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讲座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对人类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以及预防与治疗方法的了解,我们举办了一场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以下将从糖尿病的病因、预防、检测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病因解析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
胰岛素分泌不足类别包括一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二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以及妊娠糖尿病等。
而胰岛素作用障碍则包括继发性糖尿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受体突变等。
二、预防措施1.保持健康体重:过度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2.均衡饮食:建议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限制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同时,增加蔬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3.积极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4.减少饮酒与戒烟:高度饮酒和吸烟不仅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
三、糖尿病检测1.血糖测定:通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来判断糖尿病的诊断与控制情况。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可以评估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则说明糖尿病不易控制。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通过给予血糖负荷来评估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4.自我监测: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
四、糖尿病治疗1.健康饮食:根据个体需要及糖尿病类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大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
2.运动疗法: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个体能力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3.药物治疗:根据糖尿病类型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确保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定期复查: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血糖、HbA1c以及肾功能、心血管疾病等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病情,今天我们来举办这场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简单来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被运送到各个细胞提供能量。
而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细胞打开大门,让葡萄糖进入。
当胰岛素出问题时,葡萄糖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 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很多人在患病初期没有察觉到。
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但也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典型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容易疲劳、足部麻木或疼痛等症状。
如果您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了这些症状,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年龄较大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血糖。
三、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糖尿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视网膜病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会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此外,糖尿病还会增加足部感染、溃疡和截肢的风险,以及引起神经病变、胃肠道问题等。
四、糖尿病的诊断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症状,需要通过测量血糖来确定。
常用的血糖检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讲座简单内容

糖尿病讲座简单内容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讲座通常会涵盖以下内容:
1. 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讲座会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包括1型
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等特殊类型。
2. 病因和发病机制,讲座会解释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包括胰岛
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生理机制。
3. 症状和体征,讲座会介绍糖尿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
4. 并发症,讲座会强调糖尿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
5. 饮食和运动,讲座通常会提及饮食和运动在控制糖尿病中的
重要性,包括饮食的均衡和规律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6. 药物治疗和监测,讲座会介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和常用
药物,以及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
7. 心理和社会支持,讲座可能会涉及糖尿病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的来说,糖尿病讲座旨在帮助听众全面了解糖尿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提供预防并发症的知识,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对糖尿病讲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PPT课件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糖尿病有哪些主要症状表现? 尿量增多 喝水增多还总是觉得口渴 饭量增加却又容易饿 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消瘦、 乏力
这是糖尿病 的典型表现, 但您一定要 提高警惕, 因为在很多 情况下,糖 尿病是在不 知不觉中侵 蚀您的身体, 您开始可能 并没有明显 的不适感。
14
判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血糖水平与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根据空腹 (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 入)、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
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比较稳定 (4.4-6.1mmol/L),饭后血糖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暂时的升 高,但饭后2小时血糖浓度不超 过7.8mmol/L。
定期并 及时了 解您的 血糖状 况,对 您的治 疗非常 重要!
被严重破坏,胰岛素生成明显 泌胰岛素
减少。
的细胞, 我们称之
1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来 为β细胞。
维持血糖控制。
6
糖尿病的分型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90-95%:
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为肥胖或超重者, 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 上的缺陷。
2型糖尿病病人多数起病隐匿,约50%的 病人无任何症状,而容易延误诊断。多 数患者仅需口服降糖药治疗就能达到满 意的血糖控制。
缺乏运动
2.环境
正常:BMI在20-23 肥胖:BMI≥30
超重:BMI≥25
年龄
生产过重体重婴儿 (4公斤或以上)的母亲
11
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产生机制
胰岛素分泌受损
高血 空腹高血糖 糖症 餐后高血糖
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
肝糖产生
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12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本文旨在为大家介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帮助大家了解如何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有效管理疾病。
一、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水平以及情绪管理等。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具体措施:1. 健康饮食:饮食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建议限制糖分和高GI (血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地维持血糖平衡,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2. 适度运动:动起来!适度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身体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阻抗,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或游泳等。
3.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患病的可能性。
如果您已超重或肥胖,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是非常重要的。
4. 管理压力:长期紧张和压力会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性。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休闲活动或与亲友交流等,有助于减轻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治疗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方法:1. 个性化的饮食规划:根据您的个人情况和血糖水平,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通常建议减少简单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糖分和白米饭),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此外,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和脂肪含量也是重要的。
2. 药物治疗: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给您开具一些药物,如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控制病情。
3. 规律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等。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有助于控制病情。
4.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了解病情的变化,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知识讲座

