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合集下载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二)海陆气温的对比




海陆冷热源的作用反映在海 陆气温的对比上是十分明显 的: P175表6· 6: 1月:差值全为负,陆<海 7月:差值全为正,陆>海, 且差值(绝对值)大于1月 图 6· 20: 两条曲线交于5月,9、10 月 6-9月:陆>海 10月-次年4月:海>陆
P176图:实线—正值,虚线—负值。

2、形成

是由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变化—— 最直接,根本原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南亚重要)、地形特征等多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某一地区季风的形成可以是其中某一因素起 主导作用,但不可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 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广,亚洲东部、南部、 澳大利亚北部等地都是著名的季风区。





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各站气温距平值,主要 决定于海陆分布。 等距平线与纬线偏差大,很多与海岸线几乎平 行。 a:北半球中高纬度,线条密集,海陆气温差 别十分明显, 如: 高值中心,+24℃——北大西洋(海) 低值中心,-24℃ ——亚洲北部(陆) 同一纬度带上气温相差达48 ℃

海陆风达到的范围随纬度、季节等条件而不同。 一般在热带,海风厚达900m,深入陆地几十公里; 陆风较薄,很少达到300m,水平距离和海风相差不 大。 海风风速比陆风大,前者能达到5~6 m/s,后者一 般只有1~2 m/s。 温带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力也较弱,主要在夏季 出现。 在两极地区海陆风比较少见。

(三)对降水的影响



复杂 据降水的成因,可分为下面几类: 1、对流雨:空气层结不稳定 陆—较多,夏季午后 海—较大陆少,暖流表面,冬季夜间和清晨 2、地形雨:大陆上才有,迎风坡 如印度乞拉朋齐,喜山南坡,11429mm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湘教版
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
而减小。 4、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
压之比的百分数,用 f表示,即: f = e /E ×100%
—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
的程度,当 e 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
压增大,相对湿度减小。
(二) 湿度经向分布
F
• 水汽输送
•大气的水汽源主要 在副热带高压带的 海洋上(蒸发显著 大于降水), • 过剩的水汽被输送 到近赤道带和中、 高纬度地区(降水 大于蒸发);
经向通量
precipitation Eve-transportation
• 就年平均而言

降水
• 北半球低纬热
带地区的降水和
蒸发
蒸发几乎相等;
4、高纬度少雨带: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 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 300 mm 。北极区的年 度降水大于南极大陆。
降水的空间分布
(四)海陆分布的降水效应
1 临近海洋的大陆产生降水的条件:
• 临近大陆的海域温度大于陆面: 陆面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
• 大气环流能够产生由海洋流向大陆的水汽输 送:
—云量的多少与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 因素有关。 晴天:0~4; 多云:5 ~ 8;阴天:9~10 。
• 云量带: 赤道多云带:上升气流,热对流,云量 6; 纬度 20 ° ~ 30° 少云带:下沉气流,云量 4 ; 中高纬多云带:气团、锋面频繁活动, 云量 6 ~7 。
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 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 2000 —— 3000 mm ;
季风现象。 • 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中

15_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_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风
相关名词



周期性风系:指以一日为周期的海陆 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系。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 化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 为海陆风。
形成原因
海陆分布 ↓ 气温差异 ↓ 气压场 ↓ 周期性风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 有时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 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 较大时,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 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 足以形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 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 度比较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 节,才容易出现海陆风。
影响意义



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候有一定的影 响。 吹海风时,海上水汽输入陆地沿岸, 常形成雾或低云,甚至产生降水;同 时可降低沿岸气温,使夏季天气不十 分炎热。 海陆风对沿岸渔民扬帆入海和返航也 有一定意义。
谢谢聆听
转换时间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 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 为海风, 13 时 —15 时海风最盛, 日 落 后, 海 风 逐 渐 减 弱 , 17 时 — 20时转为陆风。 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 现,强度减弱。
分布情况




海陆风达到的范围随纬度、季节等 条件而不同。 在热带,特别是冷洋流经过的海岸, 海陆风最为强烈,全年都可出现。 温带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力也 较弱,主要在夏季出现。 在两极地区海陆风比较少见。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20XX年真题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一、名词解释20分1.文化区计划分依据2.地理物象3.PRED问题4.麦金德5.人口迁移及其机制6.辽宁沿海经济带二、试述文化史层及意义。

10分三、试论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

10分四、试论民族及其特征10分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一、简答题20分1.空气增温与冷却的方式,固定地点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子2.降水形成的原理3.空气水平运动与高低压的关系,为什么?4.小气候及其形成二、试述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10分三、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0分四、分析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为什么?10分地貌学一、名词解释20分地貌羊背石黄土地貌断层三角面海蚀柱新月形沙丘侵蚀基准面冰水扇河口泥石流二、问题30分1.何谓坡面径流,形成那些地貌?2.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分析说明河漫滩与河流阶地关系。

