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登陆的动物

合集下载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 小肠吸收的营养需要经那些主要途径运送到后肢? • 小肠V 肝门V 肝V 后大V V窦 • 心室 • 体A弓 肺V 背大A 肺A 髂A 心室 。 右心房
• 蛙后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除体外?
• 股V • • 臀V • 盆股V 腹V 肝门V 肝V 。
肾门V
肾V
后大V
V窦
右心房 心室 肺A 肺
(二)淋巴系统 • 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等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正 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 过渡的典型。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温差 2.空气和水的比重 3.氧的含量 4.环境的多样性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2.如何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保水问题 4.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需的温度条件 6.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32
Pough et al. 2004
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它是两栖纲中最低等类 群,保留许多原始特征:
1.具骨质圆鳞 2.无荐椎 3.椎体双凹型 4.有长肋骨,无胸骨 5.左右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
二.蝾螈目(有尾目) 1.具发达的尾,终生存在 2.多数种类具四肢 3.有肋骨和胸骨 4.一般无鼓膜和鼓室 5.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 6.椎体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后凹型
十三.两栖类适应陆地生活不完善方面: 1.肺呼吸不完善,还必须借助于皮肤和鳃呼吸的辅助 2.未能完全解决在陆地保水问题 3.未能解决在陆地上繁殖问题 4.体温受环境的影响,为变温动物
两栖纲分类

海纳螈,第一个爬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海纳螈,第一个爬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海纳螈,第⼀个爬上陆地的脊椎动物⼈类是怎么来的?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科学家⼀直想弄明⽩的问题。

⼤约250万年以前⼈类祖先,南⽅古猿⾸次出现在东⾮⼤草原;200万年前⾸批⼈猿离开家园踏上旅程,⾜迹遍布世界。

⽽到10万年前智⼈崛起,灭绝其他⼈种,⼀直延续到今天,也就是当今⼈类。

追溯到⼏亿年前,⼈类的原始祖先到底是怎么进化来的?让我们⼀探究竟。

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在原始海洋中因为竞争激烈,⽣存压⼒⼤。

⼈类的祖先海纳螈不得不想法设法⽣存下去,⼤约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转移⽣存场所对海纳螈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它们选择了陆地,当时陆地⽣活的动物尚少,竞争压⼒也⼩。

作为⾸批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海纳螈的这⼀步,有着改变地球的意义。

海纳螈是⼀种两栖动物,他是⾸个能够离开⽔域在陆地⽣活的脊椎动物。

陆地上所有脊椎动物都是海纳螈的后裔,包括恐龙这种⼤型爬⾏动物,和哺乳动物以及我们⼈类。

祸福相依,如果⼏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和谐,海纳螈或许不会踏⼊陆地这块亘古的⼟地,也就没有如今⾼度发达的⽂明。

由⽔中向陆地进化⽔底的世界是⾃由的,对海纳螈也不例外。

它们⾮常适合在⽔中⽣活,⾝体呈现流线型,长长的尾巴,快速摆动,游动速度⾮常快。

为了适应陆地的⽣活,海纳螈进化出了可以在陆地呼吸的肺和可以呼吸的⽪肤。

跟我们⼈类不同的是,对它们来说单纯靠肺部呼吸是不能长时间在陆地活动的,只能通过⽪肤辅助呼吸才能弥补在陆地呼吸的不⾜。

正是借助这点,海纳螈成为⾸批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此外,它们海洋进化出了特殊的内脏,如可以帮助很好在陆地⽣活的肾脏。

这些器官有重要的作⽤,清除⾎液中的废物(如⼆氧化碳和氮⽓)全靠肾脏。

尽管有这些特征,海纳螈初次离开⽔后,在陆地⽣活并不像⽔底那么舒服。

它们在陆地上移动缓慢,动作笨拙,⽽且刚进化出的腿部只能⽀撑⾃⾝的重量。

不过陆地物种稀少,给它们提供了竞争优势,可以避免其他⽔底⼤型动物的猎⾷。

这也是脊椎动物能在以后称霸地球的重要因素。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1938 年12 月22 日,在非洲东南部的印度洋里,渔民们偶然捕捞到一条怪鱼。

它身长1.5 米,重57 公斤,体覆蓝鳞,胸鳍和腹鳍好像带短柄的船桨,看上去有如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它是七千万年前已在地球上“绝种”的总鳍鱼类,并定名为拉蒂迈鱼( Latimeria ,茅尾鱼) 科学家对这种“活化石”的发现非常感兴趣。

