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方法论)PPT课件

技术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演绎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 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观察和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和演 绎,形成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深入认 识。
类比与模拟
分析与综合
通过类比和模拟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其他 事物进行比较,发现相似点和差异点,为 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推动 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帮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认识。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结词
历史演变、实践检验、科学基础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实践为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以科学为基础,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总结词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实践检验真理、辩证法原则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法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03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 主义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个自 然科学中的体现和贯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进 步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科学技 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自然科学需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深入研究自然的规律。
2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思想可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基础和指导方法。
总结
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探索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前景
1 矛盾统一法则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 力,矛盾的解决通过统一 得到解决。
2 质量互变法则
事物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互相转化。
3 联系普遍法则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与自然
1 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 不开自然。
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课件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学科。本课件将介绍自然辩证 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基本概念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法的发展经历了演绎法、归纳法和 辩证法三个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解决自然问 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发展自然辩证法,为人类 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希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联,自然辩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发展的统一体,包含着各种矛盾,并以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为动力。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是自然界运动和变化的源泉。
矛盾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即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不能无限发展;二是转化,即矛盾的双方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新的状态和形态。
例如,水的沸腾是由于水和热之间的矛盾,水被热蒸发。
矛盾的解决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该以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篇

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物质通过循环不断地进行着变换和再生,这种循环过 程是自然界保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量流动
自然界中的能量通过流动不断地进行着转化和传递,这种流动过程 是自然界演化和发展的驱动力。
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界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自然界物质变换的重要内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自然辩证法概论篇
contents
目录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界的辩证法 • 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 人类社会的辩证法 • 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结论:走向未来的辩证思考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在自然科学 中的运用和展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展开和深化。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的方法,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它既是一门关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科学。
它既具有实证性又具有思辨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人类的权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绿色发展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绿色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 生态保护等。同时,还需要在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 绿色发展的全面实现。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ppt模板