2
糖尿病的 症状和体
征
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
2
此外,定期接受筛查和检测也是预防糖尿病的
重要措施之一
3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关注糖尿病的预防 和管理
7
结论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接受教育和管理、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和接受医生 的检查和评估,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也是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力等症状
糖尿病肾病:长期 高血糖可以导致肾 脏损伤,最终可能
导致肾功能衰竭
眼部病变:长期高 血糖可以导致视网 膜病变、白内障等 眼部问题,影响视
力
感染:糖尿病患者 容易感染,尤其是 皮肤、尿路和肺部
6
如何预防 糖尿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健康饮食、增加身体活动和控制体重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糖 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 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0
糖尿病患 者的运动
建议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建议
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一环。以下是一些运动建议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游泳、瑜伽等
运动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避免 空腹运动
8
糖尿病的 未来发展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糖尿病的概述1.1 什么是糖尿病1.2 糖尿病的分类1.2.1 第一型糖尿病1.2.2 第二型糖尿病1.3 糖尿病的症状与并发症二、糖尿病的原因与风险因素2.1 糖尿病的原因2.2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2.1 遗传因素2.2.2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2.2.3 缺乏体育锻炼2.2.4 肥胖或超重2.2.5 高血压和高血脂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3.1 饮食调控3.1.1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1.2 脂肪的摄入3.1.3 蛋白质的摄入3.1.4 饮食的时间与频率 3.2 锻炼与运动3.2.1 有氧运动3.2.2 无氧运动3.3 控制体重3.4 管理心理压力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4.1 药物治疗4.1.1 胰岛素治疗4.1.2 口服降糖药物4.2 饮食调节4.2.1 饮食控制的原则 4.2.2 摄入卡路里的控制4.2.3 控制餐后血糖4.3 运动治疗4.3.1 运动对糖尿病的益处4.3.2 运动的种类与频率五、糖尿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1 糖尿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2 管理糖尿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5.3 心理咨询与支持的重要性六、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6.1 生活方式的改变6.2 自我监测的重要性6.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七、附件附件1:糖尿病饮食计划附件2:糖尿病锻炼日志附件3:糖尿病常用药物说明注释:1、糖尿病:一种由胰岛素缺乏(绝对或相对)或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病。
2、第一型糖尿病:指由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或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的糖尿病。
3、第二型糖尿病:指由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糖尿病。
4、胰岛素: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知识讲座方案7篇

糖尿病知识讲座方案7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知识讲座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糖尿病知识讲座方案1一、活动时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健康主题宣传;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健康主题宣传。
二、活动主题xx三、宣传内容(一)脑卒中的定义和特点;脑卒中的危害;卒中的致病因素;中年人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卒中的防控要点。
(二)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定义;哪些人群容易患糖尿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和常见并发症;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宣传健康饮食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活动内容(一)组织县级医疗单位的口腔卫生专家、心脑血管专家、内分泌专家深入学校和社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
10月29日,县疾控中心、县级医疗单位和xx中心卫生院联合开展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
11月13日,县疾控中心、县中医医院、xx镇卫生院共同参与,在xx 社区开展糖尿病日大型宣传活动。
(二)宣传活动期间,各医疗单位要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的宣传方案,借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健康小屋以及健康步道和健康主题公园等重点健康场所,大力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知识竞赛、健身活动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倡健康教育活动进社区、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健康主题宣传日活动和日常科普宣传有效结合,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营养膳食和中医药养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控意识。
(三)有口腔门诊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与当地学校、托幼机构协调,入校开展儿童口腔卫生宣传义诊活动。
(四)各基层医疗单位结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针对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相关健康知识讲座,至少2次。
(五)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血糖?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不超过180mg/dl,空腹血液浓度比较恒定,正常为70-110mg/dl(3.9-6.1mmol/L),两种单位的换算方法为:1mg/dL=0.0655mmol/L。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随机血糖)血糖主要来源于1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
(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3)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途径:①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②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③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
二、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
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1.胰岛B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
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2.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
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
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
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糖尿病诱发的因素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臵,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
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
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
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
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
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病。
3、体力活动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
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
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
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妊娠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竟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四、糖尿病各常见分型特征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2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
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
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
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
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
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
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
若对100名孕妇进行血糖检查,大约可以发现3名妊娠糖尿病患者。
为及早检出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24—28周时,口服葡萄糖50克,服糖后半小时取血糖测血糖,若血糖值小于7.8毫摩尔/升,则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需再做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
五、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禁忌
忌食: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果糖、糕点、果酱、蜂蜜、蜜饯、冰激凌等。
少食:土豆、山药、芋头、藕、洋葱、胡萝卜、猪油、羊油、奶油、黄油、花生、核桃、葵花子、蛋黄、肝肾、脑。
宜食:粗杂粮如荞麦、燕麦片、玉米面、大豆及豆制品、蔬菜。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低血糖症,当血糖降低的太快便发生了低血糖症。
成人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因省略正餐或延迟用餐时间或激烈运动而引发低血糖症。
轻微低血糖症的症状包括嘴巴麻痹、皮肤湿冷、胸部有颤动的感觉和饥饿。
如何治疗?你只须服用现成的糖类。
喝甜的饮料,例如,澄汁或汽水,或吃一块糖,并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万一。
捕捉糖尿病信号!(1、因病体检发现 2、正常健康体检 3、有相关的症状)
糖尿病有现代文明病之称。
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因而身患糖尿病多时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耽误了治疗时间. 因此,为了早期发现糖尿病,大家有必要留意其发出的信号: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分娩过巨大胎儿(体重超过4.5公斤);
(3)多次流产或死胎,但原因不清楚;
(4)明显肥胖;
(5)皮肤瘙痒,特别是妇女的的外阴瘙痒;
(6)反复发生皮肤化浓染;
(7)感染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
(8)肢端麻木或感觉过敏;
(9)年龄较轻既具有白内障,或视力减退;
(10)原因不明的浮肿;
(11)下肢溃烂或坏死。