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金线莲(Gynura bicolor)是一种热带草本植物,具有草酸、黄酮、生物碱等药用成分,具有调节血糖、降脂、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
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生物学特性复杂等原因,传统的繁殖方式无法满足其大规模培育的需求,因此金线莲的组培技术逐渐兴起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金线莲组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主要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等几个关键步骤。
离体培养是将金线莲的茎、叶等植物组织分离出来,通过营养基质提供养分和激素来促进其生长。
愈伤组织诱导是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和激素刺激金线莲的组织在无性生殖条件下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实现组培植株再生。
植株再生是将愈伤组织转化为完整的金线莲植株,使其能够进行自主的生长和繁殖。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比,成功地实现了金线莲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研究还发现,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加金线莲的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率,提高组培技术的效率。
对金线莲组织培养的生理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提高组培效果和培育优良品种奠定了基础。
金线莲组培技术在金线莲产业化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金线莲的组培苗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要供应来源,主要用于蔬菜和药材种植。
组培苗具有生长快、病虫害少、品种纯正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播种苗,成为金线莲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研究还发现金线莲组培技术可以用于植物转基因的研究,为金线莲的基因功能分析和优良基因的导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金线莲组培技术在金线莲产业化生产和基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金线莲组培技术的效率、可行性和稳定性将进一步提高。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在如何进一步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植株再生率和提高组培植株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以满足金线莲产业化生产的需求,并为金线莲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更好的工具。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是一种常绿木本花卉,是医药和观赏价值很高的植物,已被广泛种植和应用。
但自然生长慢,种植数量有限,影响了其开发利用和保护。
组培技术为金线莲的人工繁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
1.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培养技术。
基本培养技术主要包括无菌处理、营养液配方、生长激素及其他物质的处理等。
(2)愈伤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培养是金线莲组培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主要是利用茎头、叶片等组织丛生出愈伤组织。
(3)植株再生。
植株再生是金线莲组培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是通过愈伤组织的分化来实现。
(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可以为金线莲品种的创新和研发提供新思路,如通过引入耐盐、耐病等基因来改良金线莲品种。
(2)组织工程技术。
组织工程技术可用于激发潜伏诱导体、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金线莲的培育成功率等,对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
(3)生物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可应用于金线莲的病害检测、品质改良、营养成分分析等方面,可提高金线莲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组培技术促进了金线莲的高效制种,利用新技术对金线莲进行进一步研究,将为产业化、市场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金线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金线莲的种植和生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金线莲组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种植技术,在金线莲的种植和繁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金线莲组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是利用金线莲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进行种苗繁殖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培养技术:金线莲的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通过提取金线莲的种子、幼苗、愈伤组织等繁殖材料,进行培养和分化,最终得到能够繁殖的金线莲种苗。
组织培养技术具有繁殖速度快、病虫害少、品质可控等优点,已经成为金线莲繁殖的重要手段。
2.激素处理技术:金线莲的组培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激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对不同植物组织施用不同的激素来调控其生长和发育。
金线莲组培技术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对金线莲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3.无菌培养技术:无菌培养是金线莲组培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对组培材料进行无菌处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原菌的侵害,提高培养物的纯度和质量,保证组培过程的顺利进行。
1.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金线莲的基因工程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方法来改良金线莲的遗传特性,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加快繁殖速度,为金线莲的种植和生产提供更好的种质资源。
2.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利用生物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在生物学、农业、医药等领域进行现代化生产的一种技术手段。
金线莲组培技术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等。
3.遗传多样性保护:金线莲是一种珍稀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摘和生境的破坏,金线莲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逐渐减少。
保护和维持金线莲的遗传多样性是金线莲组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杨跃生1郑贵朝2胡事君2

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杨跃生1郑贵朝2胡事君2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金线莲生产与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路杨跃生1郑贵朝2胡事君2( 1华南农业大学华南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 6 4 2;2东莞市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东莞5230 8 6 )摘要: 介绍了具有多方面重要药用价值的金线莲的生产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了金线莲目前仍停留在民间草药的水平上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更广泛应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确保原有药效的前提下,培育抗病和耐高温的金线莲新品种的具体方法和发展金线莲产业的思路。