中国地理一、基本概念30分线性构造带台风后备耕地资源风景旅游资源邮电通讯业地域分异规律二、简答题70分1.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哪些?14分2.地下水资源的种类?12分3.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5分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5分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14分三、论述题50分1.论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2.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地理学基础气候与气象学部分一、简答题30分1.引起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方式2.人工降水及其方法3.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动力4.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天气和分类5.季风的形成6.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二、试述大气环流平均基本特征与形成主要因素三、试分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气候类型最复杂的区域地貌学一、名词解释冰斗里亚斯型海岸海蚀柱河曲岛状山二、问题1.简述黄土风成说理论及依据2.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3.分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人文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旅游目的地2.罗曼语族及所包括的语言3.适应论4.行为地理学5.文化景观二、简述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三、城市化及机制中国地理一、基本概念1.冲积岛2.黄淮海平原3.旅游4.中国经济景观地域分异5.后备耕地资源6.线性构造二、简答题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我国对海洋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3.我国现阶段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布局特征是什么?4.简述“齐鲁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点5.中国自然景观带的纬度地带性有哪些规律三、论述题1.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与质量特点,谈一谈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气候特点及成因高考地理常见问答题

气候特点及成因高考地理常见问答题

气候特点及成因高考地理常见问答题气候特点及成因高考地理常见问答题1、为什么亚洲季风气候最显着?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着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

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

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

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塔尔沙漠的成因?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

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撒哈拉沙漠的成因?(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A.320mm B.450mm C.650mm D.400mm【答案】A【解析】图中华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450mm,最多为650多mm,最少只有350mm左右,年际变化的最大值为300mm多。

故选A。

【2】1964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高达650mm,原因可能是()A.气温高,蒸发量大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C.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答案】C【解析】我国之所以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夏季风不稳定造成的。

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向北推进快,控制北方时间长,东北、华北降水量较往年偏多。

所以1964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高达650mm,原因可能是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故选C。

【考点】中国自然地理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集合。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旧都和最大港口,现为西非第一大城市,也是尼日利亚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尼日利亚80%的商贸活动集中在拉各斯。

材料二下图为非洲部分地区水系和等高线地形图。

(1)描述尼日利亚的地理位置。

(4分)(2)比较图中河流的A河段与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3)简述图中盛行风的成因,并分析该盛行风对C地气候的影响。

(6分)(4)分析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最大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

(8分)【答案】(1)位于非洲西部,低纬度(或热带)地区;南临大西洋几内亚湾。

(4分)(2)地形起伏的差异:A河段沿海地区地势地平,起伏和缓;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大,呈阶梯状。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湿
南亚季风 行星风带 冬:东北
夏强冬弱
的季节移 夏:西南 动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前面分析了海陆分布与气温、水分、风的关 系,由此可见,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 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有显著差异。
某一地区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深,且能反映 出海洋影响的气候特征的,称为海洋性气候。
受大陆影响较大,且能反映出大陆影响的气 候特征的,称为大陆性气候。
(4)气温日较差
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小。据估计,全世 界海洋平均气温日较差为0.3℃。
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较大,离海岸越远, 日较差越大。居于内陆的热带沙漠,气温日 较差常达40~50 ℃,极端情况下可超过 60 ℃。
凡伦西亚最大气温日较差为4.1℃(6月), 最小气温日较差为1.2℃(1月);
A:东亚季风
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东亚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
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
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亚欧非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且东西延
伸广 东亚:居于二者之间,海陆气温对比和季节
变化很显著;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使东亚 季风特别显著。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厚度也大,可伸达 5000~6000m。
因为夏季印度半岛气温很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南 半球是冬季,澳大利亚大陆上有高压加强,二者之间 气压梯度大。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 别
主要成因 风向 性质
强度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 冬:偏北 冬:干冷 冬强夏弱
差异
夏:偏南 夏:高温
由于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山地 屏障(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再加上南 亚陆地面积不大,海陆差异不明显,纬度较低, 海陆之间气压梯度较弱等原因,
冬季风不强。
夏季:(P113图) 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南亚位于赤道
低压带内;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加强了低压强度并 使之位置北移。(印度低压) 北半球—印度低压 南半球—处于冬季,澳大利亚是一高压区 气压梯度:南→北,气流(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 越赤道后转向为西南风(赤道西风) 气候:潮湿多雨,雨季(赤道辐合带里的降水)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较差逐渐增大, 到伊尔库次克,大陆性气候特点十分明显,
气温年较差很大。
(2)年温相时:
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月份)
就北半球而言,在大陆性气候中,最高温 度出现在7月、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在海 洋性气候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 时间比大陆落后,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 低温度出现在2月。
冬季:(P112图) 陆—冷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热源,阿留申低亚,副高强度很弱 气压梯度:陆→海,陡峻 冬季风:高压前缘的偏北风,风力强。
由于各地处于高压部位不同,冬季 风方向各地不完全相同。 气候;低温、干燥、少雨
夏季:(P113图) 海—冷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 陆—热源,印度热低亚 气压梯度:海→陆,较小 夏季风:高低压之间的的偏南风,比冬季弱 气候;高温、湿润、多雨
(一)气温指标
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年温相时、春秋温差值、 大陆度
P181:图6·25 赤道: Ac(实线)、AM(点划线)都小且重于一点 Dc(虚线)、DM(点点线)差别显著,即Dc大、
DM小
北半球:
Ac(实线)、AM(点划线)差别大,即大陆、海 洋的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大,且Ac大、 AM小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西半部:大陆比海洋小得多
P174表:1月、7月;四个区域;7个量
冬季(1月): 显热通量:海最大,大
1-7倍 蒸发量:海最大
潜热通量:海最大,大 1-65.8倍
潜+显:海最大 海—热源,陆—冷源
夏季(7月): 显热通量:海最少
蒸发量:海比冬季小得 多
潜热通量:海比冬季小, 比我国东部、西藏高原 小
因南半球陆地、海洋的面积几乎是2︰8(19.2%, 80.8%),陆地面积小,海陆差异没有北半球显著;
只有在中纬度,陆地面积较大,海陆差异大
太平洋上T站(海) (陆)
重庆
二者纬度相同(29°N),天文辐射相等
1、辐射差额(虚线): T站>重庆(纵轴比 例)
2、海—气总能量交换(实线):V形,夏季少, 冬季多;

