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德1
社会公德的成因和分析

社会公德的成因和分析公德,即公共社会公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社会公德延续至今,它并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社会公德也有自己的发生法展过程。
社会公德,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社会公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公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社会公德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远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p93)社会公德最早出现在先秦思想家老子的《社会公德经》中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讲的是人要尊道贵德。
老子在古代讲究的是仁义,他推行仁政,他认为只有仁厚的君王才不会有战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促使社会社会公德的形成。
在奴隶社会时期,社会公德则以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为基本内容。
奴隶主阶级公德公开把奴隶蔑视为特殊“工具” 和“财物”,强调其对奴隶主绝对服从的社会公德义务。
与此相反,奴隶阶级则不断强化改变自身非人地位的社会公德心理和社会公德行为。
在这个时期社会公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人们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也逐渐形成。
社会公德被统治阶级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和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社会公德已不能再成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而社会社会公德的涉及范围和意义人在不断发展。
社会社会公德渐渐地成为了约束人的基本规范,但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先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公德。
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社会公德。
对于统治者,他们的社会公德是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公德,同时被统治者则是从属者的社会公德。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德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
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
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
且公德与私德 , 岂尝有一界线 焉, 区划之 为异物哉 ?德之 所 由起 , 起 于
更古时代之力士 后 为力 士 的
。
链 接 一 : 两 段 值 得 玩 味 的 文 字
《 论公德》 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 有 官吏死而冥 王案治其 罪者 , 其魂 日: “ 吾作 官甚廉 。 ” 冥王 日: “ 立木偶 于庭 , 并水 不饮 , 不更胜 君乎 !于
阙如 。试观《 论 语》 、 《 孟子 》 诸书, 吾 国民之木铎 , 而道 德所从 出者。其
中所教 , 私德居 十之 九 , 而公德 不及其 一 焉。如《 皋 陶谟》 之 九德① ; 《 洪
2 . 三德 , 三种 品德 。 《 书・ 洪范》 : “ 三
德, 一 曰正直 , 二 曰刚克 , 三 曰 柔
廉之 外一无所 闻, 是 即君之 罪也。 ” 遂炮烙之 。
欲 以柬 身寡过 为独一无二之善 德者 , 不 自知其 已陷于此律 而不 容赦 也 。近世 官箴 , 最脍 炙人 口者三 字 ,
日清 、 慎、 勤。夫清 、 慎、 勤, 岂非私德 之 高尚者 耶?虽然 , 彼 官吏者受一群之 委托 而治事者也 , 既有本 身对于 群之 义务 , 复有对 于委托者之 义务 , 曾是 清 、 慎、 勤三 字, 遂足 以塞此两重责任乎 ?此 皆 由知有私德 , 不知 有公 德 。故政 治之 不进 , 国华之 日替 , 皆此之 由。彼 官吏之立 于公人 地位者且 然 , 而 民间一私人 更无论也 。我 国 民 中无一人视 国事如 己事 者, 皆公德之 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 于官员“ 公德” 的论述 , 对 于我们 当今领导干部 的道德建设 , 具有启发意义 。官员如果仅仅 注重 “ 私 德” , 以“ 清、 慎、 勤” 为准则 , 则是 把个人等 同于普 通百姓 , 难 以承担 国家 和社会委派 之重任 。领 导干部 同 样“ 既有本身对 于群 之义务 , 复有对于委托 者之义务 ” , 是要承担 为国为 民 、 为天下社稷 管理服务 的责任与 义 务 的。在私德建设 的基础上 , 应该 为天下百 姓谋 福利 、 加 强社群凝 聚力 、 促进 和谐 社会建设 有作为 、 有贡献 。 现代社会 , “ 公德 ” 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 出的“ 利群” , 内涵更加深入 , 公 德的 内容还可 以扩大 为 : 公 民和官员 在 日常生活 中都应该 避免损害公众 的集体利益 以及其他公 民的权益 。所以 , “ 公 德” 的意 义对于现 代社会建