关键词金线莲; 育种; 规范化栽培金线莲A n o ecto ch ilu s f o r m o sa n u s H a y a ta 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材。
据19 9 8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金线莲全草药用,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肺结核咯血、糖尿病、肾炎、膀胱炎、重症肌无力、遗精、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妇女白带以及毒蛇咬伤等症。
此外,19 7 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南本草新编》、19 8 2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福建药物志》、19 8 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药用植物手册》、19 9 0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华本草纲要》和19 8 4 年台湾药草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本草原色图谱》中也均有类似的记载内容。
金线莲虽然具有很多重要的疗效,但是直到观在还没有能够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材而得到应有的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金线莲的医学研究和原材料的生产现状的分析,探讨制约金线莲作为药用植物进行应用开发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比较可行的办法。
l金线莲的研究动态金线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对中医缺乏认识或没有利用植物药材习惯的国家或地区,金线莲仅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称为珠宝兰。
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线莲(Ligularia fischeri Turcz. ex Besser)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和现代药物研发领域。
金线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止咳、抗炎镇痛等功效,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对象。
金线莲野生资源受限,采集困难,种植周期长,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大规模繁殖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为金线莲高效繁殖的有效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金线莲的无性繁殖和高效繁殖,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提高了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
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在金线莲种苗繁殖、药材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金线莲组织培养的方法和应用,可以为金线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金线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1.2 研究意义金线莲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金线莲组织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加速繁殖金线莲,提高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金线莲组织培养,可以大幅提高金线莲产量,缩短培育时间,同时减少自然环境的影响。
金线莲组织培养对金线莲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推动金线莲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金线莲组织培养的方法和应用,可以为金线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促进金线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金线莲组织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金线莲产业的发展,提高金线莲产量和品质,保护金线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金线莲组织培养的方法金线莲(Lycium barbarum)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原料,其种子、根、果实等部位均具有药用价值。
金线莲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在种子繁育、遗传改良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金线莲是一种常见的观赏盆栽植物,其优美的花姿和深绿的叶片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随着人们对观赏植物需求的不断增加,金线莲的种植也呈现出了逐渐增长的趋势。
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金线莲的组培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金线莲组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金线莲组培技术是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营养基、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等,将金线莲的组织或细胞培养在人工环境中,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和改良。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基本原理金线莲组培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感应、再生、苗培养和生根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从金线莲的茎、叶、花等部位组织中分离出愈伤组织,然后在含有适当培养基和植物激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和再生。
接着将再生苗移植到含有适当生长调节剂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
最终得到生长良好的金线莲植株。
2. 技术优势金线莲组培技术具有无污染、无季节限制、生长速度快、生长势强、遗传稳定性好等特点。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实现对金线莲的快速繁殖和精细培育,缩短了繁殖周期,提高了繁殖效率,并且可以实现对金线莲相关性状的改良和遗传育种,为金线莲的生产和市场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技术应用金线莲组培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其他植物的组培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线莲组培技术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培养效率和成活率。
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在愈伤组织的诱导、再生苗的生长和生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题,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培养基配方和植物激素组合,以提高金线莲的再生率和成活率。
金线莲组培技术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金线莲的育种效率和质量。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尝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金线莲的改良和育种,研究金线莲的主要功能基因,并进行基因功能验证,以实现对金线莲相关性状的精细调控和改良。
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_邵清松

