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启超私德、公德的关系
梁启超民德的划分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民德的划分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
梁启超将民德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首先,个人道德是民德的基础。
梁启超认为,个人道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节俭等基本道德品质。
他强调,个人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道德是民德的中级阶段。
梁启超认为,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
他强调,社会道德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国家道德是民德的最高阶段。
梁启超认为,国家道德是指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
他强调,国家道德的培养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方式,使国民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
梁启超的民德划分理论,不仅对中国近代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弘扬国家道德精神,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公德与私德——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扬弃

对术 米中I K J 的 发 腱 父 啦婴
x , t  ̄f A道 德 进 行 认 真 干 l I 发 扬 传 统 孝 道 化 I I I f I , J 优 秀 分 ,从 I K 的 精 神
反
I 扬 卉 ,I 峨收 j
H
,圳 除 其 封 建 性 精
弘 扬 悼 暖 幼 的 } f : 会
他曲 ’ J 叫 i 兑 I 蚓 道 德之 . 岛 I .
“ 5 , 1 K I 之 1 ’ : 所 “I 系也 ” ( " l  ̄ - J T 1 . 说 -沦 私 德 )
噬 。农 过 去 赖 以 q i 行 的 小 卜地 也 最 终 消 失 ;青 蒋 资 J 、 ’ , = 阶, / 厦・ 命 家 啦 人 炎 总 结 晚 清 以 来 的 } l : 会 壮 年 火 1 外 山 扪 上 ,人批 澜 进 城 , i s ,在 家 的 长 辈 成 变 化 教 i J l l 之 后 ,沉 痛 地 呲 l K I 【 : “ 吾 于 是 知 道
文 透 彻 J 雷 吕
德 与再 厶 德
对传 统道 德 的反 思 与 扬弃
《 暑 I 张 学君
梁启超 ( 1 8 7 3 — 1 9 2 9)
f t 华 族 传 统 道 德 垃 L f l 【 嫉 传 统 文 化 之
在 长 的 时 期 .} t i t (种 I
,
实 均 建 全 民 医 疗 帔 务
・ 人 类 文 化 进 行 市
络 ,他 忻 _ f _ 『 } I : 会 b ! , 氏 I『 { 的} 1 : 会责 任 ,义能 受 绛 济 发 带 求 的 令 利 当然 .也 应 该 乐
选择性 地u 』 是 取 益 J 代化} l : 会 的 化 营 养 ,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
且公德与私德 , 岂尝有一界线 焉, 区划之 为异物哉 ?德之 所 由起 , 起 于
更古时代之力士 后 为力 士 的
。
链 接 一 : 两 段 值 得 玩 味 的 文 字
《 论公德》 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 有 官吏死而冥 王案治其 罪者 , 其魂 日: “ 吾作 官甚廉 。 ” 冥王 日: “ 立木偶 于庭 , 并水 不饮 , 不更胜 君乎 !于
阙如 。试观《 论 语》 、 《 孟子 》 诸书, 吾 国民之木铎 , 而道 德所从 出者。其
中所教 , 私德居 十之 九 , 而公德 不及其 一 焉。如《 皋 陶谟》 之 九德① ; 《 洪
2 . 三德 , 三种 品德 。 《 书・ 洪范》 : “ 三
德, 一 曰正直 , 二 曰刚克 , 三 曰 柔
廉之 外一无所 闻, 是 即君之 罪也。 ” 遂炮烙之 。
欲 以柬 身寡过 为独一无二之善 德者 , 不 自知其 已陷于此律 而不 容赦 也 。近世 官箴 , 最脍 炙人 口者三 字 ,
日清 、 慎、 勤。夫清 、 慎、 勤, 岂非私德 之 高尚者 耶?虽然 , 彼 官吏者受一群之 委托 而治事者也 , 既有本 身对于 群之 义务 , 复有对 于委托者之 义务 , 曾是 清 、 慎、 勤三 字, 遂足 以塞此两重责任乎 ?此 皆 由知有私德 , 不知 有公 德 。故政 治之 不进 , 国华之 日替 , 皆此之 由。彼 官吏之立 于公人 地位者且 然 , 而 民间一私人 更无论也 。我 国 民 中无一人视 国事如 己事 者, 皆公德之 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 于官员“ 公德” 的论述 , 对 于我们 当今领导干部 的道德建设 , 具有启发意义 。官员如果仅仅 注重 “ 私 德” , 以“ 清、 慎、 勤” 为准则 , 则是 把个人等 同于普 通百姓 , 难 以承担 国家 和社会委派 之重任 。领 导干部 同 样“ 既有本身对 于群 之义务 , 复有对于委托 者之义务 ” , 是要承担 为国为 民 、 为天下社稷 管理服务 的责任与 义 务 的。在私德建设 的基础上 , 应该 为天下百 姓谋 福利 、 加 强社群凝 聚力 、 促进 和谐 社会建设 有作为 、 有贡献 。 现代社会 , “ 公德 ” 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 出的“ 利群” , 内涵更加深入 , 公 德的 内容还可 以扩大 为 : 公 民和官员 在 日常生活 中都应该 避免损害公众 的集体利益 以及其他公 民的权益 。所以 , “ 公 德” 的意 义对于现 代社会建
梁启超的“私德”观探析

8 l
中发 出不 同的声音 。 进一步指 出只重视私德 , 而忽 视公德 的危险性 , 结合 当时的社会背景 , 指 出私德 的种种不足 ,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一 ,
养的是一种人 际关 系 , 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学。 在 研究几千年 的中国社会后 , 梁启超提出了私德观是 培养人的一种 “ 束身寡过主义”行为 。过去社会里
第2 3 卷 第9 期 2 0 1 4年 9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O n i v 23 N o .9 S op . 2 0 1 4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o 1 4 )0 9 . 0 0 8 1 - 0 2
粱启超 的 “ 私德 "观探析
刘 鸿 沛
(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
摘 要: 近代 著名思想家、 政 治家梁启超在 民族危难 当头 , 写 出一部 醒世之作 《 新 民说 》 , 其 中的 “ 私 德观” 的论述很精辟 。“ 私德就是 独善 其身” ,他不是站在 个人 的角度 ,而是 高屋建瓴 ,站在 民族主义的 高度论 述 了私德的种种局 限,指 出其 不能成就 完善 的人格 ,也 没 离开五伦的范畴 ,更是 阻厄 了公德的建
《 孟子》 《 大学 》 《 中庸 》都谈 到过德行 , 可是这些 书中十有八 九都是只谈私德 , 而没有谈公德 , 他说 “ 其 中所教 , 私德居十之九 , 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 纠 这也就是说 儒家文化缺乏 对公德 的教化 , 而重私德 的培养与教化 。 而梁启超认 为 , 私德与公德是两个 不可分的 ,它们是相互对应 ,但 又是相互依存的。 从相对关系上看 , 私德论的是一个人 的家族伦理方 面, 是一个人要加强修为 , 使 自己遵循 的家族伦理 道德 观 ; 而公德则是一个国家 与一个 民族伦理 , 是 个人 的修为要符合 、 遵循国家首义 、民族道义与 社会 道义 。 从两者 的关系上看 , 他认 为公德 比私德 重要 , 把 公德放 到私德前 面,也是儒家所说 的 “ 先
公德利群 私德修身——论梁启超的德育思想的开题报告

公德利群私德修身——论梁启超的德育思想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愈加重要。
如今,我们的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道德沦丧,荒唐风气,非法乱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
因此,本文选择梁启超德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二、选题意义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提倡以“公德利群,私德修身”为原则,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明和文
化进步。