关于公德的句子

关于公德的句子1、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2、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作者:凯洛夫3、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作者:凯洛夫4、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作者:陶行知5、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6、与文明同行,与绿色相伴,倡导公德,美化城市。
7、不要在别人的痛苦泪水中去驾驶自己的快乐之舟吧。
当你在行使恋爱自由权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
8、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9、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作者:培根10、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作者:黑格尔11、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作者:杜文澜12、一个起码的公德心都不会有的人,这样的人活着也是无味的,自己过得好又能怎么样,一个不为大家服务考虑的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至少不会一直好下去的,是长久不了的。
13、因为心动,所以追求,所以交往;而交往,则是两人互相了解的过程。
有人因为了解,而分手;有人因为满意自己所了解的,于是公德圆满的结婚去。
作者:席绢14、大什么大?哥什么哥?你有没有公德心啊!让不让街坊睡了!明天还要上班的。
真是一群败类!出处:《功夫》15、有两种基督教道德,一种是私德,一种是公德。
这两种道德如此不同,如此不相干,以致彼此之间像大天使和政客一样毫无关系。
一年中美国公民有三百六十三天恪守基督教公德,使国家的完美性质保持纯洁无瑕;然后,在余下的两天,他把基督教私德留在家里竭尽全力去破坏和毁灭他整整一年的忠实而正当的工作。
谈公德议论文【3篇】

谈公德议论文【精选3篇】谈公德谈论文【精选3篇】一人类,肯定能踏上其他星球,我希望那一天,驾驶着飞船去探究!于是,我拿出娜莉博士的杰动身明“外星语翻译器”,按了上面的按钮,最终明白了,他说:“你就是地公德不能丢,哀痛顺流而去消逝于时间浩渺的终点。
春天,将有一张张绿色的笑脸荡漾在枝头?但无论如何,某睿在学习、生活上给我的关心是无法数清的。
首先,这四个大男人的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他们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公共秩序,而且还侵害了这位妇女的权利,本应当是母子上车的地方,这四个男人却不知耻辱的站在这里,他们是真文盲吗?不,他们这是不道德、自私自利的表现。
而且,当他们看得有本该享受此特权的妇女站在一旁时,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这位妇女让出位置来,反而对她不理不睬,照旧我行我素,不把这位妇女看在眼里。
其次,这位妇女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这四个人已经侵害了自己的权利,而这位妇女却敢怒不敢言,不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使这几个人更加为所欲为。
其实,“忍”是我们中国人一个最大的缺点。
当年,日本鬼子侵入南京,杀害了我们三十多万人民,而我们却连续忍耐着,有些人甚至还成为了汉奸、卖国贼,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假如这位妇女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对于这种社会不良风气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制止了。
认真想一想,我们身旁的不良风气还有许多,比如偷下水井盖,上次我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由于下水井盖被人偷走,一辆载满货物的驴车,失足掉进了下水道里,这样既堵塞了交通,还对市容造成了严峻的影响。
除此之外,随地吐痰、乱扔瓜果纸屑等社会公德问题都存在在我们身旁。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吧。
