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新民思想中“私德”的进步

梁启超新民思想中“私德”的进步贺路智华南师范大学摘要:或许是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到了中国“重私德、轻公德”这一弊病的缘故,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新民思想的道德部分比较偏重于对“公德”的推崇而将“私德”置于附属,但笔者认为,新民思想的道德观恰恰是“私德”的进步,它在区分公私概念的基础上扩充其内涵,增强其公共性,让新民思想提倡的道德建设既具有原始土壤,又具备向新突破的可能,展现了梁启超在塑造理想国民道德观上的诸多考量。
关键词:新民说;新民思想;私德;进步梁启超的《新民说》从多个角度塑造了理想中的国民形象,即梁启超所说的“新民”,这一思想对“新民”的精神、气节、国家观念、公共责任等多方面的认知提出了要求,而一个国民如此多方面的认知都归结于其道德,用“新民”的道德观来告诉国民“怎么处理自己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才正确”。
梁启超在道德方面的论述多见于《新民说》,他不仅分析了当时的道德现状以及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还在推崇培养“公德”的框架下重新定位了“私德”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实为巧妙。
或许是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到了中国“重私德、轻公德”这一弊病的缘故,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新民思想的道德部分比较偏重于对“公德”的推崇而将“私德”置于附属,但笔者认为,新民思想的道德观恰恰是“私德”的进步,它在区分公私概念的基础上扩充其内涵,增强其公共性,让新民思想提倡的道德建设既具有原始土壤,又具备向新突破的可能,展现了梁启超在塑造理想国民道德观上的诸多考量。
一、“私德”与“公德”的概念开宗先明“私德”的概念,若要把握好梁启超新民思想中的“私德”,就要与其对立的概念——“公德”进行区分。
(一)划分的维度梁启超在为道德划分公私的时候,从不同维度上解释了二者的“无界限”和“可区别”。
在《论私德》第一部分论述“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中,梁启超首先就自己提出了“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界物故?”①的自问,道德是否真的有公私之分?划分的边界又是如何?紧接着梁启超就对此做出了解释:“故无论泰东泰西之所谓道德,皆谓其有赞于公安公益者云尔,其所谓不德,皆谓其有戕于公安公益者云尔。
公德与私德

辩证看待二者
两者都是人生必需的道德。 越是为了立公而挞伐、 排斥私,越是将公私看 作绝对冲突、势不两立的双方,结果 却是越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真正的 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 这是因为,当“立公”以“灭私”为前提,而“私”,作为 个体自我的一 部分,是个体生命所固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无法被根绝的。 公德关系到社会对个体要求的责任、义务,与法律、风俗、 习惯相连,必须 遵循,不能例外;私德更侧重于个人理想、 信仰,可以期待,但不能强求。 后者有某种绝对性、不变 性,前者却有相对性、可变性。前者重他律,后者 重自律。 后者崇高,可以范导前者;前者虽平凡,亦可以建构后者。 正如梁启超主张,缺少私德的民众不可能组成国家,只有私德而缺少公德的 国民更不能组成国家。因此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一向引以为荣,为什么要被说成是 没有公德?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平时不是 很容易觉察,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 做人,非常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一个人。他很注重自己 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在意精心。这种 人我们往往看作是成熟的人,是好人。这样的做人态度实际上有 一个发端,就是他的家庭。在直接有血缘关联 纽带的家庭中,他 就会产生这种亲情,因此孝顺 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美德。 这种美德,我们今天也仍能看到它非常感人的一面。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 的道 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 个陌生人 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 察觉的另一方 面。这方面与前面恰恰相反,表现为对他人的 冷漠和自保这样一 种心态
自我实践与呼吁
私德与公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文明, 但是,不能武断地说公德优于私德。 应当说,私德与公德各有其特殊的道德价值和 各自的适用范围,因此,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和僭 越,也不能厚此薄彼。简单地以公德取代私德恐怕 不是我国未来道德建构的积极思路。 用私德代替公德处理公共生活中的伦理关系, 正是产生我国的经济伦理危机和政法腐败的深层 思想根源。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
且公德与私德 , 岂尝有一界线 焉, 区划之 为异物哉 ?德之 所 由起 , 起 于
更古时代之力士 后 为力 士 的
。
链 接 一 : 两 段 值 得 玩 味 的 文 字
《 论公德》 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 有 官吏死而冥 王案治其 罪者 , 其魂 日: “ 吾作 官甚廉 。 ” 冥王 日: “ 立木偶 于庭 , 并水 不饮 , 不更胜 君乎 !于
阙如 。试观《 论 语》 、 《 孟子 》 诸书, 吾 国民之木铎 , 而道 德所从 出者。其
