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18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与周期性风 系 海流异常与El Nino事件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一)沃克环流
1、含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2、成因: 信风 海水向西运动 东岸冷海水补充 西岸暖流堆积 气流上升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 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 气流下沉
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相反
2、影响:
大洋东岸:(气候)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 涝灾害 (洋流)秘鲁寒流----减弱 大洋西岸: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9.1 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二)水分指标
1、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多于同纬度大陆性气候。 2、海洋性气候一年中降水的分配较均匀,降水的变率小。 3、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4、海洋性气候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一般都比大陆性气候大。 5、相对湿度的年较差海洋性气候小于大陆性气候。
§9.2 地形起伏对气候的影响
(二)焚风—出现在山区
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滑 形成的干热风。
焚风
§9.2 地形起伏对气候的影响
• 特点

迎风坡的气团逐渐上升降温达到饱和,并出现大量降水。
背风坡气团降低升温,蒸发旺盛,出现雨影区。背风坡山麓出
现干热风。
有利的方面: 1、初春促使积雪消融;2、夏末促使粮食和水果早熟。 不利的方面: 强大的焚风易造成北方小麦空瘪粒现象;在林区易造成 森林火灾。

15_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_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风
相关名词



周期性风系:指以一日为周期的海陆 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系。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 化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 为海陆风。
形成原因
海陆分布 ↓ 气温差异 ↓ 气压场 ↓ 周期性风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 有时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 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 较大时,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 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 足以形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 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 度比较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 节,才容易出现海陆风。
影响意义



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候有一定的影 响。 吹海风时,海上水汽输入陆地沿岸, 常形成雾或低云,甚至产生降水;同 时可降低沿岸气温,使夏季天气不十 分炎热。 海陆风对沿岸渔民扬帆入海和返航也 有一定意义。
谢谢聆听
转换时间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 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 为海风, 13 时 —15 时海风最盛, 日 落 后, 海 风 逐 渐 减 弱 , 17 时 — 20时转为陆风。 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 现,强度减弱。
分布情况




海陆风达到的范围随纬度、季节等 条件而不同。 在热带,特别是冷洋流经过的海岸, 海陆风最为强烈,全年都可出现。 温带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力也 较弱,主要在夏季出现。 在两极地区海陆风比较少见。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升温快、降温快 受热快、放热快
升温慢、降温慢 受热慢、放热慢
海陆分布与气候
❖ 夏季陆地气温高些,海洋气温低些; ❖ 冬季陆地气温低些,海洋气温高些 。
3.离海洋的远近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小结
由于地球表面相同纬度地区有海陆分布的差异,从而 造成同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的不同。
一般离海近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温差小,降水多; 离海远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温差大,降水少。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 份一般出现在7月、1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8月、2月。
1.关于气温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北半球7月份,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B.山麓地带温度低于山顶温度
C.高度每上升1 200米,气温下降约7.2℃
D.同一地区,下层空气较上层空气冷
2.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
要( B )
A.相等
B.低
C.高
D.无法比较
3.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 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 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 山相对高度约为( D ) A.600米 B.3 666米 C.200米 D.2 000米

火烧寮是迎风 坡,故多雨。
结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_温_和 _降_ 水两个方面。
拓展: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处 可达10000 mm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 一。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下。
青藏高原: 六月暑天犹着棉, 终年多半是寒天。
云南: 山腰百花山上雪, 河谷炎热穿单衣。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季风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季风
全 球 气 压 带 和 风 带 的 分 布
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定 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 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冬季 陆地 低 高压 海洋 高 低压
陆地
温度 气压 高 低压
海洋
低 高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
1、季风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小范围: 沿海地区 日变化: 周期一天
思考:海陆风是不是季风?
2、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特别显著。
3、季风环流的类型:
1月
亚洲高压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 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 团控制
距海洋较 远终年受 大陆气团 控制
受极地气团控制
西风控制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 交替控制 副热带高压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东 北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压 气
带 压 带
30 30° ° 0°
30° 60°

低热
赤 道


高高 气

低 高 带



高 气 气

气 压

压 带
副 副
极 极
地 地
低 高
带 带
返回
90°
北半球夏季
极 副 副
地 极
高 地 带
气 低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的影响2023-11-06CATALOGUE 目录•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0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热力因素:由于地球表面的受热不均,导致大气中的气体冷热不均,从而形成气压差异,进而形成气压带。

赤道附近由于受热较多,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带;极地附近由于受热较少,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动力因素: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会导致大气运动发生偏离,进而形成气压带。

例如,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在偏向力的作用下会向北和南方向移动,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则会向极地移动。

高原、山地等地形因素也会对气压带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上的空气比平原地区稀薄,因此高山上的气压会比平原地区低。

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风是由于气压差异而产生的,因此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与气压带密切相关。

•信风带:在赤道附近,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和偏向力的影响,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带,同时向极地移动形成高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受到动力作用和偏向力的影响,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同时向赤道移动形成低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了信风带。

•西风带: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空气向极地流动形成西风带。

西风带受到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转,形成东风带。

•东风带:在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空气向赤道流动形成东风带。

东风带受到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转,形成西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表受热不均等因素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强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北移,同时信风带的强度也会增强;而在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南移,同时信风带的强度也会减弱。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北移,同时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减弱;而在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南移,同时西风带的强度也会增强。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洋面积越大,气压带和风带受海洋影响越大,越有利于气流的运动和交换;陆地面积越大,气压带和风带受陆地影响越大,容易出现极端气候现象。
海陆分布形状和海岸线走向也会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如海岸线的弯曲程度、海陆分布的对称性等。
不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长期变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下降、冰川消融等自然因素会导致海陆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人类活动也会对海平面上升和下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海岸线后退,改变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01
02
03
04
结论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总体影响
2023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陆地和海洋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结论
01
地球上的气压带Leabharlann 风带定义和组成地球上由于大气压强差异形成的若干个环形带状区域;
气压带
地球上由于气压带和大气环流形成的若干个风带,包括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
气压带和风带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南移,导致中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夏季气压带北移,导致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凉。
形成
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
02
陆地和海洋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
陆地和海洋的气压差异
2
3
由于陆地和海洋下垫面的热力状况不同,导致气压分布产生差异。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发生偏转。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一、引言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水分和气压的分布以及变化上。

大气环流是地球上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海陆分布的改变则可以改变大气的热源和驱动力,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

二、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海洋和陆地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海洋吸收热量并保持热量,而陆地则相反。

因此,在一定的气压差作用下,海洋上的气流容易形成低压系统,而陆地上的气流则容易形成高压系统。

这种气压差异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三、气压和风场的分布
海陆分布对风场也有影响。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会产生不同的风向和风速。

例如,在高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反时针方向的风向;而在低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会从四周流向中心,形成顺时针方向的风向。

这些风场的改变也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

四、不同地区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影响也不同。

例如,在极地地区,由于海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在赤道附近,由于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海洋共同作用,大气环流相对复杂。

此外,海岸线、大陆边缘、山脉等地形变化也会影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五、总结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热量、水分、气压和风场等多个方面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现象。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