只有我们培育起好的社会公德,遵守身边的公共秩序,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不负“礼仪之邦”的美誉。
谈公德谈论文【精选3篇】二什么是社会公德心,大家理解吗?我们应当怎么样做到有社会公德心呢?在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为了一时痛快,把令人恶心的痰随便地吐在地上。
社会公德的议论文(精选29篇)

社会公德的议论文社会公德的议论文(精选29篇)相信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公德的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公德的议论文篇1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它一般指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貌等。
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就拿乘坐公交车这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首先上车要排队。
现在好多人为了自己能坐到位置,都不排队,而是挤在公交车的门口。
这样一些人就会被踩到脚,瘦弱的人甚至会被挤倒,同时还有可能被小偷窃取财物。
其次,要主动让座。
因为现在主动让座的、富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公交车上专门为老弱病残的人和孕妇设置了爱心座位,车内的广播系统中也有“请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您的合作”的相关语音提示。
可是有些人霸占着爱心座位不让座,头还朝向窗外,就装作没看到有老人或是孕妇,也没听到车里的广播提示。
第三,要讲究车内卫生,不在车内吸烟、不乱扔垃圾。
经常会看到有男士在车内吸烟,然后被司机劝阻了,可是有些人还不服气,硬要跟司机争论。
另外,在车内乱扔垃圾的也是常见的。
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吐口香糖。
为什么现在公交车车上都有个垃圾篓?为什么会有“请讲究车内卫生,文明乘车”这样的广播提示?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公交公司不得不采取以上措施。
此外,为了遮挡夏日的太阳,也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公交公司也为每辆车的车窗上安装窗帘,听说许多发达国家的公交车时没有配备窗帘的。
可是一个夏季都没过,那些窗帘不是脏了、破了,就是掉下来了,要是不人为破坏,窗帘的使用寿命是不会那么短的。
遵守社会公德,人人有责。
而且对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公交车上论公德_小学作文

公交车上论公德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公交车上论公德,感谢您的阅读!我平时经常会看到“文明出行,礼让三先”、“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温馨的话语,类似的还有许多。
在生活中,更是提倡人人讲公德、处处有文明,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从上三年级以来,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坐一次公交车。
我常常留意车上发生的事儿,有时也帮助别人,有时爱莫能助,对于一些看不惯的现象,只能暗自发牢骚。
现在想要把它写出来,还真有点儿“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啊!那就先说让座。
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大多数人做得很好。
可就有一些人,旁边即使站着抱孩子的乘客,即使站着行动不便的孕妇,即使站着颤颤悠悠的老人,他们在座位上也视而不见、稳如泰山。
我只想向这些人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抱孩子的、孕妇和老人是您的亲人,他们遇到了这种情况您又有何感想?再说坐座位。
我要说的是并排两个座位,有些先来的人总是坐在外面的座位上,那后到的人只能坐里面。
春、夏、秋三个季节还好,可以稍微利落地坐进去,如果是冬天穿着厚重的棉衣或身材较胖的人,只好侧着身子挤进去,有时会碰到坐在外面的乘客,难免就吵嚷几句。
我想对坐在外面的乘客说:如果您很快就下车可以理解,但如果您还要坐上几站,就请您往里坐坐,与人方便也是于己方便嘛!最后说车厢里。
上车后如果没有座位了,一些乘客只能站着。
可大都站在车厢的前部,明明后面还有空地,但谁也不想往后去。
在司机一次次地提醒和催促下,有些人慢慢地挪动了脚步,可有些人还是纹丝不动。
我不得不提醒不愿挪动地方的乘客:前面那么挤,您觉得舒服吗?况且下车要从后门呀!不但公交车上有很多温馨的提示,就连我们的城市也随处可见“争做文明市民”、“文明道德伴我行”等醒目的标语。
为了创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将这些标语要看在眼里,还要记在心里,更要付诸行动。
读《新民说》论公德与私德

