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方法论)PPT课件

技术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演绎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 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观察和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和演 绎,形成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深入认 识。
类比与模拟
分析与综合
通过类比和模拟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其他 事物进行比较,发现相似点和差异点,为 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推动 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帮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认识。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结词
历史演变、实践检验、科学基础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实践为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以科学为基础,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总结词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实践检验真理、辩证法原则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法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03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 主义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个自 然科学中的体现和贯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进 步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科学技 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自然科学需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深入研究自然的规律。
2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思想可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基础和指导方法。
总结
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探索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前景
1 矛盾统一法则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 力,矛盾的解决通过统一 得到解决。
2 质量互变法则
事物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互相转化。
3 联系普遍法则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与自然
1 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 不开自然。
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课件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学科。本课件将介绍自然辩证 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基本概念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法的发展经历了演绎法、归纳法和 辩证法三个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解决自然问 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发展自然辩证法,为人类 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1精选文档PPT课件

二 系统类型
孤立/封闭/开放(生命) 黑/白/灰 物理/化学/生命 天然/人工/复合
线性系统:通过负反馈达到自我平衡 非线性系统:自催化 正反馈 不稳定
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
24
三 整体与部分 加和性:要素间仅具有量的关系 非加和性:系统的根本属性(新功能)
四:稳定性 涨落: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的神秘自然观 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 现代的科学世界观
4
2方法论: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
两大基础
A 数学:逻辑语言(演绎) B 实验:自然对象(归纳)
5
古希腊文明对科学的独特贡献
对自然的纯粹兴趣 初等数学的基本完善
6
李约瑟难题
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文明中 孕育?
27
第四节: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一 相互作用
强/弱 :核聚裂变 电磁:带电粒子 引 力: 万物 宇称守恒:空间反演下物理规律不变 相对论: 运动规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 关
28
二 运动形式
普朗克常数: 微观物理运动 万有引力常数: 宏观物理运动 光速常数: 宇观物理运动
三 统一性
自组织理论:从混沌到有序的复杂系统
12
中国自然哲学
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 天人合一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肺属金 肝属木 肾属水 心属火 脾属土
13
基督教自然观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 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 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 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 这是头一日------
纯粹理性批判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哲学) 判断力批判 (艺术美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
自然界的演化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 象在时间上经历着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VS
详细描述
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 一。它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变化 和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演化是 自然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 自然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
contents
目录
• 自然观 • 科学观 • 技术观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01 自然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总结词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
详细描述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不 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 同表现形态,它们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丰富文化表现形 式和传播方式。
科技与教育融合
科技的应用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科技与艺术融合
科技的应用能够拓展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丰富 人们的审美体验和ING
科学知识的革命式发展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知识的发展会出 现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理论或观念会 彻底颠覆原有的理论体系,推动科学 知识向前发展。
03 技术观
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起源
技术发展的动力
技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 造,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而创造的方法和工具。
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类对生 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科技 进步和社会需求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 重要因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ppt模板

演化动力
演化规律
自然界演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质 量守恒、能量守恒、熵增原理等,这 些规律制约着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范围 与方向。
自然界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这些力量推动 着物质形态的变化和生命的繁衍。
自然界的规律与范畴
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规律,如万 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达 尔文进化论等,它们揭示了自然 界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制约关系。
自然范畴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范畴,如时 间、空间、质量、能量、生命等, 它们是对自然界不同方面的本质
概括和认识。
规律与范畴的关系
自然规律和自然范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规律是范畴的具体表 现形式,范畴是规律的抽象概括。
03 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辩证 关系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积极影响