总鳍鱼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以前,人们只能通过总鳍鱼的化石来研究它们的进化过程。

拉蒂迈鱼是古代总鳍鱼类残存到今天的唯一后代,它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地球上最初的两栖动物由鱼进化而来提供了宝贵资料,因而受到科学家的珍视。

并不是所有的总鳍鱼都能进化成两栖动物,拉蒂迈鱼就是这样一种未能进化成两栖动物的总鳍鱼。

那么总鳍鱼类的哪一类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弃水登陆成功,从而进化成两栖动物了呢?三亿七千万年前,生活在水中的真掌鳍鱼(Eusthenopteron),开始了向陆地的迈进。

真掌鳍鱼属于总鳍鱼类,它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

它的头部有多片骨片。

胸鳍和腹鳍极为发达,其根部富有肉质,并覆盖着鳞片,鳍内骨骼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很相似。

它的胸鳍和腹鳍强壮有力,甚至能够象两栖动物的四肢一样爬行,因而被人们叫做“步行的鱼” 。

最早登陆的动物-- 鱼石螈( Ichthyostega),就是由它进化而来的。

有的人会感到惊讶,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竟会是鱼类!常识告诉我们,鱼儿是离不开水的,因为它没有肺和四肢。

没有肺就无法在陆地上呼吸,没有四肢就难在岸上爬行。

这是鱼类上岸的两大难关。

但是总鳍鱼与众不同,它有肺。

在水中用腮呼吸,露出水面用肺呼吸,这特有的两种呼吸法对其后来演化成两栖动物非常有利。

它的胸鳍和腹鳍也已具有低等四足动物四肢的雏形。

因此,当三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突然变得炎热,湖沼经常干涸时,别的水族因为无法适应而逐渐灭亡,而总鳍鱼却活下来了。

两栖动物要点

两栖动物要点

脊椎动物登陆: 约 3.6~3.7 亿年前两栖动物——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

登陆是脊椎动物演化中一次重要的革命!代表:鱼石螈真正的两栖动物: ~鲵~螈~蛙~蟾,龟与鳄不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演化阶段位于鱼类和羊膜类之间的一类四足动物。

它们的幼体像鱼,有尾,用鳃呼吸;成体经过变态过程,多适应于陆地生活,可用肺呼吸。

但这类动物并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所以处于脊椎动物演化中征服陆地的初步阶段。

两栖动物的科学定义:两栖动物是一种具有四肢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头骨上有两个枕髁,而脊柱上有不超过一个荐椎。

它们皮肤的腺体发育,而缺少其他四足动物特征性的鳞片、羽毛和毛发等表皮结构。

两栖动物的分类一、迷齿两栖类(晚泥盆世~早白垩世,几乎全球分布)Eryops(曳螈), 美国,早二叠世Ichthyostega(鱼石螈),格陵兰,晚泥盆世(最早的两栖动物)Urumuqia(乌鲁木齐鲵),新疆,晚二叠世二、壳椎两栖类(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分布在北美、欧洲)Microbrachis(小肢螈),捷克,晚石炭世Diplocaulus(双尾螈,又称笠头螈),美国,早二叠世三、滑体两栖类(早三叠世~今,几乎全球分布)无尾两栖类(蛙类)(早侏罗世~今,几乎全球分布):*Triadobatrachus(三叠蟾),马达加斯加,早三叠世(属于原无尾类,不是真正意义的无尾类)世界最早的无尾类:Vieraella(维尔蟾),阿根廷, 早侏罗世;Prosalirus跳蟾,美国,早侏罗世有尾两栖类(蝾螈类)(中侏罗世~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少数种类进入南美洲北部)世界最早的有尾类:Marmorerpeton(大理石螈),英国,中侏罗世;Karaurus(卡拉螈),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无足两栖类(蚓螈类)(早侏罗世~今,主要分布在热带)世界最早的无足类:Eocaecilia(曙蚓螈),美国,早侏罗世我国迷齿两栖类地史分布:晚泥盆世~中侏罗世,山西、新疆、河南、甘肃、宁夏等地代表:大头鲵类:山西、新疆、湖北等地扁头中国短头鲵——董枝明, 1985(四川自贡,中侏罗世)石油似卡玛螈——李锦玲, 程政武, 1999(甘肃玉门,晚二叠世)潘氏中国螈——朱敏等, 2002(宁夏中宁,晚泥盆世)我国迷齿两栖类的研究意义1. 我国在迷齿两栖类的起源,即四足动物的起源的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化石优势。

