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 活跃度,判断课堂氛围是否积 极、有序。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环节,了解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 力。
学生反馈
80%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 ,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重点与难点处理
对于《当仁,不让于师》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是如何处理的?是否 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学科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注意了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பைடு நூலகம்否将最新 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评价如何?他 们是否认为我在教学中给予了足
够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和工作。”
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 值。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PPT、相关文献资料。
小组讨论
“你们认为《论语》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 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现代社会问题,探讨如何运用《论语 》中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网络资源 ,如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方便学 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学术著作
推荐一些研究孔子的学术著作,如《 论语译注》、《孔子研究》等,以帮 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 系。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方法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则,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1.2 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绝”“弥”“疾”和虚词“也”的意义、用法。
2.分析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1.字音字形①绥.(suí)②喟.然(kuì)③莞.尔(wǎn)④偃.(yǎn)⑤箪.(dān) ⑥皙.(xī) ⑦饥馑.(jǐn) ⑧哂.(shěn)⑨俟.(sì) ⑩铿.(kēnɡ) ⑪舞雩.(yú) ⑫牗.(yǒu)⑬恸.(tònɡ)2.通假举要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②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④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⑤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⑥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晚⑦鼓瑟希.:“希”通“稀”,稀疏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 ②绥.之斯来:安抚 ③动之斯和.:团结协力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固,引申为深厚 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方法 ⑥当.仁,不让于师:面对 ⑦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对,不是,指做事不符合礼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⑨何伤.乎:妨碍 ⑩为国以.礼:用 (2)一词多义①绝⎩⎪⎪⎨⎪⎪⎧人虽欲自绝.:断绝不如早与之绝.:绝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抢呼欲绝.:绝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更加弥.天大罪: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满,整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弥补③莫⎩⎪⎨⎪⎧ 莫.春者:同“暮”,晚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谁)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表否定,不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④疾⎩⎪⎨⎪⎧ 伯牛有疾.:一般的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忧,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⑤也⎩⎪⎨⎪⎧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吾与点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陈胜者,阳城人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词类活用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②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③动.之斯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⑤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⑥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4)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关爱别人。
2023年《当仁,不让于师》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1

2023年《当仁,不让于师》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二、《当仁,不让于师》年级:高二()班同学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把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学问,进一步提升同学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洁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同学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同学的教育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共性魅力。
归类后,同学可能会更简单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学问,再争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第10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前学过,在此可以略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洁分类。
A:课文第1、2、3节:。
B:课文第9、10、11、12、13节:。
C:课文第4、5、6、7、8节主要内容:。
一:品析第一类:课文第1、2、3节。
选文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行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解释]:毁:逾:伤:无以:多:见:【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而已。
”【评析】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以及的感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6Word版含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 “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 “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 “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 “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一、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贝打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着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着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教学过程: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解读:《论语·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儒家文化背景:了解儒家文化对师德的重视,以及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列举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意义。
2. 原文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儒家文化中尊敬师长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4. 实例分析:分享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敬师长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和实例分析。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文化及尊敬师长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4.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的视频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实例分析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视频资源:选取一些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论语》相关章节,增强对原文的感知。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年级:高二年级内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型:新授执笔人:林小俄审核人:孙耀斌、陈丽君、李经信时间:2014-5-5第一部分:学习要求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学法指导:1、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采取先疏通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
3、补充有关孔子弟子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一)孔子四门十哲七十二贤四门指孔门四科也便是“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十哲是孔子门下最良好的十位先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72贤指的是孔子门下品德优秀可以做贤人的门生。
1、子贡即端木赐。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春秋末年卫国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
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评点法。
一、知识链接: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
..叹曰:仰之弥.高:
循循然
..:
...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子之.武城:
莞尔
..而笑:予.所否者:
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
..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
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翻译下列句子:
5、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四、探究研讨:
7、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名言积累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