中所教 , 私德居 十之 九 , 而公德 不及其 一 焉。如《 皋 陶谟》 之 九德① ; 《 洪
2 . 三德 , 三种 品德 。 《 书・ 洪范》 : “ 三
德, 一 曰正直 , 二 曰刚克 , 三 曰 柔
廉之 外一无所 闻, 是 即君之 罪也。 ” 遂炮烙之 。
欲 以柬 身寡过 为独一无二之善 德者 , 不 自知其 已陷于此律 而不 容赦 也 。近世 官箴 , 最脍 炙人 口者三 字 ,
日清 、 慎、 勤。夫清 、 慎、 勤, 岂非私德 之 高尚者 耶?虽然 , 彼 官吏者受一群之 委托 而治事者也 , 既有本 身对于 群之 义务 , 复有对 于委托者之 义务 , 曾是 清 、 慎、 勤三 字, 遂足 以塞此两重责任乎 ?此 皆 由知有私德 , 不知 有公 德 。故政 治之 不进 , 国华之 日替 , 皆此之 由。彼 官吏之立 于公人 地位者且 然 , 而 民间一私人 更无论也 。我 国 民 中无一人视 国事如 己事 者, 皆公德之 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 于官员“ 公德” 的论述 , 对 于我们 当今领导干部 的道德建设 , 具有启发意义 。官员如果仅仅 注重 “ 私 德” , 以“ 清、 慎、 勤” 为准则 , 则是 把个人等 同于普 通百姓 , 难 以承担 国家 和社会委派 之重任 。领 导干部 同 样“ 既有本身对 于群 之义务 , 复有对于委托 者之义务 ” , 是要承担 为国为 民 、 为天下社稷 管理服务 的责任与 义 务 的。在私德建设 的基础上 , 应该 为天下百 姓谋 福利 、 加 强社群凝 聚力 、 促进 和谐 社会建设 有作为 、 有贡献 。 现代社会 , “ 公德 ” 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 出的“ 利群” , 内涵更加深入 , 公 德的 内容还可 以扩大 为 : 公 民和官员 在 日常生活 中都应该 避免损害公众 的集体利益 以及其他公 民的权益 。所以 , “ 公 德” 的意 义对于现 代社会建
论梁启超《新民说》中德性之公私

无新 制 度 ?无 新 政 府 ?无 新 国 家 ?_6 同年 新 的意涵 , 经典 和传 统释义 中所 缺乏 的。 ”】 在 J 是
创刊的《 新小 说》 杂志 上, 氏说: 欲新一 国之 梁 “
《 民 说 》 续 发 表 于 《 民 丛 报 》 一 号 新 陆 新 第
10 ) 10 “ 一 民 , 可不 先 新 一 国之 小 说 。 推 溯 过 来 , 新 ” 不 ” “ 小 (9 2 至第 七 十 二 号 ( 9 6年 ) 论 说 ” 栏 。其 先有 《 公 德 》 10 论 (92年 ) 文 , 又 有 《 私 一 后 论 说 可“ ” , 样 可 “ ” 新 民 同 新 国。这 样 , 说 界 革命 中 , 小
专对此病药治之 , 成 功 后 日本 智 识 氛 围 的 影 [27 J Mai n at rg i ) a d r 针, 广罗 政学 理论 , 为智 育 之 原 本 。 《 学》 响 。5 0而 巴斯 蒂 ( r n eB si B u u ̄e 更 以 ” 大
和《 民说》 挂 钩 , 即有 逻辑 如 是 :故 欲 新道 德》 原 载 10 /0 4 10 /12 10 //4 重 新 相 也 “ ( 93 1/ ,93 / ,942 1 ) 1 德 , 小说 ; 必新 欲新 宗 教 , 必新 小 说 ……” 是 , 但 新 辩他提倡的德 目为何 。如若 以“ 公德” 私德” 和“ 民方案 的改 良逻辑 又是 如何 ? 而分 , 统 的 “ 的 革 新 ” 念 算 是 私 德 , 在 传 人 观 这
2 0 年 3 月 01
太原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Tay a iest o r a iu n Unv ri o y Vo . No 1S mNo 41 11 1 . u .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新民说》中,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考。
其中,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作为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基于此,探讨公德私德及其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公德、私德及其涵义公德和私德在梁启超的构想中,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道德体系。
公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为社会和公共利益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公正、尊重、诚实、宽容、慷慨等品质。
私德则是指个人应该具备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勤奋、智慧、自重、自强、自立等品质。
这两种道德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公德和私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公德和私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愈趋复杂,个体之间愈加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尊重法律,关注周围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的摩擦和谐。
一个人高度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交往和理解,巩固和增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私德的力量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力量。
私德是人们在发展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品质。
良好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推动个人以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追求自我理想和信念,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