古生代的古代陆地动物

古生代的古代陆地动物

古生代的古代陆地动物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而在远古的古生代时期,陆地上曾经存在着各种令人惊叹的古代陆地动物。

这些古代陆地动物生活在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存在不仅证明了生命的进化和适应能力,也展示了地球演化的神奇魅力。

1. 早期的古代陆地动物在古生代的早期时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了最早的古代陆地动物。

这些动物包括了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如海蜇和海葵等。

它们还有原始的鱼类,如石首鱼和肺鱼。

这些早期的古代陆地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中,需要通过氧气交换机制来呼吸。

2. 第一次登陆:两栖动物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动物开始尝试在陆地上生活。

这是古生代陆地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那些可以在陆地和水中生活的动物被称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前肢逐渐演化出趾骨和指骨,使得它们能够进行爬行和行走。

这些动物的典型代表是类似于现今的蝾螈和蟾蜍的原始两栖动物。

3. 高植物的出现古生代,陆地上的植被逐渐繁盛起来,这也为古代陆地动物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

高植物的出现使得陆地的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这些高植物包括了早期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由于陆地上的食物供应增加,古代陆地动物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4. 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的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上的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此催生了新的适应策略。

一些两栖动物开始演化成为适应干旱环境的爬行动物。

这些爬行动物主要依靠肺呼吸,并且它们的皮肤具有一层角质保护层。

这一演化创造了现代爬行动物的雏形,如爬行类的祖先爬虫。

5. 古代陆地巨兽的出现在晚期的古生代时期,古代陆地巨兽开始出现。

这些巨兽包括了类似于现今的蜥脚类恐龙、剑龙和诺普利顿兔等。

它们的身形庞大,拥有强壮的肌肉和巨大的牙齿,是古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

古代陆地巨兽的存在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古生代的古代陆地动物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见证。

它们从最早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起源开始,逐步演化成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最终出现了庞大的古代陆地巨兽。

高中生物(错题集)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高中生物(错题集)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会干扰自然界的自然选择B.人们现在都生活在各种人工环境中,人类的进化不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均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实现的D.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E.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答案】D 【解析】(1)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其实是很缓慢的,人类的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速度,人类对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A错误;(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B错误;(3)物种间的共同进化除了生存斗争,也有种间互助,C错误。

所世代间具有延续性指的是在每一代都会有这样现象的出现,D正确;种群数量越大抵御捕食者的能力越强,也就越稳定,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就越低,反之,越不稳定,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就越大,E错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在于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C.最早登陆的生物是原始的两栖类D.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同一物种【答案】D 【解析】(1)生物多样性中不仅包括了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而且也包括了多种生存环境,所以不能把它简单地概括成物种多样性的形成,A错误;(2)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是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B错误;(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蕨类植物,而两栖类是最早登陆的动物,C错误;(4)华南虎和东北虎是由于地理隔离形成的两个虎的亚种,仍是同一物种,还未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