读《新民说》论公德与私德作者:高子珈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7期摘要:在近代中国人格和国家精神形成史上,梁启超所著的《新民说》一书对于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形势来讲,可谓是闪烁着光明与进步的重要篇章。
在我国“道德革命”危机时代,民族存亡与中西文化冲突,面对这样的局面,梁启超由此提出必须以改造国民素质来应对当前之局面。
作为中国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教父,20世纪初叶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梁启超借助《新民说》来为当时中国的救亡图存摇旗呐喊,试图创新性的开辟出一条由“新民”走向“新国”的救亡强国之路。
《新民说》中最重要的两个章节《论公德》《论私德》备受文人学者关注。
关键词:道德;公德;私德;新民一、引言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洪流涌动,从专制到民主、从旧学到新学、从旧道德向新道德,中国道德时代的演变是半推半迫进行的,作为历史形态中的一环,民族自身的落后与西方文化入侵,使梁启超发现建立民族国家的难处,最紧要的是国民精神的缺乏,因而他提倡“公德”,以培養一种新的国民精神。
从文明史发展进程来看,在传统形态的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历史性节点上,梁启超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民说》是梁启超于1902年至1906年四年间,在其所创办的用以向大众传播西学、宣传变法改良主张的《新民丛报》上公开发表的二十篇新题材的政论文章的合集。
1903年10月,访美归来的梁启超思想却发生了转变,他以五倍于《论公德》的篇幅发表了《论私德》一文,以引起人们对私德教化的重要意义的关注。
二、何为公德与私德“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道德的本身是一人的德性,本质上无所谓公私,但与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发生联系之后便有了公私之分,便有了公德和私德。
可见,公德从本质上讲是指人的一种与私德相对立的德性。
另外,“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二者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与私德的独善其身相反,善群利群才能称之为公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德梁启超我国国民最最缺乏的东西之一就是公德。
那么什么是公德呢?我们说,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就是依靠这个“公德”才成立的。
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之语)。
人如果不善群居,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不是泛泛空言高论说我们是人群就是人群了,而是因为有一样东西贯穿联络着我们,然后我们才成为了人群,这样东西就是所谓的“公德”。
道德是内化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东西,但它又是表现在人的外在行为上的,所以道德就有了公和私之表现。
一个人做到独善其身,那是私德,一个人做到有益于群体这是公德。
公德、私德两者都是人所不能缺失的东西。
没有私德则不能立,聚合无数的卑鄙虚伪残忍愚懦之人,不能结成一个国家;没有公德则不能聚合,虽然有无数洁身自好、清廉谨慎、愿望良好的人,仍然不能成为国家。
我们中国道德的发达,不可谓不早,但是偏重于私德,而公德始终缺乏。
看看《论语》、《孟子》等书就可知道,我们对国民的教化,道德的教育往往是最基础的。
但其中所教私德占十分之九,而公德仅占其一。
《皋陶谟》的九德,《洪范》的三德,《论语》的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的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的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的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
凡此种种,关于私德方面的论述,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养成个人的人格,几乎完备了。
那么,虽然有了个人的人格,就具备了完全的人格了吗?当然不能。
今天以中国的旧伦理,与西方的新伦理来做一番比较:旧伦理包含,君巨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新伦理包含,家族关系,社会(即人群)关系,国家关系。
旧伦理所看重的是,个人对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个人的独善其身,纯属于私德的范围,即使一个个人与另一个个人交往的道义关系,仍然属于私德的范围,这个可以用法律上的公法、私法的理论来证明的。
);新伦理所看重的是,一个个人对于一个团体之间的关系。