所以,相对而言: T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 重庆: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还与云量、风速有关
P182,表6·8:中纬西风带的欧亚大陆
(凡伦西亚—海洋性气候,伊尔库次克—大陆性气候)
(1)气温年较差: 自西向东依次增大。 凡伦西亚岛在爱尔兰西岸,有大西洋暖流经
过,终年受海风影响,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由此往东,海洋气团在大陆上逐渐变性,年
差异; 陆—辐射冷却,海—平流冷却 陆—冬,海—全年,春夏最多 陆—夜间、清晨,近午消散
海—全天,风向、风力改变而消散
(三)对降水的影响
复杂 据降水的成因,可分为下面几类: 1、对流雨:空气层结不稳定
陆—较多,夏季午后 海—较大陆少,暖流表面,冬季夜间和清晨 2、地形雨:大陆上才有,迎风坡 如印度乞拉朋齐,喜山南坡,11429mm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的现象,称为季风。
所谓“有显著改变”有各种不同标准。不同 学者说法不一,因而“季风分布区域”也不 尽相同。
教材:
(1)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 120°
(2)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频率超过40%
(3)至少在1月或7月中有1个月的盛行风 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

夏季:海→陆;冬季:陆→
3、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洋上绝大多数属此类 P178图;海洋上
少雨带: 副高(20-40°)<300mm; 冷洋流<100mm
多雨带:40-60°>1000mm; 热带暖洋流
温带大陆
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冬季,锋面气旋 最强,气旋雨多
内陆:变干 中心:干旱沙漠气候
总之,海洋上空水汽含量较多,但并不 一定多雨,这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的形 势。
潜+显:海最小 海—冷源,陆—热源
(二)海陆气温的对比
海陆冷热源的作用反映在海 陆气温的对比上是十分明显 的:
P175表6·6: 1月:差值全为负,陆<海 7月:差值全为正,陆>海,
且差值(绝对值)大于1月 图6·20: 两条曲线交于5月,9、10

6-9月:陆>海 10月-次年4月:海>陆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 影响
对气温、大气水分和环流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一)海陆与大气热量交换的差异 1、物理性质不同: 海:热惰性,冬暖夏凉,潜热>显热 陆:热敏性,冬冷夏热,潜热≈显热 2、海陆面积大小的分布很不对称:陆地面积 全球:北半球比南半球约大一倍 北半球:东半部比西半部大两倍 北半球东半部;大陆与海洋面积大小相当
陆—气总能量交换(实线):夏季多,冬季少
3、湍流热交换(显热交换)和蒸发潜热交换: T站:曲线起伏形势与辐射差额相反;重庆: 曲线起伏形势与辐射差额相同。
表6·7: 显热:能直接使空气增温 夏季:显热,重庆>T站,所以,T重庆>T T

冬季:显热,T站>重庆,所以,T重庆<T T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蒸发:P174表,海>陆 湿度场(比湿): 冬(12月-次年2月):陆—小,亚
非大陆 盛夏(6-9月):东亚、南亚湿度大,
季风区
(二)对雾的影响
海洋上:平流雾,雾日多,冷流、冷暖流交 汇处
大陆上:辐射雾,少 沿海地区:平流辐射雾

(海陆风:白天,海→陆;夜间,陆→海)
2、形成
是由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变化—— 最直接,根本原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南亚重要)、地形特征等多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某一地区季风的形成可以是其中某一因素起 主导作用,但不可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