演化动力
演化规律
自然界演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质 量守恒、能量守恒、熵增原理等,这 些规律制约着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范围 与方向。
自然界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这些力量推动 着物质形态的变化和生命的繁衍。
自然界的规律与范畴
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规律,如万 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达 尔文进化论等,它们揭示了自然 界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制约关系。
自然范畴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范畴,如时 间、空间、质量、能量、生命等, 它们是对自然界不同方面的本质
概括和认识。
规律与范畴的关系
自然规律和自然范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规律是范畴的具体表 现形式,范畴是规律的抽象概括。
03 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辩证 关系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积极影响
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还依赖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如家庭、 国家、民族等,这些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
封建社会
奴隶制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 入了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发生 了变化,出现了阶级和剥削。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 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更加复杂,阶级和剥削更加严重。
人类社会需要加强对 科学技术的管理和监 督,避免其负面影响 和风险。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历史背景
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从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到现代的科学 辩证法,强调其作为科学方法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内容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要 观点和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界的物 质性、运动性、规律性以及人与自 然的互动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 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02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 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指导科技创新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强调科技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要求科技创新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指导科技创新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 效的工具。
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02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主观能 动性的统一,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哲学基础。
03 环境保护的实践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深化和 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01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认识到环
境的内在价值。
02
自然辩证法指导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环境问题,提出综
合性的解决方案。
生命和进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命的存在为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进化则是生命适应环境和 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命和进化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中生机盎然、不断发展的有机世界。
03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与积累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制造到古代文明中的农业、天文、数学等领域 的初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数学与系统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 空间-数量关系、建模-统计-实验、抽象化-形式化-模型化; • 定性与定量 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 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信息-反馈-控制、同步进行-相互关联; • 软系统论与非系统论 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 定性-定量、微观-宏观、还原-整体、科学-哲学; • 自组织-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 • 复杂性与复杂性丛林
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
义?
谢 谢!
思考题(四)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
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发明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课堂简答题:(请写明姓名、学号;10分钟)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为什么?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二、为什么学习自然辩证法
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历史形成
• 形成背景:远远落后-开放竞争-知识经济-竞争全球化 • 与时俱进:进军科学-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创新型国家 • 主要内涵:社会实践-当代科技-马恩思想-集体智慧-内涵丰富
2、基本内容
• 科技功能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和谐观-科技创新观
3、主要特征
• 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
1、内涵、特征、背景
• 内涵:国家战略-自主创新-企业主体-创新体系-竞争优势 • 特征:科技贡献率-R&D/GDP-技术依存度-自主创新力 • 背景:发展模式-科技竞争-国家基础-比较差距
2、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
3、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五讲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
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向科学进军; 群众性科技队伍-开展技术革新 自力更生-学习西方科技 科学哲学:无限可分、科学实验、自由武装
2、邓小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尊重知识和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科技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 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
极意义?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辩证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映照 部分与整体、研究与创造;还原论与整体论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个别与一般、或然与必然;休谟与杜恒-奎因 3、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概念到内容、两次飞跃;实践论与实在论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自然-社会-认识史、概念-判断-推理、背景与依据; 形式逻辑与悖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1、历史形成:社会条件;理论背景;科技基础;形成过程 2、基本内容: 科技内涵:实践、分类 社会关系:生产、哲学、制度 科技异化:劳动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1、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实证-感性-理性-功能 西方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牛顿等 贝尔纳:多种科学形象 特征:客观性-实证性、探索性-创造性、通用性-共享性
四、科技活动方法
1、科学实践的方法 • 观察-实验、简化-纯化-强化-复现、机遇-理论-仪器; • 观察中性论-观察渗透理论-科学实验哲学-实验室研究 2、技术活动方法 • 可行性-价值性-限制性-联系性; • 构思-发明-试验-预测-评估、阿里特舒列尔与TRIZ方法; • 不确定性与辩证思维
思考题(三)
2、科技运行的国家治理
• 公共政策目标:社会-国家-民生;科技-经济-社会-环境 • 科技风险治理:双刃剑;风险分析;专家治国-公共决策-公众参与
3、科技运行的人文引导
• 默顿命题:文化影响科学 • 两种文化问题:科学(技术)文化-人文文化;先进文化-绿色文化 • 科技文化思潮:科学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论-环境主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5春)
主讲
齐鲁工业大学研究生处 胡令启
hlq@
课程说明
• 课程性质: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方法课 • 课时安排:1-6周共18学时;主讲+自学(第6周)
•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课程论文(60%) 选题:本课程教学大纲范围
形式:按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另附word模版) 打印要求: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 论文提交:交纸版论文;教师指定最后期限(第6周16:00)
二、创新思维方法
1、收敛性与发散性结合 求同与求异、结果与创造;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2、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配合 归纳-演绎-类比、想象-隐喻-直觉;非理性与理性 3、直觉和顿悟的思维特性 直接-迅捷-或然、突然-诱发-偶然;非逻辑性与创造性 4、批判性思维 质疑与评估;探索与追问 5、交叉学科方法论 移植-交叉-跨学科、创造-对比-融贯、联系与发展; 范式与失范
2、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本质力量对象化 西方学者:工程学派-人文学派 特征: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中立性-价值性
3、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恩:运动形式;客观性-发展性;科学知识类型 国外学者:亚里士多德-培根-芒福德-星野芳郎等 钱学森等:三个层次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 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 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1、科技的经济转型功能 • 科技-经济作用:马克思-罗默;渗透生产力要素 • 科技-经济转型:科技先于生产;第一生产力;经济转型 2、科技的社会变迁功能 • 马克思社会动力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解放杠杆 • 现代科技社会变革论:科技革命;生产-社会-生活 3、科技的异化作用 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
3、江泽民
•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作用标志-自主创新决定观 • 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重视科技人才 • 科技伦理-服务人类
4、胡锦涛
• 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能力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跨越发展-新“四化”同步特色 • 和谐发展:科技-环境-民生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科技的社会制度
• 马克思科学制度观:科学属于社会总劳动 • 科技的社会建制:涵义;观念-规范-组织-物质;历史形成 • 科技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制度;领导-经济-人才-交流-法律
2、科技的组织机构
• 科技组织:交叉-管理-活动-筹备-培养;产-学-研 • 科技共同体:涵义;科学分层-马太效应;交流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思考题(一)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
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 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 • 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力;中国道路-国际竞争-可续发展 • 建设战略:总体战略-战略方针-战略对策
思考题(五)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 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恩:分化-综合、渐进-飞跃、继承-创新;内外动力 国外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武谷三男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恩:需求-水平、目的-手段、科学-技术
国外学者:技术自主论(埃吕尔、温纳)-社会建构论(比克、平齐)
思考题(二)
• 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参考教材: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概论,北航出版2008
教学大 纲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