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二)海陆气温的对比
海陆冷热源的作用反映在海 陆气温的对比上是十分明显 的: P175表6· 6: 1月:差值全为负,陆<海 7月:差值全为正,陆>海, 且差值(绝对值)大于1月 图 6· 20: 两条曲线交于5月,9、10 月 6-9月:陆>海 10月-次年4月:海>陆
P176图:实线—正值,虚线—负值。
2、形成
是由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变化—— 最直接,根本原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南亚重要)、地形特征等多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某一地区季风的形成可以是其中某一因素起 主导作用,但不可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 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广,亚洲东部、南部、 澳大利亚北部等地都是著名的季风区。
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各站气温距平值,主要 决定于海陆分布。 等距平线与纬线偏差大,很多与海岸线几乎平 行。 a:北半球中高纬度,线条密集,海陆气温差 别十分明显, 如: 高值中心,+24℃——北大西洋(海) 低值中心,-24℃ ——亚洲北部(陆) 同一纬度带上气温相差达48 ℃
海陆风达到的范围随纬度、季节等条件而不同。 一般在热带,海风厚达900m,深入陆地几十公里; 陆风较薄,很少达到300m,水平距离和海风相差不 大。 海风风速比陆风大,前者能达到5~6 m/s,后者一 般只有1~2 m/s。 温带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力也较弱,主要在夏季 出现。 在两极地区海陆风比较少见。
(三)对降水的影响
复杂 据降水的成因,可分为下面几类: 1、对流雨:空气层结不稳定 陆—较多,夏季午后 海—较大陆少,暖流表面,冬季夜间和清晨 2、地形雨:大陆上才有,迎风坡 如印度乞拉朋齐,喜山南坡,11429mm
七年级地理 第5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第5课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建议:师:课件展示以下内容:(1)某某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2)请你们讨论解释冬季人们到海边避暑,夏季到海边御寒.(3)疗养院、避暑山庄大都设计在山坡上,这又是为什么?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得结论。
师: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纬度因素】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65读图的设计,让学生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
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2.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
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
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3.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
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4.3影响气候的因素(三)地形、海陆与气候GHJ

做一做(P72)
气候现象 天津的年降水量 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 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 充沛,而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 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主要因素 海陆因素
地势因素 地形因素
纬度因素
海南岛的冬季风光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状
主 要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因 人类活动 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想一想
•
•
夏天,我们为什么喜欢到水中去游泳?
为什么同样的阳光照射,在水中与陆地 上的温度不同呢?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讨 论:
夏季,内陆地区的吐鲁番与渤海 岸边秦皇岛相比较,哪里气温高?哪 里气温低? 吐鲁番气温高 冬季,吐鲁番与秦皇岛比较, 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 吐鲁番气温低 为什么?
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
陆地:受热快、放热快 海洋:受热慢、放热慢
升温快、降温快
升温慢、降温慢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冬季陆地温度低于海洋。
做阳光照射下的水与沙子的温度变化实验,看一 看,哪个升温快、降温快,哪个升温慢、降温慢。
总结 1、海陆分布与气温
1)纬度相同的地方:
陆地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海洋冬温夏凉,气温年较差小。 2)在中纬度地区: 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不同。
降水多,温差小;离海洋远的地区,受海
洋影响小,降水少,温差大。
你爬过山吗?爬高山时有什么感受?比如:从山麓 到山顶气温有何变化?阴坡与阳坡的植被有什么不同? 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比较(˚C) 地点 泰山 济南 1月 5.9 9.0 4月 6.5 10.8 7月 5.8 10.4 10月 6.5 9.9 年均温 6.2 10.0 泰山 ●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
陆
海
陆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所以海陆差异是下垫面最大和最基本的差异。
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辐射之下,它们的增温和冷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海平面对流层上层,1月份陆上气温比大洋上气温低;7月份相反。
两者的差值,7月比1月大;低层比高层大,陆上年较差大于海洋上年较差。
海陆对气压和风也有明显的影响,气压分布随气温分布而变化。
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为冷源,因此陆上气压低,海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为冷源,海上气压低,陆上气压高,风从陆上吹向海洋。
此外,海陆对湿度、云量、雾和降水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 二、季风环流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1)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5.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 主要是( D )
A 印度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高压
6.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A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影响
B 该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炎热 C 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冬季和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的风向是( D )
A 东北风和东南风 C 西北风和西南风
B 东北风和西南风 D 西北风和东南风
4. 关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C )
A 季风区内的风向一年中呈规律性的变化 B 我国的季风区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 C 我国全部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 D 在季风区内,夏天降水较多,冬天降水较少
被切断的气 压大带
大气活动中心(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夏季 副热带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 亚速尔
7月份
高压
高压
冬季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
1月份
低压
冰岛 低压
二、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季风 类型
东亚 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Hale Waihona Puke 风向成因西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东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温和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
2.1.5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 带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2.影响: 气压中心
D
G
G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利用资料,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海陆分布、地形地势
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重点)
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的深刻影响,树立气候变化 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难点)
海陆分布与气候
1. 夏天,我们为什么喜欢到水中去游泳?
