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收心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2018年冬季2017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山东省2018年冬季2017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且于曲阜,曰鲁”“丘”位于今天的A.陕西省B.山西省C.山东省D.河南省2.铁犁牛耕是我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它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3.下列手工业部门,在西汉时期较为发达的是A.青铜铸造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制瓷业4.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
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杈B.巩固分封制度C.削弱丞相权力D.解决边患惠危机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历史试题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不能说明①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②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③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④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
……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
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
’方进即日自杀。
”材料表明A.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 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 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D. 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答案】B【解析】材料“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方进即日自杀”反映了汉朝丞相的权力比较大,但要受到皇帝的掌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天子甚器重之”说明B项错误;D项是明朝,故错误。
点睛:材料“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方进即日自杀”是解题的关键。
3. 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
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
【全国百强校word】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请将第I卷答案填入答题卡,将第Ⅱ卷答案填入答题卷的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且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
1.表1是不同历史文献关于禹传启的记载。
这些记载反映出表1文献记载内容古本《竹书纪年》盖干启位,启杀之《庄子·人间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A.禹的做法曾引起激烈的反对B.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C.“家天下”不符合时代潮流D.启通过战争巩固了王位继承制2.《战国策·齐策四》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吕氏春秋·用民篇》又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国”的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A.夏的暴政引发了广泛的反抗B.商期统治者对分封制的抵制C.国家统一的进程在不断发展D.宗法制加速了民族融合过程3.在商代,巫史具有重要地位。
“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
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
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法。
国王事无大小……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
这说明当时A.已出现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B.王权受到神权压制C.已建立起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专制体系尚未形成4.据古史记载,商代饮酒之风盛行。
微子启曾指出股人亡国的原因:“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天毒降实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
”由此可以推断A.酗酒盛行是导致商亡的根源B.酿酒业的兴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C.商代谷物生产获得一定发展D.商代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缺乏5.《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就东国,“夜衣而行,犁(黎) 明至国。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礼记·檀弓上》载: “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2.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24.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25.《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26.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27.中美《望厦条约》第33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
”此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商业利益原则制约B.美国国家力量有限C.欧洲列强极力干涉阻挠D.美国传教士的反对28.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 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2.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4.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 “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
”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时是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租细关系下地主的无奈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5.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7.“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山东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

第I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2.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3. 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
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4.在古希腊戏剧《伊昂》中,伊昂祈祷他的母亲是个雅典人,这样,依据雅典关于公民权的法令,他就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自由演说的权利,“因为一个陌生人在这个城邦里必须让他的嘴象奴隶一样紧闭着,不能自由表达他的思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没有公民权B.伊昂有公民权C.戏剧作品往往脱离社会现实D.妇女可以在公民大会上自由演说5. 唐朝法律曾洋细规定了对宰杀拱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6. 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7.“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第1页,共9页绝密★启用前【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82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表明 A .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B .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 .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D .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2、“有明一代封建专制已至巅峰,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则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其所创设的以…私臣‟治国的…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虚君政治‟的实现。
”材料意在说明“有明一代” A .内阁与皇帝共同决策,效能低下 B .专制皇权强化试卷第2页,共9页C .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 .权力运作混乱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C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5、“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10月阶段检测试题

济宁一中2017级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命题人:审题人:2018年10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耍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A.消灭人的欲望 B.维护社会稳定C.满足物质需求 D.调节社会纷争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爱无差等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5.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6.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举行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
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C.儒家思想地位受到严重地冲击 D.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 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2.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4.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 “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
”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时是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租细关系下地主的无奈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5.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7.“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未新政D.辛亥革命8.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9.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据此可知( )A.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D.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10.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材料中“现在”是指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1.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
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B.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C.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D.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12.“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建国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A.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3.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14.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15.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说明罗马法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16.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17.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一书指出,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几乎指的已不是古代的“直接民主”,而是西方近代的“间接民主”。
促成民主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反教会反王权斗争的需要B.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C.主张精英政治的美国革命取得胜利D.民主政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18.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 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教,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肯定《圣经》的权威B.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C.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D.对上帝的认识不同20.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
这主要反映出A.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B.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C.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21.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 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部制度。
这些做法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22.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 )(注: 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等六国)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23.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的兴起。
这些新变化推动A.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美苏关系走向妥协D.美国战略重心转移24.某组织在成立时宣布: “(缔约国) 决心把建立欧洲共同体为起点的欧洲统一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组织的成立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 分)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贞现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
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
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
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
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8分)(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
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
从1900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
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成其他话种,而以日文居多。
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
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晚清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这时也蔚为可观。
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