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德育思想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三、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标是探讨梁启超德育思想的内涵,以此为基础,讨论在当今中国推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梁启超的著作以及相关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有关其德育思想的结论,并从中提取一些对于今天中国德育
教育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五、预期结果
本文预计将对于梁启超的思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提出一些对于推动当今中国德育教育的可行和有效的建议。
通过研究和总结,本文旨在为
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进步做出一点贡献。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新民说》中,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考。
其中,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作为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基于此,探讨公德私德及其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公德、私德及其涵义公德和私德在梁启超的构想中,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道德体系。
公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为社会和公共利益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公正、尊重、诚实、宽容、慷慨等品质。
私德则是指个人应该具备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勤奋、智慧、自重、自强、自立等品质。
这两种道德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公德和私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公德和私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愈趋复杂,个体之间愈加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尊重法律,关注周围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的摩擦和谐。
一个人高度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交往和理解,巩固和增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私德的力量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力量。
私德是人们在发展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品质。
良好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推动个人以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追求自我理想和信念,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
同时,一个人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进步和美好。
三、公德、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在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公德和私德关系的理解和对待,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在近几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感慨现行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与地沟油的走上餐桌、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安全事件: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贪官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现象……我们往往感慨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诚信丢失,以往那些传统美德的流失,我们会为我们的社会感到痛心。
然而,在这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的私德水平下降,从而危及到了我们的公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私德,什么是公德呢?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别始于梁启超,他在他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强调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
而在黄向阳所编写的《德育原理》中,关于公德与私德是这样定义的:简而言之,“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我们知道,公德方面主要有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讲究公共卫生等,以家庭美德为主的私德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诚实、忠信等。
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我们往往强调加强公德的建设,是因为社会公德在维持我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实的稳定与社会公道,发扬惩恶扬善的功能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时,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公德状况不是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私德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商人的私德够好,不贪图金钱利益,能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本身就不会去做那些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有那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的官员们私德够好,能够洁身自好,正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私德够好,有一颗爱心,能够助人为乐,怎么会有众多“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板凳妈妈”许月华、“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孟佩杰……这些平凡而有伟大的名字在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梁启超由“公德”到“私德”的思想矛盾困境解读

一
公 德 、 德 建 构 的前 后 不 一 致 性 作 一 尝 试 性 的 分 析 , 私 以 此 希 望拓 宽 对这 一 问 题 的研 究视 域 。
一
、
公 德 、 德 之 界 定 私
把 道 德 分 为 公 德 与 私 德 是 日本 近 代 思 想 家 福 泽 谕
第1 3卷第 2期
Vo1 1 No. .3 2
梁 启 超 由“ 德 " “ 德 " 公 到 私 的思 想 矛盾 困境 解 读
吴 宁 宁
( 东南大学 人 文学 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 0 6 [ 摘 要]公 德 与 私 德 是 梁 启 超 受 日本 思 想 家 福 泽 谕 吉 的影 响 而 提 出 的 两 大 道 德 范
畴 , 论 述 这 一对 范 畴 时 , 启 超 分 别对 二 者 的 含义 和 存在 的必 要性 做 了充分 论 证 , 此 表 在 梁 以
明公 德 和 私德 的重要 价 值 地位 和 由公 德 到 私 德 转 换 的 应 然 选 择 。梁 启 超 由公 德 到 私 德 前 后思 想 不一 致 的矛 盾 主要 有 两大 原 因 : 其一 是 特 定 的历 史 现 实 和思 想 冲 击使 梁启 超 表 现 出 不 同时 期对 公 德 和 私德 不 同 的倾 向性 ; 其二 是 在 如何 培 养 公 德 上 , 图 以“ 推 ” 方 式 经 试 外 的 由私 德 培养 塑 造 国 民公 德 , 使梁 启 超 在 后 来 特 别 强 调 私 德 价值 和 作用 , 一 原 因 是 梁 启 促 这