(以新伦理的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有三层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关于社会伦理有一层关系:朋友关系;关于国家伦理有一层关系:君臣关系。
然而朋友关系,决不足以概括社会关系;君臣关系,也不能涵盖国家关系。
为什么呢?凡是个人对于社会的义务,决不仅仅只限于对好朋友,即使一个人不与任何个人交往,他仍然对社会有不可不尽的责任。
国家不是君臣所专有的,如果仅有君臣关系,则使以礼,事以忠,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的关系,那么与大家就没什么关系了。
所谓前朝遗民不伺候王侯,难道是因为他们已不存在君臣关系了?众人必须遵守这三条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义务,然后才有了人格。
中国五论,则仅有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于社会、国家伦理,缺乏的太多。
此缺憾必须要弥补。
产生此缺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重私德轻公德的结果。
一个个人的独处和一个个人对于另一个个人,其中必然的有道德因素的作用,这个问题以后再论!私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道德的全部应当是公德、私德两方面都好。
私德和公德,本来应当是并行不悖的。
然而提倡的人却有所偏向,于是后面的人相随相仿。
比如,微生亩讥讽孔子卖弄口才,公孙丑认为孟子喜欢争论,此外,学问疏浅之徒,他们不懂得公德,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而大圣达哲,也往往不懂。
我今天绝不想拾取古人片言只语而大发议论,并诟病他们。
关键是,中国数千年来,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之主义盛行,并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中心。
随着这一道德价值的形成,思想和行为的范围即越缩越小,如果有言论行为超出此范围外的,比如,想为本群体和本国的公共利益尽些力的,那些孤陋寡闻的人和贱儒,动辄引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颇之理,来嘲笑、挤排他们。
这种荒谬的种子却还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于是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些错误的东西,并养成了习惯,进而压制本来是正确的东西,而国民也渐渐不知道公德是什么了!今天大众生活于群体之中,你安享这一群体的权利,就应当为这个群体尽义务;如果做不到这点,则就是群体的蛀虫了。
那些坚持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主义的人,认为我虽然无益于群体,也无害于群体,你们难道不知道无益就是有害吗!究竟为什么,群体给予我利益,而我不给予群体利益呢,这就如同我亏欠了群体的债务而不偿还啊。
你作为一个个人与另一个个人交往,如果你欠债不还,对于你的私德而言是有罪的,因为你危害了他人的利益了。
然而欠了群体的债而不还,却反而成了好人。
看看这是什么道理:他亏欠了一群人的债,而那一群人的血本,将有多大呢?而众多这样的欠债人,日夜侵蚀、瓜分群体的利益,有消耗,无增补,怎么可能长久呢!所以群体必然被众多的欠债人所拽倒,与个人受累者是同一结果,这是必然的道理。
今天中国所以日益衰落,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应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所谓好人太多,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每个人都把亏欠群体视为无所谓的事。
人虽然很多,从来不为群体增利,反而成为群体的累赘,在这现状下,你难道不感到危机吗!父母对于子女,有生育之恩,保教之德,所以作为子女有报父母恩的义务。
人人尽此义务,则子女愈多,父母愈有福,家族愈昌盛;反之则是家的牵累。
所以子女亏欠父母的,称为不孝,这是私德方面的第一大义,是尽人皆知的。
群体对于个人,国家对于国民,其恩德与父母对子女是相同的。
如果无群体、无国家,那么我们的性命财产将无所依托,智慧能力无所依附,而我们的身体将一天都不可以立于天地。
所以报恩群体、报恩国家的责任,只要是有血气的健康人都应当承当的。
如果放弃这个责任,无论他在私德方面是好是坏,都是群体和国家的蛀虫和敌人。
比如,有一家庭有十个子女,其中有梯度出家,有赌博酗酒,虽然说一个是求道,一个是无赖,他们的善恶之性质分明,如果以不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来断判,他们罪名是相同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凡是独善其身,以保全自我的人,与不孝同样的情况。
如果以公德为标准进行审判,说他们是对于本群体犯大逆不道之罪,也不为过。
有则寓言说,有一官吏死后,冥王判其有罪,死官的魂说:“我无罪,我作官很廉洁。
”冥王说:“木桩立于大庭内,水都不喝,不是更比你清廉!除了清廉之外没听说你做过什么,这就是你的罪。
”然后给他上刑。
如果只以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作为自己的唯一操守,那么你还不知道自己已经陷于这一法律,而不容赦免了。