3.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 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
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B )
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4.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 山相对高度约为( D )
A.600米
B.3 666米
C.200米
D.2 000米
5 000
0
小 结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地势的差异,从而造成同纬度之间
气温和降水的不同。
一般海拔高,气温低;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
二氧化碳、氯氟化合物等,
带来环境的破坏。 二氧化碳会使全球气温升 高; 氯氟化合物会破坏高空臭
氧层。
青藏高原: 六月暑天犹着棉, 终年多半是寒天。
云南: 山腰百花山上雪, 河谷炎热穿单衣。
庐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2. 地势的影响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升100米降0.6℃.
?℃ 23 2000米
1500米 1000米 500米 35℃ 0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赤道地区可能出现雪峰吗?
可能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A地多温带森林植被,B地多草原或荒漠植被
1.关于气温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北半球7月份,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B.山麓地带温度低于山顶温度 C.高度每上升1 200米,气温下降约7.2℃
D.同一地区,下层空气较上层空气冷
2.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 要( B ) A.相等 B.低 C.高 D.无法比较
一般来说,濒临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但也有的 地方好像不是这样的。如非洲撒哈拉西海岸、澳大 利亚西海岸……。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地区虽然靠近海洋,但当地的盛行风是从大 陆吹向海洋,海洋水汽很少进入陆地,且当地有寒 流影响,降水少。
练一练
读图,填写相关内容。 由沿海到内陆,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 1月平均气温逐渐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距海远近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 不一样,受海陆热力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的影响,沿海地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平均气温高,7月平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陆地区1月平均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7月平均气温高,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年较差大 。 ___________
地形地势与气候
1. 地形的影响
正 午 太 阳 光 线
地形地势与气候
你爬高山时发现其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有何不同?为什 么? 阳坡温暖,
课堂练习
3. (1)A、B、C三地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_, C 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 B (2)A、B、D三地年降水量哪处最多?__; B处于迎风坡,迎风坡多雨 原因是:____________。 D (3)A、B、D三地年降水量哪处最少?__。 D处于背风坡,背风坡少雨 原因是:______。
陆地与海洋热力差异
2.为什么同样的阳光照射,在水中与陆地上的温度不同
呢?
升温快、降温快 受热快、放热快
升温慢、降温慢
受热慢、放热慢
海陆分布与气候
夏季陆地气温高些,海洋气温低些; 冬季陆地气温低些,海洋气温高些 。
3.离海洋的远近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小 结
由于地球表面相同纬度地区有海陆分布的差异,从而
造成同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的不同。 一般离海近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温差小,降水多; 离海远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温差大,降水少。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
份一般出现在7月、1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8月、2月。
濒临海洋的地方:水汽丰富 深居内际的地方:水汽稀少
降水较多 降水较少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状
米 止
地球的运动 影响气候 的因素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
作业布置
自绘“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标注上四条分界线、度数 。列表比较五带的范围,获得热量的差异,各自具有的特殊 现象。
课堂练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风向的差异 D.天气的差异 2.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地形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人为因素的影响
地形雨: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材料分析:我国雨量 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 上的火烧寮,这里年 降水量最多达6558毫 米,而在它的背侧降 水只有1000毫米左右.
火烧寮是迎风 坡,故多雨。
气温 结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和 降水 __两个方面。
拓展: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处 可达10000 mm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 一。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下。
4.读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及降水差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A、B两地逐月降水量示意图,归纳两地的降水量差异。 A地降水量丰富,B地降水量小 (2)读左图,分析A、B两地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A地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地为背风坡降水少 (3)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推测,A地和B地的植被有何差异?
植被稠密;
阴坡阴冷, 植被稀疏。 与阳光强度有关。
迎 风 坡
背 风 坡
读图分析: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 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讨论:迎风坡雨多,还是背风坡雨多?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 气中的水汽凝结,就会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在山的背风坡,因 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所以降水少 。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①改善局部地区气候:人工造林、修建水库、灌溉工程
②使当地气候恶化:任意砍伐森林
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改变地表状况。 2. 排放二氧化碳和氯氟化合物。 3. 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离海近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温差小,降水多
2.离海远的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温差大,降水少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一般海拔高,气温低;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2.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