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情境导入】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地展露,也是他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地显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词。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节奏。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1.字音: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mǎnɡ) 分.外妖娆(fèn)稍逊.(xù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句子的停顿节奏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宏伟抱负。

3.全文结构: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

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间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其中前两句承上启下,中间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二、深入探究——思想感情1.上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理解:在作者看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短于“文治”,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抒发的思想感情;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具】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

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资料助读:背景:1935.10,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

本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

一次,他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疏通字词,理解大意解释下列词语: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

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1单元《沁园春雪》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1单元《沁园春雪》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沁园春雪》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教师可提供写作支架,如开头、结尾的模板,引导学生借鉴诗文的表达手法,激发创意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有没有过被深深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沁园春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诗词之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沁园春雪》教学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诗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学素养。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沁园春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

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

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材中。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蓬莱“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沁园春雪”,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沁园春雪》是时间上一次较为独立的创作,也是他较为颇具情感色彩的诗歌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毛泽东文化艺术的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雪》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和意义。

②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创作特征和风格。

③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④增强自觉学习文艺,融入文学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欲。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②解读古典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与自身的内心有更深刻的联系,从而发掘内心深处的个性与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通过创作与表达形式将美呈现出来。

三、教学内容课时一:导入环节1.教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音像资料导入课程,唤起学生对归属感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

2.教师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简单介绍。

课时二:诗歌鉴赏环节1.引导学生先谈论“春雪”的感受,看“春雪”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独特的体会来呈现自身对春雪印象。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文,理解体会比较深,就请学生朗读,多角度思考包括:故事情节、创作背景、词句意境等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而体现毛泽东对人生和理想的抒发和表达。

3.教师为学生解读《沁园春雪》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及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和“心”,并对于含义进行逐句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

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作,如《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

2. 自主学习(15分钟)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3.1 教师讲解诗的意象、象征意义、结构和韵律特点。

3.2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4. 互动环节(10分钟)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结构和情感。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意象:雪花、江山、英雄、人民群众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爱国情怀、壮志凌云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内容应包括对诗中意象、结构和情感的理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0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本词,同时感知词中意象,品味词的意境。

(重点)2.赏析本词准确凝练的语言,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重点难点】1.诵读中把握本词朗读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写景特色,感知意象,品味词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写雪的诗词。

请大家都来讲讲。

你们说的诗句都非常恰当。

我也为大家选了几句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PPT课件)今天我们要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新中国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此词作于1936年2月,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后,又面临日寇铁蹄肆虐国土。

毛泽东同志当时正在陕西清涧袁家沟,准备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而对茫茫雪景,他豪情满怀,指点江山,俯仰古今,挥笔写下此词。

二、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沁. (qìn ) 塬. (yuán) 今朝. (zhāo) 折.腰 (zhé ) 成吉思汗.(hán) 滔. (tāo ) 莽. (mǎnɡ) 妖娆. (ráo ) 大汗.淋漓( hàn)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娇艳美好。

(妖娆)(2)批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风流人物)(3)弯腰行礼,这里指倾倒。

(折腰)(4)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素裹)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后主动探究诗词相关知识。
4.加强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诗词。
5.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6.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认识毛泽东主席的文学成就,突出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诗词朗读技巧: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强调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意象、意境分析: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句子,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关于导入新课,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投入诗词学习。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探索更多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概念。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冬天里见过雪花飞舞的场景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毛泽东主席如何通过诗词描绘雪的美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1《沁园春雪》教案武邑县职教中心刘世斌1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Array《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四、课时安排: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

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等等,决不胜举。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二、解题并整体感知:介绍词的知识:(1分钟)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

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

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

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三、介绍毛泽东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四、介绍写作背景。

(1分钟)《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初抗战前夜。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 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

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

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

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

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五、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3分钟)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叫同学上台标注)(2分钟)分()外妖娆()成吉思汗(hán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折腰zhé今朝zhāo4、学生齐读一遍。

5、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六、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10分钟)(一)、学习上阙1、集体朗读上阙。

2、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封飘莽莽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3、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写景抒情描写北国雪景,赞壮丽河山。

4、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讨论并归纳:“望”字。

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5、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讨论并归纳: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6、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7、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中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8、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

前三句北方雪景(概括),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北国风光(具体),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雪后风光(想象),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9、讨论:(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望到了什么?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

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⑸、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⑹、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7)、“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须”是等到的意思。

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8)、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9)、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0、品析诗词的语言。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

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

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过渡引导:老师是如何来赏析语言的呢?品读的方法指导:⑴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⑷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11、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