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课文赏析

《孤独之旅》课文赏析《孤独之旅》是中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与孤独的深刻故事。
该作品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赏析。
一、叙事角度《孤独之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通过主人公“我”的视角来展开整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体验他的孤独、迷茫和成长。
同时,“我”的叙事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人物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经历了从胆怯、孤独到勇敢、独立的成长过程,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有特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也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三、环境描写《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苍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主题表达《孤独之旅》的主题主要聚焦于成长与孤独。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作者表达了对于勇气、坚韧和自我探索的赞美。
同时,作品也深刻地探讨了孤独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
这种主题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成长的思考。
五、语言运用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运用了生动、细腻的语言,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具体化。
此外,作者的语言还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风貌。
这种语言运用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学价值。
通过对《孤独之旅》的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品质和思想深度。
它不仅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更深入地挖掘了成长与孤独的本质。
因此,《孤独之旅》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细细品味。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孤独之旅原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
它们只要有水就行。
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家原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故事也就由此开始了。
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蜻蜓眼》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觅mì食:指鸟兽到处搜寻食物吃。
嬉xī闹:嬉笑打闹。
空旷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撩liáo逗:挑逗,招惹。
炊chuī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掺chān杂:混杂,使混杂。
驱qū除:赶走,除掉。
温顺:温和顺从。
重叠dié:(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眺tiào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从而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
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为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学,被迫跟随父亲去放鸭。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
写杜小康随父亲踏上放鸭之路,同时这也是一次“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孤独之旅节选⾃《草房⼦》(江苏少年⼉童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是曹⽂轩。
讲述的是主⼈公杜⼩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亲离家去遥远的地⽅牧鸭⽣活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油⿇地家底最厚实的⼀户⼈家,就是杜⼩康家,但它竟在⼀天早上,忽然⼀落千丈,跌落到了另⼀番境地⾥,杜家的独⽣⼦杜⼩康失学了,只好跟着⽗亲去放鸭。
⼩⽊船赶着鸭⼦,不知⾏驶了多久,当杜⼩康回头⼀看,已经不见油⿇地时,他居然对⽗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眼。
他对杜⼩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个劲赶向前⽅。
鸭群在船前形成⼀个倒置的扇⾯形,奋⼒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个扇⾯形⽔流。
每只鸭⼦本⾝,⼜有着⾃⼰⽤⾝体分开的⼩扇⾯形⽔流。
它们在⼤扇⾯形⽔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论是⼩扇⾯形⽔流,还是⼤扇⾯形⽔流,都很急促有⼒。
船⾸是⼀⽚均匀的、永恒的⽔声。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点觅⾷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点来,他也会像他的⼉⼦⼀样突然地对前⽅感到茫然和恐惧,从⽽也会打消离开油⿇地的主意。
前⾏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的天空和陌⽣的⽔⾯。
偶然⾏过去⼀只船,那船上的⼈已是杜雍和杜⼩康从未见过的⾯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就⾏,⽔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
觅⾷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天空叫上⼏声。
没有其他声⾳,天地⼜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使⼈感到振奋。
杜⼩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地。
占据他⼼灵的全部是前⽅:还要⾛多远?前⽅是什么样⼦?前⽅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个少年的⼼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孤独之旅》PPT课件(完整版)

课文细读品味
3.想象一下第21段所描述的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画面:浩瀚无边的芦荡,一望无际。芦苇随风摇曳,那绿
波荡漾的苇海,如海浪涌向天边,浩浩荡荡。这里写芦苇的幽 深繁茂,衬托了船的孤小,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给杜小康带 来的压抑、沉重、无处遁逃的感受。
课文细读品味
4.极致的孤独,对人物来说意味着什么? 极致的孤独对人物来说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杜
文 章 第一部分(①):交代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
脉 络
跟随父亲放鸭。 故事开端
家道中落
辍学放鸭
第二部分(②—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在芦荡 中安了新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感 故事发展 芦荡安家,开始放鸭生活
课文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28—52):写杜小康在芦荡里战胜孤独与寂寞, 历经重重磨难,终于等到鸭子下蛋,他自己也“长大”了。
了挫折、孤独能促使人迅速成长起来的道理。
板书设计
陷入孤独之境——失学放鸭:无奈
孤
独
不堪孤独之旅
之
旅
承受孤独之艰
在
离开油麻地:留恋、茫然 到达芦荡:恐惧、胆怯
孤 独 中
长
大 梦中思母哭:孤独
迎战暴风雨:坚强
鸭子长大了:喜悦
16 孤独之旅
第 二 课 时
导导入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 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 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 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 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课文细读品味
1. 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第1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设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3张PPT)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地抬头
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孤独之旅》读写联动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 广阔的背景。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体会这样的描写 的作用。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 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出发)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 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 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远行)
鸭们十分乖巧。……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 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 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 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 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漂泊的恐惧)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
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
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
曹文轩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杜小康 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 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 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 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 长大、坚强来自成 长 之 旅成熟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 当代作家
、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 推动者。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成为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 不吃天堂草》《根鸟》等。
知识必备 背景资料
知识必备 文体知识 成长小说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敢是迎一挑个念战念不忘求学上热进,爱热生爱活生活,热爱热大爱自自然然的孩子。
理解环境描写
5、在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除了他内心的变化还有什么发生了 变化,成为这趟旅途的“见证者”和“催化剂”?
鸭
芦暴
群
苇风
荡雨
鸭群 起初:在杜雍和的驱赶下,“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
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 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 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欧 美文学术语辞典》)。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 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 长的“养料”。因此,“漫游”常常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曹文轩的 《草房子》《根鸟》等小说,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
ONE
《孤独之旅》
题目为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是怎么 样的?如何理解“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
梳理故事情节
1、速读课文,梳理概述故事情节。 开端(第1段):被迫辍学放鸭,陷入孤独之境。 发展(第2-35段):随父前往芦荡,不堪孤独之苦。 高潮(第36-49段):暴风雨中寻鸭,承受孤独之艰。 结局(第50-52段):草里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侧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鉴赏小说的方法、人物的分析和问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分析训练。
同时,现在的中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历的苦难少,缺乏战胜恐惧、孤独的勇气。
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标题的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战胜恐惧和孤独变得成熟坚强的过程。
你在生活中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一下。
让我们带着曾经有过的孤独体验来感受一下《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的成长历程。
(设计意图: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夯实基知识; 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
)
三、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探讨并发言)
1、主旨探究
(1)、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2)、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
2、语言探究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像这样的句段,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
这也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3、写法探究
学习活动:
(1)、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回忆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
(设计意图: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
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
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五、布置作业
杜小康和父亲赶着成熟的鸭群,载着满舱的鸭蛋,欣然而归,一路上那些来时景物又一次印入他眼中,他的感受会有何变化?以“欣喜”为题,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想象故事中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坚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
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我想在教学之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
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