【补充】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神学束缚,走上了科学轨道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东北虎和华南虎不能杂交是因为()A.存在生殖隔离B.存在地理隔离C.东北虎跑得快D.华南虎是成群生活的【答案】B 【错解】A★★下列各项中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D.自然选择和遗传【答案】D 【解析】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再通过遗传就可以积累有利的变异。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4.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在心脏内混合,代谢水平低
5.生殖:卵生,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经变态后才可登录,未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
6.体温不恒定,为变温动物
蟾蜍科—肩带弧胸型;蛙科—肩带固胸型
排泄系统(中肾)
1.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
2.泄殖腔的腹面有膀胱的开口
3.输尿管
雄性:输精+输尿=输精尿管;毕氏器—退化的卵巢
雌性:输尿
4.泄殖腔膀胱:重吸收水分
5.雌雄均由脂肪体
生殖系统
1.卵生,体外受精(抱对),受精卵在水中变态发育
变态
幼体
成体
水生
鳃呼吸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3.听觉=内耳+中耳
形成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中耳
耳柱骨(两栖类最早出现):由舌颌骨特化而来,一端连接鼓膜,一端连接内耳卵圆窗
变温动物:
a.不完全的双循环,产热少;
b.皮肤不能有效保温,散热快;
c.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d.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外界变化
e.具有冬眠和夏眠现象
幼态成熟
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
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和脊柱相连(两栖动物和软骨鱼的重要区别)
(肩带借肌肉和韧带与头骨及脊柱相联系,使前肢的活动范围扩大,缓冲震动)
2.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构成,并与腹中央的胸骨相连(肩带不连头骨)。
两栖类肩带类型:固胸型+弧胸型
固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极小,其内侧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或愈合为一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可通过上乌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6.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存于软骨鱼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同步卷2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为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说明()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能形成蛋白质等物质2.原始地球不具备下列哪种景观()A.天空中赤日炎炎B.天空中电闪雷鸣C.蓝天白云,山清水秀D.火山喷发,熔岩横流3.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说法多样,比较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是()A.生命“直生论”B.生命“神创论”C.化学演化学说D.外星球介入论4.生命的化学起源历程是()①小分子有机物②大分子有机物③无机物④多分子体系⑤原始生命.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③①②④⑤D.①③⑤②④5.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形成的物质有()A.二氧化碳与氢气B.水蒸气与氧气C.氨基酸与甲烷D.蛋白质与核酸6.下列关于古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古细菌生活在海底B.古细菌也生活在温泉里C.它进行光合作用D.属于自养生物7.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实验,其结果表明()A.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B.原始生命来源于星际空间C.原始生命产生于原始海洋D.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产生原始生命8.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几阶段()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9.你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三步可能在下列哪种场所形成的()A.原始大气B.大气C.海洋D.原始海洋10.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大气成分制成了多种氨基酸和一些有机物,结合地球环境的演变,可以推测,原始生命形成于()A.原始大气B.地球外星体C.原始海洋D.非生命物质二.解答题(共5小题)1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最早登陆的动物是.12.人类一直在探索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火星被认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你能说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吗?13.电影《宇宙与人》提供了下列材料:地球诞生在大约46亿年前,那时的地球天空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水蒸气、氨、甲烷等非生命物质构成了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这些气体在紫外线、雷电作用下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雨水的形成,这些简单的有机物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这些有机物又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1)生命诞生在.(2)原始大气中没有.(3)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是在地球表面的温度.(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可概括为:无机物→→→→原始生命.14.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1)A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可能是(不少于四种),正、负极进行火化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2)B装置中里的液体相当于,实验后在C处U形管中检测到等有机分子物质.(3)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提供了实验依据.15.如图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氨、甲烷、水蒸气和.(2)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由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形成;(3)如图生命的起源过程已被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证实.(填“对”或“错”).(4)在如图中,发生在原始海洋的过程是.(5)在现在地球条件下是否能够再次形成原始生命?.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同步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为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说明()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能形成蛋白质等物质【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登陆的动物
有一种动物,向两侧横伸的粗短的四肢,扁平的脑袋,体表覆盖着鳞片,长长的尾巴上还长有类似的鳍条。

我们在今天的动物园里见不到它,在今天的地球上找不到它。

它曾在距今约三亿五千五百万年的地球上生活过,而今早已灭绝。

这种伸长不满一米的古动物,曾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征途上立下汗马功劳。

它就是鱼石螈(ICHTHYOSTEGA),也叫鱼甲龙。

生物发展史告诉我们,原始生命是在海洋中诞生的。

诞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在海洋中缓慢地发展、进化的。

只有当生物开始登上陆地以后,它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占领陆地的过程中,新的生物类型不断涌现,生物迅速的从低级进化到高级。

生物界中最高级的类型,例如被子植物、恒温动物以及最高级的无脊椎动物--昆虫类,都是在登陆以后
才产生的。

恒温动物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系统的逐步发展,又为人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所以,登陆是生命发展史后期的一件划时代大事,它改变了地球的整个面貌,时地球上到处充满了生机,并且产生了现代的动植物区系。

那么,在这个生物演化的历史转折时期中,谁是动物中最早的登陆者呢?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和四十年代末,丹麦考察队的地质学家在格陵兰的红色岩层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到过的古动物骨骼化石。

这种动物已经出现了四肢,用肺呼吸,但是头部有鳃盖骨,尾部有鳍条,身上还残留有稀疏的鳞片,这些都是鱼类的特征。

它是一种介于当时生活在海洋中的总鳍鱼与以后出现在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第一代可以离水到陆地上生活的最原始的两栖类。

它还保留有鱼类的某些特征,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鱼石螈。

根据埋藏的岩石年龄,一般认为鱼石螈弃水登陆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三亿五千五百万年左右--泥盆纪末期。

鱼石螈是动物进化史上最早占领陆地的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