“ 德 ” “ 德 ” 梁 启 超 在 《 民 说 》 论 述 的 一 公 与 私 是 新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梁启超私德、公德的关系
作者:张立颖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
【摘要】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首次将道德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和私德其本质是相同的,就其应用的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分,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的拓展,不可偏废其一。
【关键词】公德;私德;梁启超
前些年,关于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的争论十分激烈,但不管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都承认的是在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死舍友,海南校长嫖宿小学生,黄浦江上漂死猪,毒大米、毒生姜等事件说明道德处于令人堪忧的状况。
道德可以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私德则是个人在处理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
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
一、无私德则不能立
私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尺,形成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培养私德的目标。
私德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私德也就无法自立。
“私德调节的是个人和那些与自己有恒常联系的而且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特殊‘他者’的伦理关系”。
所谓“他者”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私德是处理个人与同自身有亲近关系的对象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因此私德是以情感为先在条件的,而非理性。
所以私德往往是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些德目,比如对父母孝,兄道友、弟道恭,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朋友同事之间要友爱、和睦等。
私德也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手点,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对个人私德的培养,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中个人道德修养的语句俯首即是。
私德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不能独善其身的人,更不可能处理好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与兄弟姐妹形同陌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怎么可能爱公共财物、爱党、爱国家。
因而没有私德,公德就没有根基,无从谈起。
二、无公德则不能团
“尚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之一,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都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以公灭私”等。
梁启超在《论公德》的开篇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
人而不群,禽兽奚择。
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
必有一物焉贯注
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
若此者谓之公德。
”荀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群,而动物不能群,人能群是因为人有“公德”。
公德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涉及到政治的清明。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
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
同时,公德挺立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如果无群无国,“则吾性命财产无所托,智慧能力无所附,而此身将不可以一日立于天地”。
这样,公德也成了一种义务,尽此义务就如同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如果不尽此义务,甚至破坏公德者于群于国就如不孝子孙一样不可原谅。
所以梁启超说:“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无以为国也。
”
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
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公德和私德的本体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
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私德和公德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那么也就是说只要领会了道德的精神实质,并将这种道德精神付诸行动,无论私德还是公德都会达到较好的状态。
道德品性是在实践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就如有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公德私德本来是“并行不悖者也”,但是由于提倡者的偏好,或侧重公德而轻视了私德,或侧重私德而轻视了公德,使得公德和私德的发展并不平衡,甚至相互妨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私德培养,如孔孟之道多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其向外的拓展不够,就使得传统社会中公德建设薄弱。
公德和私德两者统一起来,才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道路。
从个人角度来说,只有私德或只有公德都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
而从公共生活的角度来说,只有私德没有公德,公共生活就无法正常开展;若只有公德不讲私德,公德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梁启超在《论私德》中指出“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公德和私德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是杂糅在一起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将私德向外拓展就成为公德。
如公民道德建设中提到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道德规范既是私德又是公德,如果硬要将其机械的拆分出哪些是私德,哪些是公德,就其作为道德规范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规范用于处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关系时就是公德,而当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性时就是私德。
参考文献
[1] 王德峰编.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11.
[2] 宣云风.公德和私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哲学研究,2003.
[3]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立颖(1988- ),河北廊坊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