近世官场有这样的箴言,最最脍炙人口的只有三个字即,清(清廉)、慎(谨慎)、勤(勤勉)。
你清、慎、勤,难道不是私德高尚吗?官吏是受了百姓这个群体的委托来工作的,作为官吏其既有对于百姓的职务上义务,还有对于百姓作为委托者的义务,难道仅仅凭清、慎、勤三个字,就足以担负起这两重责任吗?这种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只知道有私德,而不知道有公德的缘故。
所以,政治上无进步,国家荣耀日益衰落,都是由于这个缘由。
那些官吏位处公职尚且如此,而民间普通百姓就更加谈不上了。
我们的国民中没有一人把国家之事看做自己的事,也都是因为公德的理论概念没有形成吧。
道德建立后,才会产生利群的情况。
由于一个群体的文明与野蛮的差别,从而使得其所适用的道德也往往不同,重要的是,这个道德要能够巩固其群体、对群体是有益的、进而使这个群体的人都有归宿感。
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夺君主之位为大逆不道;美国宪法,甚至以企图谋取贵族爵位的名号为大逆不道(凡违宪者都是大逆不道)。
他们的道德的外在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所谓一致是: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群体的公共利益。
甚至古代的野蛮人,有些都是以妇女公有作为道德准则,(一群中之妇女为一群中之男子所公有物,无婚姻之制也。
古代期巴达尚不脱此风)。
有些是以不把奴隶当人作为道德标准,(视奴隶不以人类,古贤柏拉图、阿里土多德皆不以为非;南北美战争以前,欧美人不以此事为恶德也。
)而当今的哲学家,仍然不认为那是不道德的。
这是因为以当时的情状那些做法是有利于群体的,只有那样才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
然而道德的精神,没有不是为了群体的利益的,如果违背这个精神,虽然想法是好的,经常会是适得其反而变成坏事。
(如自由之制,在今日为至美,然移之于野蛮未开之群,则为至恶;专制之治,在古代为至美,然移之于文明开化之群,则为至恶。
是其例证也。
)所以,公德是产生国家的本源,有益于群体的是善,无益于群体的就是恶,(无益而有害者为大恶,无害亦无益者为小恶。
)这个道理是普世真理,百世不变。
至于道德的外在表现,则与这个群体的进步程度成正比,群体的文明与野蛮程度的不同,他们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他们的道德也是不同的。
所谓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这话说的惊世骇俗,但却是德的规律,并非德的本原,德的本原是亘古不变的。
读者不要误会。
唯一的本原是什么?只有利群,没有其他。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能建立道德规范,以约束天下千秋万代(私德之条目,变迁较少,公德之条目,变迁尤多。
)今天,我们这辈人生活在这个群体,要放眼世界的发展趋势,冷静分析什么才是适合我们民族的,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此强盛我们的群体、有益我们的群体、促进群体的进步发展。
不能以那些所谓的前王先哲的几句话,画地为牢而不敢进取。
懂得了公德的道理,新道德就会自然出现,新的公民也自然就产生了!(今天的学者们大谈维新,什么事都敢谈创新,就是唯独不敢谈新道德,这是由于学界的奴性没有去除,爱群、爱国、爱真理的心并不诚。
他们大概以为,所谓的道德,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无始以来,不增不减,先圣昔贤,已经完全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并以此诏告后人,哪有所谓新、旧之分别呢。
殊不知,道德的产生,一半来自于天然,一半产生于人为,有着发达和进步的属性,遵循物竞天择的规律。
古人不生活在今日,怎么能制定符合今天要求的道德呢?即使让孔孟复生,他们也不能完全懂得今日的世界。
如今正当过渡时代,青黄不接,先哲们的深奥的理念,或者被淹没或者没有被彰显,而在市井乡间相传下来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道德,这些简单的道德已经驾驭不住今后的人心,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会厌恶这些道德的陈腐,进而将他们整个都抛弃掉。
抛弃陈腐,没什么不对,假如连道德一并吐弃,那么物欲贪欲横流之祸,将没有尽头了!今天此祸已经初现端倪。
一些老儒学究,深感忧虑,不辞辛苦地希望将宋、元两朝遗留下来的旧伦理来遏制当前道德衰败的趋势,但是优胜劣败(本人注,旧的伦理既然是落后的,也就无法遏制当前的道德衰败),所以这个趋势无可避免。
杯水不能灭大火,虽然我耗尽了我的才学,也无法抵挡这种趋势。
如果还不紧迫地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发明一种新道德并加以提倡,我怕今后智育愈发达,则德育愈衰败,西方的物质文明汹涌输入中国,而四万万人却几乎如同禽兽。
呜呼!道德革命的理论,我知道必然遭遇举国之声讨和批判,所以我恨我的才学不足,但如果要我与满世界的愚昧庸俗的人挑战决斗,我毫无畏惧,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