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周 国学经典知行合一、学以致用43
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意思

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意思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意思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
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扩展资料
关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名言:
1、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
2、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解的教科书;而没深厚思想和知识衬托的广博经验,则像是一本没有任何注解、晦涩难懂的教科书。
——叔本华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4、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
—赫胥黎
5、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
6、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品德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活动的体悟学习,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掌握,学生不难做到,但是,将知识化为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却不容易,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更不容易做到。
基于这种现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中浅显易懂的内容与品德教学进行微整合,让其相辅相成,以求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一、融知,厚实品德课堂的底蕴品德教材的内容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融在其中。
《弟子规》依据《论语》编写,涵盖了《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相关内容,言语流畅,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接近白话,易于学生大声朗读。
钱文忠教授曾说,《弟子规》是一种文明,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因而,将《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融进品德课堂中,可以丰厚品德课堂的底蕴。
以《让爱住我家》为例。
导入融知1. 播放《弟子规》视频片段:出必告,反必面。
2.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小实践”,思考你会怎么爱自己的家人。
评价融知1. 小品表演:我在家的一天。
2.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出“出必告,反必面”。
小结融知教师再次用《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小结全课:出必面――反必告。
以上案例是基于当下父母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用“一咏三叹”的方式进行推进。
课始,播放《弟子规》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尊老爱幼的和谐氛围;课中,小品表演呈现生活中的例子,实现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评价的思辨过程中明理、导行;课即将结束时,师生合作,将内容再度整合,强化学生在课中所学,同时,丰厚了课堂本身的底蕴。
二、导行,巩固品德课堂的成果1. 晨诵时间,道理记心间。
全程育人是当下重要的育人模式之一。
一日之际在于晨,晨读时间就让学生学习浅显易懂的《弟子规》,重点强化与品德教学相关的内容,并在学中操练,将讲授式变为体验式,让学生边学边牢记道理,为导之以行做准备。
以《老师,您好》为例。
现代礼仪引入,比较出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国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国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展开全文记录美好瞬间 2021-02-20 18:17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
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方向偏差,但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叫自己骗自己。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
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01 /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
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
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件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 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 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 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实现目标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 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施行仁道为己任, 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 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 任,必须要“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 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 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示范探究 1.《论语〉十二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看来,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离不开悟道。懂得道,才 能看到人生的光明;如果不懂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做人的根 本道理。孔子这句话启示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是最 值得过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9.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
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惠子认为大葫芦太大,装水举不起来,而把它击破了 ;庄子认为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 浮游于江湖。惠子与庄子的区别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 同,惠子是俗世的视角,庄子是超越现实的视角。世上很多 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 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有用和无用是 相对的概念,有的人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但是擅长做市场营 销,你能说他无用吗?庄子与惠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 启发我们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
国学经典观后感100(8篇)

国学经典观后感100(8篇)国学经典观后感100(8篇)第2篇《青少年必读国学经典》观后感第3篇国学经典教育观后感第4篇《国学经典诵读》观后感500字第5篇《国学经典》观后感第6篇《国学经典诵读》观后感第7篇防溺水和国学经典合起来的观后感国学经典诵读观后感1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每天都是同样的开头,而每天都有着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知识间的决定,其结果也不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但你可曾想过,如果这次听而不闻,下次视而不见,长此以往,无论你的外表是如何的光鲜,但让人看在眼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国学经典还教导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使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观后感2今天虽然是礼拜天,但我还是早早就起床了,因为昨晚老师发短信要我们今早8;04观看河南电视台政法频道播出的我省优秀经典诵读节目集中展现,我吃过早饭后,就静静地坐在电视前等待着节目的上演,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原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手拿一本书站在台上朗读,没成想它可以通过这么多的形式向我们展现。
小朋友们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穿上各种各样的古装,用舞蹈、歌唱、朗诵等给观众呈现着一场丰盛的经典诵读盛宴。
听着他们充满激情的诵读,让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看到了学堂里端坐的学子们在抑扬顿挫地诵读着经典词句的模样,他们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和天真烂漫的精彩表演,让我身临其境。
我专注于每一个节目的表演,我深深地被这一段段国学经典所吸引。
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百家姓······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国学经典,让我们领略了诗人、作者的一腔热情,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

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所以我们要把国学传承下去。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传承国学经典》,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众所周知,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她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敦敦教诲,他们的话语点燃我们心底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唐诗,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
更不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诗词,都撼动着我们的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我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我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几天前,我诵读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它给我的感觉是:诵读国学经典真好!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被《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我知道了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
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
经典书籍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一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改变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国学小名士》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节目中的每一位选手,都能熟背很多古诗词,朗朗上口,滔滔不绝。
这种境界让我惊叹不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而这种境界是要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
我一定要向国学小名士的同学们学习,多诵读经典诗词,走进古诗的世界里,揣摩诗人们的心思,感悟其中的道理。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因此,我成天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读《水浒》我感受到了各路英雄豪气;读《三国》我感受到了兄弟义气;一篇篇古代神话故事记得清清楚楚,脱口而出。
在这些传世佳作中领会一个道理,能让我们受益终生!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中华美德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珍宝。
这些语简意赅的佳句一直教育我应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要有什么精神,而不应该有什么心理直到我长大,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告诉我们:这些美德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更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能空讲,真的去做才是真本事。
寒假里,我和几个朋友自己挣钱去帮助孤寡老人,我们在没有基础资金的前提下,捡瓶子,卖报纸,卖蔬菜,终于筹备到足够的钱去买了一件棉衣和一些食物,老人见到我们来,开心的合不拢嘴,当我们把买的东西拿出来时,我看见老人的眼角湿润了,像是要哭出来似的,我们放下东西就告辞了。
帮助了老人,几个星期的劳动得到了回报,看着老人心满意足的笑容,我们也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叔叔的精神,多做好事,帮助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弱智儿童,残疾人等。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一些人眼里只是一些平常的小事罢了,而在我眼里,一件小事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国学经典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500字5篇

国学经典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500字5篇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数百千年人的智慧。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下面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国学经典五年级作文500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国学经典五年级作文1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数百千年人的智慧。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
华夏儿女在“名句”中成才。
在看完《国学小名士》之后我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国学,国学是对人类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
比赛第一环节是“我爱记诗词”古典诗词、名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优雅的古代儒生。
微风拂过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
我坐在一辆古代的马车上“吱呀吱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眼映照的微红,叫我怎么不停下来望几眼?“小林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晚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上酒兴正浓,萧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
音乐在身边流淌,爱的人跳着心爱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
它的音韵之美,天字之丽,在悠长的时空里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的心间,回想在天际……而在中国民族的历史上,千年的腥风血雨,曾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要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前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发扬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国学小名士让我们一起在对经典的践行中,不断前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多读书。
读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启义,必先读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