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1)提前从黉舍卫生室拿来安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与过程:一、集中话题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举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需要时能够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搜集。
二、探索和调查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分歧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举行排序;(2)假如学生带来小时分的指模或脚印,能够让他们把现在的指模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假如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分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零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貌特征。
2. 了解地球的三大运动:自转、公转、倾斜自转。
3. 认识地球的四个自然界:大气界、水界、陆地界、生命界。
4. 了解地面水的起源、形态和运动规律。
5. 了解地壳中的岩石种类和变化规律。
6. 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7. 了解人类如何保护地球并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特征》(一) 地球的基本构造1. 地球的内部结构2. 矿物和岩石3. 地球的地壳运动(二) 地球的地貌特征1. 高山与平原2. 丘陵与盆地3. 河流与海洋4. 地貌的造型与变化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一) 自转和公转1. 地球的自转2. 地球的公转(二) 倾斜自转与地球的季节1. 地球的倾斜自转2. 地球的季节变化3. 第三章《地球的水界》(一) 地球上的水1. 地球上的海洋与海岛2. 地球上的湖泊与河流3. 地球上的水文循环(二) 水的变化1. 水的凝固和融化2. 水的蒸发和凝结3. 水的浸透和过滤4. 第四章《地球的陆地界》(一) 地壳中的岩石1. 岩石的类型和特点2. 岩石的形成和变化3. 地壳的构造与地震(二) 土壤的形成1. 砂壤、粘壤和壤土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3. 土壤的保持与改良5. 第五章《地球的生命界》(一)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1. 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2. 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1. 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2.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6. 第六章《地球的资源》(一) 地球的自然资源1. 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2.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3. 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二) 合理利用地球资源1.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2.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3. 探索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资源三、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貌特征。
2. 认识地球的三大运动:自转、公转、倾斜自转。
3. 了解地面水的起源、形态和运动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 我在成长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教学安排一、游戏导入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二、合作探究(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
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第二课时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3生分别反应。
4提问:为什么我们还没成为男人或者女人?
5生答。
6师小结: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达成人的阶段,这个时期我们称它为青春期。
7谈话:今天我们就要聊一聊青春期的话题。
(PPT出示身体形态变化图。)从这张图中,你看出了青春期的我们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学难点:能够有依据的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父母身高和自己的脚长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 注
一.故事导入
1谈话: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
2.斯芬克斯之谜:有一种动物,在开始的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
3学生作答
4.揭示答案:在人生早晨的时候,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8生作答
9我们的身高和体重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的变化。有些同学身上已经发生了这些变化,有些同学还没有发生这些变化。除了会有这些变化,我们的身体还会有别的变化吗?我们一起通过资料来了解身体变化的“秘密”。请同学们阅读要求:默读自己性别部分的内容。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默读另一性别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出示PPT图片(长痘痘、穿高跟鞋、长不高、长太高)
3提问:四位同学分别述说了他们的烦恼,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安慰身边的同学呢?大家分组选择两个讨论一下。
4生讨论并作答
5师小结:同学们都很好的解决的这些小烦恼,相信等到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很好的应对。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心智会更成熟,也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两本书,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继续学习。师:除此以外,我们的青春期还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注意卫生、积极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保持良好的情绪。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什么是能量【教材分析】《什么是能量》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一课时。
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
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
本课内容有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教材首先从一个问题引入——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分析、汇报等形式,归纳并明确能量的描述性定义——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
能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机械能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
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活动二,通过游戏、观察、交流、分析、汇报,归纳并明确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如泥石流、龙卷风、钱塘江大潮、滚动的保龄球。
活动三,则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以及观察生活中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一系列现象,体验势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
但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
六年级学生经过整个将近六年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经过多年的科学学科教学训练,六年级的小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有很强的求知欲,会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观察、分析能量在生活中具体事例,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能量。
2. 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的游戏、实验情境中动能、势能的存在之处,知道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地球、宇宙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角色。
2、掌握地球和宇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按照以下三个主题展开: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震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人类如何利用科技预测和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宇宙探索:学生将学习天体、星座、行星等基础知识,同时了解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的历史和未来发展。
3、环境与生态:学生将了解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平衡等基本概念,并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教学:由教师讲解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实验操作: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的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将了解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4、互动讨论: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实验器材:地球模型、天球仪、显微镜、烧杯、培养皿等。
3、教学视频:有关地球和宇宙科学的相关视频资料。
4、网络资源:有关科学知识的网站和数据库。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或案例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理论教学:教师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3、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5、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新】苏教版6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完整】

【新】苏教版6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表格
式教案【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光,了解光的颜色和传播方式;
2. 知道什么是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方式;
3. 掌握谷物的认识及重要性;
4. 了解生活中的健康知识,掌握预防疫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光的传播方式和颜色;
2. 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方式;
3. 谷物的认识及重要性;
4. 预防疫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
2. 生活中的健康知识。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2. 实验演示法;
3. 模拟演示法;
4. 讨论指导法。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能力:观察物体的状态、色彩和运动;
2. 实验设计能力:根据学过的基本方法进行简单实验设计;
3. 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判断、推理,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学计划,我会重点讲解好光、声音、谷物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更好的针对性辅导。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0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0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理论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进步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老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拟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假如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拟适宜?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考虑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刚选择的工具是最适宜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笔记2014至 2015年度第二学期
六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进度表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6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进度表
单元教学笔记
单元教学笔记
单元教学笔记
课时教学笔记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
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
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
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
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
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
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
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
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
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
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
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
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
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
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
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
在草、羊和狼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呢?
草被羊吃了,羊被狼吃了,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方向,从被吃的一方指向吃的一方。
动植物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
(一)食物链的组成:
1,你能说出几条这样的食物链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写一写。
汇报、评价,强调箭头的方向
2,我们一起来看几条食物链,想一想,这些食物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小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
4,那么,绿色植物养料又双哪里来的呢?
5,介绍分解者的相关知识:
视频介绍
6,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二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和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消费者。
板书:生产者
费者
视频介绍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
在下面的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二)食物网的组成:
1,同学们能不能找出下面这引起生物之间存在的所有的食物链?在题卡的背面用不同颜色的箭头画出来。
2,同学们基本上都找出了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画的图,像什么呀?
3,小结:食物网是由许多条食物链交叉形成的。
4,我们一起来建造一个食物网,请同学们扮演不同的角色,用线来连接各个同学。
学生活动
2,给大家一个思考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来完成:
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取什么措施?
3,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再见。
同学们都喜欢“脑筋急转弯”吧,谁来说一个让大家猜一猜?老师这也有几个“脑筋急转弯”,你想不想猜一猜?
草被羊吃了,羊被狼吃了,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方向,从被吃的一方指向吃的一方。
动植物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像什么?
介绍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齐读课题
有趣的食物链
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