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遵义专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4马说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24马说第一课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24马说第一课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12/15
三、归纳小结
主要内容
文章描写了千里马默默 无闻地存在于常马之间,不被 注意,食不饱力不足,没有伯 乐来赏识。
13/15
四、强化训练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线词。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B.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用当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匹日行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物。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15
二、新课讲解
策①之不以②其道③,食之不能 尽其材④,鸣之而不能通⑤其意, 执策而临⑥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⑦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方 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才能,马鸣叫 但不能通晓它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 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莫非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能 识别千里马吧!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在文学上大力推进和领导古文运动,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 一职,所以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 文公。他屡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 上,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提倡者,提倡刚 健质朴、言之有物秦汉古文,是我国文学史上 出色散文家之一。诗歌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4 马说
韩愈
第一课时
1/15
一、新课引 入 相关马成语有: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
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 途、车水马龙等等。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 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相关马文章,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马说 (共37张PPT)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马说 (共37张PPT)
状元成才路
➢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状元成才路 __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状元_成才路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状元成_才之路 __间__。____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食__马__者__不__知__其__能__千__里__而__食__也__。______________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92021/9/92021/9/92021/9/99/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9日星期四2021/9/92021/9/92021/9/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92021/9/92021/9/99/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92021/9/9September 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92021/9/92021/9/92021/9/9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7.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 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 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语气词,表判断。

《马说》高清初中语文课件

《马说》高清初中语文课件

知马”。
12
局部探究 问题探究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 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伯乐”又分别 象征什么人呢?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千里马——人才;食马者——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 治者;伯乐——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13
总结拓展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 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5
整体感知 了解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可以叙事, 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大多是 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 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6
整体感知 音频课文
7
整体感知 原文展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14
总结拓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 观点吗?说说理由。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 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
15
作业设计
1.翻译背诵课文。 2.完成【活动版同步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课件语文版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
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 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 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
精品课件
26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 “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提出 世有伯乐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论点 后有千里马
(痛惜)


分析 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谴责)
归纳 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精品课件
以托 马物 喻寓 人意
34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讽刺了在 位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 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6
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世__有__伯__乐__,__然__后__有__千__里__马__。__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__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_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_之__间__。____
精品课件
17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食__马__者__不__知__其__能__千__里__而__食__也__。______________
精品课件
19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精品课件
20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 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 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4 马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4 马说

相关介绍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 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很不得志。曾三次上 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 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 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 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 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 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 “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才美不外见
喂 通“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2.一词多义 1)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2)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

3)其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马) 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推测、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语文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1 翠 鸟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
分。 3.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 尚情操。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 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
整体感知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表现在外面
等同,一样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 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 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 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按照 他的,代词
结构助词,不译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
大概、恐怕 识别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
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的嘶叫却 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 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 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 马啊。
解决问题
研读课文
1、关于背景 2、文章的标题是“马说”,读了课文后,
你觉得只是说“马”吗?文中的“千 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指什 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课文流露的是作者
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 刺和控诉。
归纳整理: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通“饲”,喂
•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示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知识小结 虚词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理清结构 完成下列表格,梳理文章结构。
论点
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
提出问题
千里马
命运 遭遇 结论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cáo lì

槽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或今许义,:或判者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今得义:古义安:全同,样平。安,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省不之以略不 其主以 道语其 ”“。食道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 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 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 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 马说(共24张PPT)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 马说(共24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92021/9/19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5:53:02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92021/9/192021/9/19Sep-2119-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92021/9/192021/9/19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2021/9/192021/9/192021/9/1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92021/9/19September 1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