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还依赖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如家庭、 国家、民族等,这些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
封建社会
奴隶制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 入了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发生 了变化,出现了阶级和剥削。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 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更加复杂,阶级和剥削更加严重。
人类社会需要加强对 科学技术的管理和监 督,避免其负面影响 和风险。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历史背景
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从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到现代的科学 辩证法,强调其作为科学方法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内容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要 观点和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界的物 质性、运动性、规律性以及人与自 然的互动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课件

2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
古希腊时代,由于自然科学还处在萌芽之中,自然界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出于探究世界奥秘的冲动,学者们企图不依赖科学试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它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学派林立。最早出现的是泰勒斯所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作为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留下了一句名言:“万物源于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贰
壹
叁
什么叫思辨?——以芝诺悖论为例
*
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证明:移动位置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这一半的路程,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下去,物体最终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03
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
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日心说”的提出,给宗教神学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推翻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的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在哲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科学上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后来被康德称为“哥白尼革命”。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之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并于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的辩证法吗?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图景或总的观点。
自然观: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包括在自然哲学之中。
近代: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在内的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哲学,“科学之科学”.自然科学是在起源意义上指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提供关于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具体运动形态的具体知识。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最一般的问题,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方式和技术改造方式。
它为什么以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呢?2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
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探索复杂性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科学技术方法论3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一般社会条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科学技术论三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1 它是哲学的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与国际学术界结合)2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是二者的中介3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西方相近学科)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把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最一般问题。
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交叉性:科学与技术,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工程与技术之间的交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交叉,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辐射性:所有的人类认识、改造、保护和创造自然的活动,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都蕴含一定的哲理性,这些都可以成为科学技术哲学所关注的对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科技伦理规范了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为科技安全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保障。
科技安全促进科技伦理的发展
科技安全的需求推动了科技伦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了科技活动的道德水平。
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相互依存
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遵循科技伦理的前提下,才能保 障科技安全;而科技安全的实现,也需要科技伦理的支撑和保障。
0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 革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 会的进步。
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动
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缓解能 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揭示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阐述科学技术的 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 持。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THANKS
感谢观看
展的过程。
创造性
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提出新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创造性。
探索性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实践性
科技创新需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 应用,具有实践性。
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 础和前提,是科技事业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直接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科 学研究和发展的辩证法;其间接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界演化、发 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前者只是手段,而后者才是 最终目的(参见古祖雪.自然辩证法原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 社,1995.)。 D(Dialectics of Nature) 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S(Science) 主观辩证法 与客观辩证法 的一致性 自然现象 客观辩证法 N(Nature) 和过程
第一讲 绪 论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 对象与性质、地位与作用、内容与 体系结构,以及其发展历史等。
§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性质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存在“两”对 象论和“三”对象论两类观点。而对 于其性质的讨论,目前认为:一是介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 间;一是科学技术哲学。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
§2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是要说明其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各门具体科学,以及整个西方哲 学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其作用则表现为对 马哲和各门具体科学有哪些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 门具体科学之间的中介,是连接两者的 桥梁。因而,在研究对象的层次性上, 其比马哲低而比各具体科学的高。
