代化的历程。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涉及的历史跨度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历史,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题目: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的农耕文明经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与变革,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近代经济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推动近代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引发阶级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设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鸦片战争及其引发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但对其三个具体表现的深层次探究以及三个表现之间的联系所知不多。
高一学生在下学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材料能力的有了提高,合作探究意识增强了,所以我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历史史实。
3、教学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影响,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4页)-2019年教育文档

第10 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刘伟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到新阶段。
(2)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八句话来概括:1.千呼万唤始出来2.小荷才露尖尖角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无可奈何花落去5.似曾相识燕归来6.屋漏偏逢连夜雨7.山重水复疑无路8.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这八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帆风顺的还是怎样的呢?(曲折的发展)讲述新课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原因:(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1、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2、表现:(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3、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知识导学】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变化:(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_______地位。
(2)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开始解体。
2、原因:(1)、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_____的冲击下。
(2)、西方列强通过__________,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表现:(1)、农民和___________在外国商品的冲击力下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_____________,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_______成分。
4、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________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互动探究1】仔细观察教材教材P43《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图1)和教材P46《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图2)思考:图1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什么经济形式?图2所示现象的大量出现对图1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有何影响?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原因:(1)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
(2)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2、目的:旨在“________”“________”。
3、活动:(1)军用企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______________。
②1862年安庆内军械所生产的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_________企业。
(2)民用企业: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民用工业,______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①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它对中国的_____________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质教学设计(4页)

设计主题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史料教学,巧妙地创设历史情景,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个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呈现出来。
将近代中国的时代变革与历史中人物的命运选择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本课的核心人物的命运的沉浮反映出时代的变革。
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近代化史观、眼光向下的社会生活史观,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
课堂问题在设计与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的认知体验水平,努力做到“接地气”,通过展示预习成果、创设学习情景、问题合作探究、总结升华提高这四个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团队合作探究的能力。
将大时代变革下的选择,与当今改革开放背景下青少年的人生选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明白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润雨无声地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比较熟悉近代中国的历史,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评价等有过系统的学习;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经过半年高中历史的学习,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较大提高,也逐渐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 教材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必修Ⅱ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教材以“变动”为轴,通过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和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的产生的阐述,说明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
学习本课,可进一步理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因此,它上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下启近代中国百年近代化的历程。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涉及的历史跨度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历史,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9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
2.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表现①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②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3.影响(1)经济: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受冲击,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买办阶层兴起。
[图解历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兴起(1)时间:19世纪50—60年代。
(2)领导者: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洋务派)。
(3)目的:“自强”“求富”。
2.概况1.出现(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至20世纪初。
(2)原因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3.特点(1)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棉纺织业。
(2)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①原因: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特权进行压制;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
②结果: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8[课中思考题],思考:试分析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提示】当时人们反对机器生产的这些理由并不合理。
他们的理由之一是汽笛声、机器声“太吵闹”。
2019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
2.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表现①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②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3.影响(1)经济: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受冲击,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买办阶层兴起。
[图解历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兴起(1)时间:19世纪50—60年代。
(2)领导者: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洋务派)。
(3)目的:“自强”“求富”。
2.概况1.出现(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至20世纪初。
(2)原因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3.特点(1)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棉纺织业。
(2)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①原因: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特权进行压制;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
②结果: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8[课中思考题],思考:试分析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提示】当时人们反对机器生产的这些理由并不合理。
他们的理由之一是汽笛声、机器声“太吵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设计教师: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几个重要的条约及其主要内容;洋货涌入中国的情况;中国经济状况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分析,认识列强侵华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关税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相内容。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知识链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两面性及其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我和本国封建势力就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学法指导】:
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合作探究、寓教于乐的方式,由易到难地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基础知识】
1、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为单位,其特点是。
2、变化趋势: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3、原因:⑴在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⑵西方列强通过,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结构,而且使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对应训练】
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
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自强”“求富”。
3、内容:⑴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打着“”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
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的起步;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用军用企业。
⑵后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的口号,开始创办了。
1881年投产的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的目的,但是它对另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对应训练】:
1、下列属于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开平煤矿
C、安庆内军械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的发展
1、产生
⑴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⑵原因:企业和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⑶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天津机器磨房。
2、艰难发展
⑴时间: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
⑵原因:①清政府放宽对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奖励
工商,由此社会上兴起一股的热潮。
②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主权,中国人民掀起,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③发展概况:①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表现为创办企业多,资本发展快。
②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3、特点:⑴中国民族工业在夹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⑵既受到外国资本的压榨,又受到封建政府的盘剥,所以既有又具有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
【探索创新】:
【创新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
材料三:陈启沅的继昌隆丝厂被官府和地方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李福明因拒绝官府关于撤退北京机器磨坊的命令,1895年被捕交刑部“照例治罪,以儆刁顽”。
【探究问题】
⑴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造成了什么影响?
⑵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