同时,一个人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进步和美好。
三、公德、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在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公德和私德关系的理解和对待,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私德”的批判与继承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 0 —1 - 5
相互依存 ,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私德淳 “
美 而 公德 尚多 未完 者 。 德 之 推也 , 私 德 而不 知 私 知
公德 。 所缺者只在一推 ; 蔑私德而谬托公德 , 则并所
关键词: 道德哲学; 道德革命; 道德建设
“ 公德 ” “ 德 ” 与 私 是梁 启 超 道德 哲 学 的 基本 范 畴 。公 德 ” 私 德 ” “ 与“ 的关 系是梁启 超 资产 阶 级道德 革 命 和道德建 设 的主要 内容 和根 本 目标 , 时也 是 同 学术 界 评价 梁启 超 道德 哲 学 、 德 革命 、 德 建设 道 道 的重要 价值 标准 。
用 言之 。 个人 对 于本 团体之 公共 观念 所发 之德 性 谓 也 。” “ 德 ” 公 也包 含两 部 分 内容 , 是 团体 的共 一 同道 德 。 是个 人对 于该 团体 相互 关 系 的道德 。但 一
就“ 公德 ” 的根 本 内容 和 目的而言 , 是“ 就 相善其 群 ” 即“ . 利群 ” 公德 之 大 目的 , 。“ 即在利 群 , 而万千 条 理 即 由是 生焉 。本论 以后 各 子 目 。 皆 可 以 ‘ 殆 利
德 ” 部分 。“ 两 道德 之 本 体一 而 已 , 其 发 表 于外 , 但 则 公私之 名立焉 。人 人 独善其 身者 谓 之私德 , 人人 相 善其 群 者谓 之公 德 。”l 道 德 本 身 是一 个 完 整 【6 0 6 统 一 的整体 . 由于其 表现 方式 的不 同而有 “ 德 ” 但 私 与“ 公德 ” 的区分 。 其表 现 于外而 成为 人 的外在 德性 谓 之 “ 德 ”其表 现于 内而 成为人 的 内在德 性谓 之 公 。 “ 私德 ” 。在 此基础 上 , 梁启 超把 表现 于外 的体 现人 们 相互 关系 的道德 称 之为 “ 相善其 群 ” “ 的 公德 ”而 , 把 表 现于 内的体现 个人 内在 修养 的道 德 称之 为“ 独 善其身 ” 私 德 ”“ 谓公 德 云者 , 其 本体 言之 , 的“ 。所 就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匿名赞相关句子1、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4、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5、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6、怀德忘怨原文: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
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
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
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
前线2014/2l113m--国学精选舡苷霪辩替:≮《论私德》(节选)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
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群聋不能成一师旷l2l,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J。
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
《孟竺养誓个人忠之于团私德,为第娥此其易明…:一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眠必号:音律品人。
…3.战国时秦之力士。
一说可能为。
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
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其魂日:“吾作官甚廉。
”冥王日:“立木偶于庭,并水不饮,不更胜君乎!于廉之外一无所闻,是即君之罪也。
”遂炮烙之。
欲以柬身寡过为独一无二之善德者,不自知其已陷于此律而不容赦也。
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日清、慎、勤。
夫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此皆由知有私德,不知有公德。
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
彼官吏之立于公人地位者且然,而民间一私人更无论也。
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于官员“公德”的论述,对于我们当今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官员如果仅仅注重“私德”,以“清、慎、勤”为准则,则是把个人等同于普通百姓,难以承担国家和社会委派之重任。
领导干部同样“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是要承担为国为民、为天下社稷管理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的。
在私德建设的基础上,应该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加强社群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作为、有贡献。
现代社会,“公德”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出的“利群”,内涵更加深入,公德的内容还可以扩大为:公民和官员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避免损害公众的集体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权益。