一、邓斯· 斯各脱的求同法 (Duns Scotus 1265-1308 )
“Method of agreement”是指对引起若干事例出现同一结果的多 种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有一个因素都存在于这些事例中,则该因 素就是这一结果的原因。它可以下式表示: 事例 因素 结果 1 ABCD e 2 ACE e 3 ABEF e ∴ A是 e的原因 例如,某些人都患某种疾病,他们都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未能吃到新鲜水果和蔬菜,而饮食、居住条件、种族等其他方面 均不相同,则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就是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
摘要幻灯片
第一讲 绪 论 §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性质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2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地位 二、自然辩证法的作用 §3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一、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摘要幻灯片
§4 自然辩证法发展简史 §4.1 自然辩证法前史(古希腊——19世纪40年代初) §4.1.1 古代科学思想与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 一、原始自然观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 §4.1.2 新方法的萌芽 一、邓斯· 斯各脱的求同法 二、William Ockam(1280-1347)的差异法 三、Grossetesle(1168-1253)的否定法 四、Roger Bacon(1214-1292)的实验法
§4.1.2 新方法的萌芽
新方法是指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所创立 的经验归纳法。 在培根创立该方法之前(中世纪后期)已经有一 些学者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歪曲Aristotle,强调演绎法 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关于自然界的一切可靠 结论都必须从宗教教义中演绎出来。 但后期的一些“异端”分子发展了其归纳-演绎 法,成为“新方法”的萌芽。
2、“三”对象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界的 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 法。由此形成下述观点。 自然观是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对自然界辩证法的揭示和 研究所形成的总的看法和一般观点; 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观是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的研究所形成 的。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大多数。
二、William Ockam(1280-1347)的差异法
(method of difference)这种方法是指在分析发生某一结果的两 个或更多事例时,如果某一因素存在时出现这个结果,反之相反, 那么这一因素就是引起该结果的原因。以公式表示如下: 事例 因素 结果 1 ABC e 2 AB - ∴ C是 e的原因 例如两块完全一样的铁锭,在碳炉中加热,并以同样方法锤打成形, 唯一的不同在于一块在最后加热后浸入水中,另一块则未经这样处 理。结果前者比后者更硬。因而将热铁浸入水中就是前者超量硬度 的原因。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其归纳出来的只是可能的因果联系, 而不具有必然性。
(一)朴素自然观
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有:有限说;无限说;地心说(阿拉克 西曼德、希帕克、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动说;混沌 说等。 其特征为:自然界客观存在,并是物质的; 统一于一或数种具体物质形态; 一切皆变、万物皆流; 事物内在着矛盾;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从形式到内容是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一种原始“融合 体”。
(2)认识论
感觉:认识通过感官感觉客观外物而得到;感觉是认 识的起源,有知觉能力;感觉、记忆、回忆形成经验。 理性思维:能产生具有“用”的价值的技术和“美” 的价值的艺术,既而能认识事物一般和必然的本质, 产生并以逻辑证明的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抽象理论 知识,即科学和哲学。 灵魂: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包括营养、感觉、理性 或智慧的灵魂,并各具不同能力及发挥不同作用。
§4.1 自然辩证法前史 (古希腊——19世纪40年代初)
自然辩证法前史,即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之 前人类关于自然界演化发展、研究自然界的方 法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 这包括古代科学思想与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 中世纪“新工具”的萌芽,以及近代科学认识 论和方法论等内容。
§4.1.1 古1168-1253)的否定法
格罗斯代斯德的否证法是一种演绎法,它把多种前提排除 掉而只留下与结论有关的一种可能。用公式表示如下: 若H 则C 非C ∴ 非H Euclid曾经用这种方法证明不存在最大的素数。以N表 示,设N′=(2×3×5×7×11……)+1,则证明如下: 若 N是最大的素数,则N′就不是素数 但 N′是一个素数(因N′被任何素数除都余1) ∴ N不是最大的素数
§3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与其研究对象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 而其体系结构则是从学科层面上,为教学 需要而发展的关于其研究对象的整体框架。
一、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围绕对象之争,前述学者在学科内容上也 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为:科学对象论;科学认识论;科学方 法论。 二是: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 术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
其体系结构即是对上述各方面内容所作 的深入而具体细致的展开。 例如,《科学技术哲学教程》一书的写 作风格虽然独特、灵活,但其体系结构相 对说来不太系统。 本课程教学体系参见提纲。以及 Word文件
§4
自然辩证法发展简史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我们要从自 然、认识或逻辑,以及学科等层面来理解 和把握。自然史是自然界自身演化发展的 历史,对此有各门自然科学史的专门研究 以及本学科的综述。以下主要阐述其认识 史和学科发展史。
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首先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它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生发展和研 究的一般规律,并由此揭示出自然界存在、演化和发展的一般 规律的学科;其次,从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以人类 各历史时期的自然哲学、心理与逻辑哲学和历史哲学以及科技 成果为基础,由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特征 (1)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相比 (2)与传统自然哲学相比较
2、Aristotle(亚里士多德)
其在哲学、历史、政治、美学、动植物学 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造诣深厚。基于对古 代哲学和科学的总结,详细阐述了自然观、 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 其思想与方法对近现代科学发展都有重大 影响。
(1)自然观
运动观与时空观:运动是潜能向现实、质料向形式的过渡; 有本质、数量、性质和位置的运动且永恒;其与物体、时间、 空间不可分;空间有限,是围绕与被围绕物体间的界限;时 间是运动的度量。 宇宙说:土水气火四元素组成地球及地球(月太金水火木土) 中心说,以太构成天体。 生物阶梯说:整个生物界按灵魂的高低等级形成一个阶梯: 由低到高依次为植物(营养,消化吸收/生殖)、动物(营养/感 觉,除上外有知觉/快乐痛苦欲望)、人类(营/感/理性或智慧, 除上外有理性能力)。
四、Roger Bacon(1214-1292)的实验法
罗吉尔·培根的method of experiment要求用实验检验通 过归纳获得的原理。 他认为归纳法的成功应用取决于所获得的事实知识是否精 确和广泛,而实验可以增加事实知识的精确性和广泛性, 特别是他认为Aristotle归纳-演绎法的两阶段是不够的, 应当补以第三阶段即归纳出来的原理要经受经验的检验。 14世纪初狄奥多里克(Theodoric)曾经成功地用实验证明 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他从虹的观察中得出了日光被雨滴折 射和反射而引起虹的结论。 为了证明这个假说,他用中空的水晶球注满水,作为雨滴 的模型,结果复制出了两条虹。
(4)Aristotle的归纳-演绎法
是从长期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研究两阶段程序方法。即研究是从观察 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回到观察的过程: 观察(1) (2)原理 观察(3) (2)原理 1)归纳法 a.简单枚举法: a1 具有性质 p a2 具有性质 p ………………… ∴ a 具有性质 p(a= a1 + a2 + a3 +… ) b.直觉归纳法:运用洞察力从感觉材料中解释事物本质的方法。如观察 到月球发亮的一面总朝着太阳由此推论月球发亮是因太阳光反射所致。 2)演绎法:比归纳更重要,因科学目的在于解释。 Barbara式三段论推理:大小前提与结论均系全程肯定判断的推论。
(二)古代认识论和方法论
关于古代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成果主要 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中德谟克里特 和亚里士多德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
1、德谟克里特
其认识论思想:认识对象是物质世界,来 源于同物接触;人能达到真理性认识;认 识过程包括感性、理性初高级两阶段。 其方法论和逻辑学:运用归纳、类比、假 说等方法,使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以 求得原因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