金线莲为珍稀名贵中药材,来源于兰科 Orchidaceae 开 唇兰属 Anoectochilus,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症,享有“药王” 的美称,广 泛 应 用 于 医 药、保 健、美 容 及 饮 用 品 等 诸 多 方 面[1-3]。现代研究表明,金线莲中含有多糖、黄酮、有机酸、甾 体化合物、生 物 碱、多 种 微 量 元 素 等 化 学 成 分,具 有 增 强 免
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苞淡 生于海拔 1 300 云南(屏边) 红色,先端渐尖。子房圆柱 m 左右的山坡密 形,不 扭 转; 花 白 色,不 倒 林中阴湿地上 置;花瓣镰状,花期 7—8 月
注: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13]。
金线兰人工栽培的种源来自于野生资源,品系混杂,产 量与内在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着药材的质量。选育出产量 高、质量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发展金线莲产业的重 要基础。根据叶片形状和茎杆颜色,金线兰经过长期不断的 人工选择,目前形成 3 个主要栽培类型分别为尖叶红杆金线 兰、尖叶绿杆金 线 兰、圆 叶 红 杆 金 线 兰。尖 叶 红 杆 金 线 兰 叶 片狭长,叶端 较 尖 或 微 凸,表 面 呈 绒 毛 状 黑 紫 色,背 面 淡 红 色,茎肉质,红色。尖叶绿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 凸,表面呈绒毛 状 黑 紫 色,背 面 淡 红 色,茎 肉 质,淡 绿 色。 圆 叶红杆金线兰叶片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端钝圆,表面暗紫 色,背面淡紫红色,茎肉质,淡红色。 2 种苗繁育技术
Current researches and prospects of seedling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modes of Jinxianlian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金线莲组培技术已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
在基本组培技术方面,如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培养条件的控制等,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后续培养方面,如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和成株,也形成了一定的成熟技术路线。
但是,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线莲的组培繁殖效率不高。
虽然现有技术可以成功地诱导出金线莲愈伤组织,但增殖系数很低,尤其是在成株过程中更是效率低下。
这对金线莲的量化生产提出了挑战。
二是金线莲的组培再生能力差。
由于组培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化学反应的复杂性,金线莲再生中容易出现遗传变异和细胞突变,因此再生能力较差。
这对金线莲的遗传改良和育种也提出了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基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将为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和再生能力将有积极作用。
二是分子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和育种研究中。
例如基因工程和植物组学等技术可用于对金线莲进行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提高金线莲的生产效率和观赏价值。
三是基于数据信息化的技术应用。
数据信息化技术应用将可协助金线莲组培技术的质量管理和监控。
例如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检测设备的智能化等,将有助于提高金线莲组培生产的可靠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趋势。
通过技术创新和综合应用不同领域的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金线莲组培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为人们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邵清松叶申怡周爱存王红珍张爱莲徐建伟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2期[摘要]实地考察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等金线莲生产种植基地,查阅相关文献,对金线莲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
种苗繁育方式主要包括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栽培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
最后结合自身研究对金线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金线莲产业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线莲;基原植物;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栽培模式金线莲为珍稀名贵中药材,来源于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症,享有“药王”的美称,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美容及饮用品等诸多方面心。
现代研究表明,金线莲中含有多糖、黄酮、有机酸、甾体化合物、生物碱、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抗肝损伤、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以金线莲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如复方金线莲胶囊、金线莲喷雾剂等,已在临床上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由于金线莲自然繁殖率低,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适应性较差,加之人工过度采挖,使得野生资源锐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入附录Ⅱ的保护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将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因此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国内金线莲生产企业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金线莲产业化生产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 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金线莲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其中以闽、浙、赣为主产地。
金线莲主要基原植物为金线兰A.roxburghhii,此外台湾银线兰A.formosanus、恒春银线兰A.koshunensis以及滇越金线兰A.chapaensis也作金线莲药材使用。
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野外生境相似,分布于常绿阔叶林的沟边、石壁以及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
金线兰和滇越金线兰叶片表面具金红色有绢丝光泽的网脉,金线兰叶片为卵圆形或卵形,背面淡紫红色,滇越金线兰叶片为偏斜的卵形,背面淡绿色;滇越金线兰的花期早于金线兰,金线兰地理分布区域较广,而滇越金线兰主要分布于云南屏边地区。
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叶片表面具白色的网脉,台湾银线兰花不甚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子房扭转,恒春银线兰花张开,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子房不扭转;恒春银线兰的花期早于台湾银线兰,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主要分布于台湾地区,近年来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开始引种(表1)。
金线兰人工栽培的种源来自于野生资源,品系混杂,产量与内在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着药材的质量,选育出产量高、质量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发展金线莲产业的重要基础。
根据叶片形状和茎杆颜色,金线兰经过长期不断的人工选择,目前形成3个主要栽培类型分别为尖叶红杆金线兰、尖叶绿杆金线兰、圆叶红杆金线兰。
尖叶红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红色。