所以,“公德”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建114l2014/2前线设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具有公德心的人不仅仅是严于律己的讲求“私德”的人,也应当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遵纪守法、秉公执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
用好权力、管好权力,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官员的公德心、责任心与使命感。
链接二:道德之一体两面梁启超认为“公德”、“私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私德推之于外即为公德,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另一方面,公德内敛于己即为私德。
故“私德”与“公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都是人之德行不可或缺的内容。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白好廉谨良愿之人,乃无以为国也。
”“私德”能立于社会而无愧;“公德”能“利群”。
梁启超将“利群”的作用概括为三:“固吾群”(提高社会凝聚力)、“善吾群”(改善社会、和谐民心)、“进吾群”(提高全社会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独善其身”者是私德,“相善其群”者是公德。
私德既是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他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而公德则是个人对于群体的道德,是私德的外化与升华。
所以,梁启超在《论私德》中指出:公德就其本体而言,是“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是“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
“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在梁启超看来,没有私德的一群人,无法构建成有公德的和谐群体。
所以他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断言:“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古今联读】德分公私兼重为上梁启超提出的“公德”和“私德”不仅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今社会公民道德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官员道德体系建设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在“论公德”中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这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仅仅在于独善其身,也在于有兼善天下的胸怀。
对于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私德,也要同时重视公德。
中圉传统文化关于公德的论述比较少,而关于私德有许多精辟之论,如“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知止慎独”、“存心养性”等,对于培养私德以及增进私德的方法,古代圣贤阐释得极为完备,“几无余蕴”。
而在梁启超看来:“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重“私德”而轻“公德”的观念亟待改变。
“公德”是梁启超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其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
此处的“公德”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团体的共同道德,一是个人对于该团体相互关系的道德。
但就“公德”的根本内容和目的而言,就是“相善其群”,即“利群”,这也是公德的实质,它尤其是国家得以建立的根本。
因此,梁启超宣扬“公德”的基本目的在于:中国若要成为有力量的民族国家,必须先有为其献身的群体,而“公德”使人民与国家联结为一体成为可能,这就把公德看作国家和社会得以成立的先在条件了。
(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责任编辑:谭丁前线2014/2I115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
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
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
前线2014/2l113m--国学精选舡苷霪辩替:≮《论私德》(节选)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
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群聋不能成一师旷l2l,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J。
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
《孟竺养誓个人忠之于团私德,为第娥此其易明…:一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眠必号:音律品人。
…3.战国时秦之力士。
一说可能为。
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
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其魂日:“吾作官甚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