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合集下载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漠。

⑵走:骑。

⑶辞:告别,离开。

⑷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⑸平沙:广阔的沙漠。

⑹绝:没有。

译文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碛中作(岑参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碛中作(岑参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碛中作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标签生活、边塞、军旅、沙漠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 分)答案: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二1.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边塞诗: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些有切⾝边塞⽣活经历和军旅⽣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些诗⼈⽤乐府旧题来进⾏翻新的创作。

参与⼈数之多,诗作数量之⼤,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岑参《碛中作》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碛中作唐代:岑参⾛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绝⼈烟。

译⽂骑马向西⾛⼏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不见⼈烟。

注释碛(qì):沙⽯地,沙漠。

这⾥指银⼭碛,⼜名银⼭,在今新疆库⽊什附近。

⾛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两回圆:表⽰两个⽉。

⽉亮每个⽉⼗五圆⼀次。

平沙:平坦⼴阔的沙漠、⼤漠。

绝:没有。

⼈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居住的地⽅。

创作背景 这⾸诗与《逢⼊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宗天宝⼋载(749年)岑参第⼀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了。

宿营在⼴袤⽆垠的⼤沙漠之中,正巧⼜遇上⼗五的⽉亮,写下了这⾸绝句。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碛中作》,就写下了诗⼈在万⾥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精⼼摄取了沙漠⾏军途中的⼀个剪影,向读者展⽰他戎马倥偬的动荡⽣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理活动,含⽽不露,蕴藉感⼈。

“⾛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象壮阔。

⾛马疾⾏,显⽰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进⽅向,表明诗⼈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展现了西北⾼原野旷天低的⽓势。

诗⼈在《碛西头送李判官⼊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全诗赏析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漠。

⑵走:骑。

⑶辞:告别,离开。

⑷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⑸平沙:广阔的沙漠。

⑹绝:没有。

译文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分)【参考答案】: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问题】1.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的意思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的意思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的意思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翻译: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出自:唐代岑参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原文: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
1.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

李判官:不详其名。

2.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3.汉月:汉家的明月。

借指故乡。

乡泪:思乡的眼泪。

4.费:一作“损”。

5.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6.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作者:岑参
来源:《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21年第11期
一身从远使②,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③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④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选自《高适岑参诗选评》,陈铁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注释】
①碛:沙石地,沙漠。

②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③寻河:汉武帝时,张骞曾探寻黄河源头。

此用其事,谓西行极远。

④子:指李判官。

鉴赏空间
很多盛唐诗人渴望到边塞建立军功,岑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两次深入边关,饱览了大漠、残阳、飞雪、冰川等西域奇景,并屡屡通过生花妙笔将这些奇景完美呈现,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本诗中,“寻河愁地尽,过碛覺天低”两句就将无垠大漠、辽阔苍穹描绘得逼真形象,大处着笔而无粗陋之感。

本诗和《使至塞上》一样,都让读者体悟到了苍凉悲壮的情感,但并无一丝逼仄、局促之意,展示了何谓盛唐气象。

读有所思
1.“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

2.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岑参、王维在各自诗中流露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
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

李判官:不详其名。

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汉月:汉家的明月。

借指故乡。

乡泪:思乡的眼泪。

费:一作“损”。

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鉴赏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

“一
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说自己在天宝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

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
所在,很多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
个遥远荒凉的地方。

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
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

“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
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

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
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


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

颔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

在长安与家
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
在对人垂泪一样。

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
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

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

在夜中行进,
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
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

接着,
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这个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

上句用
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
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

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
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
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层层转接,对万里西行的铺叙、描写,最后终于写到
了给李判官送行,“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这最后的送行绝没
有悲切之语,而是在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
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诗人也没有写旅途珍重之语,因为此诗前三联
已经叙述了自己西行时的种种情形,而李判官的东归,也是顺着这个
条路线,在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暗含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这里无
须再作赘语了。

诗人此时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远在长安的家人。

他万里
西行之后,那久已蕴蓄于心的深切乡思,此时一经李判官返京的触发,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饮酒酣之时,在军帐中作书,
将心中的万语千言写出,托李判官带回长安家中。

“家书醉里题”,
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在醉中仍然没有忘记家乡和亲人,足见乡思之切、
之深;另一方面也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
能自休的情景。

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融注在全诗的字句中,给读者以
深刻的感受。

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
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

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
师长安赴安西上任。

此诗当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