尖叶绿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淡绿色。
圆叶红杆金线兰叶片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端钝圆,表面暗紫色,背面淡紫红色,茎肉质,淡红色。
2 种苗繁育技术金线莲基原植物蒴果长卵形,褐色,内含有大量的种子,种子极为细小,由未成熟的椭圆形胚及种皮细胞构成,只有在真菌共生情况下,才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发芽率很低。
而以传统的分根和扦插方式繁殖,则需时长且繁殖倍数不高,很难形成规模。
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主要有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等几种形式。
2.1 种子无菌培养金线莲基原植物种子无菌培养,一般采集未开裂的成熟蒴果,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75%乙醇棉擦拭果皮,再置10%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0~12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然后用解剖针将消毒后的蒴果纵向剖成两半,镊子夹取少量种子,洒入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后,原球茎可以直接发育成幼苗,也可以由原球茎产生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发育成类原球茎而分化成幼苗。
一般情况下,种子接种在培养基上1~2周后,种子吸水膨大,种胚突破种皮,出现表皮毛,4~5周时,可见白色原球茎,并于部分原球茎顶端出现分生组织,6周后,原球茎继续生长,表皮毛数量和长度也相应增加,并开始出现第1片叶的形态,持续至10~12周,形成具有1~2片小叶的幼苗。
周伟香等对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和分化进行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最适条件为光照12h·d-1,光照强度为1000~15001x,温度(23±2)℃,液体悬浮培养的转速为60r·min-1,培养基为1/4MS+NAA0.1~0.5mg·L~+蔗糖20g·L-1;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2.0mg·L-1+NAA1.5mg·L-1+KT0.2mg·L-1,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1.0mg.L-1+NAA0.5mg·L-1。
罗安雄等考察了不同培养基对金线兰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1.0mg·L-1+6-BA2.0mg·L-1。
何荆洲等比较培养基成分、激素组合以及添加物对金线兰无菌播种膨大率及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WPM培养基上的膨大萌发率最高;适当添加NAA和有机物对种子的膨大萌发有促进作用,此外授粉类型对金线兰种子萌发影响较大,异株异花授粉所得的种子的萌发率最高,种子的萌发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使用次氯酸钠浸泡后的种子与对照相比,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
2.2 离体快繁影响金线莲基原植物离体快繁的因素比较多,如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激素成分及含量、有机添加物、光照、温度等。
江建铭等比较了茎上段(具茎尖)、茎中段和茎下段(匍匐茎段)等外植体材料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发现以不含顶芽和长根的中间段茎节为外植体平均芽增殖率最高,杨玉红等以金线兰根状茎、幼茎、叶片和离体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根状茎和幼茎作为外植体更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冯亦平等也发现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且分化周期长,后期不易形成不定芽,茎片诱导率较高,且培养周期较短。
张福生和郭顺星采用SPSS正交设计研究6-BA,NAA对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发现6-BA和NAA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效应。
李艳冬等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NAA有利于芽的萌发,并有利于芽体萌发后的生长,过高浓度的NAA则对芽的萌发明显起到抑制作用,随着BA浓度的提高,芽的增殖数逐渐增加,但是当BA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虽然增殖的芽体数较多,但是芽体瘦弱,不利于成苗培养。
王建明等发现培养基中适当添加有机物如香蕉汁、蛋白胨对于增殖及壮苗有促进作用。
金线兰离体快繁过程中,在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前期用微光培养,有利于芽的分化,在增殖后期适当增强光照,会使芽体较粗壮,生根过程中加强光照,能使植株粗壮,提高苗的质量。
组培室温度在23℃左右时植株长势良好,当温度超过28℃或低于18℃时,其生长受抑制,而温度超过35℃时,植株发生死亡。
Zhang等建立了金线兰种苗规模化快繁技术体系,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培养条件为光照14h·d-1(40μmol·m-2·s-1),温度(23±2)℃,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1.5mg·L-1,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3.0mg·L-1+Kn1.0mg·L-1+NAA0.5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6mg·L-1+IBA0.3mg·L-1+香蕉汁100g·L-1。
何碧珠等通过萌发的芽体上的茎尖和茎段分别诱导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建立金线兰的无菌培养体系,筛选出茎段诱导芽体萌发、茎尖诱导原球茎、原球茎继代增殖、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丛生芽继代增殖以及幼苗生根培养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刘润东等3L对组培苗和野生植株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培苗的含水量、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植株,而野生植株灰分和总糖分含量高于组培苗,此外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其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各有不同。
2.3 人工种子利用组织培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快繁问题,但组培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移栽驯化过程长。
通过人工种子技术,将离体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或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组织包埋在含有营养物质和具有保护功能的外壳内,为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产业化生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张明生等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建立金线兰原球茎悬浮系,并以原球茎为人工种子的繁殖体,考察人工种皮基质、人工胚乳组分、贮藏条件、萌发基质等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海藻酸钠+2%CaCl+2%壳聚糖为人工种皮基质,1/2MS液体培养基+0.2mg·L-1NAA+0.1mg·L-1GA3+0.5mg·L-1BA+0.4mg·L-1青霉素+0.3%多菌灵粉剂+0.2%苯甲酸钠+1.0%蔗糖+1.0%活性炭作为人工胚乳成分制作的人工种子,其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利用原球茎制成的人工种子体积小,繁殖速度快,运输与保存方便,还能够进行机械化播种,但是人工种子要真正进入商业市场,还需解决制备成本过高,包埋材料配方优化等问题。
2.4 生物反应器扩繁近年来,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扩繁研究,可以减少传统固体培养的成本和劳动力强度,同时占用培养室的面积相对较小。
吴荣哲将丛生芽置于含有花宝(20:20:20)1.0g·L-1+花宝(6.5:4.5:19.0)1.0g·L-1,蛋白胨2.0g.L-1,蔗糖3%和活性炭0.5g·L-1的球形生物反应器中,比较凝胶培养基与不同生物反应器(浸没式、接触式和潮汐式)培养的台湾银线莲丛生芽的生长情况,发现当外植体数目在60~90个、通气量为0.06wm时,接触式生物反应器中,植株生长良好,实现种苗扩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